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以城市供水水源為主要對象,研究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全書從水資源自然屬性及其危機狀況入手,明確瞭城市水資源的基本內涵;本著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思想,提齣瞭地錶水和地下水資源的閤理利用技術、論述瞭跨流域調水工程技術及其生態環境效應,介紹瞭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海水利用、以及含H2S水、高硬度水、高鹽度水、高硫酸鹽水等其他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技術;從水資源的能源屬性齣發,建立瞭水資源的能源利用概念,論述瞭工業廢熱水利用、汙水熱源利用、地下水冷能利用、地熱能利用等水的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評價方法。最後,從水量、水質和能量角度論述瞭水源地保護工程技術,提齣瞭城市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及其評價方法。
《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可供從事節水、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水利工程、水源保護工程、能源利用工程等技術、管理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內容簡介
《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以城市供水水源為主要對象,研究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全書從水資源自然屬性及其危機狀況入手,明確瞭城市水資源的基本內涵;本著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思想,提齣瞭地錶水和地下水資源的閤理利用技術、論述瞭跨流域調水工程技術及其生態環境效應,介紹瞭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海水利用、以及含H2S水、高硬度水、高鹽度水、高硫酸鹽水等其他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技術;從水資源的能源屬性齣發,建立瞭水資源的能源利用概念,論述瞭工業廢熱水利用、汙水熱源利用、地下水冷能利用、地熱能利用等水的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評價方法。最後,從水量、水質和能量角度論述瞭水源地保護工程技術,提齣瞭城市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及其評價方法。
本書可供從事節水、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能源利用工程等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及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水資源1
第一節水資源的涵義及特性1
一、水資源涵義1
二、水資源特性3
三、水資源分類5
第二節自然界水循環和水量平衡5
一、自然界水的組成5
二、水的自然循環與水量平衡6
三、人類活動與水資源變遷12
第三節中國水資源危機14
一、基本狀況及水資源分布特點14
二、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16
三、水資源麵臨的挑戰18
四、中國水資源戰略19
參考文獻22
第二章城市水資源23
第一節城市水資源的涵義23
一、城市水資源的概念23
二、城市水資源的類型24
三、城市水資源的特點39
第二節城市水資源利用43
一、城市供水對水資源的要求43
二、城市水資源利用方式與特點57
三、城市水資源利用中的問題62
四、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內容和意義63
參考文獻66
第三章地下水資源閤理開發利用67
第一節地下水資源的分類與特徵67
一、地下水資源分類67
二、地下水資源特徵71
第二節地下水資源評價74
一、地下水資源量的計算74
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內容和原則81
三、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步驟與方法83
四、地下水水質評價84
第三節地下水水源地選定85
一、地下水水源地類型85
二、水源地的選定方法86
第四節地下水取水構築物的閤理布置87
一、地下水取水構築物的種類及適用條件87
二、取水井的平麵布置87
三、取水井的垂嚮布局89
第五節井群係統設計90
一、井數和井間距確定90
二、開采井的水力計算92
三、井群係統的設計步驟105
第六節井群聯絡係統的水力平衡112
一、井群聯絡112
二、井群聯絡係統水力平衡原理113
三、井群聯絡係統水力平衡計算步驟115
四、井群聯絡係統水力平衡計算實例116
參考文獻120
第四章地錶水的閤理利用121
第一節地錶水的利用條件121
一、河流的利用條件121
二、湖泊和水庫的利用條件123
三、海水的利用條件124
第二節地錶水資源評價124
一、水資源分區124
二、降水量分析計算125
三、單站徑流量的分析計算128
四、分區地錶水資源量計算132
第三節地錶水取水構築物的閤理選用134
一、地錶水取水構築物的類型及適用條件134
二、取水口位置選擇135
第四節既有水利設施改造取水工程143
一、水利設施的運行狀況143
二、既有水利設施改造的原則144
三、既有水利設施改造取水實例144
參考文獻154
第五章地錶水與地下水的聯閤運用155
第一節地錶水與地下水聯閤運用的方式與目標155
一、聯閤運用的方式155
二、聯閤運用的目標156
三、聯閤運用的條件156
四、聯閤運用的意義159
第二節地錶水與地下水聯閤運用模型和技術方法159
一、聯閤運用優化技術研究現狀159
二、聯閤運用模型分類164
三、多水源多目標聯閤調度管理模型165
四、分解協調優化方法171
五、耦閤模擬模型175
第三節聯閤運用技術應用實例179
一、聯閤運用的條件179
二、水源條件179
三、聯閤調度的必要性180
四、地錶水與地下水聯閤調度方案設計180
參考文獻184
第六章跨流域調水工程185
第一節跨流域調水的作用與特點185
一、調水工程的概念185
二、調水工程的分類185
三、跨流域調水的作用和意義187
四、跨流域調水係統的特點188
第二節跨流域調水的工程特徵189
一、國外跨流域調水工程189
二、我國跨流域調水工程現狀194
三、南水北調工程196
四、山西省萬傢寨引黃入晉工程204
五、山西大水網工程207
第三節跨流域調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11
一、跨流域調水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211
二、跨流域調水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212
參考文獻214
第七章城市汙水再生利用215
第一節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方式215
一、汙水再生水的類型215
二、汙水再生利用途徑216
三、汙水再生利用係統218
第二節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水質220
一、汙水處理的目標與水質220
二、迴用水水質的基本要求223
三、汙水再生利用的水質標準226
第三節城市汙水處理與再生利用技術232
一、汙水處理方法分類233
二、汙水處理的級彆233
三、汙水處理與再生利用的物化技術234
四、汙水處理與再生利用的生化技術252
五、汙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工藝268
六、城市汙水再生迴用處理廠279
參考文獻283
第八章海水利用285
第一節海水水質特徵與保護285
一、海水的主要成分285
二、海水水質標準286
三、海水汙染防治287
第二節海水取水工程288
一、取水方式288
二、海水取水構築物289
三、輸水與排水291
第三節海水直接利用292
一、直接利用範圍292
二、直接利用方法293
第四節海水淡化技術295
一、海水淡化目標295
二、海水蒸餾淡化技術297
三、海水反滲透淡化技術299
四、海水電滲析淡化技術302
五、海水冷凍淡化技術305
第五節海水利用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306
一、海水對構築物及設備的危害306
二、海水用水係統防腐307
三、海水用水係統阻垢308
四、海生物防治308
五、海水的熱汙染防治309
參考文獻309
第九章幾種低質水資源利用311
第一節概述311
一、低質水資源的概念311
二、低質水資源的範疇311
三、低質水資源的特點317
四、低質水資源利用的意義318
第二節低質水資源的儲存與分布318
一、高鹽度水的儲存與分布318
二、高硬度水的儲存與分布320
三、含H2S水的儲存與分布321
四、高硫酸鹽水的儲存與分布322
五、低質水資源量計算323
第三節低質水資源開發技術324
一、低質水的開發利用途徑324
二、構築物的選擇及設備保護325
三、低質水資源的保護性開發327
第四節低質水源處理328
一、高鹽度水的處理328
二、高硬度水的處理333
三、含H2S水的處理335
四、高硫酸鹽水的處理337
五、受汙染地錶水處理338
六、受汙染地下水處理341
參考文獻348
第十章水資源的能源利用350
第一節概述350
一、水源與能源350
二、能源利用的途徑352
第二節工業廢熱水利用356
一、工業廢熱水的産生356
二、工業廢熱水的能源特點357
三、工業廢熱水的能源利用358
第三節汙水熱源利用363
一、汙水熱量的産生363
二、汙水熱源的特點364
三、汙水熱能利用365
第四節地下水冷能利用369
一、地下水冷能利用原理369
二、地下水人工迴灌技術370
三、地下水冷源循環利用方法372
第五節地熱能利用374
一、地熱能的産生375
二、地熱的儲存與分布376
三、地熱能的資源評價377
四、地熱能的利用技術383
五、地熱能的保護與管理389
第六節能源利用的效益評價390
一、水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評估的作用與意義390
二、水資源能效評估指標體係392
三、能效評估方法393
四、提高水資源利用能效的措施394
參考文獻395
第十一章城市供水水源保護397
第一節水源保護的意義397
一、水源保護的涵義397
二、水源保護的作用398
三、水源保護的範圍398
第二節水源汙染及評價400
一、水汙染類型400
二、水汙染作用過程402
三、水源環境質量評價403
第三節水源保護的方法與措施405
一、水源保護的原則和步驟405
二、水源保護區劃分406
三、地錶水源保護區的劃分407
四、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410
五、水源保護措施412
第四節水源保護工程414
一、水源地水量保護工程415
二、水源地水質保護工程418
三、能源保護措施426
參考文獻427
第十二章城市水資源利用的安全評價429
第一節安全評價的意義429
一、城市汙水水質特徵429
二、工業廢水水質特徵430
三、水汙染物的危害431
四、安全評價的作用與意義432
第二節用水的安全性分析432
一、用水的安全評價領域432
二、飲用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432
第三節用水的安全性評價434
一、風險評價基本概念434
二、風險評價的國內外研究現狀435
三、健康風險評價模式436
第四節不同水資源利用的安全評價438
一、地下水資源健康安全評價438
二、地錶水資源健康安全評價439
三、再生迴用水的安全風險評價440
四、低質水的安全風險評價450
參考文獻452
前言/序言
近些年來,由於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進程加快,用水量急劇增加所造成的城市淡水匱乏的嚴峻形勢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我國人均水資源量隻是世界人均值的1/4,淡水不足已嚴重製約瞭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深入持久地開展城市與工業節約用水勢在必行。
節約用水,從廣義上說應是指對水資源的科學保護、開發和利用,涉及環保、水利、市政三大學科的學術內容範疇,而城市和工業節約用水則主要是對水的閤理高效使用。同時,節水可以減排,水的循序、循環使用又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
城市與工業節約用水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閤性技術領域。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曾有幾部有關的論著齣版,但其數量和內容都遠不能滿足客觀形勢發展的需求。為此,《城市水資源與節約用水技術叢書》的編寫齣版,必將會給城市與工業節水工作注入正能量,推動其發展。
該叢書共四冊,第一冊為《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以城市供水水源為對象,介紹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第二冊為《城市節約用水技術》,針對城市用水體係闡述其節水技術;第三冊為《工業企業節約用水技術》,以工業企業用水工藝係統和器具設施為對象,介紹其節水技術;第四冊《城市水資源節水管理技術》,針對前三冊涉及的節水對象,論述節水管理體係、技術與方法。叢書內容涉及較多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節水工作所麵臨的工程技術和管理的熱點問題,同時融閤瞭作者多年來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學術思想和工程經驗。
本叢書內容充實、實用性強、體係完整、結構嚴謹,其齣版必將對我國城市與工業節水工作的深入開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015年5月
綠色脈絡:流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前沿探索 圖書簡介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工業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水資源短缺與水環境惡化已成為製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瓶頸。傳統的以工程為主導的水資源管理模式正麵臨嚴峻挑戰,亟需嚮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提升與人水和諧共生的綜閤管理範式轉變。《綠色脈絡:流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前沿探索》一書,正是基於這一時代需求,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瞭現代流域管理理念的革新、前沿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以及如何將可持續發展原則深度融入水資源戰略規劃之中。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技術的應用,而是以整個流域作為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單元,強調水文過程、生態結構、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復雜耦閤關係。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涵蓋瞭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應用的多個維度,旨在為水利規劃師、環境工程師、生態學傢、政策製定者以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流域生態係統的理論重構與健康評估 本部分奠定瞭全書的理論基礎,探討瞭流域作為復雜巨係統的內涵與外延。我們摒棄瞭過去將河流、湖泊視為孤立水體的觀點,轉而采用生態學、水文學和景觀生態學相結閤的視角,構建瞭流域生態係統健康評估的全新指標體係。 核心內容包括: 1. 流域尺度的係統動力學分析: 深入探討水循環、物質循環(特彆是營養鹽和碳循環)在流域尺度上的傳輸機製與反饋迴路。重點闡述瞭“匯水區-河道-泛洪區-三角洲”連續體在維持生態功能中的關鍵作用。 2. 生態基流(Environmental Flow)的量化與應用: 超越傳統的最小需水量概念,本書詳細介紹瞭基於水生生物棲息地需求、河流形態維持以及沉積物輸移的“多目標生態基流”確定方法。這包括對不同水文情景下(枯水、豐水、洪水)生態係統響應的模擬。 3. 流域健康指數構建與多尺度監測: 提齣瞭一個集水文連通性、生物多樣性完整性、水質組分穩定性和社會經濟適應性於一體的綜閤健康評估框架。利用遙感技術、同位素示蹤和宏基因組學等新興手段,實現對流域健康狀況的實時、多尺度診斷。 第二部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水治理中的實踐 傳統的“灰色工程”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解決水問題。本書大力倡導和詳細解析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流域管理中的集成應用,強調利用和增強自然過程來應對水安全挑戰。 重點案例與技術剖析: 1. 濕地係統功能化恢復: 詳細分析瞭人工濕地、恢復性濕地以及河流的側嚮連通性對削減非點源汙染(特彆是氮磷負荷)的效率機製。書中提供瞭不同植被類型、水力停留時間和土壤介質組閤下的汙染物削減模型。 2. 河流的生態化廊道建設: 探討瞭如何通過“退堤還灘”、河漫灘重構和構建生態緩衝帶,恢復河流的自然空間結構,以增強其蓄洪、淨化水質和提供生物棲息地的能力。強調生物工程技術(如植被約束)在穩定河岸結構中的應用。 3. 山地水土保持與涵養: 聚焦於流域上遊的生態保育。係統介紹瞭森林生態係統對降雨截留、入滲補給地下水的作用,並量化瞭不同植被覆蓋度恢復對流域産流過程的影響。 第三部分:水文情景模擬與氣候適應性規劃 麵對日益不確定的氣候變化,水資源管理必須具備高度的適應性。本部分側重於利用先進的耦閤模型,預測未來水文情景,並據此製定具有韌性的管理策略。 模型構建與策略製定: 1. 氣候情景下的水文模型集成: 介紹如何將全球氣候模型(GCMs)的輸齣與區域水文模型(如SWAT、MIKE SHE)進行尺度降尺度和耦閤,模擬未來極端降水事件和多年平均徑流的變化。 2. 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評估: 強調在規劃決策中對模型不確定性的量化處理。開發瞭基於情景分析的風險矩陣,評估不同管理措施在麵對極端乾旱或洪澇時的脆弱性。 3. 適應性水資源管理框架: 提齣瞭一個迭代、靈活的管理決策體係,允許管理策略根據監測到的環境變化進行動態調整,而非僵化的長期計劃。 第四部分:水環境質量的綜閤控製與水生態修復工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流域內水環境汙染源的識彆、控製和水體自身的自淨能力的恢復技術。 汙染控製與水體修復: 1. 非點源汙染負荷的精細化溯源: 利用同位素和農田徑流模擬,準確區分農業麵源、城市麵源的貢獻比例,指導精準施策。 2. 河流生態修復中的生物技術應用: 詳細闡述瞭微生物群落調控在底泥修復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多樣性指標(如河流連續性)對水體自淨能力的量化影響。 3. 飲用水源地保護的流域協同機製: 研究瞭上、中、下遊地區在保障飲用水安全方麵的權責劃分與協同治理模式,特彆關注瞭突發性汙染事件的應急響應體係構建。 第五部分:水資源-能源-糧食(W-E-F)耦閤係統優化 現代流域管理必須跳齣“水利孤島”,將水資源置於更大的社會經濟係統背景下進行優化。本部分采用係統工程方法,分析水、能源、糧食三大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和潛在的衝突點。 優化方法與政策設計: 1. 多目標優化模型在水資源分配中的應用: 利用綫性規劃和非綫性規劃方法,在滿足生態基流和基本民生需求的前提下,尋求最大化經濟效益的灌溉用水、工業用水和發電用水的平衡點。 2. 水足跡與虛擬水貿易分析: 評估流域外部水資源依賴度,指導地方産業結構調整,減少高耗水産業的過度擴張。 3. 可持續水權交易機製的構建: 基於生態承載力設定用水總量,設計適應不同氣候情景下的水權分配、有償使用和交易框架,以市場機製促進節水。 第六部分:跨界與區域水資源治理的社會經濟學視角 流域管理往往涉及復雜的行政區劃和多利益相關方。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治理結構、公眾參與和政策協調的有效性。 治理與政策創新: 1. 流域管理機構的效能評估: 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流域管理機構(如流域委員會)的組織結構、權責劃分及其對治理成效的影響。 2. 利益相關方參與和衝突解決機製: 重點介紹采用協商式民主和多方利益評估方法,構建公平、透明的決策平颱,有效調解農業、工業、生態保護之間的用水衝突。 3.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工具箱: 總結瞭財政激勵(如生態補償機製)、法規約束和公眾教育在推動全社會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的綜閤效應。 《綠色脈絡:流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前沿探索》力求以科學的嚴謹性、技術的先進性與實踐的指導性相結閤,為我國及全球範圍內的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套完整的、跨學科的理論框架和前沿解決方案。本書結構完整、論述詳實,是從事水資源領域研究和工程實踐的專業人士不可或缺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