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

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亚兰,陈鑫 编
图书标签:
  • 马铃薯
  • 遗传育种
  • 育种技术
  • 农业科技
  • 作物遗传
  • 生物技术
  • 植物育种
  • 马铃薯育种
  • 遗传改良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0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88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铃薯科学与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42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在总结马铃薯种质资源和育种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马铃薯育种的一般原理和技术。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和基本要求,坚持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全书在编写体系和体例上进行了创新,体系健全,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介绍马铃薯育种的遗传学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遗传的基本规律、数量性状遗传、遗传物质的变异、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群体遗传与进化;第二篇介绍马铃薯育种技术,内容包括马铃薯育种概况、马铃薯种质资源、马铃薯育种目标、马铃薯引种、马铃薯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育种、马铃薯杂交育种、马铃薯远缘杂交育种、马铃薯诱变育种、马铃薯抗逆性育种、马铃薯早熟高产品种选育、马铃薯加工型品种选育、马铃薯实生种子和杂种优势利用、马铃薯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第三篇为实验实训,共涉及到以下实验:植物根尖压片技术及有丝分裂的观察;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品种比较试验的设计和种子准备;植物多倍体的诱导及其细胞学鉴定;马铃薯有性杂交技术;马铃薯室内考种等。

作者简介

  陈亚兰,女,汉族,1979年1月生,甘肃陇西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从事于《植物组织培养》、《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实训工作。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国马铃薯》、省级学术期刊《陕西农林科技》、《甘肃农业》、《世界农业》等发表学术论文15篇。完成《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低成本生产技术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

目录

第一编 遗传学基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3章 遗传的三大规律
第4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5章 遗传物质的变异
第6章 性别决定及相关遗传
第7章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第8章 群体遗传

第二编 马铃薯育种方法
第9章 马铃薯育种目标
第10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
第11章 马铃薯引种
第12章 马铃薯群体改良
第13章 马铃薯杂交育种
第14章 马铃薯远缘杂交育种
第15章 马铃薯分解育种法
第16章 马铃薯诱变育种
第17章 马铃薯生物工程育种
第18章 马铃薯抗逆性育种
第19章 马铃薯早熟高产品种选育
第20章 马铃薯专用型品种选育
第21章 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
第22章 马铃薯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

第三编 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一 植物根尖压片技术及有丝分裂的观察
实验实训二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实验实训三 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的设计和种子准备
实验实训四 植物多倍体的诱导及其细胞学鉴定
实验实训五 马铃薯有性杂交技术
实验实训六 马铃薯室内考种
实验实训七 教学参观实习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
  4.微生物与生化遗传学时期(1940—1960)
  1928年,格里菲斯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它的重要意义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才被认识。1941年,美国遗传学家比德尔和生化学家泰特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获195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等人,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确定了DNA是遗传物质。1955年美国遗传学家本泽,以噬菌体为材料,打破了经典的基因的“三位一体”概念,提出“顺反子学说”。1961年,法国的分子遗传学家莫诺和雅各布,通过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研究,提出了“操纵子学说”。
  5.分子遗传学时期(1960年以后)
  1950年,英国的阿斯特伯里创立和定义了“分子生物学”一词。1952年,贾格夫发现了A=T、G;C碱基配对原则。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进入分子遗传学发展新时代的标志,二人于1962年获诺贝尔奖。1958年,克里克阐述了“中心法则”。1961年,尼仑伯格和柯拉纳等进行遗传密码的破译工作,1966年全部完成。1968年,史密斯首次发现了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1978年获诺贝尔奖。1972年,伯格完成了人工DNA重组,1980年获诺贝尔奖。1973年,科恩将大肠杆菌的不同质粒重组在一起,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重组质粒的表达,从此基因工程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创立了遗传工程。1984年,基因工程引入实验动物获得重要进展。1985年,穆尔斯等人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1990年美国率先启动。
  目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3张图。基因工程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的医疗保健等各个方面,都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我国遗传学的发展
  我国关于遗传学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前比较薄弱,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第一个把早期细胞遗传学介绍给中国的学者是著名遗传学家李汝祺教授。李汝祺是发育遗传学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曾长期从事亚洲瓢虫遗传基因的多型性与地理分布的关系研究。1945年他提出的色斑镶嵌显性理论,迄今仍被誉为遗传学上一个经典性的工作。他在果蝇种内和种间染色体内部结构演变方面的研究也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至今仍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遗传学有了很大发展。应用理论研究的某些问题和育种新方法、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

前言/序言


《探寻生命的密码:从DNA到生物多样性》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农作物的育种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生命科学的宏伟画卷,深入探索构成生命基础的DNA,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将在本书中踏上一段跨越微观与宏观的知识旅程,揭示生命运作的根本规律,以及为何地球上能够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 第一部分:解码生命的蓝图——DNA的奥秘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单位——DNA(脱氧核糖核酸)出发。DNA是所有已知生物的遗传物质,它以双螺旋结构的形式,携带着生命演化的全部信息。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 DNA的结构与组成: 深入解析DNA的分子构成,包括核苷酸(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磷酸基团和糖分子如何巧妙地排列组合,形成独特的双螺旋链。我们将解释碱基配对原则(A与T,G与C)如何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基因的编码与表达: 探索基因在DNA中的作用。基因是具有特定功能的DNA片段,它们指导着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则是构成生命体结构和执行生命活动的关键分子。我们将详细介绍DNA如何被转录成信使RNA(mRNA),以及mRNA如何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也就是“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变异: 深入探讨DNA如何通过复制过程将遗传信息精确地一代代传递下去。同时,我们将讨论DNA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在推动生命进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区分有利突变、有害突变和中性突变,并解释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这些变异。 基因组学的崛起: 介绍基因组学这一新兴学科,它致力于测序和分析生物体的全部DNA序列(基因组)。我们将探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如何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生物体结构的理解,以及基因组学在疾病研究、进化分析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生命的色彩斑斓——生物多样性的探索 在理解了生命的遗传密码之后,我们将视野拓展至整个地球的生命世界,探寻生物多样性为何如此丰富,以及它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层级: 明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它不仅指物种的数量,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部的基因差异)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将举例说明不同层面的多样性,从微生物到巨型哺乳动物,从雨林到沙漠。 进化的驱动力: 深入剖析驱动生命进化的核心机制。我们将详细讲解自然选择,包括适应性、遗传变异和生殖隔离等概念,解释物种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演化。同时,我们将触及遗传漂变、基因流等其他进化力量。 物种形成的过程: 探讨新物种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将介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等机制,解释当一个种群被分成不同的亚群,并经历不同的选择压力后,如何逐渐演化成互不相容的新物种。 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 揭示不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我们将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角色,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的重要性。我们将深入探讨共生、寄生、捕食等关系,展示生命世界精密的平衡。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强调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福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讨论生物多样性如何提供食物、药物、清洁的水源和空气,如何调节气候,以及它在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休闲娱乐方面的价值。 面临的威胁与保护: 严肃探讨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和污染等。我们将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并探讨科学家、政府和公众可以采取的各种保护策略,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资源以及开展公众教育。 本书特色: 科学严谨,通俗易懂: 本书在内容的科学性上力求严谨,同时采用清晰流畅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或在首次出现时进行详细解释,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计划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示意图和照片,直观展示DNA结构、细胞活动、生物形态、生态景观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视野宏大,引人入胜: 从微观的DNA分子到宏观的地球生命多样性,本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激发读者对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强调关联,启发思考: 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注重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现象背后的深层原理,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责任。 本书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生命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以及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包括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对生命奥秘充满好奇心的普通大众。它将是您深入了解生命世界、拓展科学视野的理想读物。 通过阅读《探寻生命的密码:从DNA到生物多样性》,您将不仅仅获得知识,更能培养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保护地球宝贵自然遗产的责任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在作物改良中的最新应用,特别是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如何被应用于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营养品质。书中开篇对于传统育种方法的历史回顾部分写得非常扎实,逻辑清晰,将从孟德尔遗传学到杂交育种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为后续的现代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当我翻到关于CRISPR-Cas9系统在特定作物基因敲除方面的案例分析时,感觉深度有所不足。作者似乎更侧重于描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潜力,而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脱靶效应控制、基因递送效率优化等关键技术瓶颈着墨不多,这对于希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研究人员来说,略显遗憾。希望未来再版时,能在这些“干货”上多做拓展,增加一些详细的实验方案示例和常见问题解析,这样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搭配着清晰有力的黑色衬线字体,显得沉稳又不失专业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带着微微粗糙纹理的环保纸张,阅读起来手感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眼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非常讲究,图文布局疏密有致,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被巧妙地融入文本之中,使得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比如,书中对某些关键实验步骤的插图,不仅标注详细,连操作的力度和角度都有细微的体现,看得出作者和编辑在细节处理上花费了极大的心思。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高分辨率的彩色照片作为辅助,特别是针对某些病虫害的鉴别部分,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在实际田间工作中,视觉识别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完全达到了专业工具书的标准,甚至在美学上也有独到之处,让人愿意将其长期摆放在案头,随时取阅。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性毋庸置疑,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定义和严密的逻辑推导,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绝不是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育种策略的优劣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中立态度,没有过度渲染任何一种技术的优越性,而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和长期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例如,在讨论如何平衡高产与环境适应性时,书中引用了跨越近三十年的田间试验数据,这种时间跨度的证据链条极具说服力。唯一的不足或许在于,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高密度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可能会构成一个陡峭的学习曲线,如果能在每章的末尾增加一个“关键概念总结”或者“实践建议侧重”的栏目,或许能更好地平衡学术深度与可及性。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关于遗传多样性维持和种质资源保护的内容,这部分的处理方式相当富有远见。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收集和保存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古老地方品种的基因库进行有效发掘和利用,并提出了一个动态维护种质资源库的策略模型。这种将保育与利用紧密结合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书中引用了多个国际知名基因库的案例,对比了它们在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不同模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不过,在讨论这些资源如何与市场需求对接时,似乎略显单薄。例如,如何设计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和育种公司积极参与到地方特色种质的重新发掘和商业化尝试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方面的政策建议和经济学分析如果能再充实一些,这本书的指导意义会更加全面和宏大。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士,我更关注的是技术能否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可落地的生产力。这本书在介绍新品种选育流程时,非常详尽地描述了从种质资源收集、抗性鉴定到区域试验的每一个环节,对统计学在性状分离和遗传力评估中的应用讲解得尤为透彻。书中关于田间试验设计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设置重复、如何进行随机化区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误差,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回顾和参考的宝贵经验。唯一让我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对于生物安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探讨较为简略。在当前国际合作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新品种的商业化推广往往伴随着复杂的专利布局和进出口法规,如果能加入一章专门探讨这些非技术层面的关键要素,将使这本书成为真正意义上涵盖“育种全产业链”的权威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