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柳树沟墓群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移民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武当山
  • 柳树沟
  • 墓葬
  • 考古
  • 历史
  • 湖北
  • 道教
  • 明清
  • 武当派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475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14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5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建设, 2008年4月至 200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受湖北省文物局的委托,对湖北省武当山柳树沟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计发掘面积 11 465平方米,清理墓葬 134座,时代跨战国、西汉、东汉、宋代和明清,出土铜器、陶器、瓷器、铁器、玉器、石器等 570余件。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1)
第二节墓群概况(3)
第三节田野工作概况(3)
第四节墓地发掘的意义和主要收获(5)
第二章墓葬分布(7)
第三章战国时期墓葬(12)
第一节有随葬品墓葬(12)
(一)M23(12)
(二)M32(13)
(三)M15(16)
(四)M16(18)
(五)M25(21)
(六)M36(23)
(七)M44(23)
(八)M49(27)
第二节无随葬品墓葬(29)
第四章西汉时期墓葬(31)
第一节有随葬品墓葬(31)
(一)M63(31)
(二)M64(32)
(三)M65(34)
(四)M69(36)
(五)M66(37)
(六)M67(40)
(七)M68(41)
(八)M70(44)
(九)M75(47)
(一O)M76(49)
(一一)M83(51)
(一二)M85(52)
(一三)M86(55)
(一四)M88(58)
(一五)M14(60)
(一六)M24(64)
(一七)M28(71)
(一八)M29(73)
(一九)M38(75)
(二O)M40(78)
(二一)M41(80)
(二二)M42(81)
(二三)M43(84)
(二四)M46(87)
(二五)M48(90)
(二六)M50(91)
(二七)M55(92)
(二八)M74(95)
(二九)M78(97)
(三O)M79(98)
(三一)M80(102)
(三二)M81(105)
(三三)M82(107)
(三四)M93(110)
(三五)M94(111)
(三六)M127(113)
(三七)M129(115)
(三八)M113(117)
(三九)M114(119)
(四O)M116(121)
(四一)M117(122)
(四二)M2(125)
(四三)M7(127)
(四四)M8(129)
(四五)M9(130)
(四六)M10(132)
(四七)Mll(136)
(四八)M12(137)
(四九)M13(139)
(五O)M17(140)
(五一)M18(142)
(五二)M19(144)
(五三)M20(146)
(五四)M27(148)
(五五)M45(149)
(五六)M31(151)
(五七)M33(152)
(五八)M34(154)
(五九)M57(155)
(六O)M61(157)
(六一)M62(159)
(六二)M77(160)
(六三)M97(162)
(六四)M96(163)
(六五)M100(165)
(六六)M101(166)
(六七)M102(168)
(六八)M104(170)
(六九)M119(171)
(七O)M109(172)
(七一)M110(174)
(七二)M112(175)
(七三)M120(176)
第二节无随葬品墓葬(178)
(一)M3(178)
(二)M4(179)
(三)M21(179)
(四)M26(180)
(五)M37(180)
(六)M51(181)
(七)M59(182)
(八)M60(182)
(九)M72(183)
(一0)M73(183)
(一一)M84(183)
(一二)M87(184)
(一三)M95(185)
(一四)M98(185)
(一五)M111(185)
(一六)M115(187)
(一七)M130(187)
(一八)M131(187)
(一九)M132(190)
第五章东汉时期墓葬(191)
(一)M56(191)
(二)M99(192)
第六章宋代墓葬(194)
(一)M1(194)
(二)M5(195)
(三)M6(197)
第七章明清时期墓葬(200)
(一)M71(200)
(二)M103(201)
(三)M106(203)
(四)M121(205)
(五)M133(206)
(六)M105(207)
(七)M123(207)
(八)M107(209)
(九)M118(210)
(一0)M128(210)
(一一)M122(212)
(一二)M124(213)
(一三)M126(214)
(一四)M125n(217)
第八章墓葬研究(218)
第一节战国时期墓葬研究(218)
一?随葬品组合(218)
二?分期(220)
三?结论(222)
第二节西汉时期墓葬研究(223)
一?随葬品组合(223)
二?分期(227)
三?结论(234)
附表柳树沟墓群墓葬统计表(236)
附录武当山柳树沟墓群出土部分金属器检测分析报告(243)
后记(251)
插图
图一武当山位置示意图(1)
图二柳树沟墓群位置示意图(4)
图三柳树沟墓群分区示意图(7)
图四柳树沟墓群三区墓葬平面图(8)
图五柳树沟墓群Ⅲ区墓葬平面图(9)
图六柳树沟墓群Ⅳ区东部墓葬平面图(10)
图七柳树沟墓群Ⅳ区西部墓葬平面图(11)
图八M23平?剖面图(13)
图九M23随葬器物(14)
图一OM32平?剖面图(15)
图一一M32随葬器物(16)
图一二M15平?剖面图(17)
图一三M15随葬器物(18)
图一四M16平?剖面图(19)
图一五M16随葬器物(20)
图一六M25平?剖面图(22)
图一七M25随葬器物(22)
图一八M36平?剖面图(24)
图一九M36随葬器物(25)
图一OM44平?剖面图(26)
图一一M44随葬器物(26)
图二二M49平?剖面图(28)
图二三M49随葬器物(29)
图二四M47平?剖面图(30)
图二五M63平?剖面图(32)
图二六M63随葬器物(32)
图二tM64平?剖面图(33)
图二八M64?M65?M69随葬器物(34)
图二九M65平?剖面图(35)
图三OM69平?剖面图(36)
图-—M66平?剖面图(37)
图三二M66随葬器物(38)
图三三M66随葬器物(39)
图一四M67平?剖面图(40)
图三五M67随葬器物(41)
图三六M68平?剖面图(42)
图一七M68随葬器物(43)
图三八M68随葬器物(44)
图三九M70平?剖面图(45)
图四OM70随葬器物(46)
图四一M70随葬器物(47)
图四二M75平?剖面图(48)
图四三M75随葬器物(48)
图四四M76平?剖面图(49)
图四五M76随葬器物(50)
图四六M83平?剖面图(51)
图四七M83随葬器物(52)
图四八M85平?剖面图(53)
图四九M85随葬器物(54)
图五OM85随葬器物(55)
图五-M86平?剖面图(56)
图五二M86随葬器物(57)
图五三M88平?剖面图(58)
图五四M88随葬器物(59)
图五五M88随葬器物(60)
图五六M14平?剖面图(61)
囹五七M14随葬器物(62)
图五八M14随葬器物(63)
图五九M24平?剖面图(65)
图六OM24随葬器物(66)
图六一M24随葬器物(67)
图六二M24随葬器物(67)
图六三M24随葬陶钵(68)
图六四M24随葬器物(69)
图六五M24随葬器物(70)
图六六M28平?剖面图(71)
图六七M28随葬器物(72)
图六八M29平?剖面图(73)
图六九M29随葬器物(74)
图七OM29随葬器物(75)
图七一M38平?剖面图(76)
图七二M38随葬器物(77)
图七三M40平?剖面图(78)
图七四M40随葬器物(79)
图七五M41平?剖面图(80)
图七六M41随葬器物(81)
图七七M42平?剖面图(82)
图七八M42随葬器物(83)
图七九M42随葬器物(84)
图八OM43平?剖面图(85)
图八一M43随葬器物(86)
图八二M43随葬器物(87)
图八三M46平?剖面图(88)
图八四M46随葬器物(89)
图八五M48平?剖面图(90)
图八六M48随葬陶双耳罐(90)
图八七M50平?剖面图(91)
图八八M50随葬器物(92)
图八九M55平?剖面图(93)
图九OM55随葬器物(94)
图九一M55随葬器物(94)
图九二M74乎?剖面图(95)
图九三M74随葬器物(96)
图九四M74随葬器物(97)
图九五M78平?剖面图(98)
图九六M78随葬器物(99)
图九七M79平?剖面图(100)
图九八M79随葬器物(101)
图九九M79随葬器物(101)
图一OOM80平?剖面图(102)
图一O—M80随葬器物(103)
图一O二M80随葬器物(104)
图-O三M81平?剖面图(105)
图一O四M81随葬器物(106)
图一O五M82平?剖面图(108)
图一O六M82随葬器物(109)
图一O七M82随葬器物(109)
图一O八M93平?剖面图(110)
图-O九M93随葬器物(111)
图一一OM94平?剖面图(112)
图一一一M94随葬器物(113)
图一一二M127平?剖面图(114)
图一一三M127随葬器物(115)
图一一四M129平?剖面图(116)
图一一五M129随葬器物(116)
图一一六M113平?剖面图(117)
图一一七M113随葬器物(118)
图一一八M114平?剖面图(119)
图一一九M114随葬器物(120)
图一二OM116平?剖面图(121)
图一二一M116随葬器物(122)
图一二二M117平?剖面图(123)
囹一二三M117随葬器物(124)
图一二四M2平?剖面图(125)
图一二五M2随葬器物(126)
图一二六M7平?剖面图(127)
图一二七M7随葬器物(128)
图一二八M8平?剖面图(129)
图一二九M8随葬器物(130)
图一三OM9平?剖面图(131)
图一一—M9随葬器物(132)
图一三二Ml0平?剖面图(133)
图一三三Ml0随葬器物(134)
图一三四Ml0随葬器物(135)
图一三五Mll平?剖面图(136)
图一三六Ml1随葬器物(137)
图一三七M12平?剖面图(138)
图一三八M12随葬器物(139)
图一三九M13平?剖面图(139)
图一四OM13随葬器物(140)
图一四一M17平?剖面图(141)
图一四二M17随葬器物(142)
图一四三M18平?剖面图(143)
图一四四M18随葬器物(144)
图一四五M19平?剖面图(145)
图一四六M19随葬器物(146)
图一四七M20平?剖面图(147)
图一四八M20随葬器物(147)
图一四九M27平?剖面图(148)
图一五OM27?M45随葬器物(149)
图一五一M45平?剖面图(150)
图一五二M31平?剖面图(151)
图一五三M31随葬器物(152)
图一五四M33平?剖面图(153)
图一五五M33随葬器物(153)
图一五六M34平?剖面图(154)
网一五七M34随葬器物(155)
图一五八M57平?剖面图(156)
图一五九M57随葬器物(157)
图一六OM61平?剖面图(158)
图一六-M61?M62随葬陶双耳罐(159)
图一六二M62平?剖面图(160)
图一六三M77平?剖面图(161)
图一六四M77随葬器物(161)
图一六五M97平?剖面图(162)
图一六六M97随葬器物(163)
图一六七M96平?剖面图(164)
图一六八M96随葬器物(164)
图一六九Ml00平?剖面图(165)
图一七OMl00随葬器物(166)
图一七一Ml01平?剖面图(167)
图一七二Ml01随葬器物(168)
图一七三M102平?剖面图(169)
图一七四M102随葬器物(169)
图一七五M104平?剖面图(170)
图一七六M104?M119随葬器物(171)
图一七七M119平?剖面图(172)
图一七八M109平?剖面图(173)
图一七九M109?Mll0随葬器物(173)
图一八OMll0平?剖面图(174)
图一八一M112平?剖面图(175)
图一八二M112随葬器物(176)
图一八三M120平?剖面图(177)
图一八四M120随葬器物(177)
图一八五M3平?剖面图(178)
图一八六M4平?剖面图(179)
图一八七M2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图一),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属大巴山东段。东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西连十堰,背倚苍茫
图一武当山位置示意图
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汉江盘绕,巴山卓立,山峦起伏。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纵横 400多千米,面积 312平方千米,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发源地。地理方位为东经 110°56′15″~111°15′23″,北纬 32°22′30″~32°35′06″。整个地形多由山岭、洼地自然形成不同类型区域。
武当山,境内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凸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主要水域有丹江口水库及一些季节性河流。
武当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历年平均气温 15.2℃,年降水量 900~12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气温 12.8~16℃,光热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 1655~1958小时,无霜期 222~254天。温和气温的形成,是因武当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岭东延伏牛山做屏障,东有起伏的岗峦,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中有汉水调节,故水域附近冬暖夏凉。夏初时节,天气变化多端。晴雨交替,大量水汽蒸腾形成缭绕的云雾。 6~8月是全年雨水、热能最丰富的季节。夏季平均气温大都高于 25℃,其中 7月平均气温为 27℃左右,积温较多。 7~8月降水量一般都在 100毫米以上。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山地小气候的多样性,为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境内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 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武当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丹江口市,夏、商、西周为豫州所辖,与雍州相邻。春秋属麇。公元前 616年,楚子伐麇,归楚。战国属韩及楚,因境内的均水称均陵。
秦置武当县,属南阳郡。
两汉沿秦制。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得荆州,分南阳郡建南乡郡,武当县属南乡郡;晋武帝太康十年( 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武当县属顺阳郡; 310年,永嘉之乱后以江左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流民寓此,增平阳县,与武当县同属始平郡。
南北朝沿革变动频繁。宋武帝元年( 420年),改始平郡为齐兴郡;梁太清元年( 547年),置均阳县,革齐兴郡为兴州郡,辖武当、平阳、均阳 3县;西魏废帝元年( 552年),改兴州郡为丰州郡,废平阳入武当。
隋开皇三年( 583年),罢丰州郡;隋开皇五年( 585年),改丰州为均州;大业元年(605年),废州置淅阳郡;义宁二年( 618年),割淅阳郡置武当郡,原设武当、均阳、新增平陵 3县皆属。
唐武德元年( 618年),改武当郡为均州。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军政府”裁府、州、厅,一律改县。同年 12月,均州改为均县,直隶湖北省。
1948年3月21日均县解放, 6月2日均县民主县政府成立,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 1949年10月1日,均县民主县政府改称均县人民政府,隶陕南行署两郧专区。 1950年,两郧专区划回湖北省改称郧阳专区,均县隶属郧阳专区。 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均县隶属襄阳专区。 1960年7月,撤销均县并入光化县(今老河口市)。 196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均县建置,属襄阳专区。 1965年,恢复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均县隶之。 1983年8月19日,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属省辖(县级)市,由郧阳地区代管。 1994年10月29日,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原为丹江口市武当山街道。 1997年11月18日,撤销武当山街道,随后湖北省唯一的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宣告成立,隶属丹江口市。
第二节墓群概况
柳树沟墓群西南距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约 10千米,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柳树沟村 3组(图二)。墓群处于丹江口水库沿岸湖滩及山包上,枯水季节为小岛,蓄水期则全部淹没于水面以下。水消退后,地势较平缓,墓葬即分布在沿岸湖滩和湖水中凸出的小山包上。墓群总面积约 250 000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08′04.8″,北纬 32°32′24.0″,海拔 145~170米(彩版一)。
整个群地四面环水,现存地表覆盖土层较薄,除江边较低部位覆盖着一些风化的紫红色砂岩颗粒与涨水带来的褐黄色泥沙外,其余是以砂岩、页岩等风化形成的红褐色岩石土为主,其土壤颗粒粗大,黏性极差,墓群上的植被多为一种护坡草。由于墓群处于丹江口水库的沿岸,经千百年来江水的侵蚀,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严重,墓群的整个地形凹凸不平,起伏延绵,致使有些墓葬的开口呈斜坡状,多数墓葬的骨架被江水侵蚀得荡然无存,有的随葬品也因江水的长期浸泡而酥软成堆,有的则破碎严重,给后期的修复整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不是江水的冲刷改变了原有的地势地貌,这应该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墓群。
第三节田野工作概况
柳树沟墓群于 199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丹江口市博物馆在调查时发现。 1998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丹江口市博物馆在该墓群的西沟地点进行了复查,同时对其中两座较大的封土堆进行了勘探。
图二柳树沟墓群位置示意图
2008年4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受湖北省文物局委托,开始对该墓群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本项目共分两期完成,到 2008年8月Ⅰ期工程田野工作结束时止,共勘探面积 10万平方米,发掘 5米× 5米探方 12个、 10米× 10米探方 35个,总计发掘面积 3800平方米,清理墓葬 60座。
Ⅱ期工程是在Ⅰ期统一分区的基础上,继续绕水库低地发掘并向高地推进。前半阶段,根据钻探情况,并结合水势和地形特征,在墓葬分布密集区集中布方,优先发掘河滩等低地墓葬,注重墓群的整体揭露,对单个墓葬详细记录墓葬开口、墓室、墓道及墓底清理前后的情况。同时对发掘区周边进行细致勘探,全面引导下一步的发掘工作。Ⅱ期后半阶段,根据相关钻探情况及以往的发掘显示,该墓群地层比较简单:表土层—墓葬→生土,不见其他遗迹现象,加之库区水势严峻,我们采用了墓葬直接发掘法,即依据钻探所获墓葬大小,适度布方发掘,向下清理寻找墓葬开口,发掘中灵活掌握,根据情况及时扩方。 2009年9月,柳树沟Ⅱ期完成钻探面积 10万平方米,发掘 10米× 10米探方 74个,探沟 265平方米,总计发掘面积 7665平方米,共清理墓葬 74座。发掘期间,由于雨天较多,田野不能工作时就转入室内,初步修复陶器150余件,同步完成了Ⅱ期发掘材料,包括日记、图纸、登记表、发掘记录、照片的核对与汇总工作。
墓葬开口一般距地表较浅,约 0.3米,部分墓葬原始开口已遭破坏,特别是紧邻湖边的墓葬遭流水冲刷严重,甚至人骨已暴露在外,仅残存部分墓坑。同时,各墓葬开口平面也存在普遍向现在湖面倾斜的现象,这可能也与长期的湖水冲刷有关。截至 2009年9月底,总计发掘面积 11 465平方米,清理墓葬 134座,时代跨战国、西汉、东汉、宋代和明清,其中战国墓葬 9座,西汉墓葬 92座,东汉墓葬 2座,宋代墓葬 3座,明清墓葬 28座,出土了一批铜器、陶器、瓷器、铁器、玉器、石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总计 570余件。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充分运用各种记录手段,全面提取遗存信息,为日后报告的整理及出版提供了翔实的一手资料。
同时,室内修复及相关材料的统计等整理工作也在陆续进行,并设立了专门的整理室、修复室、档案室和文物库房,以加快材料的整理步伐。
柳树沟墓群发掘工作的领队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晓毅,负责工地整体把握与安全管理;执行领队由郭智勇担任,主要负责工地日常管理;高振华负责测绘、摄影、录像;孙先徒负责绘图和库房管理;梁保兴、王广珍等负责勘探;牛秀平、张立强、梁淑红、张海蛟、乔文杰、王潇慧、屈玉蓉、孙丰衍等负责发掘。
第四节墓地发掘的意义和主要收获
柳树沟墓群的发掘首先是在配合利国利民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展开的,墓地跨战国、西汉、东汉、宋代、明清多个时期,对探索该区域葬俗的发展演变及人群迁徙与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发掘可以初步确认,柳树沟墓群西汉时期墓葬较多,而且从早到晚形成了一定的规律,鄂西地区这类公开发表的田野资料比较缺乏,本次大面积发掘对于进一步完善鄂西汉代文化遗存的序列,丰富区域文化的内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柳树沟墓群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在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的同时,柳树沟墓群也有其独特性,正是这种相互影响与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本次发掘出土器物主要有铜器、铁器、陶器及各类小件品总计 570余件,其中铜器 43件,铁器 21件,陶器 420件,玉器 1件,石器 2件,瓷器 25件,料器 1件,铜钱、铁钱等 57枚、筒瓦 1件。铜器以鼎、钫、洗及小件品的带钩、镜、环等为主;铁器主要是鍪;陶器有战国中晚期的鬲、鼎、敦、壶、豆、匜、盆、杯等,西汉时期的鼎、豆、壶、双耳罐、匜、釜、鍪等。

前言/序言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 本书旨在对位于武当山腹地、柳树沟区域内发现的古代墓葬群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发掘、整理与深入研究。柳树沟墓群作为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其发现为我们理解这一区域古代社会、文化、信仰以及人地关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背景与过程: 柳树沟墓群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长期的区域考古调查以及当地文物部门的持续关注。在对武当山地区多处遗址进行普查过程中,部分地表遗迹和零星出土的遗物指向了柳树沟区域存在一处重要的古代墓葬聚集地。随后,在国家文物局和相关科研机构的支持下,一支由资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古环境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团队进驻柳树沟,开展了为期数年的系统性考古发掘工作。 发掘过程严格遵循国际通行的考古学标准,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法。在精密的勘探和测绘之后,依照遗址的自然分布和遗存特点,对墓葬进行了分区、分期发掘。每一次发掘都力求精准记录墓葬的结构、规模、埋藏情况,以及出土的每一件器物,并对其进行编号、照相、绘图、三维扫描等数字化存档。发掘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对墓葬周边的地层、地质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聚落遗迹进行同步勘探,以期还原墓葬的整体埋藏背景。 墓葬形制与年代: 柳树沟墓群的墓葬形制多样,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阶层的特征。初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结果表明,该墓群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早期可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直至晚期延续至唐宋时期。 早期墓葬: 存在一些简易的土坑墓,可能伴随有简单的石器或陶器随葬品。这部分遗存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活动和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期墓葬: 出现了一批较为规整的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有木质棺椁痕迹,随葬品种类增多,包括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少量早期的青铜器。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可能与当时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和技术进步有关。 晚期墓葬: 墓葬形制更为复杂,出现了砖室墓、石室墓等,尤其是一些具有较高规格的墓葬,其结构精巧,内部壁画保存情况良好。随葬品种类更加丰富,金属器、玉器、陶瓷器等均有发现,体现出更为成熟的工艺水平和社会分化。根据墓葬的结构、砌筑方式以及出土的钱币、瓷器等,部分晚期墓葬可初步断代至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出土遗物与文化内涵: 柳树沟墓群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遗物,这些遗物是理解墓葬主人身份、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信仰以及工艺水平的直接依据。 陶器: 种类繁多,包括生活用器(如鼎、罐、盆、碗、杯等)和礼器,纹饰也各具特色,从简单的几何纹到复杂的动物纹、植物纹,甚至一些具有抽象意义的符号。这些陶器的造型、胎质、釉色变化,是判断墓葬年代和区域文化风格的重要标志。 石器与骨器: 在早期墓葬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石斧、石锛、石矛头、骨针、骨锥等,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金属器: 随着社会发展,金属器的出现和使用日益普遍。出土了青铜器、铁器,如青铜刀、剑、箭镞,铁质农具、兵器等。一些高级墓葬中还可能发现金银饰品。 玉器: 玉器的发现,尤其是在一些高等级墓葬中,揭示了墓葬主人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当时的玉器加工技术水平。 钱币: 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钱币,为墓葬的精确断代提供了关键证据。 其他遗物: 还包括一些建筑构件、漆器残片、墓葬中的随葬模型等,为研究当时的建筑技术、艺术风格和丧葬习俗提供了补充信息。 丧葬习俗与信仰: 柳树沟墓群的丧葬习俗呈现出一定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简单的埋葬方式,到中期出现木棺、封土,再到晚期复杂的砖石结构墓室,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丧葬观念的变迁。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也直接反映了墓葬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财富积累以及死后观念。一些墓葬中发现的祭祀坑、陪葬坑,以及特殊的随葬品摆放方式,则为解读当时的宗教信仰、生死观以及祭祀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 本研究还包含了环境考古部分,通过对墓葬周围的土壤、孢粉、植物遗存、动物遗存等的分析,重建墓葬所在区域古代的环境面貌,包括植被类型、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等。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先民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柳树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可能意味着这里的古代居民与武当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也可能体现在他们的生产方式、聚落形态以及丧葬习俗中。 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一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1. 填补区域考古空白: 系统性地揭示了武当山地区古代文明的物质遗存,填补了该区域考古研究的空白,为认识武当山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深化历史认知: 通过对墓葬形制、出土遗物、丧葬习俗等多方面的分析,可以深化对该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识。 3. 提供多元视角: 结合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本书将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展现古代先民的生活状态、社会组织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传承与保护: 本书的出版也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柳树沟墓群的关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为该遗址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将基于扎实的田野考古资料和严谨的学术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柳树沟墓群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中国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地方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作者在研究考古遗迹的同时,从未忘记这些遗迹背后鲜活的生命。他会在描述墓葬结构时,推测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在解读随葬品时,想象墓主对这些器物的珍视。书中有一段关于一位年轻墓主的描述,其墓中出土的陪葬品虽然不多,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据此推测这位墓主可能生前生活较为清贫,但却热爱生活。这种对普通人生活境遇的关注,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即使是那些古老的、已经消逝的生命,在作者的笔下,也依然拥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这种对历史中个体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使得《武当山柳树沟墓群》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历史画卷。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评分

阅读《武当山柳树沟墓群》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并没有将那些古老的遗迹仅仅视为冰冷的考古对象,而是将其视为承载着先人智慧和情感的载体。在解读墓葬结构和随葬品时,他常常会陷入沉思,试图去理解墓主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曾经的生活。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全书,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古老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历史,它提醒我,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虽然渺小,却也同样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评分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研究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考古类的书籍都是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堆砌,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生动和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历史的魅力。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他善于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学术概念转化为我能够理解的形象。例如,在描述墓葬结构时,他会将其比作“古人建造的地下宫殿”,在解释器物的年代时,他会将其比作“历史的年轮”。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了解柳树沟墓群的秘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读历史现象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思维,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会提出多种可能性,并邀请读者一同思考。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极具启迪性。

评分

当我读到《武当山柳树沟墓群》中关于某个墓葬出土的神秘符号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好奇。这些符号,排列在陶器和石器之上,似乎蕴含着某种古老的密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为装饰,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试图解读这些符号的含义。他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与其他地区的类似发现进行比对,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或许是部落的图腾,或许是祭祀的咒语,又或者是某种尚未被破译的文字。作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严谨的态度,他不会因为找不到确切的答案而放弃,而是会不断地搜集线索,进行推测。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一个充满未解之谜的广阔领域,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评分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武当山地区古代历史的窗户。作者在书中,不仅聚焦于墓葬本身的考古发现,更将其置于整个武当山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他会提及周边地区发现的类似遗址,探讨这些遗址之间的联系,从而勾勒出该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推测,作者会结合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大胆地推测出当时社会可能发生的重大变革,例如,某个部落的兴衰,某个文化的融合。这种将微观的考古发现与宏观的历史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柳树沟墓群本身,更是关于武当山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命运。

评分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冰冷的遗骸和器物重新赋予生命。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亲眼目睹着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发掘,每一次铲子的落下,每一次刷子的拂过,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书中对一些典型墓葬的详细剖析,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例如,某位墓主的随葬品中,竟然出现了精美的玉器和带有复杂纹饰的青铜礼器,这无疑揭示了墓主生前显赫的身份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结合史料和相关研究,推测其可能是一位早期的部落首领或重要人物。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解读视为定论,而是提出了几种可能性,并邀请读者一同思考,这种开放性的叙述方式,反而更能激发我的求知欲。在描绘这些物质遗存的同时,作者还常常穿插对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的推测,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立体。

评分

我发现《武当山柳树沟墓群》这本书,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作者并非一股脑地抛出所有信息,而是将考古发现、历史考证、文化解读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书的开头,或许会从宏观角度描绘墓群的地理位置和整体概貌,接着便会聚焦到某个具体的墓葬,对其进行细致的解剖。随后,作者会结合出土的文物,引申出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探讨。这种“由点及面,再由面及点”的叙事方式,让我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加入的对考古过程的描述,例如,如何进行年代测定,如何辨别器物的真伪,如何克服发掘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这些细节的加入,让枯燥的考古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考古工作者付出的辛劳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武当山柳树沟墓群》这本书,仿佛被一股沉静而古老的力量所吸引。书页间的文字,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将我带入了一个遥远的时代。作者似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考古学家,又像是一位对武当山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情感的当地人,他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开篇就对我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在浓密的树林掩映下,几座古朴的石墓静静地矗立着,仿佛沉默的卫士,守护着它们曾经的主人生前的荣光与遗恨。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寂静的清晨,露珠沿着墓碑缓缓滑落,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那一刻,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作者没有急于展示惊人的发现,而是先营造了一种氛围,让我们得以在心灵上与这些古老的遗迹产生共鸣。他对于墓葬结构、随葬品细节的描述,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让我感受到他对每一个出土文物都怀揣着探寻其背后故事的强烈愿望。整本书就像一部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精心勾勒,每一个色彩都恰到好处,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传奇。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考古报告,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侦探小说”。作者以柳树沟墓群为线索,抽丝剥茧,试图还原那些尘封在时间长河中的秘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墓葬中发现的一件残破的陶器碎片进行的细致分析。从器物的胎质、烧造温度,到器表的刻划符号,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器物进行比对,最终推断出这件器物可能来自一个遥远的地域,暗示了当时该地区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贸易。这种基于微小线索进行大胆推测的写作手法,让我看得十分过瘾。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逻辑思辨能力,他会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列举证据来支持它,或者通过排除法来论证。每一次成功的推断,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考古探险。

评分

阅读《武当山柳树沟墓群》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渊博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但又不失学者的严谨和洞察力。作者在分析柳树沟墓群的年代归属时,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证据,从墓葬的形制、夯土的层位,到出土陶器的纹饰、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墓葬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细微的差异,从而推断出这些墓葬可能属于不同的家族或群体,甚至是不同时期同一群体内部的延续。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让我不仅了解了柳树沟墓群的静态概貌,更窥见了其背后动态的发展脉络。在解释这些发现的意义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年代和数量的罗列,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他深入分析了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与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关系,以及这些墓葬的分布规律可能反映的聚落形态。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让我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能领略到考古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