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

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梦宛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史
  • 明朝皇帝
  • 历史
  • 传记
  • 帝王将相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 王朝兴衰
  • 正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26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3388
包装:平装
开本:10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以明朝十六位皇帝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每位皇帝各一章,分为十六章撰写。十六位皇帝通过各自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明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通过流畅的语言,阐述了明朝300年波澜壮阔历史的来龙去脉,让十六位皇帝丰满生动。

目录

第一章 一统天下,洪武大帝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崛起
投奔义军
仁慈的马皇后
屡立战功
建国称帝
消灭张士诚
平定方国珍
南征陈友定
洪武新政
户口制
立卫所制和将兵法
诏令办学
制定科举
发展农耕
农工商立法
移民屯田
封王封臣
《元史》成书
制作牌符
铁榜诫功臣
刘基之死
旷世奇才
著书明志
谋略建功
冤死谗奸
胡惟庸伏诛
结党营私
君相之争
太祖废相
君主极权政治
宋濂辅政
出山辅政
宠辱不惊
扬名天下
贤人末路
佛道并举
尊崇佛教
控制道教
徐达之死
徐达从军
战功赫赫
蒙冤身死
空印案和郭桓案
整治贪污
株连过甚
设置特务机构
统一全国
李善长案
谋划天下
功高获罪
“蓝党”冤狱
大兴文字狱
制定《大明律》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作者生平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
施耐庵与《水浒传》
付毕生才力于《水浒传》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文韬武略,永乐时代
——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
太子图谏
皇太孙嗣位
朱棣受封
叔侄争权
靖难之役
永乐王权
修《永乐大典》
设立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兴建皇陵
明孝陵
明长陵
解缙之死
少年才俊
坎坷仕途
惨死狱中
败倭寇于辽东
成祖继行特务制度
宦官势起
厂卫横行
重建皇宫
皇宫概貌
建筑风格
迁都北京
营建北京
正式迁都
五出漠北
第一次亲征
徒劳往返
病死军中

第三章 太平天子,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仁宗治国
太子监国
赈灾免税
直言治政
实施仁政
郑和下西洋
初下西洋
第二、三次远航
第四次下西洋
第五次远航
第六次远航
第七次下西洋
宣宗治国
皇太孙出征
汉王之乱
整肃民风
怒斩恩师
南北取士
周忱改革
蒙古边务
仁孝之君
惩治贪官
近忠臣,远小人
驱僧逐道
英年早逝

第四章 两登帝位,兄弟阋墙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
太皇太后欲诛王振
王振势起
太后筹划
王振势力日盛
干政弄权
教唆幼主
幼主亲政
王振羽翼丰满
土木堡之变
瓦剌的兴起
武备弛废
麓川之役
土木堡之役
于谦守卫京师
以身许国
清廉为官
受命于危难
坚决抗敌
英宗回京
义军烽火
官逼民反
邓茂七起义
黄萧养起义
夺门悲剧
石亨恩将仇报
英宗复位,于谦遇害
景帝之死
景帝盼子
凄然死去
曹石之变
英宗之死
逯杲残忍
门达恣肆
袁彬遭诬陷
善待皇室

第五章 碌碌无为,平庸时代
——明宪宗朱见深
终登大宝
设立皇庄
镇抚广西
重用良臣
治理京杭大运河
万妃乱后宫
万妃受宠
吴后怒责万妃
怒废皇后
万妃独受专宠
万妃满门富贵
柏妃母子遭陷害
偷生皇子
抚治荆襄流民
天灾人祸
刘通事败
流民齐集荆襄
项忠使流民“堕泪
原杰抚定
贬逐汪直
“青怪”扰民
谏罢西厂
复设西厂
报复忠良
贬斥汪直

第六章 节用恤民,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祐樘
孝宗亲耕
罢黜刘吉
丘濬著《大学衍义补》
十年成书
治国方略
册立储君
刘大夏治黄河
赐死荆王
杨茂元获罪
弘治冤狱
徐珪罢官
满仓儿案
祸从口出
杖杀何鼎
李广畏罪自杀
更定刑部条例
《大明会典》修成
变革盐法
弘治中兴
排斥奸邪
重用贤人
改良政治

第七章 特立独行,个性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排挤托孤之臣
刘瑾专权
迷惑武宗
刘瑾伏诛
安化王之乱
刘六、刘七起义
四川农民起义
一代名臣李东阳
积极议政
跻身内阁
江西农民起义
宁王之叛
蓄谋已久
发动叛乱
武宗穷奢极欲
贪好玩乐
江彬诱武宗远游
劳民伤财
闹剧频出

第八章 君臣离心,朋党相争
——明世宗朱厚熜
世宗革故鼎新
世宗即位
巩固皇权
大礼议风波
议“考
议庙、乐舞
张璁弄权
野心膨胀
罢而复任
壬寅宫变
朱纨抗倭招祸死
庚戌之变
俺答攻明
仇鸾勤王
昏官祭海
张经抗倭
严嵩误国
奉迎直上
排除异己
严嵩问政
道士谶语
民变与兵变
戚继光抗倭
巩固山东海防
浙东建功
组建“戚家军
台州大捷
葡萄牙侵占澳门
心学大师王阳明
立足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画坛奇才唐寅
文人画巨子仇英

第九章 亲贤远佞,仁厚之君
——明穆宗朱载垕
嘉靖登仙
徐阶致仕
踌躇满志
徐严之争
重视吏治
抱憾还乡
俺答封贡
高拱罢官
受荐入阁
首次下野
重为台辅
高徐之争
文学家归有光
屡试不中
赞成“唐宋派
关注民生
吴承恩与《西游记》

第十章 君臣隔绝,倦怠王朝
——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
张居正辅政
跻身内阁
操纵内阁
任人唯贤
关注边事
捐上益下
治理黄河
推行“一条鞭法
祸及身后
清官海瑞
立志用世
以礼为教
兴利除弊
冒死上疏
挫抑豪强
复古派王世贞
身世和宦历
文学理论
史学理论
援朝抗倭
增援朝鲜
大败日军
平播之役
苏州民变
国本之争
子以母贵
姜应麟罢官
内阁换班
三王并封
立储朱常洛
梃击案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
努尔哈赤出世
八旗概说
满族的根本制度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统一建州女真
消灭哈达
终灭叶赫
萨尔浒之战
七大恨
大战临近
明军溃败
溃败的原因与影响
万历矿监税使
神宗敛财
矿监税使恣肆
朝官的对抗
民众的反抗
一月天子

第十一章 是非不分,重用奸佞
——明熹宗朱由校
移宫案
朋党之争
党派林立
二沈相争
李三才之争
天池山人徐渭
考场失意
书画奇才
幕僚生涯
悲惨结局
千古神医李时珍
立志治病救人
著《本草纲目》
异端李贽
盛年辞官
一意孤行要落发
醉心著述
童心说
功利主义与“至人之治
《金瓶梅》问世
“三大奇书”之
艺术成就
新法密率
家世著作
创建十二平均律
其他科学成就
淡泊名利
戏剧大师汤显祖
弃官从戏
“临川四梦
潦倒的晚年
明长城
利玛窦在中国
“崇禧塔”之案
接纳信徒
定居北京,广交友人
终居中国

第十二章 螳臂当车,末帝悲歌
——明思宗朱由检
熊廷弼之死
巡按辽东
独具慧眼
督守沈阳
三方前进
兵败遭斩
魏忠贤乱政
魏客勾结
阉党形成
阉党为害
镇压东林党人
努尔哈赤去世
建立后金
得获开铁
占领沈阳
占领辽阳
广宁之役
宁远受挫
计杀魏忠贤
清除阉党
崇祯不近女色
魏忠贤被迫辞职
魏忠贤自缢
奢安之乱
奢崇明之叛
安邦彦之叛
冤杀袁崇焕
汗位之争
处死褚英
代善失储位
皇太极胜出
皇太极巩固汗位
内忧外患
巩固汗位
宁锦受阻
与明议和
征服蒙古
孙承宗稳固辽西
部署宁锦防线
视死如归
入关之战
“入口之战”和“丙子之役
“戊寅之役”与“壬午之役
松锦之战
剪枝之术
贸然出击
攻破松锦
顺治继统
张献忠称王
“黄虎”扬威
再举义旗
李自成建大顺政权
闯将李自成
继任闯王
大顺政权的建立
崇祯求治
孤独的勤政者
性情误国
倚重宦官
迁怒朝臣
崇祯之死
吴三桂借清兵
史可法战死扬州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身世与人品
科技成就
《农政全书》
近代科学先驱
绘画大师董其昌
崭露头角
“南北宗”说
解绶还乡
“松江派”泰斗
江南党社领袖张溥
志为大儒
尊经复古
把持科场
复社倒薛
一代文章百世师
旅行家徐霞客
遍访名山大川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勤于著述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的地位

精彩书摘

  《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
  宣宗治国
  宣德十年(1435 年),宣宗死于乾清宫,“仁宣之治”宣告结束。
  皇太孙出征
  朱瞻基自出生时便备受祖父母宠爱。四岁时,祖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帝宝座,为他的辉煌前程奠定良好基础。因祖父在南京称帝,他也随祖母来到南京。朱瞻基原本是个活泼可爱、性格开朗的北方男孩,来到宫廷,举止却严整肃然。朝廷内外,大小官员对他皆十分赞赏,佩服他小小年纪有如此贵相,纷纷惊叹其必为国之君王,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天子。
  朱瞻基长大后,非常懂事,在宫中出出进进,非常尊敬长辈。他从小就喜读诗书,且过目不忘。明成祖见孙子逐渐长大,聪明灵巧,又懂事,心里非常高兴,就早早地为他挑选先生,让他从小接受正规的学习教育。几番挑选,太子少师姚广孝当了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姚广孝每天准时在华盖殿给朱瞻基上课。姚广孝,长洲人,14 岁出家,法名道衍,跟随师傅席应真学习。洪武年间,皇帝命令通晓儒学之人来礼部会试,他不接受官职,太祖便赐他僧服而归。太祖去世后,建文帝实行削藩。周、湘、代、齐、岷诸王相继被削藩,道衍便秘密劝成祖举兵征讨建文,于是成为成祖起兵出谋划策的功臣。
  当了皇帝的成祖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负责处理宗教方面的事务。永乐二年(1404 年)四月,拜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仍用姚姓,并赐名“广孝”。成祖特别敬重他,每每不直呼其名而只叫他少师,便可见对其格外尊重。成祖曾多次劝他蓄发还俗,并给他宅第和两名宫人,他都谢绝了,仍然住在寺里。姚广孝一直在南京和太子——即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在一起。当时,成祖出征蒙古,出入于南北两都。永乐五年(1407 年),10 岁的朱瞻基开始读书,姚广孝作为他的老师为他讲学。
  姚广孝博古通今,精通战略,各种经书典籍都有所闻。他教给朱瞻基许多治国之术和儒法之道。瞻基认真学习,刻苦用功,姚广孝十分喜欢他。
  除了让姚广孝担任长孙的老师,明成祖还要求翰林院内阁大臣在武英殿为他讲学,借此增长朱瞻基的学识。成祖又非常注意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狩北平时,朱瞻基也跟着。路上看见农田,成祖便让停车,带着十几岁的孙子到田间看农民辛苦农作,教他认各种农作物和各样的农具。看着地里的庄稼给他讲农民劳作之艰辛,粮食得来之不易。
  这些实际经验,使朱瞻基从小就明白要关爱百姓、珍惜农力的道理。后来,成祖写《务本训》阐述了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辛,由此联想到帝王创业的艰难,又引申到任用、赏罚、内治、外戚、饮食、防卫、理财等方面,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帝王的为政之道。成祖信奉儒家,命令负责朱瞻基教学的儒臣,务必要让他掌握儒道之精髓,以治国平天下。
  朱瞻基遵循祖父的教诲与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更加用功了。他禀性聪慧,读书强闻博记,可以灵活掌握书中大意。他每次读书必定从头读到尾,对于书中关于兴盛败亡的内容,他都备加注意,从中领会诸子百家言外之意的思想本质。成祖对皇太孙如此勤勉好学,感到十分欣慰。
  永乐八年(1410 年),明成祖再次亲率大军北征蒙古,指令尚书夏原吉辅导皇孙朱瞻基留守北京,开始处理国事的实践。夏原吉不负皇帝所托,每天清晨早早上朝,辅助皇孙办公。夏原吉处事干练而周全,有一次,一个郎官御史前来请示政务,夏原吉口应手判,神情坦然,一会儿即告完毕。这些,朱瞻基都亲眼目睹而铭记在心。夏原吉卓越的才能深深地影响了朱瞻基,使他对这位老师也更加崇拜与尊敬。
  成祖北归后,又命令夏原吉侍从皇孙游历民间,体恤百姓生活之苦。有一天,夏原吉侍从朱瞻基到某处,命随从拿来细碎的黄米进献给朱瞻基,说道:“如果殿下吃了它,就会知道农民的辛苦。”朱瞻基经过在乡下的巡视考察,更加体会到祖辈创业的艰难,就像农民百姓终日劳作一样,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他做了皇帝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体恤民情的态度都与这段经历有关。
  明宣宗自幼就深受祖父明成祖的喜爱,他经常跟随祖父向北巡视,转战蒙古。明成祖一生颇喜战功,出征蒙古是他夺权之后的首要任务。为此,明成祖朱棣从永乐八年(1410 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曾五次亲自出征蒙古,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永乐八年(1410 年),五十万大军在明成祖的率领下,从北京出发,去征讨鞑靼。随同成祖一起去的有学士胡广、庶子杨荣以及金幼孜等人。皇长孙朱瞻基,被留守在北京,没有参加此次出征。由夏原吉辅佐主持六部及都察院事务,并负责往前线接运军饷。
  永乐十一年(1413 年)正月,皇太孙朱瞻基随成祖在北京巡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仁孝皇后安葬于长陵。仁孝徐皇后秉性贤淑,善辅朝政,是成祖最宠爱的人,皇后的意见,成祖多半都能采纳。仁孝皇后尤善内治,她经常召见宫中的妇人,赐冠服钞币,并告诫她们道:“女人伺候丈夫,不应该只照顾他们的衣食方面,而且要随时给他们提好的意见。一般来说,朋友的话,可听可不听,但夫人婉转的话语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我朝夕侍奉皇上,常劝他应以人民为重,你们也应该这样做啊!”朱瞻基对祖母的感情很深,并且也很孝顺苦心抚养他长大的祖母。永乐五年,祖母忽然患病,不久后便去世了。
  成祖对仁孝皇后的死万分悲痛,特别命令所有群臣,在灵谷、天禧二寺之间,大设斋饭,以示对她一生功德的悼念。仁孝皇后死后六年,即永乐十一年(1413 年),成祖来到北京,见北京气候宜人,就此决定将仁孝皇后的灵柩安葬此地。朱瞻基要求一定要亲自前往,共同安葬祖母,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与孝心。此行,他又随祖父到凤阳,参拜祖陵,成祖叫他铭记祖辈们开创江山的艰难。
  漠北蒙古贵族的瓦剌部势力于永乐十年逐渐强大起来,不但侵犯鞑靼部的头目本雅失里,而且还常要挟明朝政府,扣留使吏,南下骚扰内地百姓。为此,明成祖决定亲征瓦剌。永乐十二年(1414 年)正月,明成祖亲自下诏征调山西、山东、河南及淮安、凤阳、徐、邳等地的民夫15 万人,并将粮食运送到宣府。二月,成祖下诏亲征,任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率领左右掖军,武安侯郑亨率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率领左右哨,都督刘江、朱荣为前锋。三月,成祖指挥的大军从北京出发了。这次出征蒙古,皇太孙也随成祖去了,目的是为了让他亲临战场,锻炼一下。朱瞻基这时已是16 岁的小伙子了,听说要出征,十分高兴,在祖父的谆谆教导下,加上他天赋聪明,成长很快。
  带皇太孙出征,明祖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呢?他曾对侍卫大臣说:“朕的长孙英俊聪明,胆略过人。他应该亲自体验一下部队的生活,并要亲眼看到前线战士征战的艰难,要保住大明的江山,应付出多少努力。”可见祖父对皇孙的一番苦心。成祖对杨荣、胡广、金幼孜等人说:“你们应对长孙多传授一些经史,决不能荒废了他的学业,这样才可以将他培养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于是,行军过程中,朱瞻基在习武的同时还要学习经典书籍。
  四月,成祖率军驻扎在兴和,在一次大检阅之后,将军队分五路兵马出塞,一齐向漠北瓦剌部进军。五月,大军在杨林城稍稍休息了一下。朱瞻基除了随同祖父一起检阅军队外,
  在闲暇之时,他也寸步不离祖父,听祖父讲述打江山的艰辛,以及后辈如何将江山保住的许多道理,又从中受益匪浅。
  六月初,明军在达撒里怯儿地与敌军开始交战,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双方互有伤亡。铁骑兵在成祖的率领下,喊杀声震天动地,杀得蒙古军落荒而逃。朱瞻基跟随内侍官李谦在九龙口与敌军交战,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李谦奋勇杀敌,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形势相当危急。成祖听说太孙参加了战争,立刻派军增援,这才缓解了危机。
  李谦因害怕自己带太孙参战涉险有罪,触怒天颜,自杀身亡。这次随祖父出征,受到了战争的洗礼,朱瞻基方感要守住大明江山的不易。这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月,他随同祖父撤兵回到北京。
  在明宣宗幼年和少年时期,他的聪明、机智,便已锋芒渐露了。成祖时常在大臣面前夸耀自己的长孙,对他十分钟爱,并要胡广等大臣好好教导自己的长孙,让他多多学习经书典籍。永乐九年(1411 年)十一月,年仅14 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此后,他经常伴随在明成祖身边,时时出兵征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文治武功也在增进。成祖对长孙的文才武略十分赞赏,并对朱高炽说:“今后,天下可以太平了。”明成祖把继承和发展祖宗基业的希望寄托在了他这位聪明、英俊、机智、勇敢的贤孙身上。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也认定,因为有了这个儿子,巩固了自己做皇太子的地位。朱高炽与一奶同胞的弟弟高煦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为人善良、宽厚,精通文武,颇具君主风范,而朱高煦是明成祖的次子,他生性顽劣、狠毒。靖难之役时,他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屡立战功,便居功自傲,总想将长兄比下去自己坐上太子之位。
  永乐二年(1404 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而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为此,朱高煦忌恨长兄,坚持不肯就藩,并多次想方设法谋害太子,以图伺机夺取皇太子之位。他曾经秘密地对他的左右侍从说:“像我这样的文武双全之人,为什么不能做秦王李世民?”又曾作诗云:“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更加露骨地表现出他对父皇的不满,并且流露出意欲夺嫡之意。朱高煦欲争太子之位,朝廷上上下下没有不知道的。当年年仅十几岁的朱瞻基也懂得警惕叔父觊觎储位的野心,并设法为父亲排忧解难。
  有一次,明成祖命令皇太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太孙朱瞻基一同谒太祖皇陵——孝陵,为先祖扫墓。太子身体肥胖,走路也不是很稳,由两个内官扶着,也还不停地失足。朱高煦认为这正是戏耍兄长的好机会,便当着随同大臣的面,跟在太子身后说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太孙朱瞻基听后,立刻反驳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听罢,回头一看,不觉得大惊失色,只见是年幼的太孙朱瞻基。朱瞻基的机敏回答也令在场的其他人暗暗佩服。
  皇上宠爱聪明的朱瞻基,朱瞻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每每在父亲危急之中,解救父亲。朱高炽能保住太子之位,与他的才智是分不开的。
  ……

前言/序言


《明朝风云:十六载春秋》 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历史的沉浮。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史中,明朝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上承元朝的短暂统治,下启清朝的入主中原,承载了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从洪武年间的开国创业,到万历年间的走向衰颓,再到崇祯年间的灭亡悲歌,明朝的历史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本书并非对明朝十六位皇帝事迹的流水账式罗列,而是深入探究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所面临的挑战、所作出的决策、所经历的挣扎,以及这些决策和挣扎如何共同塑造了明朝的历史走向。我们将跟随这些帝王,穿越时空,去感受他们身上的权谋、理想、无奈与担当,去理解他们作为“天子”背负的沉重命运,以及他们与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关系。 洪武初年:开国之基与帝国蓝图 故事的开端,要从那位以布衣之身成就帝业的朱元璋说起。洪武大帝,一位极具争议却又至关重要的皇帝。他横扫元朝残余势力,建立起大明王朝,为后世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严酷的统治手段、对权臣的猜忌以及严苛的法律,也为明朝的政治生态埋下了隐患。本书将详细解析朱元璋如何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代帝王,他如何运用其雷霆手段巩固皇权,以及他所推行的各项政策,如“里甲制”、“卫所制”、“八股取士”,对明朝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看到,他并非仅仅是一个铁血的征服者,更是一位试图重塑整个社会秩序的改革者。 永乐盛世:雄才大略与华夏荣光 继朱元璋之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因“靖难之役”而失位,皇位被其叔父朱棣夺取,是为明成祖,史称永乐皇帝。永乐年间,明朝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他迁都北京,巩固了北方的统治;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远洋航行;编纂《永乐大典》,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南征北战,收复安南,威震四方。本书将深入探讨永乐皇帝的雄才大略,分析他为何要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和深远意义,以及《永乐大典》的编纂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我们将看到,永乐皇帝是一位充满野心和进取精神的君主,他不仅要巩固国家,更要将大明的声威播撒到世界各地。 仁宣之治:文治武功的黄金时代 永乐之后,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和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二人,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被誉为明朝的“黄金时代”。本书将重点分析仁宗和宣宗二人在位期间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如何调整洪武、永乐时期的严苛,如何发展农业,如何鼓励商业,以及如何缓和政治矛盾。我们将看到,这并非仅仅是帝王个人的贤明,更是对前朝政策的一种反思和调整,是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 土木之变与“七下西洋”的余波 然而,盛世并非永恒。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的北狩,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事件不仅暴露了明朝军制上的弊端,更使得皇帝被俘,国家一度陷入动荡。本书将详细讲述土木之变的全过程,分析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包括宦官专权、边防松懈以及皇帝的年轻冲动。同时,我们也将回顾“七下西洋”的伟大航程,在辉煌的背后,探讨其对明朝经济和文化的长远影响,以及为何在郑和之后,明朝的海外探索戛然而止。 嘉靖的“怠政”与万历的“万事不理” 明朝的皇帝群体中,不乏有特立独行者。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长达四十五年,却热衷于道教,长期不上朝,史称“嘉靖怠政”。而万历皇帝朱翊钧,更是创下了数十年不上朝的纪录,导致朝政荒废,弊病丛生。本书将深入剖析嘉靖和万历二位皇帝的统治哲学,探讨他们为何选择“怠政”,这种“怠政”对明朝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了哪些具体的负面影响。我们将看到,两位皇帝的个人行为,如何折射出皇权制度的某些固有缺陷,以及明朝官僚体系的复杂性。 张居正改革:短暂的辉煌与无力的挽救 在万历朝初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挽救明朝走向衰颓的命运。他整顿吏治,严惩贪腐,清理卫所,实行“一条鞭法”,一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他的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明朝的积弊,且在自己死后,其改革成果也遭到了清算。本书将详细介绍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推行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改革失败的原因。我们将看到,即便是有着卓越才能的改革家,在面对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和强大的政治阻力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倭寇之乱与东南沿海的血泪 明朝时期,东南沿海长期遭受倭寇侵扰,给沿海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以其精湛的战术和严明的军纪,在抗倭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本书将描绘倭寇之乱的残酷景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戚继光如何率领军队,依靠科学的训练和先进的战术,最终将倭寇驱逐出境。我们将看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是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考验,更是对东南沿海人民生存意志的磨砺。 东林党争与党派政治的恶斗 明朝中后期,政治斗争日趋激烈,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与以宦官、权贵为代表的政治势力之间展开了漫长而残酷的党争,严重消耗了国家的政治资源。本书将深入剖析东林党争的来龙去脉,分析各方政治势力的构成、利益诉求以及斗争策略。我们将看到,党争不仅阻碍了正常的政治运作,更导致了政治生态的恶化,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萨尔浒之战与关外烽烟 北方的努尔哈赤兴起,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对明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萨尔浒之战,明朝惨败,标志着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军事优势荡然无存,后金政权逐渐崛起。本书将详细讲述萨尔浒之战的战略部署、战役过程以及对明朝和后金双方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看到,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战役,是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为后金入主中原铺平了道路。 农民起义的烽火与李自成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最终攻破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本书将描绘明末农民起义的艰辛历程,分析其爆发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我们将看到,人民的苦难最终汇聚成了反抗的力量,而旧的王朝,也如同风中残烛,最终走向了灭亡。 崇祯末路:王朝的挽歌 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勤政却无力回天。他试图力挽狂澜,整顿吏治,但他所处的时代,积弊已深,内忧外患,最终未能阻止王朝的覆灭。本书将聚焦崇祯皇帝最后的岁月,展现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以及他在风雨飘摇中试图做出的一切努力。我们将看到,这位年轻的皇帝,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走向了王朝的终结。 《明朝风云:十六载春秋》 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权力的诱惑、理想的脆弱以及历史的无情。通过对十六位明朝皇帝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明朝这个伟大王朝的兴衰历程,以及它留给后世的宝贵启示。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历史的脉搏,品味王朝的兴衰,思考人生的沉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读懂一个朝代,就必须读懂那些坐在龙椅上的君主们。《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它的主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渴望看到的是,它能够超越简单的史实堆砌,深入挖掘每位皇帝的内心世界和决策逻辑。我想知道,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孤独的皇宫中,是否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权力是否也伴随着无尽的烦恼和压力?“超值白金版”这个后缀,让我预感这本书在内容上会更加丰富,在解读上会更加深入,或许还会包含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独特的历史视角。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明朝十六位皇帝的真实面貌,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时代洪流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最终又如何影响了明朝的命运。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种对权力、人性以及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超值白金版”这个名字,让我对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深度充满了好奇。我通常喜欢阅读那些能够提供深度分析和独特视角的历史著作。对于明朝十六帝,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他们是如何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历史长河。我想了解,前一位皇帝的政策和遗留问题,是如何影响到下一位皇帝的执政?他们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和斗争?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宫廷政治、权力运作的细节,比如后宫的影响、宦官集团的作用、以及皇子之间的竞争,那就更有意思了。我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每一位皇帝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都与整个明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白金版”可能意味着它在装帧、排版、图片资料等方面也会有很高的品质,这将大大提升阅读的体验。我期待着它能够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部常读常新的珍品。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了!我可是它的小粉丝,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次终于能入手,简直太开心了。我一直对明朝的历史特别着迷,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到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悲情收场,这三百多年的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古朴又不失庄重,给人一种厚重感,仿佛能直接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帝王们波澜壮阔的人生,了解他们是如何治国理政,又是如何面对内忧外患的。想象一下,我将跟随他们的脚步,穿越时空,亲历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见证王朝的兴衰更替,感受历史的真实力量。这本书的“超值白金版”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有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更加丰富的史料,让我对明朝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无论是对历史爱好者,还是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初学者,这本书都绝对值得拥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明朝世界的大门,我已准备好踏入其中,开始我的探索之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无疑是我近期最想拥有的书籍之一。我对明朝这段历史的了解,虽然零散,但始终被其独特的文化、制度以及跌宕起伏的政治斗争所吸引。尤其是那些承载着王朝命运的皇帝们,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性格,往往是理解整个时代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十六位君主的生活片段、治国之道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了他们的性格?他们又是如何应对接踵而至的挑战?“超值白金版”的标签,让我对内容的详实和解读的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持,并且作者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帮助我理清明朝历史的脉络,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帝王传记集,更是一部关于王朝兴衰、政治智慧与人性挣扎的宏大画卷。

评分

对于《明朝十六帝(超值白金版)》,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个宏观而又不失细节的视角来审视明朝的十六位皇帝。我总是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站在权力顶峰的人。他们的一念之间,可能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皇帝的生平事迹,更能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执政理念、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做出的关键决策。比如,我想知道朱棣为何会发动“靖难之役”,他的雄心壮志是如何驱动他的;崇祯皇帝在面对清军压境和内部叛乱时,是怎样的心情,他的挣扎与无奈如何体现在他的治国策略上。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帝王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紧密结合,那就太棒了。我非常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表面了解,而是能更深层次地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这本“超值白金版”的名字,也暗示着它可能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或者独到的见解,非常值得期待。

评分

好大一本书,了解明朝帝王必须慢慢看。

评分

书质量不错,就是插图比较多

评分

纸质一般,字小了点,太厚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一般

评分

开本有点大 其它都好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纸质也不错,应该是正版。

评分

值得一看

评分

正史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