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讲义》是寿石工在国立美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任教时的讲义,后由其弟子巢章甫整理印行。
此书对于印章起源、文字探究、篆刻名式、派别风格以及篆刻工具的制作等,条分缕析,无不备述。其文笔简约,论述精辟,非辗转抄印者可相提并论,故而该书既是一本很好的篆刻入门读物,又是一本很好的篆刻研习者参考书。此次标点排印出版,并对原书中个别文字错讹作了纠正。另外随文插配了相关图版,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以便于读者理解。
寿石工(1888—1950),名玺,字石工,号珏盦,别号印匄、冷君、园丁,斋名有蝶芜斋、铸梦庐、玄尚精庐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著名学者寿镜吾之子。1912年前后定居北京,以字画篆刻为生,故陈师曾赠诗有“人海长安称印匄”之句。1917年,与陈师曾创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后曾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任教。著有《篆刻学讲义》《珏盦词》及《蝶芜斋自制印逐年存稿》等书。寿石工多艺能,在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造诣。致力宋词极深,对辛弃疾、吴文英词尤有心得。书法初学欧、米,后参以六朝碑版变化,形成刚劲流畅、极富金石之气的风格。篆刻专摹汉印,旁师吴熙载、吴昌硕、黄士陵等人,工稳秀逸,宁静蕴藉。因常年究心于此,故其操刀极快,高伯雨即云:“因为他刻得很熟,熟自然能快。”(《长安印匄寿石工》)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的疑惑。市面上关于工具的书籍很多,但往往只是罗列清单,很少有人能深入讲解不同刀具在不同石料上的表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细致。它不仅仅提到了“冲刀”、“平刀”、“圆刀”这些基本术语,还深入到刀刃的研磨角度对刻痕深度的影响。比如,作者特别提到了针对寿山石、青田石这类软性石材和巴林石、昌化石这类硬性石材,在起刀时需要做出的细微调整,甚至连“下刀的角度要稍微向内倾斜,以减少崩角的几率”这种细节都写进去了。对于我这种经常把边角刻崩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此外,对于“如何保养篆刻刀具”,它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正确地使用磨刀石,如何避免交叉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摸索了很久才有点心得的经验,这本书却系统地总结了一遍。读完工具那一章,我感觉自己对工具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刻字的工具”,而是延伸手臂的“利器”。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非常着迷,这也是我喜欢篆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本书在介绍篆刻的技法之前,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铺垫篆刻的文化背景,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梳理了从金文、石鼓文到小篆的演变脉络,重点讲解了不同时期文字风格对后世篆刻的影响。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形似”,而是深入分析了篆法背后的哲学思想,比如秦篆的“规整肃穆”与战国文字的“自由奔放”是如何反映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氛围的。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印章看起来充满“古意”,而有些则显得“匠气”。在讲解如何“取法”时,它不是简单地让我们去临摹某个碑帖,而是引导我们去分析这个碑帖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然后尝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文字的审美能力,让我意识到篆刻不仅仅是把字刻在石头上,更是与历史进行对话。
评分这套书刚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那种老派的、带着点墨香气的味道,让人瞬间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是带着历史沉淀的宝贝。我本身对篆刻的兴趣是从集邮开始的,后来迷上了古文字的形体之美,总想自己动手刻几方小章玩玩。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扎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对刀法、篆法的讲解,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随便刻刻”,而是深入到如何理解文字的结构、如何运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去表现线条的生命力。比如,它详细区分了阳刻和阴刻在不同材料上的处理技巧,特别是对于朱文和白文的差异,举了很多古今名家的例子作为参照,让我这个初学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微妙之处。我尤其欣赏它没有回避篆刻中的一些“禁区”和常见误区,比如如何避免“刀法僵硬”、“布局失衡”等问题,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修改建议。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篆刻艺术的敬畏之心更深了,这不仅仅是手艺活,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虽然书里内容偏学术性,但行文并不枯燥,作者的文笔里透着一股温润的书卷气,读起来非常享受。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着给自己写一副对联,所以对印章的布局和文字的选取特别关注。这本讲述篆刻的书,在“布局章法”这一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以前总觉得,把字刻好就行了,怎么排、字的大小怎么协调,都是随心所欲。但这本书里详细分析了“朱文”和“白文”布局的根本差异,比如朱文需要考虑笔画的粗细和疏密关系,而白文则更注重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感。它里面引用了许多秦汉印谱的实例,用线条图的形式把那些复杂的布局拆解开来,让你一眼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章看起来那么紧凑大气,有的却显得松散凌乱。特别是关于“边款”的讨论,也是我以前忽略的重点。作者强调了边款不仅是补充信息,更是作品意境的延伸,它的字体选择、位置布局,甚至和印面文字的呼应关系,都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支撑。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重新设计了我正在做的一方小章的布局,效果确实比之前自己瞎琢磨出来的要周正得多,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沉稳。这本书让我明白,篆刻的“章法”,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微观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尤其适合那些希望打好基础、深入理解篆刻艺术的人。它的结构安排得很清晰,从理论基础到技法实践,再到最后的创作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意在笔先”的强调。作者反复说明,好的篆刻作品,其神韵和气势是先在脑海中构思成熟的,而不是边刻边想。为了训练这种“预想”的能力,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练习方法,比如“徒手画出心目中的印章轮廓”,或者“用不同材料模拟刻痕的质感”。这些练习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确实有效地锻炼了我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刀法的控制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像是那种速成的“入门宝典”,它更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用他的经验告诉你这条路的崎岖和美好。如果你只是想随便玩玩,随便刻几方随便看看,这本书可能略显“重磅”;但如果你真的想把篆刻当作一门学问来对待,那么它提供的体系和深度是无可替代的,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之书。
评分可能是受西泠印社和浙江美院熏陶,浙美出篆刻类书籍还是很棒的。
评分还可以。。。。。。。。。
评分很好!真的很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很好的书,收藏学习都很好,满分好评!
评分ok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喜欢 好
评分很喜欢看这类书籍,可以静心。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