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准备参加托福考试的读者 对于准备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的考生们来说,迅速扩大词汇量是取得理想分数的关键。有了好的词汇书,还要配以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高效记忆。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背单词的实用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迅速攻克词汇关,实现出国梦想。
一、翔实的计划,合理的任务量
为自己量身打造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不要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性地记忆大量单词,其效果往往不如分开多次进行记忆的效果好。
二、抗遗忘的复习
短时间内记忆的东西不经过复习很容易遗忘,切忌死记硬背,需要先理解单词,经过合理拆分进行记忆,并且要经常复习。
三、利用词根、词缀,实现举一反三记忆单词
掌握常见词根词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可以先分析其词根、词缀,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单词,既复习了原先学过的单词,又加深了对当下所学单词的印象。
四、通过语境进行学习
除书中提供的例句外,还要善于利用托福阅读和听力试题。做题时碰到背过的单词,结合上下文语境,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单词及其用法,还能深化学习效果。
※紧跟TOEFL考试趋势,收录词汇词频最新统计※科学选词,精确释义,同义词、派生词扫除记忆障碍※TOEFL词汇最新精辟总结,几度修订,畅销不衰※90%词汇命中率,TOEFL考试词汇必备。
内容简介
《新东方 TOEFL词汇》以TOEFL试题和官方指南为统计基础,根据最新考试趋势,结合TOEFL考试出题规律,精选出丰富的TOEFL考试核心词汇。本书将历次考试中出现过的、频率较高的词汇进行整合,并将其分成40个Word List,根据每个单词历次考过的词性及含义,给出精准释义及该词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便于考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重点掌握高频词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书中收录大量同义词和派生词,帮助考生实现联想记忆,全方位扩充词汇量。书中还提供大量简单易懂的例句,便于考生通过语境精确理解词义。
作者简介
王玉梅,英语词汇专家,著有多本词汇类书籍,如:《TOEFL词汇》、《TOEFL词组》、《词汇进阶——VocabularyBasic》、《词汇进阶——Vocabulary6000》、《词汇进阶——Vocabulary12000》、《词汇进阶——Vocabulary23000》。
目录
Word List 1
Word List 2
Word List 3
Word List 4
Word List 5
Word List 6
Word List 7
Word List 8
Word List 9
Word List 10
Word List 11
Word List 12
Word List 13
Word List 14
Word List 15
Word List 16
Word List 17
Word List 18
Word List 19
Word List 20
Word List 21
Word List 22
Word List 23
Word List 24
Word List 25
Word List 26
Word List 27
Word List 28
Word List 29
Word List 30
Word List 31
Word List 32
Word List 33
Word List 34
Word List 35
前言/序言
本书自2001年初版以来,历经数次修订、改版,是目前最贴近TOEFL考试、复习TOEFL词汇最有效的词汇书之一。本书以TOEFL试题和官方指南为统计基础,根据最新的考试趋势,结合TOEFL考试的出题规律,精选出TOEFL考试核心词汇。为方便记忆,本书将所有词汇分成40个Word List,根据每个单词历次考过的词性及中文意思,给出释义、同义词及该词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
本书特色
1.针对性
英文单词往往存在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要想在短时间内突破TOEFL考试,就没有必要在与考试无关的词汇及释义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本书将历次考试中出现过的、频率较高的词汇进行整合,便于考生将有限的复习时间集中于高频词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权威性
经广大考生使用后反馈,本书所收录的词汇大约有90%在TOEFL考试中重复出现。这么高的命中率源自编者对于TOEFL考试的深入研究及采用了科学的选词方法,牢牢把握住了TOEFL考试的脉搏。考生掌握了本书的词汇,应对TOEFL考试将更加游刃有余。
3.实用性
本书收录大量的同义词和派生词,帮助考生更加有效地了解单词的“亲朋好友”,实现联想记忆,从而记得更快更牢。书中还给出大量简单易懂的例句,便于考生在学习时通过语境精确理解词义。
如何更好地使用本书?
1.首先牢记书后附录二(常用不规则动词表),这是TOEFL阅读的基础。
2.从Word List 1 开始,首先记忆考试频率高的单词及释义,尤其对于一些时间紧迫的考生,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对认识的单词千万不要大意,考生所掌握的释义可能是比较常见之义,但TOEFL中考过几次的可能都是另外一个意思,那等于还是不认识这个单词。如:clutch,大部分词汇书均解释成:vt. 抓住;vi. 掌握,攫。但它曾在TOEFL中考过两次,都是:n. 一次产(或孵)的蛋(或卵)。又如mold一词,大部分词汇书均释义为:vt. 塑造。其实此词考得最多的释义为:n. 1. 模子;铸型(12次);2. 霉菌(1次)。
3.对于复习时间紧迫的考生,必须熟记每个Word List中每个单词斜体的同义词(在阅读中曾考过的同义词)。
4.快速记忆同义词:附录一收录了所有最近考过的同义词。考前应在心中默记数遍,做到滚瓜烂熟。这部分词汇及其中文释义都能在正文40个Word List 中找到。
承蒙新东方俞敏洪老师对本书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才有本书。感谢新东方大愚文化编辑老师们的辛苦工作,提出了大量的改版建议,尽力完善本书。
最后,祝愿所有不甘平庸、奋战TOEFL的考生,每一分努力终将有一份回报。当夜深人静、精疲力竭之时,让我们告诉自己要坚持。因为我们深信:挑战极限,追求卓越,人生终将辉煌!
王玉梅
寰宇之声:一部关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与思维转变的深度探析 书籍名称: 寰宇之声 作者: 艾尔莎·范德比尔特 (Elsa Vanderbilt) 出版信息: 环球视野出版社,2024年第一版 ISBN: 978-1-937745-22-1 --- 导言:被“连接”的悖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的时代。信息如同水流,跨越地理界限,瞬间抵达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这种物理和数字上的“连接”并未自动带来理解与和谐。相反,在看似扁平化的世界地图下,文化、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之间的鸿沟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和难以逾越。 《寰宇之声》正是在这一深刻的“连接的悖论”中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本关注特定技能提升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对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浪潮中人类交流、身份认同及思维结构进行哲学性、社会学和人类学层面的深度扫描与解剖的著作。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真正的全球化,需要的不是通用语言的普及,而是对“他者”思维结构及其根源性叙事的深刻理解与共情能力。 语言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是驱动决策、塑造价值和定义现实的深层文化代码。 --- 第一部分:认知边界的重塑——语言之外的语境迷宫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现代交流中的结构性障碍,这些障碍远超词汇的简单对等翻译。 第一章:符号的引力场与意义的漂移 范德比尔特教授首先挑战了“普世真理”的观念,她认为每一个语言体系都内嵌了一套独特的“感知语法”。例如,书中深入分析了“时间”在印欧语系与某些美洲原住民语言中的概念差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常被视为线性、可量化、可管理的资源;而在某些东方哲学中,时间则更倾向于循环、情境化,并且与人的存在状态紧密交织。作者通过对比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当我们将一种文化的概念强行套入另一种文化的框架时,意义如何发生不可逆的漂移和扭曲。 第二章:高语境与低语境的冲突地带 本书详细阐述了爱德华·霍尔提出的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交流模式在国际商业谈判、外交斡旋乃至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实际影响。低语境文化(如德国、美国)倾向于将信息明确编码在语言本身;而高语境文化(如日本、中国、许多中东国家)则依赖于非语言线索、共享的历史背景和维护“面子”的微妙平衡。作者通过对多个跨国并购失败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因误判“沉默的意义”或“直率的解读”所导致的巨大信任成本。 第三章:隐秘的叙事结构:神话、历史与集体记忆 一个民族如何讲述自己的过去,决定了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未来。本章聚焦于“集体叙事”的建构力量。范德比尔特认为,教科书和国家纪念碑所灌输的简化版历史,实则是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它塑造了民族的“我们是谁”与“我们反对谁”。书中对比了冷战后东西欧国家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因对同一历史事件拥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投射和道德判断,而产生的持续性社会张力。 ---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动性与数字时代的“自我”构建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传统社会身份(基于血缘、地域、国籍)的边界正在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碎片化、多重叠加的数字身份。 第四章:虚拟社群的文化部落化 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限制,但也加速了“同温层”的形成。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社交媒体如何利用算法,将拥有相似世界观的人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数字部落”。这些部落不仅拥有自己的俚语和行为准则,更发展出高度排外的认知壁垒,对外部信息的“免疫力”极强。作者展示了这种部落化如何加剧了政治极化,并使得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的有效对话变得异常艰难。 第五章:全球精英与“无根化”的文化漂泊 本书关注全球流动人群——跨国公司高管、国际学者、数字游民——所面临的身份危机。他们掌握了多种语言和文化技巧,但往往发现自己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本土社群。范德比尔特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文化无根化”。这种漂泊者群体虽然具有极高的适应性,但也可能因为缺乏深厚的文化土壤支撑,而在面对存在性焦虑或重大伦理困境时,难以找到稳定的锚点。 第六章:消费主义作为新的文化通用语? 在文化差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如好莱坞电影、快时尚品牌)是否正在成为新的全球“中性语言”?作者对此提出质疑。她指出,虽然全球品牌得以快速扩张,但各国对这些品牌的“在地化”解读(Glocalization)却大相径庭。麦当劳在印度和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内涵,与其在美国的含义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表明文化内核的抵御能力依然强大。 --- 第三部分:通往共情理解的伦理路径 如果沟通的障碍是结构性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协作关系?本部分的重点在于提出超越工具性学习的、更深层次的思维工具。 第七章:主体性转向:从“我”到“我们”的视野切换 范德比尔特强调,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主体性转向”(Subjective Shift)。这不是要求学习对方的习俗,而是要求学习如何像对方一样思考。这需要一种智力上的谦逊,承认自己的思维模式并非世界的唯一现实。书中引入了现象学的方法论,指导读者进行“暂停判断”的练习,以更好地捕捉到对方决策背后的非理性驱动力。 第八章:翻译的伦理:承担“失落的意义”的责任 本书认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者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每一次翻译都必然伴随着意义的“失落”和“创造”。翻译的责任不在于追求绝对的字面等价,而在于对原意的情感温度和文化重量进行负责任的“再创造”。作者分析了国际法庭中,因法律术语翻译细微差别导致的判决失误,凸显了精准表达背后的伦理重量。 第九章:未来的对话:容忍不确定性的智慧 在结语部分,范德比尔特展望了“后全球化”时代的对话模式。她主张,我们必须培养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真正的理解并非意味着完全的认同,而是意味着能够在一个长期存在的、无法完全消弭的认知差异之上,仍然能够进行有建设性的合作。这种智慧,是建立在对人类心智复杂性及其文化根源的深刻敬畏之上的。 --- 总结:超越地图的行走 《寰宇之声》是一部旨在拓展读者思维疆域的严肃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即时解决方案的渴望,转而投入到对人类心智和文化演变的宏大叙事中去。它不是教你如何“说得更像本地人”,而是引导你思考“本地人是如何看待世界本身的”。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全球化浪潮中感到困惑、渴望深度连接、并愿意挑战自身固有视角的思想者、外交官、企业领导者以及所有致力于理解复杂世界的学习者的。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深邃的洞察,《寰宇之声》力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一个真正富有同理心和洞察力的“寰宇之声”的解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