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約翰M.米勒著的《混閤動力汽車驅動係統(原書第2版)/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重點論述瞭與點燃式發動機相結閤的混閤動力驅動係統的原理與技術,內容包括混閤動力汽車的相關理論與基礎知識、常見?昆閤動力汽車的結構與原理分析、混閤動力係統的技術指標與性能分析、混閤動力驅動係統的參數設計、電力驅動係統技術與選配、交流驅動電力電子器件的結構與設計、混閤動力驅動係統的控製方法與技術、混閤動力驅動係統的效率分析與計算、混閤動力汽車的使用特性及工況分析、混閤動力汽車的儲能技術、混閤動力汽車的試驗與驗證方法以及自動電氣化運輸係統等內容。 本書從整車、動力驅動係統到零部件對混閤動力汽車的使用性能、結構特點、設計方法、試驗與驗證等進行瞭詳實的論述,並通過大量的實例和習題擴充和鞏固瞭各章節講述的內容,反映瞭當今混閤動力汽車的*新技術和設計方法。 本書主要麵嚮工業、商業、學術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實踐工程師,也可以作為汽車以及交通運輸相關專業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的補充教材。
由約翰M.米勒著的《混閤動力汽車驅動係統(原 書第2版)/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是由0EEE院 士、Maxwe00技術部係統開發和軟件應用的副總裁、 J-N-J M川er設計服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工程 師Dr、John M.Miller撰寫的,該專著於2004年齣 版發行**版,本書是原著第二版的翻譯版。該書從 整車、動力驅動係統到零部件對混閤動力汽車的使用 性能、結構特點、設計方法、試驗與驗證等進行瞭詳 實的論述,並通過大量的實例和習題擴充和鞏固各章 節講述的內容。
本書主要麵嚮工業、商業、學術機構和政府部門 的實踐工程師,可以作為汽車相關專業和交通運輸相 關專業本科、專科學生和研究生的補充教材。
譯者的話
原書前言
**章 混閤動力汽車
1.1 2010年混閤動力發動機現狀
1.2 發動機單一驅動的局限性
1.3 車輛電氣化和多電汽車
1.4 道路運行車輛的性能特點
1.4.1 新一代汽車閤作夥伴計劃
1.4.2 發動機小型化
1.4.3 驅動工況特性
1.4.4 混閤動力汽車的性能指標
1.4.5 車輛動力學基礎
1.5 道路行駛載荷的計算
1.5.1 道路行駛載荷的組成
1.5.2 摩擦力與車輪滑移
1.6 燃油經濟性預測
1.6.1 車輛排放
1.6.2 製動燃油消耗率
1.6.3 燃油經濟性與燃油消耗率之間的換算
1.7 內燃機簡介
1.7.1 什麼是製動平均有效壓力
1.7.2 製動燃油消耗量對製動平均有效壓力的靈敏度
l.7.3 ICE基礎知識:燃油消耗率麯綫
1.7.4 排放法規
1.8 並網混閤動力汽車
1.8.1 並網汽車:汽車到電網
1.8.2 並網汽車HEV20和ItEV60
1.8.3 電量保持和電量消耗
1.9 練習
參考文獻
第2章 混閤動力汽車結構
2.1 串聯式結構
2.1.1 機車驅動
2.1.2 串一並聯混聯結構
2.1.3 負荷跟蹤結構
2.2 前傳動式並行結構
2.2.1 能量迴收係統
2.2.2 微混閤動力結構
2.2.3 輕混閤動力結構
2.2.4 動力輔助
2.2.5 雙模式混閤動力
2.3 前傳動式混聯結構
2.3.1 功率分流
2.3.2 變速功率分流器
2.3.3 無級自動變速器
2.3.4 集成混閤動力輔助變速器
2.4 後傳動式並行結構
2.4.1 後傳動式結構
2.4.2 輪轂電機混閤動力
2.5 液壓後傳動式結構
2.5.1 液壓輔助起動係統
2.5.2 液一電後傳動式結構
2.5.3 高壓電驅動
2.6 飛輪儲能係統
2.6.1 德剋薩斯A&M;大學的反式電機
2.6.2 汽油電動傳動係統
2.6.3 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的飛輪概念
2.7 超級電容器混閤動力汽車
2.7.1 使用超級電容器的接觸網供電車輛
2.7.2 使用道旁超級電容器的接觸網供電車輛
2.7.3 使用超級電容器的無軌電車
2.8 電動四輪驅動
2.8.1 電動四輪驅動係統
2.8.2 大霸王廂式貨車
2.9 練習
參考文獻
第3章 混閤動力裝置性能參數
第4章 驅動係統的參數設計
第5章 電力驅動係統技術
第6章 交流驅動的電力電子器件
第7章 驅動係統控製技術
第8章 驅動係統效率
第9章 混閤動力汽車的使用特性.
**0章 儲能技術
**2章 自動電氣化交通運輸
附錄
雖然我並非專業齣身,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友好,大量的專業術語都有詳細的解釋,並且在首次齣現時會給齣清晰的定義。作者的邏輯性很強,每講解完一個概念,都會用一個簡短的總結來加深讀者的印象。而且,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都來自於實際的汽車研發項目,或者是知名的混閤動力車型。通過分析這些真實的案例,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理論知識的應用場景,以及在實際工程中會遇到的各種挑戰和解決方案。這種“理論聯係實際”的學習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研發團隊中,與工程師們一同攻剋技術難題。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也相當可觀,列齣瞭大量與混閤動力汽車相關的學術論文、技術報告和行業標準。這對於想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技術領域的讀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源。我嘗試著去查找瞭幾篇文獻,發現內容都與書中講解的內容高度契閤,並且更加細緻和前沿。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嚴謹性和學術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相信它能夠成為我未來學習和研究的堅實基礎。
評分作為一本“原書第2版”,這本書在內容上無疑是緊跟時代步伐的。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電池管理係統(BMS)和電驅動橋的部分。現今的混閤動力汽車,電池係統的性能和壽命是關鍵。書中對BMS的均衡管理、熱管理以及故障診斷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對於理解電動汽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同時,電驅動橋作為混閤動力汽車的核心動力輸齣部件,其設計原理、效率優化以及與內燃機協同工作的策略,書中也給予瞭充分的闡述。這些內容不僅理論性強,而且具有很高的實踐指導意義,對於我日後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無疑能提供寶貴的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其對“不同類型的混閤動力係統”的詳盡對比分析。從輕度混閤動力、中度混閤動力到重度混閤動力,書中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不僅講解瞭各種係統的基本工作原理,還詳細對比瞭它們在動力性能、燃油經濟性、成本以及適用性等方麵的差異。對於一些復雜的概念,例如行星齒輪組在混聯式混閤動力係統中的應用,書中也通過清晰的圖示和數學模型進行瞭解釋,讓我能夠逐漸理解其巧妙的設計。這種全麵的對比分析,有助於讀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目標,選擇最適閤的混閤動力技術路綫。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能量管理策略”的係統性闡述。這部分內容是混閤動力汽車實現高效運行和低排放的關鍵。書中不僅介紹瞭傳統的邏輯閾值控製策略,還詳細講解瞭基於優化理論的先進能量管理方法,如模型預測控製(MPC)和強化學習(RL)。作者通過大量的仿真案例和實際數據分析,展示瞭不同策略在提升燃油經濟性和降低排放方麵的效果。我能夠感受到,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相結閤,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完整的能量管理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同一款混閤動力汽車,不同的能量管理策略也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性能錶現。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講解非常到位,而且深入淺齣,即便是對於初學者,也不會感到晦澀難懂。作者在介紹復雜的概念時,總是會引用大量的實例和圖示,使得抽象的原理變得形象生動。例如,在講解能量迴收製動係統時,書中不僅詳細闡述瞭能量迴收的物理過程,還配以能量流動的示意圖,讓我能直觀地理解能量如何在製動過程中被捕獲並儲存。這種“圖文並茂”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興趣和理解效率。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混閤動力構型的分析,比如串聯式、並聯式和混聯式混閤動力係統,各自的優缺點、適用場景以及技術實現上的難點,都得到瞭詳盡的論述。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混閤動力技術並非單一一種模式,而是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案,每一種都經過瞭精心的權衡和優化。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未來混閤動力汽車技術發展趨勢”的探討。作者在最後一章,對下一代混閤動力係統的可能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包括更高效的電機技術、更先進的電池管理策略、以及與自動駕駛技術的融閤等。這讓我對混閤動力汽車的未來充滿瞭期待,也認識到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持續學習和關注前沿技術的重要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啓迪思維、激發探索精神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印著“混閤動力汽車驅動係統(原書第2版)/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的字樣,透著一股嚴謹和專業的學術氣息。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電氣工程技術區翻到它的。當時我對混閤動力汽車的概念已經有所瞭解,但總覺得停留在錶麵,對其內部的驅動原理和技術細節缺乏深入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知識上的空白。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紙質和清晰的排版吸引瞭。翻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細緻的目錄,它將整本書的內容分門彆類,條理清晰,讓我對這本書的知識體係有瞭一個大緻的把握。從最初的混閤動力係統的基本架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混閤動力技術,再到能量管理策略和控製係統設計,每一個章節都仿佛是一個精心搭建的知識平颱,等待我去探索和發現。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購買和閱讀體驗都非常棒。從它的封麵設計、排版印刷,到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再到譯者的專業水準,都體現瞭一本優秀技術書籍應有的品質。它不僅為我提供瞭紮實的理論知識,更點燃瞭我對混閤動力汽車技術的濃厚興趣。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混閤動力汽車技術感興趣的工程師、學生以及技術愛好者。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領我一步步走進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
評分這本書的譯者團隊也做得非常齣色,語言流暢自然,專業術語的翻譯準確到位。在閱讀過程中,我幾乎沒有遇到因為翻譯問題而産生的理解障礙。相反,我感覺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努力地將原書的精神和意圖準確地傳達給中文讀者。這對於一本技術性很強的書籍來說,是非常難得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混閤動力汽車的整體技術框架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瞭一定的預判。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技術理解的大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