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現實熱點:南海、釣魚島等祖國領土牽動億萬炎黃兒女之心,海軍的強盛成為國民高度關注的熱點,迴顧近代中國海軍建設的曆史進程,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曆史意義:適逢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迴顧近代中國首次抗日戰爭,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視角獨特:與以往近代史研究學者的視角不同,本書作者係長期研究軍事史特彆是海軍史的專傢,從海戰角度全麵剖析甲午戰爭,海軍建製、武器配備、海戰布陣等珍貴圖文資料首次公布,發前人所未發,令人耳目一新。
★全媒打造:央視“百傢講壇”熱播,語言生動,資料豐富;又吸收中華書局及眾多學者的專業意見,嚴謹深沉,引人深思。電視媒體與平麵媒體的閤力打造,為讀者獻上圖文並茂、質量上乘的曆史讀物。
內容簡介
《甲午!甲午!》作者積三十年海軍曆史研究之基礎,以海軍軍人獨特視角,審視中日甲午戰爭,帶你走進那場以海軍決定勝敗的戰爭。本書從細節入手,分析戰爭方略,凸顯人物情感,解答前沿問題,總結戰爭啓示,啓人深思。
作者簡介
馬駿傑,山東膠州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授,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主講人,全軍優秀教師。長期從事軍事曆史與軍事思想教學與研究,發錶論文60餘篇,著有《中國海軍長江抗戰紀實》、《檔案裏的中國海軍曆史》,編有《民國時期中國海軍論集》、《民國時期外國海軍論集》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透視海戰勝負之道,盡顯海軍軍人憂患之思。
——海軍戰略專傢、大型電視係列片《北洋海軍興亡史》總撰稿 張煒 ★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的巨大挫摺,所謂“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說的就是這段曆史。甲午戰爭將中國曆史分為古代與近代,中國在濛受巨大屈辱、承受巨大損失之後,與傳統揮彆,走嚮現代。記住這段曆史,不忘屈辱,是為瞭更加健康地走嚮遠方,走嚮未來。《甲午,甲午》以簡潔筆調描述瞭這段跌宕起伏的曆史,值得推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馬勇
★觸摸傷痕,必哀嘆更重要的,是探尋為何受傷,以及如何不再受傷。《甲午!甲午!》,甲午的病理解剖。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聘研究員、《大東亞的沉沒》作者 雪珥 目錄
前 言
一 島國野心
二 太後的心思
三 師夷長技以製夷
四 亞洲第一艦隊
五 日本擴充海軍
六 管帶真相
七 無聲的較量
八 大戰前的交鋒
九 海戰第一戰
十 平壤戰役的兩個“逃”
十一 大戰一觸即發
十二 決戰在黃海
十三 被遺棄的“孤兒”
十四 威海保衛戰
十五 戰敗的結局
前言/序言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一百二十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代和特殊的年份,全國上下都在以各種方式追念這場對中華民族産生瞭深遠影響,同時又有著重要現實意義的戰爭。軍隊作為履行戰爭職能的武裝集團,更責無旁貸地要迴顧和研究這場戰爭,從這場戰爭中吸取教訓,尋找啓示。為此,海軍政治部和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決定聯閤推齣係列節目《甲午!甲午!》,並確定讓我擔任節目主講人。由於這一節目是央視的重大選題,我在欣喜之餘帶著幾分惶恐開始瞭這項艱苦的工作。
甲午戰爭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場海軍製勝的戰爭,三場海戰決定瞭戰爭的走嚮,我作為一名長期研究中國近代海軍曆史的海軍軍人、大學教授,甲午戰爭始終是我高度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完成授課任務本不是一件特彆睏難的事情,可是,“百傢講壇”的授課風格與一般的學術講座完全不同,我必須在短時間內實現“轉身”。“轉身”是順利的,因為有海軍政治部編研部領導和同誌們的鼓勵和支持,有“百傢講壇”欄目組編導們的悉心指導和幫助,有我三十多年從事教學的經驗和學術研究的基礎,十二集節目最終順利通過瞭中央電視颱、國傢新聞齣版和廣電總局的嚴格審查,與全國廣大觀眾見麵瞭。
電視節目有其強大的傳播力量,《甲午!甲午!》再一次嚮全國觀眾展示瞭那場恢弘、悲壯、屈辱的戰爭,再一次在國人的心中激起瞭強烈共鳴,也再一次使人們瞭解到戰爭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電視節目的製作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它思維跳躍性強,概括程度高,對細節的把握要求嚴。也正因為如此,在完成這個係列節目之後,我依然有意猶未盡之感,總想通過對節目內容的充實、完善和修改,奉獻給大傢一部比較完整的、連貫的、側重於海戰的甲午戰爭簡史,恰有中華書局為我提供便利,纔有瞭這本《甲午!甲午!》的麵世。
《甲午!甲午!》保持瞭電視節目的語言風格,注重內容結構的設置、語言的生動和流暢、細節的挖掘與展示、觀點的概括與分析,特彆注重以海防、海軍、海戰視角透視這場戰爭。但同時也關注瞭事件的完整性和麯摺性,強調瞭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也適當增加瞭學術因素,剖析瞭一些人們普遍關心而又有所爭議的問題。比如北洋海軍著名管帶的個性特點與近代海軍教育的關係、慈禧太後、李鴻章等戰爭決策者的矛盾心態對戰爭的影響等等。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甲午!甲午!》雖然是一部通俗作品,但無論是人物的對話還是故事情節的敘述,都有充分的史料依據,絕無杜撰和虛構。
在這裏,我要真誠地感謝海軍政治部編研部的宮九波部長、楊野平副部長、劉麗編輯,是他們給瞭我充分的信任和鼓勵;真誠地感謝央視“百傢講壇”欄目那爾蘇製片人、孟慶吉總編導,是他們給瞭我悉心指導和幫助;真誠地感謝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龔理華政委、李鳴院長、政治部翁軍主任、青島校區洛長雙政委,是他們給瞭我充足的時間和保障;真誠地感謝張煒、許華、舒健、劉傑等專傢,是他們給瞭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最後,我真誠希望廣大讀者能從我粗淺的文字中收獲教益,也期待大傢給我提齣寶貴意見!
馬駿傑
二〇一五年四月三十日(已修改)
浩瀚星河的低語:一部關於宇宙起源與未來文明的宏大史詩 書名:《寰宇溯源:從奇點到永恒的文明足跡》 作者:林遠山 齣版社:星際之光文化 --- 內容簡介: 《寰宇溯源》並非一本傳統的科普讀物,它是一部以恢弘敘事手法,結閤最新的理論物理學猜想、深空探索數據以及哲學思辨的鴻篇巨製。它試圖迴答人類自古以來最核心的三個問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正在往何處去?以及,在無限的時空中,我們是否真的孤獨? 本書的敘事視角橫跨瞭不可想象的尺度——從宇宙誕生之初的普朗剋時間,到遙遠未來恒星熄滅後的“黑暗紀元”。林遠山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如同史詩般的筆觸,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麵,引導讀者進行一次跨越億萬年的精神漫遊。 第一部:時間的誕生與物質的序麯 本書開篇聚焦於宇宙大爆炸的“第一瞬間”。作者並未止步於描述一個簡單的火球膨脹,而是深入探討瞭弦理論、圈量子引力等前沿理論如何試圖調和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矛盾。他細緻描繪瞭暴脹時期,空間如何以超光速擴張,奠定瞭今日宇宙的平坦性和均勻性。 重點章節“奇點之畔的低語”詳細分析瞭黑洞內部的信息悖論,並提齣瞭一個大膽的“鏡像宇宙”猜想——即我們的宇宙可能僅僅是更高維度結構中的一個“膜”(brane),而我們所感知到的引力,或許正是來自“膜”之外的維度泄漏。 隨後,敘事過渡到宇宙冷卻,誇剋和輕子形成,直至原子核的誕生。作者生動地描繪瞭第一代恒星——龐大、熾熱的“邦德斯恒星”——如何在混沌中點燃,並以超新星爆發的方式,將構成生命所需的重元素播撒到宇宙的荒蕪之中。這些對宇宙早期曆史的重構,不僅是物理學的展示,更是一場關於“無中生有”的哲學探究。 第二部:生命的萌芽與智能的覺醒 在描述瞭宇宙的“黑暗時代”之後,本書的焦點轉嚮瞭銀河係中的一個普通鏇臂,以及一個不起眼的藍色行星——地球。作者並沒有陷入地球中心論的窠臼,而是將其視為眾多潛在生命搖籃中的一個案例進行分析。 “德雷剋方程的陰影”一章,林遠山巧妙地運用統計學和生物化學知識,評估瞭地外生命存在的概率。他詳盡地分析瞭“稀有地球假說”的局限性,並提齣瞭一種基於矽基或甲烷為溶劑的“非常規生命”模型,暗示生命的形式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樣。 敘事的高潮部分,在於智能的崛起。作者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視作宇宙信息處理能力的一次飛躍。從最初的工具製造到數學語言的建立,再到對電磁波的掌握,每一步都象徵著宇宙對自己本質認識的深化。他特彆分析瞭信息熵與文明演化的關係:一個文明是否注定要因為信息過載或計算能力的瓶頸而停滯? 第三部:星際間的凝視與文明的終局 在本書的後半部分,視角猛然拉遠,聚焦於可能存在於銀河係中的其他先進文明。作者構建瞭幾個基於現有理論的“文明等級”模型,從I型卡爾達捨夫等級(完全利用母星能源)到III型(完全控製星係能源)。 “費米悖論的多種解答”一章是本書的精髓之一。作者摒棄瞭簡單的“大過濾器”理論,轉而提齣“孤獨的智慧”假設——即宇宙的物理法則可能在特定的能量閾值上設置瞭不可逾越的屏障,使得宏大的星際航行或通訊在經濟或物理上變得不可行。或者,更令人不安的解釋是:高度發達的文明最終會選擇“內捲化”,將所有資源投入到虛擬現實或純粹的意識計算中,從而放棄瞭對外部物理宇宙的探索。 最終,本書帶領讀者穿越瞭數十億年,抵達宇宙的熱寂邊緣。當所有恒星燃盡,黑洞開始蒸發,時間本身的意義也將麵臨挑戰。作者對“永恒”的概念進行瞭深層次的探討:在宏大的宇宙尺度下,信息是否能以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方式保存下來?我們的文明印記,是否會像一個微小的漣漪,最終被宇宙的熵增所抹平? 結語:未竟的旅程 《寰宇溯源》的結尾沒有提供確定的答案,而是留下瞭一個充滿思辨的開放性提問。林遠山告訴我們,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仍處於胚胎階段,每一次科學的突破,都隻是揭開瞭一層薄紗。這本書是一封寫給未來探索者的邀請函,鼓勵人類超越自身的短暫存在,將目光投嚮那片深邃、沉默卻又無限可能的星空。 本書文字優美,邏輯嚴謹,對理論物理、天體生物學和未來學的交叉領域進行瞭極為深入的整閤。它不僅將讀者帶入瞭宇宙的宏大敘事之中,更引發瞭對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的終極沉思。這是一部讀完後,會讓人重新審視腳下世界的重量級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