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问题是战后长期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表现在政治判断、民众感情与学术研究三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学术研究层面的责任在于为政治判断与民众感情的正常表达提供准确客观的历史资料和方法。本书目的在于冷静地、实证性地对中日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回答这一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日本的战争赔偿问题,本书介绍了战后初期国际社会围绕战争赔偿问题的新的思路,指出新中国关于放弃对日战争赔偿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需要从国际关系新变化的角度加以理解。
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本书介绍靖国神社战前与战后的演变,分析其问题的核心即靖国神社企图恢复国家管理的战前地位,亦即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错误所在。提醒人们需要准确把握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
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本书指出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中心问题是战后围绕战争责任记述的“改善”与“改恶”,指出要与不使用右翼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的力量一同批判右翼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避免发生片面性的判断。
关于南京大屠杀问题,本书首先以充分的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和残暴性,指出:关于中国民众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遇害人数,其实是应进行深入地实证研究的问题。但日本右翼故意将讨论的方向引入关于人数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讨论,掩盖南京大屠杀的基本事实的认定。
关于处理日本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的问题,本书介绍了日本军队遗弃化学武器的实际情况,指出围绕遗弃化学武器的处理,中日两国政府间达成了备忘录,仍有右翼与保守势力否认日本的责任,从中制造障碍。同时指出目前在日本进行的遗弃化学武器受害者的诉讼对于端正日本人关于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
2002年起主持中日韩三国学者教师共同编写东亚近现代史,主持中日韩三国《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2006年起主持中日两国政府间历史问题对话,担任中方首席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曾兼任日本横浜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新潟大学、庆应大学客座教授,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主要著作有: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武器》,日本明石书店,199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化学战》,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
《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靖国神社与日本的军国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跨越战后――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著),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二部2012年。
《跨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合著),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书》,(合著),中日同时出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读到《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关于文化交流的部分,我感觉像是走进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既有熟悉的影子,又有全新的发现。作者在这部分着重探讨的,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输出与输入,而是中日两国之间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如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如何各自发展、独立演变。从汉字、佛教、儒学等早期文化的深度影响,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后,中日两国各自采取的不同吸收和改造策略,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关于“和魂汉才”和“东亚文化圈”的讨论,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落地生根后,如何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反过来,作者也揭示了日本文化在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例如在文学、艺术、甚至思想观念上的某些启发和影响。书中还触及了当代中日流行文化交流的现象,比如动漫、日剧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流行,以及这种流行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情结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这种层层递进的文化溯源,让我觉得中日两国之间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对于“历史问题”与“未来关系”的展望,给我的感受尤为复杂且意味深长。《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并非简单地将历史翻篇,而是将历史问题视为影响当下和未来两国关系的关键变量。作者在这一部分,没有回避现实中存在的诸多争议和挑战,比如慰安妇问题、钓鱼岛争端等,但他更侧重于分析这些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际格局下,寻找化解矛盾、增进互信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和解的政治学”的观点,他探讨了日本国内对于历史的反思程度,以及这种反思对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如何在中日关系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避免走向极端,寻求建设性的合作。书中对历史教育在塑造国民意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跨文化交流来弥合隔阂的讨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灵丹妙药”,而是强调了双方都需要以更具历史自觉和战略眼光的态度,来处理彼此的关系,因为两国之间的命运早已紧密相连,共同的未来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构建。
评分《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这本书在探讨两国关系时,其对“国民性”和“民族认同”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这部分会是比较偏向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论述,但作者将其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的脉络之中,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国民性”标签化,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日本和中国民众的集体记忆、民族情感以及国家认同。例如,关于日本在经历战败后的集体反思,以及这种反思在不同代际之间是如何传递的;又或者,中国在经历近代百年屈辱后,民族主义情绪如何高涨,并对与日本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还对比了两种文化语境下,对“荣誉”、“忠诚”、“集体”等概念的理解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是如何在历史互动中,引发误解和冲突的。更具启发性的是,书中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爆炸如何影响着中日两国民众的自我认知,以及历史叙事在重塑民族认同中的作用。这种对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历史因素的结合分析,让我对两国人民的互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很感兴趣,所以对《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的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好奇。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并没有就经济论经济,而是将其与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书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如何迅速崛起,以及这种崛起过程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对资源的掠夺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经济史的梳理,更是将经济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还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背后,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利用了历史因素,甚至是某些历史叙事的“遗产”。特别是关于“雁行理论”的讨论,以及这种理论在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也涉及了中日经济合作与摩擦的交织,分析了双方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利益与历史情感如何相互影响,甚至出现博弈。这种将经济发展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经济数据变得生动且富有深意,也让我对当前的中日经济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带着满满的期待翻开,结果发现它所呈现的视角之新颖、论述之深刻,着实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的温度融为一体。在关于侵华战争的章节,作者没有止步于陈述罪行,而是深入剖析了战争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因,以及日本国内不同阶层对战争的态度差异,这让我对那段沉痛的历史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战争受害者群体的关注,细致地描绘了他们遭受的苦难,以及战后漫长而艰难的寻求正义与和解的历程。这种叙事方式,既有历史学家的宏大视野,又不失人道主义的深切同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止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涤荡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史料时展现出的平衡和客观,尽量还原历史真相,避免情绪化的煽动。读完这一部分,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概括,它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冲突与挣扎。
评分京东快递够快,书本质量不错,支持京东
评分好书,非常感谢
评分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使用京东几年来不知道浪费多少评价,自从知道评价可以升级会员等级的时候,才知道评价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升等级,又能么么哒.京东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白条,而且我已经买了很多次了,重点是东西真的很好呐!
评分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
评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评分内容相对来说很简略,更带有科普性质
评分一本很好的书,手头正在写论文,正好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