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寒养生一身轻

除寒养生一身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利群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中医养生
  • 冬季养生
  • 健康
  • 食疗
  • 养生食谱
  • 传统文化
  • 保健
  • 轻养生
  • 除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7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9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老百姓
  现代生活中,寒邪对人的不良影响不仅仅出现在冬季了。空调温度过低、过多饮用冰镇饮料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人们在大夏天也有可能患上“寒证”,从而导致呕吐、腹泻、头痛、周身酸痛等不适症状。所以,要想身体健康,一定要重视防寒、除寒。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多种除寒的方法,适合读者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寒是现代许多疾病的根源,是能够动摇人体健康根基的主要邪气之一,所以除寒养生在日常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寒养生一身轻》依托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养生智慧,科学、通俗地解释了关于“寒证”的种种养生问题,比如寒证的形成原因,寒证对衰老、健康、疾病的影响等,从饮食、经络、运动、情志,甚至日常的起居坐卧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日常养生之法,助大家内强正气,外避邪气,激发自愈力,提升免疫力,将邪气拒之门外,将疾病消于无形。本书适合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钟利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1989-1994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专业毕业,1994-1998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任住院医师,1998-2003回到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攻读中医脑病学-脑血管方向,获得硕博士,导师孙塑伦教授,副导师为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贾建平教授。2003-2005在韩国延世大学韩国语进修,2006至今在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就职,目前担任脑病科一区主任。已发表论文近20篇,参加各级课题10余项,并出版《钟孟良治疗内科急难病证经验与薪传》。2014年1月与其父钟孟良老师在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主讲“中医不是慢郎中”节目。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多血管病变的中西医治疗,眩晕,神经系统变性病。曾承担“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参麦注射液对分水岭梗死的内环境的调节及瘀毒的抑制作用”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

目录

第1章
寒为百病之源,揪因帮你从源头避寒
《伤寒杂病论》课堂:寒为百邪之首,内因外患皆可促寒“行凶” /2
“饮食不节”是导致内寒的首要因素 /3
衣着不够保暖,寒邪易侵身 /6
环境不够温暖,寒邪伤你没商量 /9
细节不够关注,受寒悄无声息 /12
坏情绪也是致寒上身的邪恶分子 /15
运动不足,也会导致体内“一片寒凉” /17
女人最容易受寒的几个非常时期要牢记 /19
滥用苦寒药,也易使身体“生”寒 /22
第2章
你正在遭受“寒病”的困扰吗?
《伤寒杂病论》课堂:六经辨证,让所有寒象无处遁形 /26
“察颜观色”可看出寒邪侵扰的端倪 /28
舌象透露出来的寒象 /30
骨关节疾病,都有“寒邪”在作怪 /33
那些爱“上火”的人,也在受着寒邪侵扰的罪 /34
明明没吃很多却很胖,可能是寒邪惹的祸 /38
冷吗?感觉冷就有可能是寒证 /39
男女不孕不育,也跟寒邪有关 /42
肾虚,寒邪查一查,能找出病因 /44
可以从很多疾病中找到“寒”的蛛丝马迹 /46
第3章
衰老能够通过“祛寒”来挽救
《伤寒杂病论》课堂:“道法自然”,祛邪扶正葆青春 /50
底气不足,“饴糖人参汤”可救场 /52
人老眼疾多,“甘草菊杞汤”可恢复大眼神彩 /55
人老发枯落,“生姜牡蛎汤”可温补生发 /57
皱纹,“芪术姜枣汤”+“干浴”抚平岁月的痕迹 /60
腿脚不灵便,“当归生姜羊肉汤”暖身更灵活 /63
觉少了说明你老了,“牛奶姜豉汤”暖身能助眠 /65
夜尿多,“肉桂乌鸡粥”暖肾睡得安 /68
人老耳聋,“山药聪耳汤”是“还聪汤” /71
第4章
“形寒体弱”显“可怜”,暖养让人更有精气神
《伤寒杂病论》课堂:寒邪缠身伤阳气,人难有活力 /76
懒言少语,“参姜猪肚汤”可祛寒添活力 /78
太怕冷,“参枣羊肉汤”益气养血美容颜 /81
身体单薄,“生姜白术牛肉汤”暖身让人更丰腴 /84
冻疮,“姜汤”内服外用可防治 /87
手脚冰凉,“搓”+“泡”能让人如围“火炉” /89
遇寒面苍白,“枸杞山药糊”还你好颜色 /92
第5章
人暖更漂亮,祛寒暖身让女人成“花中之魁”
《伤寒杂病论》课堂:“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祛寒可美容 /96
“参术汤”暖身除暗黄,让美丽全面升级 /97
“麻黄两仁汤”祛寒调血脉,让肌肤润白如玉 /100
皮肤干燥,“猪枣蜜”内服外用,最养肌肤 /103
“加味茯苓茶”暖身祛斑,让大美无敌 /106
“阿胶芝麻糖”补身除寒,有效驻颜美肤 /108
瘀血致妇女不美丽,“红蓝花酒”可除瘀靓容颜 /110
第6章
强壮脾和肾,祛寒暖身首要任务
《伤寒杂病论》课堂:强壮“先”“后”天,暖养才能有效进行 /114
“苓术狗肉汤”温肾壮阳,对抗肾阳虚证 /116
“姜附大骨汤”益肾助阳,解腰痛 /118
“参黄粥”健脾益肾,阳气足则身体安 /122
“薯芋饼”益中暖身,常吃增添身体“正能量” /124
身体寒湿重,用蜀椒温中除寒一身轻 /127
火力不足,“猪肾煨附子”补肾益阳火力旺 /130
第7章
《伤寒杂病论》中秘藏买得到的“偏方”
帮你祛寒防治常见病
《伤寒杂病论》课堂:“治病求本”,调和阴阳身暖病自愈 /134
葱白祛风寒,是感冒“神药” /135
寒袭头痛,“麻黄细辛汤”可防可治 /138
阴寒凝滞致胸痛,“薤白橘皮汤”温通胸阳可止痛 /140
寒致胃痛,“暖胃益气粥”可暖胃止痛 /142
胃寒吐呕,试试“椒橘猪肚汤”可防治 /144
寒泻(寒痢)用“怀山薤姜粥”来帮忙,可媲美“泻利停” /147
“桂枝葱白粥”解表祛寒,治冷咳 /149
风湿性关节炎,“桂附保健汤”最有效 /152
肾炎,用黄芪养生可提高生命质量 /155
寒湿型荨麻疹,“麻术粥”可防治 /157
痛经用“艾叶蛋”可除寒解疼痛 /159
贫血,“仲景四物汤”为血液“贫困户”脱贫 /163
“柴胡止带汤”除寒理气,治一切寒性带下病 /166
阳痿,吴茱萸内服外用增强男子气概 /169
湿疮(寒湿脚气),蜀椒外用可治愈 /172
第8章
经穴除寒,最经济实用
《伤寒杂病论》课堂:六经辨证提示刺激六经经穴能除寒扶正 /176
灸百会,激发人体的阳气 /177
擦热督脉,给身体“充电”暖身 /179
灸灸五脏背俞穴,提升五脏之气好暖身 /182
导引固肾阳(焐肾),让身体如沐阳光 /185
循经推推“三阳经”,可燃起一身暖意 /187
用好腹部穴位,温煦脏腑身安康 /192
附录:仲景祛寒中药一览表 /195

《一念花开,四季安然》 引言 生命是一场漫长而温柔的修行,而健康,则是这场修行中最宝贵的资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裹挟,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呼唤,忘记了与身体和谐共处之道。《一念花开,四季安然》并非一本传统的养生指南,它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源的回归。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纷繁表象,触及身心深处的宁静,领悟“一念”的强大力量,从而实现“花开”的喜悦,拥抱“四季安然”的自在人生。 第一篇:觉醒——倾听身体的低语 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焦虑,甚至疾病缠身,并非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停止了倾听。身体,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居所,却常常被我们遗忘。它用各种信号提醒我们注意,但我们却因为忙碌、因为麻木,而选择性地忽视。 第一章:身体的语言 我们对身体的感知,往往停留在表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身体更深层次的语言,比如情绪的具象化表现(例如,长期的压抑可能导致肩膀僵硬,焦虑可能引发胃部不适),以及环境因素对身体细微的长期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辨别那些被我们误解的信号,例如,午后犯困并非一定是缺觉,它可能是身体在告诉你,你的午餐结构需要调整,或者你的工作节奏过于紧绷。我们将深入探索身体的内在智慧,理解那些细微的不适,往往是身体发出“我需要你关注”的信号。 第二章:情绪的涟漪 情绪,是连接我们内心世界与身体最直接的桥梁。负面情绪如怨恨、恐惧、悲伤,长期积压,会化为身体的病痛。本书并非倡导一味压抑或放纵情绪,而是教导读者如何与情绪共处,如何理解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并找到健康的情绪疏导方式。我们将学习识别那些“习惯性”的情绪反应,分析它们产生的根源,并探索一些温和且有效的方式来化解它们,比如通过正念练习,观察情绪的来去,而不被其裹挟。我们也会探讨积极情绪的培养,以及它们如何滋养我们的身体,让生命散发出勃勃生机。 第三章:感官的觉醒 我们的感官,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窗口,也是我们感受生命美好的媒介。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的感官往往变得迟钝。本书鼓励读者重新唤醒沉睡的感官,通过细致地品味食物、用心聆听自然之声、欣赏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来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从而间接滋养身心。我们将学习如何放慢脚步,用“慢食”的方式去感受食物的 textures 和 flavors,如何闭上眼睛,去倾听风的声音、雨滴的旋律,如何用心去观察一朵花的绽放,一片叶的飘落。这种对感官的细腻关注,能够帮助我们从浮躁中抽离,回归当下。 第二篇:转化——“一念”的力量 “一念”,并非简单的思绪,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念、认知和意图。一念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乃至身体的健康。《一念花开,四季安然》的核心,便是探索“一念”如何成为我们转化的强大工具。 第四章:信念的重塑 我们许多的限制,源于根深蒂固的负面信念,例如“我总是生病”、“我无法改变现状”等。本书将带领读者识别并挑战这些限制性信念,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和行为实践,逐步重塑积极、赋能的信念系统。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肯定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索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印证新的信念,让它们真正扎根于心。例如,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擅长运动”,我们可以从每天散步五分钟开始,用实际的微小成功来瓦解旧的信念。 五章:认知的升级 认知,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回应外部世界。不良的认知模式,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等,是造成焦虑和压力的重要原因。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有效的认知调整方法,帮助读者培养更具弹性和积极的思维模式。我们将学习区分“事实”与“解读”,以及如何练习“认知重评”,即用更客观、更积极的角度去解读同一件事情。例如,面对工作中的失误,与其认定“我完蛋了”,不如将其看作“一次学习的机会”。 第六章:意念的引导 意念,是驱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积极而清晰的意念,能够引导我们做出符合健康和幸福的选择。本书将探讨如何明确自己的健康目标,并运用意念的力量去实现它们,而不仅仅是依靠意志力。我们将学习“可视化”的技巧,将理想的健康状态在心中清晰呈现,并用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并非神秘主义,而是通过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引导身心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绽放——“花开”的喜悦 当我们的身心开始转化,“花开”的喜悦便会在生命中自然绽放。这份喜悦,并非外在的狂欢,而是内在的平和、满足和充实。 第七章:生命的节奏 自然界有四季的轮替,人体同样有其内在的生理节奏。本书将引导读者去观察和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例如,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和作息,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我们将学习如何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智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让生命之花在最适合的时节绽放。例如,在春天,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舒缓的运动,为身体注入活力;在秋天,则可以适当进补,为身体储备能量。 第八章:内在的滋养 真正的丰盈,源于内在的滋养。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例如,通过冥想、静观、感恩等练习,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喜悦。我们将探索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冥想方法,从基础的呼吸练习到更深入的身体扫描,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宁静之道。感恩的练习,则是将目光从“缺失”转向“拥有”,从而提升幸福感。 第九章:关系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一念”的力量,去化解人际冲突,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社交模式,从而让生命之花在爱的互动中更加绚烂。我们将学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在关系中设定健康的界限。当我们能够用更平和、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他人时,我们的内心也会更加安宁。 第四篇:安然——“四季”的自在 “四季安然”,是生命理想的状态——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内在力量。 第十章:从容的智慧 生活中的起伏在所难免。本书将提供一些应对挑战、化解困境的实用智慧,帮助读者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在顺境中保持谦逊。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正念”的理念,将注意力带回当下,专注于能够掌控的事物,而不是被无法改变的过去或不确定的未来所困扰。我们将探讨“臣服”的真正含义,并非消极认命,而是接受现实,并在接纳的基础上做出积极的调整。 第十一章:生命的韧性 健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滋养和修复的过程。本书将强调培养生命韧性的重要性,让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能够更快地恢复,并从中获得成长。我们将学习如何建立一个支持系统,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社群,都能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自我疗愈的能力,通过各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身体和心灵不断获得修复和更新。 第十二章:自在的风景 当“一念”花开,“四季”自然安然。本书的结尾,将回归到生命的本真,鼓励读者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这份自在,不是逃避,而是融入;不是无为,而是恰到好处。它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同,一种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姿态。我们将认识到,真正的健康,是身心灵的全面和谐,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在生命旅途中,始终保持微笑、充满力量的状态。 结语 《一念花开,四季安然》是一本关于生命觉醒、自我转化和内在成长的书。它不提供速成的秘方,而是邀请你踏上一段深刻而美好的旅程,去发现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那个能够与万物和谐共处、充满智慧与爱的自己。愿这本书能成为你生命中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让你在每一个“一念”之间,都感受到生命“花开”的喜悦,并在“四季”的流转中,安然自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坦白说,起初是被书名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对抗严寒、驱散体内“寒气”的实用手册。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所探讨的“寒”并非仅仅指物理上的低温,更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积累的各种“负能量”——比如长期熬夜带来的疲惫、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肠胃不适、以及精神压力造成的焦虑与倦怠。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健康问题,巧妙地串联起来,用一个宏大的视角去审视“养生”的本质。它强调的“一身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轻松自在,是身体无负担、心灵无压力的状态。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古籍中的养生智慧,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养生”的部分,书中提到,很多身体的不适,其实都源于负面情绪的堆积。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学会释怀来达到“身轻”,这让我耳目一新。我尝试着将书中提到的几个情绪调节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通过几次深呼吸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或者在感到烦躁时,主动转移注意力去欣赏身边的小美好。这种内在的调整,带来的感受比任何食补药膳都要来得直接和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身体健康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舒展、更自在的心灵地图。

评分

(评价三)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非常“接地气”的书。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复杂的理论推导,而是用一种邻家大姐般的亲切感,分享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饮食有节”的讨论,它并非是让你忌口一切美味,而是教你如何辨别食物的属性,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及如何掌握进食的时机和分量。书里提到的“食不过饱,饮不过量”这些简单的道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我以前总觉得,多吃点才能补充营养,现在才明白,过多的摄入反而会给身体带来负担。书中的一些小贴士,比如饭前喝一杯温水、细嚼慢咽、晚上七点后尽量不吃大餐等,都非常容易实践,并且我已经开始在生活中尝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养生并非是成年人的专属,而是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孩子放学回家,我会更注意为他准备营养均衡的餐食;父母年迈,我也会更留意他们的起居饮食,并与他们分享书中一些简单的养生方法。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健康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被培养的能力,而它恰恰源于那些最朴素的生活习惯。

评分

(评价五)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生活导航员”,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目的地在哪里,而是为你规划出了一条最适合你的航线,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更平稳、更舒适地前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顺应自然”的理念。它提醒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和生命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在读到关于“节气养生”的部分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特定时期,我们会感觉到身体有些不适,而书中提供的对应调养方法,也恰好能够帮助我们度过这段时期。比如,在进入秋冬季节时,书中会提示我们注意滋补,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并适当增加一些户外活动,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这种前瞻性的指导,让我能够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时,再去被动地应对。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五行”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虽然篇幅不多,但却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维度。它让我明白,身体的各个脏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整体性的健康观,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没有提供什么惊世骇俗的养生秘诀,但它所传递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健康力量。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身体的关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养生“潮流”所裹挟,一会儿是生酮饮食,一会儿又是代餐减肥,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本书却回归了最本源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源于对身体最基本的尊重和善待。作者在文中花了很大篇幅来探讨“睡眠”的重要性,并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比如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以及晚餐不宜过饱等。我以前一直认为自己只是“有点失眠”,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糟糕的睡眠对我身体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巨大。我尝试着调整了我的睡前习惯,并且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不仅仅是睡眠,书中关于“动静结合”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机能,但同时也指出,过度劳累反而会损伤身体。这种辩证的观点,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持身体的活力,又不至于让身体透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没有丝毫的强迫性,它只是静静地引导你,让你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去做出改变。

评分

(评价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非遥不可及,也无需多么复杂的理论支撑。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却常常忽略的生活智慧。书里没有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医学术语,更多的是对日常饮食、起居作息的细致描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习惯来达到身心平衡。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顺应四时”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里,身体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通过饮食和起居来顺应这些变化,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领。它教会我,健康并非是与疾病的斗争,而是一种与身体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读完之后,我开始更留意自己的身体信号,尝试着调整一日三餐,早睡早起,并且在天气变化时,会更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简单的调养。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感觉身体变得更加轻盈,精神也更加充沛。这本书并非是让你立刻变成养生达人,而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门,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简单却有效的健康秘诀。它像一股清流,涤荡了心头那些关于健康的焦虑,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主动权。

评分

评分

评分

值得一看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刚刚收到,还没看呢,看过后再来评价!

评分

这几天变天了,冷得难受。穿得比别人都多,还是冷。我妈说我体质不好,买本养生书看看。貌似这个比较适合我。

评分

这几天变天了,冷得难受。穿得比别人都多,还是冷。我妈说我体质不好,买本养生书看看。貌似这个比较适合我。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