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抽象表现主义》是一部视角独到的佳作,作者莱杰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分析和阐释,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看待抽表画派的新可能。文中对波洛克的个案分析,尤为精彩。
在这本富有原创性和包罗万象的专著中,迈克尔·莱杰提出,杰克逊·波洛克、马克·罗斯科、巴內特·纽曼、威廉·德库宁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参与到了美国文化重构自我形象的活动中。莱杰向我们展示,在这些纽约画派艺术家们处理人性中的"原始"和无意识成分时,他们其实和当时眾多的批评家、好莱坞电影道演、报刊记者以及面向公眾写作的学者们站在同一战線上。本书曾在1996年荣获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颁发的查理斯.C.埃尔德雷奇獎(Charles C. Eldredge Prize)。
迈克尔·莱杰(Michael Leja),1951年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多种媒体中的视觉再现形式,如绘画、雕塑、电影、照片、印刷等。其跨学科的研究常常探求视觉产品与当代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曾获2008年度美国文化艺术领域高獎"古根海姆学术奖"。
这是近年来打动我的艺术史研究著作之一……正如书名所示,《重构抽象表现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新型研究框架,以帮助人们理解20世纪的艺术热点,同时,本书也对纽约先锋派的形成与实质提出了新的看法,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安德鲁·海明威(Andrew Hemingway),《牛津艺术杂志》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即将潜入深海的探险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对艺术史中那些被反复引用的概念,总希望能找到更具批判性的声音。抽象表现主义作为一个全球艺术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往往被描绘成一种“美国精神”的胜利,但这种论述本身就充满了意识形态的陷阱。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解构这种“胜利叙事”,尤其是关注1940年代这一关键的“奠基”时期。这个年代,艺术家们面对的是战争的阴影、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以及对传统具象语言彻底幻灭后的迷茫。这本书如果能捕捉到那种“无路可走却又必须前行”的创作张力,而不是简单地赞美其形式上的创新,那它无疑就是一次成功的理论实践。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绘画行为本身如何成为主体宣言”的论述,这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现象学功底,能够将视觉经验转化为严密的逻辑推导,让读者在理解绘画之前,先理解“成为”绘画的主体。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艺术史方法论的阅读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似乎试图用一种跨学科的方式来处理一个纯粹的艺术史问题。1940年代,正是美国哲学界和文学界在欧洲思想废墟上重建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我猜测,作者很可能借鉴了战后欧洲思想中关于“他者”、“异化”或“去中心化”的论述,来对照和分析美国艺术家在“无中心”的创作空间中如何进行自我定义的努力。如果它能成功地搭建起欧洲战后哲学思潮与纽约画派初期实践之间的对话桥梁,而不是简单地将抽象表现主义视为一个孤立的“美国现象”,那它将为整个艺术史研究领域提供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范式。我尤其期待它对“绘画主体”与“绘画材料”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探讨,这不仅是关于艺术史,更是关于人类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如何通过创造性行为来重新锚定自身存在感的深刻命题。
评分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标题里“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本身就透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让我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一直对二战后美国艺术的脉动非常好奇,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那种酣畅淋漓、几乎是哲学层面的绘画实践。这本书似乎没有满足于一般的风格流变梳理,而是深入到了一个更内核的问题——“主体性”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是如何被绘画这种媒介重新构建和表达的。我猜想,作者一定对德勒兹、福柯或者更早期的现象学思潮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将绘画的笔触和创作主体在历史语境下的“在场”感联系起来。我尤其期待它如何处理杰克逊·波洛克那种近乎仪式性的行动绘画,那不仅仅是画布上的颜料堆积,更像是一种对自我边界的探寻。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出,在旧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崩溃后,美国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这种激进的个人化表达,抢占文化高地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超越以往那种偏向于情绪发泄的简单论断,去理解它背后的深层文化焦虑与身份建构。
评分我是一个视觉经验优先的读者,所以我对理论书籍的写作风格要求极高,它不能只是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这本书既然是关于绘画的,我最大的期盼是作者能够找到一种既能进行高阶理论分析,又能让人“看见”作品本身的语言。抽象表现主义的美妙之处在于其现场感和瞬间性,任何僵硬的、过分依赖后见之明的理论阐释,都可能扼杀作品的生命力。因此,我希望作者在论述“主体性”的构建时,能运用到细腻的视觉分析,比如对画布边缘的处理、颜料厚度的空间感,或是行动痕迹的残留,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才是理解艺术家内在世界的钥匙。这本书如果能实现理论的穿透力和视觉的亲密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让我的阅读过程成为一种对那一代艺术家创作现场的二次“在场”,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次成功的艺术考古。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大多聚焦于对德·库宁的肉体性或罗斯科的崇高感的分析。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恰恰在于它名字中那个“重构”二字,这暗示着一种颠覆性的姿态。我希望它能挑战那种把抽象表现主义视为美国本土自然流露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知识生产和冷战初期的文化政治语境中去考察。194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了急剧现代化的矛盾体,传统艺术机构正在被瓦解,而新的赞助体系和博物馆权力正在形成。我想知道,在这样一个权力场域中,这些“激进的个人主义者”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新文化霸权的旗手?“主体性”在这里,究竟是指代艺术家不受约束的内心自由,还是被历史和资本精心包装并推出的文化偶像?这种对“主体性”的双重解读,将会使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远超一般的美学探讨,直指艺术如何参与到意识形态的构建之中。
评分能读好一阵了
评分还好
评分这个系列收得差不多了。
评分每次都在京东买,希望一直好下去!
评分很好,包装完整,大概翻了一下感觉不错,还要仔细看
评分好
评分用优惠券买的,不错了,,,,,,,,,,
评分7、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评分物美价廉,收藏了一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