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润泽 编
图书标签:
  • 新闻传播史
  • 中国新闻史
  • 传播学
  • 媒体史
  • 新闻史
  • 中国传媒
  • 历史学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新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7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08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基础课程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2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自古代的信息传播至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涉及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和研究等内容,同时囊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9章,探讨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突出新闻业发展的大脉络,增加了新闻业在技术、组织结构、业务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读者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新闻业内部是如何一点点进步的。这对于以中国新闻业为本体进行带有行业特点的历史叙述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先后在日本电通株式会社、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著有《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中国新闻媒介史》、《张季鸾与大公报》等多部专著,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馆藏珍稀民国新闻史资料汇编》(28册)、《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29册)等多部资料中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学》、《历史学文摘》及其他新闻学专业期刊转载。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重大研究项目多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多个。获吴玉章优秀青年科研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项奖励。
赵云泽,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新闻史论教学研究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从事新闻史论、媒介融合、新媒体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成果200多万字。著作《中国时尚杂志的历史衍变》获得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评审的“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
陈继静,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讲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英语等课程,主张以新史学的方法研究新闻史。发表的论文、著作集中于新闻史、世界历史领域。
余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在高校主要从事新闻史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参与课题六项,其中参与国家课题三项、主持省级课题三项;参与《中国名记者》等书的撰写;先后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报业》、《新闻春秋》等新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古代的信息传播 1
第一节 各种传播手段 1
第二节 古代的官方新闻:邸报 4
第三节 邸报的复制与衍生 15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22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22
第二节 中国近代商业报业的兴起 28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36
第三章 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43
第一节 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43
第二节 新式报刊的高潮 50
第三节 政党报刊的出现 59
第四节 新闻本土化建立的初步努力 67
第四章 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 75
第一节 报纸类型的丰富与发展 75
第二节 报业现代化的初步发展 88
第三节 著名职业报人的出现及其报刊活动 99
第四节 新闻业现代化的障碍 103
第五章 现代新闻业的确立 110
第一节 稳定发展的报业 110
第二节 广播的兴起与通讯社的发展 128
第三节 现代新闻事业的确立 132
第六章 战时宣传与新闻自由斗争 151
第一节 抗日宣传与战时新闻统制 151
第二节 新闻业的战后重建与抗争 167
第三节 国共新闻体制的决战 17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探索 18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确立 182
第二节 新闻业的曲折发展 19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198
第四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204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改革 208
第一节 新闻界的拨乱反正与拨乱反正中的新闻媒体 208
第二节 新闻观念的变革 211
第三节 新闻业的快速发展 222
第四节 新闻伦理的重视与新闻法制建设 229
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台港澳新闻事业的发展 233
第一节 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事业 233
第二节 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246
第三节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255
参考文献 260

精彩书摘

第一节各种传播手段
纵观整个古代社会,口头语言是中国人交流日常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其他非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则成为口头语言的有效辅助。手写文字主要用于传播官方信息和精英文化,并发展出各种书写载体和形式。而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文字也日益扮演着传播信息的重要角色。
一、非语言文字
图画是人类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我国内蒙古阴山、云南沧源等地曾发现精美的岩画,说明早自石器时代人们已经会用图画传达信息了。进入文明时代后,壁画广泛存在于宫室、寺观和墓室中。我国陕西咸阳的秦皇宫壁画残片距今已有2 300年。敦煌莫高窟则保存了隋唐时代的佛教壁画,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记号是另一种古老的信息传播媒介,包括封树、堆石、刻符、结绳等各种形式。我国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已有6 000多年,那里出土的陶制器皿上绘有各种图案和动植物形象,还刻画了二三十个符号,它们很可能被用于记事传意。古籍《易?系辞》提到“上古结绳而治”,事大系大结,事小系小结,数量多寡则以绳结多少来表示。直到近代,这种记录信息的方法还被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使用。
身体语言即体语,是指人经由脸部表情、眼球移动、身体姿势、语调高低、距离远近等传递的信息。上古社会存在各种仪式庆典,其中包含手舞足蹈等大量身体语言。我国辽西东山嘴的新石器祭坛长达60米宽达40米,可见当时的仪式达到了惊人的规模。语言兴起后,仪式逐渐衰落,身体语言的传播功能更多地保留在戏曲中。
声光信号能迅速传递警告,故常用于军事通信,如烽燧、钟鼓、灯塔、旗语等。我国商朝已经利用击鼓传声,周朝则出现声光结合的烽燧大鼓。《史记》记载,周幽王为逗笑妃子而不惜“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后,烽火台演变为绵延不断的长城,堪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防御工事。
古代也有民用的声光信号,如撞钟、敲梆、击铎等。铎是一种大钟,分金铎和木铎两种。金铎为金口金舌,木铎为金口木舌,而木铎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据传夏朝政府每年春秋两季派专人击铎巡行,一边宣传朝廷法令,一边收集民谣歌赋。击铎者称遒人或遒轩使者,堪称最早发布官方消息、收集民间舆论的专业人士。
各种非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并非孤立存在。例如,岩石壁画往往深藏于洞穴深处,那里很可能是原始人点燃火把、手舞足蹈、吟诵咒语的祭祀场所。再如,为方便记忆和传播,遒人很可能一边有节奏地敲击木铎,一边以歌谣的形式传诵朝廷法令。同样,烽燧大鼓并非边疆守军发出的唯一信号,紧随而至的往往是报告详情的加急文书——羽檄。可见,古人早已习惯综合运用图画记号、体语和声光,甚至与语言、文字结合,以传递复杂的信息。
二、语言
考古发现为语言的诞生提供了间接证据。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正处于学习说话的“新人”阶段,他们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遗址留下一枚磨光染色穿孔的海蚶壳。周口店距离出产海蚶的渤海湾180公里,距离出产染料的河北宣化赤铁矿区150公里。由此推断,为了得到这些远方的物产,“山顶洞人”很可能需要开口说话以传递信息。
为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人们往往将口头语言编成韵文,如史诗、歌谣等。古代中国虽未留下长篇史诗,却保留了大量短小凝练、易诵好记的歌、谣、谚。歌有音乐伴奏,谣只能清唱,谚则只有节奏而没有曲调。《诗经》、《左传》中收录了大量民间歌谣和讽喻诗,成为反映上古民意的窗口。《汉书?五行志》留下大量传达神谕的歌谣,说明利用谶纬打击政敌的情况早自汉朝已屡见不鲜。
三、文字
中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地区之一。距今5 000年前的氏族社会已在使用符号契刻和简单的文字,距今3 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则出现了成熟的象形文字。
殷商时期的文字大都刻在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甲骨文大都以拟物图画为基础,如日、月、山、川等,后来才逐渐发展出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保存至今的甲骨文共有4 600多个字,刻在近13万片甲骨上。记载的内容多是占卜之辞,较少涉及时事。
金石刻字是为记录诏令、歌功颂德,偶涉时事也是为后世垂范。刻铸于青铜器的金文风行于周代。留存至今的著名青铜器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表面均留下大量金文。《尚书》记录了商周君主治水、迁都、征讨的各类告谕,它们最初很可能也被刻在青铜器上。岩石刻字则盛行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巡游天下,在各地留下很多石刻遗迹。直到宋代,石刻依然是重要的传播手段,名家诗文都有石刻供人拓印,如苏东坡寄予友人的书信等。
简牍是削成长条的竹片或木片,以毛笔书写,自战国以至魏晋时代普及。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的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曾出土大批简牍。简牍不仅便于书写、保存和运输,还能连缀成册,形成最早的书籍形式。故此,文字不再只记录礼乐征伐等国家大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等私门著述。
用于传递消息的简牍有尺牍、羽檄等。尺牍是长约一尺、用于写信的木简,也称尺书、尺素、启、牍、简、札等。湖北云梦曾出土两篇尺牍,内容是两名出征的秦兵向家人讨要盘缠,堪称中国最早的家书。唐诗中存在大量“见寄”、“酬答”之作,最初都来自文人书信。羽檄是长约一尺二寸、用于军事通信的木简。插上羽毛,表示像鸟一样飞速传递。敌寇压境时,边关守军一般先举烽火,同时发出羽檄以报告详情。
布帛比竹木更轻便,春秋战国之际开始用作书写载体。布帛用于传递新闻的形式有露布、旗报等。露布又称露报,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露”是显露,“布”是布告,露布即“暴白其事而布告天下”。露布初现于战国,汉代开始成为地方向中央报告军队凯旋的文告。书于布帛、挂于旗干的称“露布”,书于木板、公开展示的称“露版”。隋唐以至明清,宣读露布一直是朝廷大礼。旗报、牌报与露布类似,也常用于宣告军情,但传播方向却是自上而下的。书于布帛、挂于旗杆的称旗报,书于木牌的称牌报。旗报内容多为胜利捷报、鼓动文告。传报者骑马擎举,奔驰于前线后方,供沿途军民阅览,借以鼓舞士气。
可惜布帛价格昂贵,不及竹木普及,晋以后又被纸张取代。纸发明于西汉中后期,经东汉蔡伦改进,至魏晋已成为主要书写载体。唐初(627—649年)在拓印术基础上发明的雕版印刷,宋朝大行其道。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只不过活字印刷技术尚不成熟,雕版印刷一直是主流印刷方式。自宋代至晚明,中国的造纸业和出版业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古代各种文字中,最接近大众传播的形式有告示、揭帖、檄文等。告示又称榜,是固定张贴于公共场所、面向一般民众的官方文告。告示可能源自汉代,盛行于雕版印刷普及的唐代。宋代内忧外患不绝,朝廷频繁张榜公布国事。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颁布的告示数量最多、内容最广。告示内容庞杂,包括皇帝诏书、政府法令、朝臣章奏、人事变动、战争消息、科举结果等。告示的颜色大小、书写的格式内容、公布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告示具有法律效力,张榜之日生效,收榜之时失效。告示还可复制后传往各地,形成“传榜”。固定张贴的告示大都手抄,复制的传榜自宋代起出现雕版印制。
揭帖也可能源自公开张贴的告示,故又称“揭贴”。至明代,揭帖已演化成四处散发的形式,类似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明代内阁密奏和清代呈文附件均称揭帖,内容大都是揭露事件始末、利害关系。公开散发的私人告示和传单等也称揭帖,因事涉个人而称“私揭”。不具名的揭帖称“匿名揭”,又叫“谤书”、“白头帖”、“没头帖子”。由于担心匿名言论影响社会稳定,历朝历代均严厉禁止私揭和匿名揭。
檄文是开战前在民间或敌军中散发的宣传文书,又称笺檄、书檄。隋文帝杨坚大举伐陈前,曾向江南地区散发三十万纸诏书,揭露陈后主罪状。唐代骆宾王所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甚至赢得讨伐对象武则天的盛赞。宋朝每遇战事便大量雕印檄文,民间也私刻出售。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刻印的《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留存至今。
除甲骨、金石、竹木、布帛和纸张外,文字还可书于其他载体。历代文人常在公开场所题写诗文,形成“题壁”。题壁最早见于东汉,南北朝时广为流行。隋代留下史上最长题壁,即孙万寿的420字五言诗《赠京邑知友》。唐代的大量诗作最初也往往题写在公廨、寺院、驿亭壁上。
然而在上述各种古代文书中,新闻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信息,而是蕴含在行政法令、宗教思想、文化艺术、军事情报中。直到邸报出现,情况才发生变化。

前言/序言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并非此书的介绍,而是另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独特风貌。这本书并非铺陈历史事件的年表,也非罗列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是聚焦于一个更为精妙而深刻的维度:中国古代士人如何在那个时代,面对世事变迁、个人际遇以及社会理想,构建起一套独立而又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精神体系。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士人精神”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从多个角度进行解剖与重塑。它不是简单地定义什么是士人,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展现了士人精神的多样性、复杂性与时代演进。作者跳出了将士人视为一个同质化群体的窠臼,而是深入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士人,如何在相似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差异化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特质。 在内容上,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文献的梳理,而是力图还原士人精神的“生命力”。它从士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探讨了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思潮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的思想形成与精神抉择。书中会呈现士人如何在科举制度的洪流中,既怀揣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抱负,又面临着现实的功名利禄与理想的落差。他们如何在一个等级森严、礼教束缚的社会中,寻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如何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又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坚守与人格的尊严。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考察士人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它将士人精神置于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分析这些思想如何为士人提供了精神滋养、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作者会深入探讨“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在士人心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士人如何将这些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生命实践的准则。同时,书中也会涉及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以及佛教“空”、“缘”等观念,对士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非只关注士人的“理想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士人在具体历史情境下的“行动与挣扎”。书中会引用大量鲜活的史实,描绘士人面对君王恩宠与政治斗争时的权衡,面对社会不公与民生疾苦时的关怀,面对个人荣辱与家族兴衰时的抉择。这些真实的案例,让士人精神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具有温度、有血有肉的人物写照。读者将看到,士人并非总是高高在上、超然物外,他们同样有喜怒哀乐,有困惑挣扎,有英雄气概,也有凡人的一面。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士人精神的“传承与断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士人精神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又在哪些历史节点上,发生了深刻的断裂与转型?作者会关注那些承载着士人精神的载体,如诗文、书画、笔记、以及士人之间的交往与传承,展现士人精神是如何通过这些方式,在历史的脉络中得以延续。同时,本书也会审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和社会制度的剧变,士人精神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以及其如何被重新诠释、改造或消解。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作者在运用扎实的史料研究基础之上,以一种富有洞察力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将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新视角。通过对士人精神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以及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基本认知。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度,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文明、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的内在精神力量。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关于新闻传播的,而是关于中国古代士人群体的精神世界。它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士人内在品格、价值追求、思想演进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和社会中扮演角色的深度探索。它将引领读者走进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精神领域,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理解塑造了无数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那些古老而又永恒的精神财富。这是一本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著作,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封面那一抹沉稳的靛蓝色,搭配着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细腻而有质地,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庄重感。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出色,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令人赞赏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配图选择,那种老旧照片的颗粒感和历史的斑驳感,瞬间能将人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比如,关于早期电报事业发展的插图,那老式电报机的照片,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连机器上的磨损痕迹都能清晰可见。这种对视觉细节的把控,显然是背后团队花费了大量心血的结果。初次拿到书时,光是翻阅这些图文并茂的页面,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者在传承和展示这段历史上的匠心。它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其沉静而内敛的,没有丝毫煽情或夸张的表达,完全依赖于事实和严密的推导来构建其说服力。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冷静的叙事笔调。它在描述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时,保持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史诗感”。例如,在描述重大政策转向对舆论环境的剧烈影响时,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刀,精确地切入要害,揭示其深层逻辑,但绝不加入多余的情绪色彩。这种克制的美学,使得书中引用的各种一手资料和档案记录更具冲击力。读者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其中的信息密度,因为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结论。这种对阅读者智识水平的尊重,体现在每一句话的斟酌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思考的惯性。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对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进行梳理,急需一本能够提供坚实背景资料的工具书。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极强,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是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巧妙地将技术革新、政策变动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清晰的网络。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口语传播”向“文字传播”过渡阶段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此视为技术升级,而是深入探讨了信息权力结构的转移是如何伴随媒介形态的变化而发生的。那种对宏大叙事的拆解和对微观个案的引入,使得复杂的历史过程变得立体而可触及。特别是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几家地方性报刊的案例剖析,数据翔实,论证严密,为理解当时的舆论生态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证支撑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深度研究的需求,让我对以往理解的一些断层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规范性无可挑剔,这对于任何一本旨在成为权威参考资料的书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注释系统和参考文献的完备程度。引注的标注方式清晰、一致,并且范围极为广博,从早期的官方文件到近年来新近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有所涉猎,显示出编纂团队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关键概念的界定都附带有溯源性的说明,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当我需要追溯某个特定术语的早期用法或不同学派的定义差异时,这本书提供的注释总能成为可靠的起点。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确保了这本书的学术生命力,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是可以长期在案头作为查阅和引用的基础性工具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媒介产业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业内人士,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对行业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对当前困境的深刻洞察力。这本书在回顾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沉溺于对过去的怀旧,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前瞻性的视角。书中对于某段时期新兴媒体形态与传统主流媒体之间“竞合关系”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每一次技术浪潮如何重塑了信息分发链条,以及从业者如何适应或抗拒这种变化。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对我们当前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难题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很多看似是“新问题”的挑战,其实在历史上早有原型。这种跨越时空的类比和总结,为我们处理眼下的媒介融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系。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迪现在”的实践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