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旧墨四记》是“旧墨记”书系的第四本。作者以他对前贤的熟悉,娓娓讲述了鲁迅、周作人、徐志摩、老舍等数十位文学家的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并且穿插着文坛的许多掌故逸闻,文简义丰,晓畅可读。书中配合叙述,仿真影印了作者所珍藏的众多文学家的墨迹近百件,展读此书仿佛与他们对坐,纸墨如旧,神采烂然。
作者简介
方继孝,1954年生,北京人,名人手迹鉴藏家。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年致力于收藏中国近现代名人手迹,并潜心名人信札的研究,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编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墨迹》(合著)、《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三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陈独秀先生遗稿》、《碎锦零笺》等。 其中,《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一书,荣获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之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方氏著迷与谈天时一样,喜直抒胸臆,不隐曲温吞.这样的文与人,与时风有点不合,也因此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有这样的人在,读书人的生活便不会寂寞了。
——孙郁
《旧墨记》讲述的是晚清民国时期学者文人复杂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文坛艺苑足资读助的掌故逸闻,配以珍贵的信札,册页、条幅、镜心、扇面、稿本等墨宝真迹,令人读来兴趣盎然。
——陈子善
《旧墨记》书系收录的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学者的往来信函,经作者的考据钩沉,都——复活了,变成了有价值的文献。有些前所未闻的事件,因作者掌握
目录
序
刘三遗诗二首
陈独秀的书法艺术
鲁迅与江绍原
沈尹默的书法成就
苏曼殊的清奇人生
周作人和他翻译的《枕草子》
夏丐尊抗战时期的贫困生活
柳亚子的诗词交往逸事
李六如和他的《六十年变迁》
严独鹤的报人生涯
胡适与《内阁文库第二部汉书目录》
刘半农的文学成就与藏书
李劼人和”大河”小说三部曲
赵元任的园丁生涯
郭沫若喜作翻案文章
孙伏园与《晨报副刊》
叶圣陶自动不取稿酬书
林语堂和《中国新闻与论史》
张恨水《关于文学稿酬的规定草案的意见》
郑伯奇自甘淡泊不尚虚誉的一生
茅盾和他的创作
郁达夫与北新书局的稿酬纠纷
徐志摩与松坡图书馆
萧三的革命生涯与诗
王统照对新文学的贡献
胡山源的教书、编辑与写文章
成仿吾与新冲国的教育
宗白华与现代美学教育
许钦文与鲁迅小说研究
朱光潜后期的学术成就
曹靖华——“文学是战斗的”
朱自清与《经典常谈》
田汉与话剧《关汉卿》
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
谢六退与文通书局编辑所
老舍的嵌名妙联
苏雪林在苏州的短暂
杨晦与北大的情缘
俞平伯手录杜甫《秦州杂诗》
冰心的读书与创作
穆木天——失踪了的文学家
冯沅君与《古剧说汇》
毕树棠与清华大学图书馆
曹聚仁的瑰丽奇特人生
阿英与他的求书治学活动
夏衍——博学多才的文化巨匠
夏承焘和他的《词集》
巴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日子里
川岛与鲁迅先生
滕固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精彩书摘
刘三遗诗二首
茫茫四海欲何之,乡国哭歌正此时。
有客自寻萧寺隐,故人还寄草堂诗。
旧年观奕方知宦,今日梳头不恶丝。
是诗无款,钤刘三小印一枚。环诗四周有马太龙跋语云: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近日诗肠绕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此曼殊上人自西湖寄赠刘先生之诗也。题应安澜四兄先生雅属。卅二年仲秋于沪次。太龙。钤马震小印一方。
太龙,马震字也。马震,马衡先生之子也。“安澜四兄”,原以为指抗日英雄戴安澜。经查,戴氏此前已捐躯一年矣。应为抗战后任教于燕京大学的于安澜君。太龙所引苏曼殊诗,《曼殊大师纪念集》以《西湖韬光菴夜闻鹃声简刘三》诗名收录。
另有一首“语与城西汤定之”。诗曰:
园花吹尽柳丝丝,寻常别恨年年有,不是吴姬压酒时。
钤其印二,一名章——刘三,一室名章——黄叶楼。偶读《凡将斋印存》知此章乃马衡先生所制。马衡先生精于篆刻,与马先生同时代的人能得到其篆刻的印章,被认为是一种殊外之荣。是诗之四周亦有太龙先生跋语,云:
刘三先生南社诗人也。道德文章求之当世不可多得。工诗善书,而珍其书。此为其赠汤定之君之诗,信手写泉尤见真趣。遗迹甚鲜,由陆繁霜夫人保存者,皆为劫后于华泾故乡败垣中蒐检而得者。故虽片纸只字,弥足珍贵也。太龙马震。
前言/序言
方继孝的书一本本出,新的材料一点点面世,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还有什么好的墨迹么?我们期待之余像是看到了魔术师的作品,没有失望,与那些奇异的旧物相遇时,还是惊喜不已。历史的灵光与碎片,照亮了一个个认知的盲区,像似请来无数老人,谈着昔年之影,不禁生出种种幽情。
这一册《旧墨四记》与作家有关,材料都是故人的边边角角的存在,记录了一些历史掌故。不过这些作家的旧闻,却多与创作无关,有的是文化余兴的东西,甚至学问与日常生活的点滴,读后有驳杂之感。民国文人的身上残存着许多士大夫的东西,他们的恩怨牵动着诸多话题。书中所谈苏曼殊逸事,林语堂旧物及老舍墨宝,都可勾起往事的寻访,有的也让人联想起人文地图,在点点滴滴之中,往日时光的人与事,很趣味地浮现出来。在与它们对视的时候,也恍然感到,那些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并非没有关系。
新文学的作者里,有旧学与两学根底的很多。他们许多人的学识今人只能仰望而已,世间记载的多为正史,面目都很纯正,有的像是被供起来的样子,不敢让人亲近。但你如果看这些手札与书影,背后的故事则可使人有渎野史般的快慰。我看那些作家的手稿时,不禁胡乱猜想,茅盾的字秀雅清美,可他却写出史诗般的《子夜》,那就没有江南才子的婉约,反倒似北方汉子的气魄了。郁达夫的字有点像周作人,都古拙的很,但又少了周氏的含蓄,好像真露的东西多,字与人是统一的。后者的书卷气与隐逸气,郁达夫就没有,所以他不会走周作人的路,也可找出蛛丝马迹的。这都是胡乱的猜想,可想起来实在也有趣味。老舍的书法,很滑稽,像是微笑的样子,有时让人想起孩子的脸,但又多了一种幽默搞笑的痕迹,你自然能读到他内心的大爱吧。朱光潜的手稿,能看出文雅与宁静之气,联想到他文章的冲淡凝重,不与俗调为邻的生活,可谓契合无间的。
《旧墨四记》:一曲历史的回响,一段尘封的记忆 《旧墨四记》并非一部小说,也不是一本散文集,它是一部精心编撰的史料汇编,一次对历史长河中闪烁的微光的搜寻。这本书的诞生,源于对那些被岁月消磨、被大事件掩埋的零散记忆的珍视,以及对那些曾经鲜活、如今却湮没无闻的人物和事件的深切缅怀。它以一种非叙事性的方式,将四组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旧墨迹”——泛黄的信札、褪色的照片、简短的日记残页、口述的回忆片段——集结呈现,企图从中拼凑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揭示那些不曾被正史记载的细节。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如同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记”。它们并非独立成章的故事,而是由零碎的史料串联而成的历史片段,如同在古老的书卷中偶然发现的几张旧纸,内容虽不连贯,却自有其动人心魄的力量。 第一记:故园书信 这部分收录的是一系列民国时期,一位旅居海外的文人在家书往返中留下的痕迹。信件的收信人是他在国内的老家亲人,寄信人则是一位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对故国思念、对亲人牵挂,同时又对时事有着自己独特观察与思考的知识分子。信件的时间跨度不长,但足以窥见那个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复杂交织。 书信中,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乡愁,对家乡的山水、风俗、亲人的健康忧心忡忡。这位作者并未参与到宏大的政治斗争中,他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生活的细枝末节。他会细致地描述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从街头巷尾的趣闻到异域文化的差异,都以一种平实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写出。但字缝里,又时不时流露出对国内局势的关注,他对政局的微妙变化,对社会思潮的涌动,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并非是高谈阔论,而是融入在对普通人生活命运的关怀之中。 比如,在一封信中,他可能会询问家乡的收成情况,但紧接着就会引申到国家整体农业政策的失误;又或者,他会细数当地华人社区的活动,但又会忧虑这些活动是否会被国内的动荡所影响。信中也时常流露出对儿女的教育的担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承的困惑。这些书信,如同时代的快照,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维系着自己的情感,又如何思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它们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以一种极其真实和细腻的方式,触及了那个年代无数普通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第二记:街巷剪影 这部分则是一系列捕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某座中小城市街头巷尾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佚名摄影师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拍摄的,没有经过刻意的构图和摆拍,因此显得格外生动和自然。它们记录了街头的叫卖声,孩童嬉戏的身影,辛勤劳作的艺人,以及形形色色的行人。 照片中的人物,大多衣着朴素,脸上刻满了生活的痕迹。有挑着担子、汗流浃背的小贩;有坐在自家门口、悠闲地抽着旱烟的老人;有背着书包、匆匆赶路的学童;还有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在人群中缓缓走过的摩登女郎。这些画面,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浮夸的表情,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真实。 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中的许多细节,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比如,一张照片中,可能有一个人在角落里悄悄地派发传单,那传单的内容是什么?又比如,一群人在围观什么,他们的脸上带着怎样的表情?这些模糊的背景,都可能指向一些被遗忘的社会事件,一些曾经沸腾过的群体情绪。本书并非直接解释这些照片的含义,而是将它们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留给读者自行去想象和解读。每张照片,都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些生活在街头巷尾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挣扎,他们的点滴梦想。 第三记:尘封日记 这部分收集的是一位在动荡年代中,经历过辗转流离的普通女性的日记残页。由于时间久远和保存不当,日记的内容大多残缺不全,字迹也变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残缺,反而增加了日记的神秘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日记的主人,并非名流,也非英雄。她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在战火纷乱中努力求生的母亲。她的日记,没有宏大的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没有对政治局势的分析。更多的是关于柴米油盐的琐碎,关于家人健康的牵挂,关于避难途中的惊险,以及对未来生活微茫的期盼。 比如,她可能会写到:“今日城中炮火连天,家中老小藏于地窖,夜不能寐,唯恐被炸。幸而平安,只是一锅野菜粥,亦觉甘甜。”又或者:“夫君派人捎信,言已至某地,盼早日团聚,然路途艰险,心中悬念,一日日加剧。”即使是日记中偶尔提及的重大事件,也多是从她个人的视角出发,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她可能不会提及具体的战役名称,只会描述炮火声的震耳欲聋,人群的恐慌逃窜,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助与绝望。 这些日记残页,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方式,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以及人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它们是那个时代女性视角下的真实写照,是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微小水滴,却汇聚成了时代的悲怆之歌。 第四记:口述遗音 这部分则收录了一些经过整理的口述回忆片段。这些回忆者,是参与过一些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经历过某些不为人所知的事件的普通人。他们的回忆,并没有经过精心的润色和修饰,而是以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曾经的经历。 这些口述者,可能是曾经在某个工厂辛勤劳作的工人,可能是曾经在某个地方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也可能是曾经在某个时期受到过不公正待遇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回忆,可能涉及一些敏感的社会事件,一些被历史尘封的群体性记忆,或者一些关于特定职业、特定地域的鲜活细节。 比如,一位老工人可能会回忆起,在某个时期,工厂为了完成生产指标,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难,又如何在艰苦条件下保持了生产的连续性。一位曾经的普通士兵,可能会讲述战场上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关于战友之间的情谊,关于恐惧与勇气,关于战争带来的身心创伤。又或者,一位经历过特殊年代的老人,会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讲述那个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瞬间。 这些口述片段,以最直接的方式,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读者。它们没有官方的叙述,没有英雄的赞歌,只有普通人的声音,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独特理解。 《旧墨四记》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它所做的是一次“拾遗补阙”的工作。它希望通过这些散落在时间缝隙中的“旧墨”,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另一种思考方式。它不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是试图让人们去感受“曾经怎样发生过”。这些泛黄的纸页,这些模糊的影像,这些残缺的文字,这些质朴的言语,共同构成了一曲复杂而深沉的历史回响。它们提醒着我们,历史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和伟人的功勋,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的挣扎、坚守、爱与失去。阅读《旧墨四记》,就如同走进一座尘封的档案库,在不经意间,瞥见了那些曾经鲜活而又默默消逝的生命痕迹,感受到了历史最真实、最细腻、最动人的脉搏。它是一次对记忆的打捞,一次对被遗忘者的致敬,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温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