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橡树

北美橡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基武 等 著
图书标签:
  • 橡树
  • 北美植物
  • 树木
  • 园艺
  • 植物学
  • 生态学
  • 自然
  • 林业
  • 观赏树
  • 植物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57998
版次:01
商品编码:11782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北美栎树的起源分布、生长习性、主要品种识别与介绍、良种引种、繁育技术、文化及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旨在为丰富我国栎类良种和栎属树种高效经营提供借鉴。内容翔实丰富,对栎树文化、栎树分类和栎树的栽培与繁育技术都做了详尽的撰写,是一本较为系统介绍北美橡树的书籍。这些资料能够为园林工作者和植物爱好者,更好地引种和研发栎类植物,提高它们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给予指导和帮助。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北美橡树概论
1.1 北美橡树的古木大树
1.2 北美橡树起源与分布
1.3 北美橡树的形态学特性
1.4 北美栎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5 北美橡树的经济和观赏价值

第二章 橡木文化及其资源利用
2.1 橡木文化
2.2 橡实资源加工利用
2.3 橡木木材利用

第三章 北美红橡的繁育技术
3.1 种子的调制与储藏
3.2 播种育苗
3.3 扦插育苗
3.4 嫁接育苗
3.5 容器育苗
3.6 主要病虫害防治

第四章 北美橡树主要品种的形态识别
4.1 北美橡树叶的主要形态特征
4.2 北美橡树分类检索表
4.3 北美橡树种类形态识别
本章附表1 北美红栎不同树种叶的主要形状特征
本章附表2 北美白栎不同树种叶的主要形状特征

第五章 北美橡树的优良种质资源
5.1 柳栎
5.2 娜塔栎
5.3 猩红栎
5.4 水栎
5.5 舒马栎
5.6 大果栎
5.7 北方红栎
5.8 弗吉尼亚栎
5.9 沼生栗栎
5.10 针栎
5.11 西班牙栎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北美橡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量栎类引种工作。1956年从苏联黑海沿岸引入一批欧洲栓皮栎种子在各地试种,目前在湖北仍保留100多株。1997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原产地引进10多个不同种源、家系的栎属树种,在北京、江苏、河南、河北等地进行试验,从此开启了我国栎类系统引种工作的时代。黄利斌等初步选择水栎和柳叶栎为优良速生用材观赏树种,南方红栎、猩红栎和北美红栎为优良秋叶观赏树种。张川红等也初步筛选出在我国生长较好的柳叶栎、北美红栎和红栎的种源和家系。为了尽快提供城乡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所急需的优良植物材料,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树种资源,在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的资助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陈益泰老师开展了“耐水湿耐盐碱优良树种资源引进”研究(2000~2005年)。该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对于长三角地区生态建设、环境美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期间,项目组从美国东南部引进一大批耐水湿耐盐碱树种种质资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多点试种和广泛的试验研究,研究它们幼年生物学特性、生长表现、适应性和抗逆性、育苗造林技术和无性繁殖技术。根据多年多点引种试验结果,采用生长量、抗逆性、观赏价值等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从22个引进树种中筛选出适宜长三角沿海平原地区推广应用的优新绿化树种10种,其中有水栎、柳叶栎、娜塔栎、舒马栎、弗吉尼亚栎5个栎属品种。
  ……

前言/序言


《北美橡树》:一部关于韧性、传承与自然奇迹的史诗 《北美北美橡树》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树木的百科全书,它更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描绘了北美大陆上橡树这一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物种,如何在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中,与大地、与生命、与人类文明深度交织,共同书写着一段段关于生存、适应、繁荣与衰败的史诗。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考证、生动的人文关怀,以及诗意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理解橡树的生命密码,感受它们无声的伟大,以及它们在北美生态系统和人类历史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切入橡树的分类学或生理特征,而是将读者置于一片广袤的北美森林之中。作者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清晨的露珠如何悄然滑过橡树粗糙的树皮,阳光如何穿透层层叠叠的叶片,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光影。在这里,橡树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整个森林的灵魂,是无数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坚硬的橡子中汲取能量的松鼠、从繁茂枝叶间筑巢栖息的鸟类,到依靠它们落叶维持土壤肥力的微生物,无不体现了橡树作为生态系统基石的深远意义。作者通过对不同橡树种类栖息地的细致描摹——从东北部寒冷而潮湿的森林,到南部温暖而干燥的平原,再到西部高原的崎岖地带——展现了橡树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多样性。 接着,本书将视角拉回到橡树的生命周期。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一颗橡子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如何克服虫害、疾病和恶劣天气的威胁,最终破土而出,成为一棵幼苗。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也充满了生命最原始的韧性。作者并没有回避橡树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例如旱灾、火灾、病虫害的侵袭,以及与其它植物的竞争。然而,正是这些磨砺,塑造了橡树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生存智慧。当我们读到一棵古老的橡树,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枝繁叶茂,挺拔入云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树龄的印记,更是一种生命力的极致展现,一种对时间与环境的深刻理解。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聚焦于橡树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自史前时代起,北美原住民便与橡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橡子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书中详述了原住民如何采集、储存和加工橡子,如何利用橡树的木材建造房屋、制作工具和武器,以及如何在他们的神话传说和仪式中,赋予橡树神圣的地位。这些记载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通过对考古发现、民族志研究的解读,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种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橡树在北美大陆上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橡木因其坚硬、耐用和易于加工的特性,成为了建造船只、房屋、家具,甚至制造火炮的重要材料。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橡木在早期殖民地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在工业革命时期,橡树资源所面临的开发与挑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过度砍伐,而是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复杂博弈。读者将看到,曾经遍布大地的橡树森林,如何在人类活动的压力下逐渐退缩,而那些幸存下来的古老橡树,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 本书的科学部分同样精彩纷呈。作者以清晰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橡树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它们的繁殖方式、生长习性、化学成分以及与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书中探讨了橡树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能够了解到,橡树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它们是庞大生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它们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书中还触及了橡树的遗传多样性、育种技术以及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橡树的适应性研究,为我们思考未来的森林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北美橡树》并非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作者在科学论述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细节。例如,那些世代生活在橡树林中的家庭,他们与橡树的情感纽带;那些致力于橡树保育的林业工作者和科学家,他们为保护这些珍贵资源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那些被橡树所启发的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他们如何从橡树身上汲取灵感,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这些故事让橡树不再是冰冷的植物学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情感、历史和人文温度的生命。 本书的结尾,并未留下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指向了一个充满希望与责任的未来。作者呼吁读者关注橡树的生存现状,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让橡树继续繁荣,让它们所代表的生命力与智慧,继续滋养北美大陆,继续启迪人类。读者在合上书页的最后一刻,心中或许会涌起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生命的赞叹,以及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北美橡树》是一次深刻的自然探索,一次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一次关于我们与这片土地上最古老、最坚韧的生命之一的深度对话。它将带领你重新审视那些静默矗立的生命,理解它们无声的伟大,以及它们在塑造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所扮演的,永不褪色的角色。这本书,不仅献给热爱自然的人们,也献给所有愿意倾听生命故事,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的人们。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自然景观中,也蕴藏着最深刻的智慧和最动人的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练的指挥家。它以一个现代都市传说为引子,但很快就将故事线索抛向了几个截然不同的时空维度。作者擅长在紧张的追逐戏和极其缓慢、内省的人物内心独白之间进行无缝切换,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的探讨。故事中的主角们都在试图拼凑一段被刻意掩盖的真相,但随着线索的增多,他们对过去认知的碎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书中有一段长达十几页的对话,几乎没有动作描写,全靠人物之间精妙的语言交锋和试探,把心理战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话里有话”的压抑感,让我感觉自己的心跳都跟着加速了。此外,作者在环境气氛的烘托上也独树一帜,他构建的城市环境总是弥漫着一种潮湿、腐朽和被遗忘的气息,让人分不清是物理上的衰败还是心理上的阴影在作祟。总之,这是一部节奏感极强、情节层层递进的悬疑佳作,它不仅让你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让你不断追问“什么才是真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持怀疑态度,毕竟它是一部专注于介绍古代建筑材料的专业书籍,听起来枯燥得像是字典。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完全错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将材料学和艺术史完美融合的大家。他没有用干巴巴的化学公式堆砌篇幅,而是将每一块石头、每一捧粘土,都赋予了历史的重量和文化的意义。例如,在讲述罗马混凝土的配方时,他不仅解释了火山灰的作用,还配上了当时工匠采石场的场景复原图,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罗马人如何凭借智慧克服了材料的局限性。书中的插图极其精美,很多都是高清的宏观摄影,让你能清楚地看到砖块内部的微观结构和年代留下的侵蚀痕迹。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宏伟的古代遗迹——原来,那些永恒的建筑,是由如此具体、脆弱,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物质构成的。读完后,再去看任何关于古代文明的纪录片或照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去猜测那些墙体、拱顶究竟是用什么“脾气”的材料搭建而成的。这是一本对得起“匠心”二字的科普读物,它把冷冰冰的材料讲出了温度和故事。

评分

这本散文集简直是城市生活的“解压阀”和“精神按摩器”。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温柔,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力。她笔下的咖啡店,不仅仅是售卖饮品的场所,而是流淌着光影、声音和各种人生故事的微观剧场;她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木地板上的那种光斑,那种质感,仿佛我正坐在她身边,一起感受着那份宁静。这本书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日常琐事的诗意化处理。比如,她写自己整理旧书架,从灰尘中发现一张泛黄的旧车票,然后由此展开一段关于青春的追忆,那段回忆写得真叫一个情真意切,让你忍不住想起自己也曾遗失在某个角落里的青春片段。她的语言非常口语化,却又处处暗藏机锋,那种淡淡的疏离感和恰到好处的温暖交织在一起,读起来非常舒服,是那种适合在周末午后,窝在沙发里,听着轻柔的爵士乐慢慢品味的类型。它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去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宏大目标,而是要学会欣赏此刻手中那杯茶的温度。

评分

说实话,我对那些动辄上千页的科幻小说总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故事情节灌水严重,要么设定晦涩难懂,但这一本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想象力简直是野蛮生长,构建的世界观宏大到让人眩晕,但神奇的是,所有的设定,无论多么光怪陆离,都有着一套自洽且逻辑严密的“内部规则”。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间悖论”这一经典主题的全新演绎,他没有落入俗套地探讨“祖父悖论”这类老生常谈的问题,而是将视角聚焦在更深层次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上。书中有大量关于量子力学和高维空间的科普性描述,但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对话和行动中,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知识灌输”感。最让我震撼的是结局的处理,它不是那种给所有问题画上句号的圆满,而是一种更接近于哲学的开放式提问,读完后,我关上书本,愣了足足有五分钟,脑子里还在不断回放那些关于“真实”和“虚幻”的辩证。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也极其冷峻、精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解剖着人类面对未知时的恐惧与渴望。

评分

天呐,我最近读完的那本历史巨著简直是本“时间机器”,把我彻彻底底地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我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烟火气和泥土味。书中对几个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侧写,那叫一个入木三分,他们的每一个抉择,每一次犹豫,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尤其是在描述某场决定性的战役时,那种紧张感、压迫感,笔力遒劲,读到高潮部分,我甚至需要放下书本,深呼吸几口气才能继续。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很有趣,它不是那种老老实实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巧妙地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跳跃、穿插,但又丝毫不显混乱,反而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而又严密的逻辑网。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历史洪流的不可抗拒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词和日期,而是充满了鲜活的血肉和复杂的人性纠葛。对于任何对深度历史探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饕餮盛宴,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时间,更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思考和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