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传承文明?史前人类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形态都是先有图画再有文字?图像和文字哪种形式是更高级的文明?——我们仰望星空,从人猿相揖别的时代就眺望着亘古如斯的宇宙。人类文明史只有七千年,而宇宙历史亿万年。我们没有答案,但视觉人类学却给了我们接近答案的启示。从图写到符号再到抽象表述,人类创造了文明,传承了文化。
本书前身《视觉人类学》是学术畅销书。它图文并茂,是将视觉人类学这个学科系统地引入国内的重要著作。这次《新编》大量充实了原有内容,同时又及时补入了欧美*新的视觉人类学理论和学术成果,是一本富学术前沿性及百科全书式的新著。
视觉人类学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及其生成的视觉展现、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以及人类知识传播的过程。从原始人的洞穴画、岩壁画直到今天的电脑图像和多媒体都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疆域。本书重点介绍和探讨视觉人类学的概念、功能、研究目的和它的前瞻意义。它在视觉人类学寻找人类文明的“通码”、视觉人类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精辟的展示和论述。本书此次新编的*大贡献是创造了视觉人类学语法和词法的概念,从理论和哲学的高度探讨了人类视觉认知的本质和人类意识传承的基础。本书的另一成果是深入研究了中华文明视觉表述的基础暨对中国人的水墨符号化视觉认知进行人类学探讨和总结,拓展了研讨中华视觉文明的一条新路。
王海龙,旅美文化人类学家,作家。全美人类学家学会会员,美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员,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著有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等二十余部。包括《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人类学入门:文化学理论的深层结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等
这本《视觉人类学新编》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与学术野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关注一些关于媒介变迁与文化观察的前沿议题。初翻目录时,我就被其中对于“图像权力和观看主体性”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传统人类学的叙事范式,而是大胆地引入了大量的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视角,试图构建一个更具流动性和反思性的视觉分析框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去中心化的凝视”这一章节,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当代这个充斥着屏幕与算法的时代,我们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看见”彼此的?书中那些对经典人类学影像案例的重新解读,比如对某部落祭祀仪式的长时段录像的解构,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批判意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那些愿意深入挖掘视觉文化复杂肌理的人,一同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日常接触的各种影像资料进行反思,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看’这件事的理解深度。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视觉人类学”这个领域似乎总是在一个学术的夹缝中游走,既要面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性,又要应对媒介研究的快速迭代。然而,《视觉人类学新编》成功地架起了这座桥梁。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去西方中心化”了视觉研究的传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讨论非西方社会中,那些依赖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的“非纯粹视觉”的感知系统,这对于长期受西方视觉主导的教育体系熏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认知冲击。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关于“记忆的物质化”那部分时,联想到了家里老旧照片泛黄的质感,瞬间理解了视觉材料的“存留性”与“消逝性”是如何共存于一个物体之中的。这本书的逻辑构建非常严密,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服务于整体的宏大叙事,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精力,但每走一步都感觉自己正在接近某种深刻的洞察。
评分在诸多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流于表面。但《视觉人类学新编》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理论基础扎实得足以让专业人士信服,但它的语言表达却有着惊人的清晰度与穿透力。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时间性”的讨论——视觉人类学是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又是如何通过剪辑和留存,重新“缝合”断裂的时间线的。书中对蒙太奇理论在当代社交媒体语境下的“碎片化时间重组”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精准地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分配机制。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渐进式的“顿悟”,你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宏大结论砸晕,而是随着每一页的翻阅,你对世界“看”的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却极其本质的转变。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有质量的发问方式,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思考者来说,都是无价的。
评分当我把这本厚厚的书放在桌面上时,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低调却极具设计感的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和少许留白的排版,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克制与内敛。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技术或方法论的教科书,但读下去才发现,它的核心其实是关于“在场感”和“非在场感”的哲学思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在探讨数字时代下的“幽灵影像”时,那种穿透屏幕直达人心的力量感让人不寒而栗。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论证链条,层层剥开我们对现实的惯性认知。例如,书中对城市“景观污染”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而是深入到社会权力结构如何通过视觉符号对个体进行无声的规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近乎诗意的表达,比如他描述“凝视的惯性如何凝固了时间”,这句话简直可以单独摘出来作为某种警句。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手机里那些被快速刷过的短视频,思考它们在构建我的世界观过程中扮演了何种隐秘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次深度访谈,只是访谈的对象是“观看”本身。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个人化,夹杂着许多第一人称的田野经历片段,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他如何将自己的身体经验嵌入到理论建构中的绝佳范例。他对于“参与式观察”在视觉采集中的局限性的剖析尤为尖锐,指出任何镜头前的“真实”都是被精心编辑过的表演。我特别欣赏他对“非专业性”视觉实践的尊重,比如他将民间影像、家庭录像提升到与专业纪录片同等的分析高度,这为那些试图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窗。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更具包容性的工具箱,让我们不再将“好的”视觉作品与“平庸的”影像简单对立起来。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家庭相册,试图从中解读出超越家庭叙事的社会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