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捨恩著魏新善、曹青、程國建、任軍峰譯的 《岩石物理特性手冊/國外地質模型與油藏管理叢書 》提供瞭可用於復雜的地球科學不確定性建模中遇到 的各種岩石參數,以及岩石各類物理特性之間的相互 關聯。通過闡述不同類型的岩石物理參數,明確不確 定性建模中常用的數值參數.並對各類參數之間的相 關性進行綜閤分析。本書所介紹的各種類型岩石數值 模擬參數已通過多種測試進行的驗證,可在復雜不確 定性地球數值建模中藉鑒使用。
本書可供從事石油地質、地球物理等專業的科研 人員及石油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閱讀。
**章 岩石分類及基本特性
1.1 概述
1.2 岩漿岩
1.3 變質岩
1.4 沉積岩
1.5 常見岩石物理特性
第2章 孔隙特徵
2.1 概述
2.2 孔隙度
2.3 內部比錶麵積
2.4 孔隙空間中的流體一飽和度與總體積流體
2.5 滲透率
2.6 潤濕性
2.7 流體分布一一儲層中的毛細管壓力
2.8 實例:砂岩一一**部分
第3章 核磁共振一岩石物理性質
3.1 概述
3.2 物理原理
3.3 核磁共振測量原理
3.4 孔隙內流體的核磁共振弛豫機理與流體錶麵效應
3.5 應用
第4章 岩石密度
4.1 定義與單位
4.2 岩石組分的密度
4.3 岩石密度
第5章 岩石的放射性
5.1 基礎知識
5.2 天然放射性
5.3 伽馬射綫與岩石的相互作用
5.4 中子與地層的相互作用
5.5 核測量在礦物分析中的應用
5.6 實例:砂岩一一第2部分
第6章 彈性特徵
6.1 基本原理
6.2 岩石組分的彈性特徵
6.3 岩石彈性波速度
6.4 岩漿岩與變質岩的彈性波速度
6.5 沉積岩的彈性波速度
6.6 各嚮異性
6.7 基本原理
6.8 地震參數反映的儲層特徵
6.9 彈性波衰減
6.10 彈性特徵的例子:砂岩(含氣)
第7章 地質力學特徵
7.1 概述
7.2 分類參數
7.3 基本地質力學特性和過程
7.4 靜態彈性模量和動態彈性模量之間的關係
7.5 地震波速度與強度間的關係
第8章 電性特徵
8.1 基礎知識
8.2 岩石組成的電性特徵
8.3 岩石電阻率
8.4 純淨岩石一一理論和模型
8.5 泥質岩,泥質砂岩
8.6 層狀泥質砂岩及層狀砂岩一一宏觀非均質性
8.7 岩石的介電性能
8.8 復電阻率一一頻譜激發極化
8.9 實例:砂岩一一第3部分
第9章 熱力學性能
9.1 概述
9.2 礦物和孔隙物質的熱力學性能
9.3 岩石的熱力學性能
9.4 理論與模型
**0章 磁特性
10.1 基本原理與單位
10.2 岩石成分的磁特性
10.3 岩石的磁特性
**1章 岩石物理特性之間的關係
11.1 概述
11.2 基於層狀模型的關係一一利用測井解釋進行孔隙度與礦物成分估算
11.3 熱傳導性和彈性波速率之間的關係
附錄A
附錄B
參考文獻
這本書簡直是一部岩石的“百科全書”,它以一種我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岩石那些看似冰冷、抽象的物理特性,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不僅僅是在介紹岩石的孔隙度、滲透率、密度等基本參數,更是在探究這些參數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地質意義。我曾為油藏的儲量估算和開發方案製定而苦惱,總覺得缺乏一個更紮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撐我的決策。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書中關於岩石抗壓強度、抗拉強度以及剪切強度的詳細論述,讓我深刻理解瞭不同岩性在地下應力作用下的錶現,這對於油藏的穩定性和支撐壓裂縫的維持至關重要。作者還著重分析瞭岩石的變形特性,包括其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以及這些形變如何影響儲層的孔隙度變化和流體流動。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岩石在高溫高壓環境下行為的探討印象深刻,這對於深層、超深層油氣藏的開發策略製定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它不僅僅是告訴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以及“如何”。通過閱讀此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地下實驗室,親眼見證著岩石的生成、演化以及與油氣的相互作用,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勝於任何枯燥的理論灌輸。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岩石”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它不僅僅是堅硬的固體,更是充滿瞭復雜物理過程的動態係統。作者以其精湛的技藝,將岩石的各種物理特性,如孔隙度、滲透率、密度、彈性模量、熱導率等等,描繪得清晰而生動。我尤其為書中關於岩石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而著迷,這對於理解頁岩油、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藏的儲層機製至關重要。岩石錶麵的吸附作用,往往能夠極大地影響油氣的賦存狀態和流動能力。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岩石在不同溫度和壓力下的體積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儲層的孔隙結構和流體流動。我曾為一些復雜油藏的開發方案而頭疼,而通過閱讀本書,我找到瞭新的思路。它讓我明白,在麵對復雜的地質條件時,我們必須迴歸到岩石最根本的物理屬性上來,纔能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它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手冊,更是一本能夠幫助你“思考”油藏問題的啓濛讀物。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能觸及岩石靈魂的書,從最細微的孔隙結構到宏觀的地層力學,它都一一剖析,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嚮導,帶領我們穿越層巒疊嶂的地下世界。作者不僅僅是羅列數據和圖錶,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些冰冷的物理參數賦予瞭生命,讓我們得以理解它們是如何影響油氣藏的形成、分布乃至開采效率的。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滲透率和孔隙度的部分,不僅僅是定義和測量方法,而是深入闡述瞭不同岩石類型、不同成岩作用如何塑造齣這些關鍵參數,以及這些參數如何直接決定瞭流體在岩石中的運移路徑和速度。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更是讓人茅塞頓開,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論,在真實的油藏背景下變得鮮活生動,仿佛親眼目睹瞭油氣是如何在億萬年的地質變遷中孕育和儲存的。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油藏開發充滿好奇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對地下世界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開發這些寶貴的資源有瞭更清晰的方嚮。書中對岩石彈性模量、泊鬆比等力學參數的論述,更是讓我驚嘆於岩石在不同應力狀態下的錶現,這對於理解裂縫的形成與發育,以及壓裂改造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岩石在不同溫度和壓力下的物理性質變化,這在深層、超深層油氣藏的開發中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一本啓濛讀物,讓我對岩石物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油藏工程奧秘的濃厚興趣。
評分讀罷此書,我深深感受到瞭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匠心獨運,以及對地質科學深入骨髓的熱愛。它並非那種僅僅堆砌公式和理論的枯燥讀物,而是將抽象的物理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嚴謹的邏輯,娓娓道來。從岩石的細觀結構,如顆粒大小、形狀、定嚮性,到宏觀的宏觀層麵,如層理、節理、斷層,這本書都給予瞭詳盡的解析。特彆是關於岩石的熱力學性質,如比熱容、導熱係數等,在油藏工程中,尤其是在考慮井筒溫度變化和熱采技術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陳述,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將這些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油藏開發緊密結閤起來,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這些物理特性如何影響油氣的流動和分布。例如,在討論岩石的膨脹收縮特性時,作者結閤瞭粘土礦物在不同流體侵入下的行為,生動地展示瞭這些微觀變化如何導緻宏觀的孔隙結構改變,進而影響儲層的滲透性和采收率。書中的圖錶設計也十分精良,清晰地展示瞭各種物理參數之間的關係,為讀者理解復雜的地質過程提供瞭有力的視覺輔助。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岩石聲學性質的章節,這對於地震勘探和測井解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理解岩石的聲波傳播速度、衰減特性等,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判斷地下地層的性質和油氣賦存情況。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寶貴著作,對於任何有誌於深入瞭解油藏科學的讀者來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解讀瞭油藏科學的基石——岩石的物理特性。作者的寫作風格既嚴謹又不失生動,將復雜的科學原理娓娓道來,讓我沉浸其中,欲罷不能。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岩石微觀結構與宏觀物理性質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例如,它解釋瞭微裂縫的産生和擴展如何影響岩石的滲透率和力學強度,以及這些微裂縫在地下應力變化和流體作用下的演化過程。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岩石的錶麵能和界麵現象,這些對於理解多相流體在孔隙中的分布和流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曾為一些復雜油藏的開采方案而頭疼,而通過閱讀本書,我找到瞭新的思路。它讓我明白,在麵對復雜的地質條件時,我們必須迴歸到岩石最根本的物理屬性上來,纔能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書中還對不同岩石類型的物理性質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依據。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岩石”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堅硬、沉默的物質,而是充滿瞭復雜物理過程的動態載體。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洞察力,將岩石的物理特性與油藏的形成、分布和開發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岩石孔隙網絡結構的研究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孔隙的連通性,更是深入分析瞭孔隙的大小、形狀、分布以及其對流體流動的影響。作者通過大量的模擬和實驗數據,生動地展示瞭不同孔隙網絡結構如何導緻截然不同的滲流規律,這對於理解非常規油氣藏的開發至關重要。書中還對岩石在不同應力狀態下的變形行為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包括其彈性模量、泊鬆比以及在塑性變形階段的力學響應。這些知識對於準確預測井筒的穩定性和評估壓裂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我曾嘗試過許多關於油藏開發的書籍,但大多側重於流體力學或開發技術,而這本書則從最根本的岩石物理性質入手,為我提供瞭理解這一切的基石。它讓我明白,任何開發方案的製定,都必須建立在對岩石真實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之上。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讓你“讀懂”岩石的書,它並非故弄玄虛,而是以一種務實而深刻的方式,剖析瞭岩石作為油氣藏載體的核心物理屬性。作者的敘述清晰流暢,邏輯嚴謹,即使是復雜的物理概念,也能被他解讀得通俗易懂。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岩石熱膨脹係數和熱導率的論述,這對於理解油藏在注水、注汽等熱力開采過程中的行為至關重要。岩石的溫度變化不僅僅影響其物理性質,還會直接影響到儲層內的流體流動和相態變化。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岩石的壓縮性和體積模量,這對於理解地下壓力的變化如何影響儲層的孔隙度和滲透率,進而影響油氣的産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曾經在油藏模擬中遇到過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而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找到瞭可能的原因。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些數據,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瞭對岩石物理性質及其影響機製的係統認知。它讓我明白瞭,每一個油藏的獨特錶現,都根植於其岩石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物理“基因”。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來自“遠方”的珍貴禮物,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為我揭示瞭油藏工程背後那堅實的地質基礎。作者的嚴謹和博學,通過字裏行間洋溢而齣,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深度思考。書中對岩石錶麵性質,例如錶麵張力、潤濕性等關鍵參數的深入剖析,讓我明白瞭為何在不同的岩石-流體體係中,油氣的賦存和流動行為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些參數的細微變化,往往是決定油藏開發效果的關鍵所在。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岩石中不同礦物組分對宏觀物理性質影響的分析,例如石英、長石、碳酸鹽等,它們各自的物理特性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齣我們所見的儲層。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岩石滲透率的各種測量方法及其優缺點,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瞭不同測量方法在不同儲層條件下的適用性。此外,書中對岩石的陽離子交換容量(CEC)等參數的論述,也讓我認識到,在一些特殊的油藏(如緻密油藏、頁岩油藏)中,這些微觀的化學性質可能比單純的物理性質更為關鍵。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激發靈感、深化理解的著作,讓我對油藏的認知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油藏的理解,仿佛從“錶象”走嚮瞭“本質”。作者以其非凡的學識和深厚的實踐經驗,為我們揭示瞭岩石的物理特性在油藏形成、分布和開發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岩石的流變性質的論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剪切稀化、假塑性等概念,更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流變行為如何影響超稠油、高粘度油的流動和開采。書中還探討瞭岩石在長期應力作用下的蠕變行為,這對於評估儲層的長期穩定性,尤其是在注水或注氣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曾經在閱讀其他油藏開發書籍時,對某些現象感到睏惑,而通過這本書,我找到瞭解答。它讓我明白瞭,每一個油藏的獨特錶現,都與其岩石自身的物理“語言”息息相關。書中還對各種岩石物理性質的測量方法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對其優缺點進行瞭客觀的評價,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提供瞭寶貴的指導。
評分這本書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嚮導,帶領我們深入探索油藏的奧秘,而岩石的物理特性,則是這位嚮導手中最重要的“地圖”。作者的專業知識和對細節的關注,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他不僅僅關注岩石的宏觀參數,更深入到微觀層麵,探討顆粒之間的接觸、孔隙壁麵的化學性質等,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決定油藏宏觀行為的關鍵。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岩石的電學性質,如電阻率、介電常數等,與含水飽和度、孔隙度等參數的關係的論述印象深刻。這些電學參數的測量,是油藏測井解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理解其背後的物理機製,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判斷油氣的分布。書中還探討瞭岩石在不同流體作用下的物理性質變化,例如,粘土礦物吸附水分子後引起的膨脹,以及不同鹽度水溶液對岩石錶麵電荷的影響。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油藏的最終形態和開采特性。它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手冊,更是一本能夠幫助你“思考”油藏問題的啓濛讀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