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八年级(下)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书目,刊载傅聪学生时代父子两地书。傅雷家人编定的傅聪学生时代与父母往来家书: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中国父母都是以这种方式传达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的。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以傅雷夫妇与傅聪留学波兰期间(1954—1958年)的往来家信,再现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全面展示傅雷家风。这一时期的家书是在傅聪当学生时所写,内容更适合中学生的阅历和理解。与同期傅聪家信对照阅读,则家书语境更完整,背景更清晰,内容更连贯,针对性更强,便于学生双向阅读,以利与父母的沟通。中学语文课本中“傅雷家书两则”即选自这一期间的家书。书中多幅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和43封傅聪家信为版权,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不能收录。
傅雷(1908-1966),我国知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知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化大革命”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傅聪,世界知名钢琴演奏家,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上过几年小学,主要是由父亲在家督教。八岁半师从李蕙芳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李斯特再传弟子百器,一九四六年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五四年赴波留学,师从知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获得“第五届萧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奖。一九五八年底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移居英国伦敦,只身驰骋国际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鲁普和阿格丽琪等钢琴名家,称“傅聪是我们时代的音乐大师。”
代序 傅聪的成长 傅雷
代序 读家书,想傅雷 楼适夷
傅雷百年诞辰纪念版序 金圣华
傅雷夫妇与傅聪往来家信
一九五四年(59通)
一九五五年(37通)
一九五六年(28通)
一九五七年(18通)
一九五八年(07通)
编后记 傅敏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六日傅聪信摘录(波10)
从十二月十九日克拉可夫的第一次音乐会以后,我已经又开了三次音乐会——一月八日、九日、十三日。明天到另一个城市琴斯托霍瓦去,有两个交响音乐会,我弹萧邦的协奏曲;十九日再往比斯措举行独奏会。二十日去华沙,逗留两星期,那是波兰方面最后一次集体学习,所有的波兰选手与教授都在那里,我也参加。
克拉可夫的第一次音乐会非常成功,听众热烈得如醉若狂。雷吉娜·斯曼齐安卡说:“萧邦这个协奏曲在波兰是听得烂熟的了,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在你的演奏中,差不多每一个小节都显露出新的面貌,那么有个性而又那么萧邦。总而言之,我重新认识了一个新的萧邦《协奏曲》。”
克拉可夫音乐院院长鲁特科夫斯基说我的演奏和李赫特极相似,音乐像水,像江河之水,只觉得滔滔不绝的流出来,完全是自然的,而且像是没有终结的。
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曾经是萧邦的学生的学生,帕德雷夫斯基的好朋友,激动的跑来和我说,她多少年来以为真正的萧邦已经不为人所了解了,已经没有像她的老师和帕德雷夫斯基所表现的那种萧邦了,现在却从一个中国人身上重新感到了真正的萧邦。她说我的音质就像帕德雷夫斯基,那是不可解释的,只因为每一个音符的音质里面都包含着一颗伟大的心。
真的,那么多而那么过分的称赞,使我脸红;但你们听了会高兴,所以我才写。还有很多呢,等我慢慢的想,慢慢的写。
从十二月十九日那次音乐会以后,就是圣诞节,在波兰是大节日,到处放假,我却反而郁闷。因为今天这儿,明天那儿,到处请我作客,对我真是一种磨难,又是推辞不了的。差不多两星期没有练琴,心里却着急,你们的来信使我更着急。因为其实我并没有真正进步到那个地步。我还是常有矛盾,今天发现技巧好多了,明天又是失望;当然音乐大致不会有很大的下落,但技巧,我现在真弄不明白,前些时候弹好了的,最近又不行了。
一月八日、九日两场音乐会,在克拉可夫的“文化宫”举行,节目没有印,都是独奏会。八日成绩不甚佳,钢琴是贝希斯泰因,又小又旧。第二天换了一架斯丹威,虽不甚好,比第一次的强多了。两次音乐会,听众都非常热烈。从音乐来讲,九日成绩颇佳。
十三日的音乐会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厅举行。那是一系列的音乐会。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由杰维茨基的四个学生演出。钢琴是彼德罗夫,又紧又重,音质也不好,加柔音踏板与不加柔音踏板距离极远,音乐控制极难。我对这次演出并不完全满意,但那天真是巨大的成功,因为当时的听众几乎都是“音乐家”,而且他们一连听了四天的演奏。我每一曲完了,大家都喊“再来一个”;而那种寂静也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音乐会完了以后,听众真是疯狂了,像潮水一般涌进来,拥抱我,吻我,让他们的泪水沾满了我的脸;许多人声音都哑了、变了,说他们一生从来没有如此感动过,甚至说:“为什么你不是一个波兰人呢?”
什托姆卡教授说:“所有的波兰钢琴家都不懂萧邦,唯有你这个中国人感受到了萧邦。”
上届萧邦竞赛的第一奖斯坦番斯卡说,若是上回比赛有我参加,她就根本不参加了。她说:《诙谐曲》《摇篮曲》《玛祖卡》从来没听到这样动人的演奏,“……对我来讲,你是一个远比李赫特更为了不起的钢琴家”; 又说: “……你比所有参赛的波兰钢琴家在音乐上要年长三十岁……你的技巧并非了不起,但是你坚强的意志使得所有超越你技巧的部分照样顺利而过。”她说我的音色变化是一种不可学的天赋,萧邦所特有的,那种忽明忽暗,那种细腻到极点的心理变化。她觉得我的《夜曲》的结尾真像一个最纯洁最温柔的笑容;而a小调《玛祖卡》(作品五十九号)却又是多么凄凉的笑容。这些话使我非常感动,表示她多么真切的了解我;至少没有一个人曾经像她这样,对我用言语来说出我心中最微妙的感受。她说:“这种天赋很难说来自何方,多半是来自心灵的纯洁;唯有这样纯洁到像明镜一般的心灵才会给艺术家这种情感,这种激情。”
这儿,她的话不正是王国维的话吗:“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关于成功,我不愿再写了,真是太多了,若是一个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那是够危险的;但我很明白自己,总感到悲哀,因为没有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也许我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李赫特曾经和我说,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完美,完美永远不是艺术;这话有些道理。
对于比赛,我只抱着竭尽所能的心。我的确有非常特殊的长处,但可能并不适宜于比赛。比赛要求的是完美,比赛往往造就的是钢琴家,而不是艺术家。
不管这些罢,我是又矛盾又快乐的。最近的音乐会格外使我感动,看到自己竟有那么大的力量使人们如醉如痴,而且都是“音乐家”,都是波兰人!我感到的是一种真正的欢乐,也许一个作曲家创作的时候,感到的也是这种欢乐吧!
我现在还看到听众的泪水,发亮的眼睛,涨红的脸,听到他们的喘息,急促的心跳,嘶嗄的声音,感觉到他们滚烫的手和脸颊;在他们拥抱我的一刹那,我的心顿时和他们的心交融了!
从波兹南寄来一个女孩子写的信,说: “以前我从来不大想起中国的,中国是太远太远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听到了你的独奏会以后,你和中国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题目了。从你的对萧邦深刻而非凡的理解,我感到有一个伟大的,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在你的心灵里。”能够使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傅雷回信摘录
元旦一手扶杖,一手搭在妈妈肩上,试了半步,勉强可走,这两日也就半坐半卧。但和残废一样,事事要人服侍,单独还是一步行不得。大概再要养息一星期方能照常。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波10)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斯曼齐安卡说的萧邦协奏曲的话,使我想起前二信你说Richter[李赫特]弹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的话。一切真实的成就,必有人真正的赏识。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
《傅雷家书》自一九八一年面世以来,至今已三十五年。三十五年间,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刊行不绝,长销不衰的只有两种:《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这本家书系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
家书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傅雷曾自信地告知傅聪:“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傅敏先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兄长,熟悉自己的家庭氛围,所选编《傅雷家书》更能展示傅家门风,再现自己的家教背景,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
《傅雷家书全编》出版后,傅敏又编辑出版了《傅敏编傅雷家书》《傅雷家书(语文深阅读)》,供普通读者和中学生阅读。然而,作为中学教师的傅敏认为,这些版本虽以最小篇幅反映家书全貌,但分量均以一九六○至一九六六年内容为重,超出中学生的阅历范围和理解程度,并不特别适合中学生阅读。因此,有必要专门为中学生选编傅雷家书读本。
纵观全部家书,内容实际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为傅聪波兰留学期间,书写离别情,谈练琴之道,音乐之道,学习之道,恋爱之道,乃至师友情谊等等;第二部分(一九六○至一九六六)为傅聪英国从艺期间,书写思念情,谈演奏之道,艺术之道,文化之道,夫妻之道,乃至人生艺术等等。显然,第一部分内容更适合中学生,中学语文课本所收“傅雷家书二则”即出于此。
再对照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年间傅聪家信,则傅雷家书的语境更完整,背景更清晰,内容更连贯,针对性更强。中学生阅读后会明白,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都是以这种方式传达的。中学生及其家长阅读本书后对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六年间家书也有兴趣,学生可阅读《傅雷家书(与傅聪往来家信)》,家长则可阅读《傅雷家书(我们如何做父母)》。
家书代序“读家书,想傅雷”由楼适夷先生撰写,家书中夹杂外文和英法文信由金圣华先生中译,其与家书中“傅聪家信”之中文简体字版著作财产权均已全部转让我公司,二○一七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自二○一七年始,《傅雷家书》完整著作权由我公司独家享有,仍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合肥三原图书出版服务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一月
翻阅《傅雷家书:学生读本》,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智慧传承。傅雷先生的文字,严谨而不失温情,深刻而不失生动。他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洞察力,引导儿子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我被他对于“责任感”的强调深深打动。他教导儿子,作为一个人,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的标志。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容易推卸责任,而傅雷先生的教诲,则提醒我们要勇于承担,勇于面对。书中对艺术的理解,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的抒发,是思想的表达。他鼓励儿子要在艺术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如何用智慧和爱,帮助儿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评分《傅雷家书:学生读本》为我展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父子对话图景。傅雷先生的每一封信,都凝聚着他对儿子深深的关切和期盼。他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他对人生、对艺术、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真诚”的推崇。他教导儿子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对待学问,对待生活。这种真诚,是建立一切美好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内心纯净的体现。在当今社会,虚伪和做作时常可见,而傅雷先生的教诲,则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回归本真。书中关于文学创作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他鼓励儿子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表达”,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说话”。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指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如何能够做到独立、真诚、热爱生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世界。
评分当我沉浸在《傅雷家书:学生读本》的世界里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力量。傅雷先生的文字,宛如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他用一种极其朴素而真挚的语言,与儿子分享着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思考。我被他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深深打动。他教导儿子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傅雷先生的教诲,则引导着我们回归内心的平静,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书中关于艺术的论述,更是充满了激情与感染力。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绘画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儿子,也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可以如何将生命活得如此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修行,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审视。
评分翻开《傅雷家书:学生读本》,我立刻被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所包裹。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父辈的智慧之光,穿越时空,照亮了年轻一代的心灵。傅雷先生的文字,饱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字句间洋溢着深沉的父爱,但这种爱却并非溺爱,而是充满着对儿子独立人格养成的重视。他教导儿子如何对待学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真”的追求,无论是对待学问,还是对待人生,他都强调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要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不随波逐流。书中对艺术的论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用生动的语言,解析音乐的魅力,阐述绘画的精髓,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充满感染力。这种对艺术的尊重和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殿堂,更是能够滋养心灵,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傅雷先生的教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的不足,也激励着我不断进步,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评分《傅雷家书:学生读本》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洗礼。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书卷气的年代,感受着字里行间弥漫的浓郁人文气息。傅雷先生的家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教育经典。他对于儿子在生活、学习、品德等方面的教导,细致入微,充满哲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独立思考”的强调。他鼓励儿子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珍贵。此外,书中对艺术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更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评论家。他对于音乐、文学、绘画的解读,鞭辟入里,充满了激情与深刻。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对艺术有新的认识,对生活有新的感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也让我领略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传承。
评分当我拿起《傅雷家书:学生读本》,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看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人文情怀。傅雷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对儿子深深的爱,但这种爱是理性的,是引导式的。他不仅仅关注儿子的学业,更关注他的人格塑造,他的精神成长。我被他对于“独立人格”的强调深深吸引。他鼓励儿子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轻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尤其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书中对音乐的论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傅雷先生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对音乐的理解。他将音乐上升到了人生的层面,认为音乐能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如何用智慧和爱,引导儿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位、有担当的人。
评分《傅雷家书:学生读本》是一本让我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获得新的感悟。傅雷先生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与温情。他不仅仅是一位严父,更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一位真诚的朋友。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儿子铺就一条通往成熟与独立的道路。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勤奋”的强调。他告诉儿子,即使拥有天赋,也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这种对于勤奋的推崇,在当今这个讲究“捷径”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他让儿子明白,任何领域的成功,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书中对文学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推荐儿子阅读经典作品,并引导他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种对阅读的深度要求,让我认识到,阅读不应仅仅是消遣,更应该是提升自我,丰富人生的过程。《傅雷家书》所传达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艺术的热爱,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追求。
评分《傅雷家书:学生读本》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动。这份感动,源于字里行间那份纯粹而深刻的亲情,更源于傅雷先生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成长倾注的全部心血。他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在精神层面给予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他对儿子在学业上的严谨要求,对生活态度的悉心引导,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教育者的远见卓识。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没有便捷通讯的年代,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多少思念,多少期许。傅雷先生对儿子性格的塑造,对品格的培养,可谓是细致入微。他教导儿子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这是一种何等宝贵的人生品质!在当今社会,物质的诱惑无处不在,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实属不易。《傅雷家书》所传达的,正是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外在的成就,更是内心的丰盈与独立。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懈怠时给予鞭策,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评分读《傅雷家书:学生读本》,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书信文化,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即时通讯盛行的时代,这种需要静心阅读、细细品味的文字,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仅是父子间的温情,更是一种对人生、对艺术、对学问的深刻思考。傅雷先生以一位教育者、一位艺术家的严谨与热情,向他的儿子傅聪传达着他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理念。那些关于音乐、文学、绘画的讨论,并非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融入了傅雷先生个人真挚的情感和体验,让年轻的傅聪能够理解并吸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傅雷先生在批评儿子时,总是不乏爱与鼓励,他懂得如何引导,如何激发,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今天的我们,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家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地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去深入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一本艺术的启蒙书,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情怀的人的教科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如何能够兼具理性与感性,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
评分读完《傅雷家书:学生读本》,我感到自己仿佛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傅雷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他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态度,与儿子分享他对人生的看法,对艺术的感悟。那些关于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良知的人的教诲,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特别欣赏他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的指导。他教导儿子要“像李白那样,有骨气,有傲骨”,要“不要为名利所累,要为艺术而活”。这种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深受触动。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被功利主义所裹挟,而傅雷先生却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初心。《傅雷家书》不仅仅是父子间的书信,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价值的探讨。它让我思考,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充实?是短暂的虚荣,还是永恒的追求?这本书,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信念。
评分包装很好,书正版、内容和图片真实。
评分京东自营质量有保证,派送速度快。
评分一如既往地棒,速度快,快递小哥热情专业服务周到。
评分孩子寒假需要读的书,质量好,价格实惠,喜欢京东
评分我没有上过学,孩子买的
评分包装很好,书正版、内容和图片真实。
评分内容丰富,质量很好。
评分包装不错很喜欢
评分囤书囤书,京东的书无需评价,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