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约翰M.米勒著的《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原书第2版)/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重点论述了与点燃式发动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原理与技术,内容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理论与基础知识、常见?昆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与原理分析、混合动力系统的技术指标与性能分析、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参数设计、电力驱动系统技术与选配、交流驱动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与设计、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技术、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效率分析与计算、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特性及工况分析、混合动力汽车的储能技术、混合动力汽车的试验与验证方法以及自动电气化运输系统等内容。 本书从整车、动力驱动系统到零部件对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性能、结构特点、设计方法、试验与验证等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习题扩充和巩固了各章节讲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今混合动力汽车的*新技术和设计方法。 本书主要面向工业、商业、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实践工程师,也可以作为汽车以及交通运输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补充教材。
由约翰M.米勒著的《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原 书第2版)/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是由0EEE院 士、Maxwe00技术部系统开发和软件应用的副总裁、 J-N-J M川er设计服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工程 师Dr、John M.Miller撰写的,该专著于2004年出 版发行**版,本书是原著第二版的翻译版。该书从 整车、动力驱动系统到零部件对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 性能、结构特点、设计方法、试验与验证等进行了详 实的论述,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习题扩充和巩固各章 节讲述的内容。
本书主要面向工业、商业、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 的实践工程师,可以作为汽车相关专业和交通运输相 关专业本科、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补充教材。
译者的话
原书前言
**章 混合动力汽车
1.1 2010年混合动力发动机现状
1.2 发动机单一驱动的局限性
1.3 车辆电气化和多电汽车
1.4 道路运行车辆的性能特点
1.4.1 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计划
1.4.2 发动机小型化
1.4.3 驱动工况特性
1.4.4 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指标
1.4.5 车辆动力学基础
1.5 道路行驶载荷的计算
1.5.1 道路行驶载荷的组成
1.5.2 摩擦力与车轮滑移
1.6 燃油经济性预测
1.6.1 车辆排放
1.6.2 制动燃油消耗率
1.6.3 燃油经济性与燃油消耗率之间的换算
1.7 内燃机简介
1.7.1 什么是制动平均有效压力
1.7.2 制动燃油消耗量对制动平均有效压力的灵敏度
l.7.3 ICE基础知识:燃油消耗率曲线
1.7.4 排放法规
1.8 并网混合动力汽车
1.8.1 并网汽车:汽车到电网
1.8.2 并网汽车HEV20和ItEV60
1.8.3 电量保持和电量消耗
1.9 练习
参考文献
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结构
2.1 串联式结构
2.1.1 机车驱动
2.1.2 串一并联混联结构
2.1.3 负荷跟踪结构
2.2 前传动式并行结构
2.2.1 能量回收系统
2.2.2 微混合动力结构
2.2.3 轻混合动力结构
2.2.4 动力辅助
2.2.5 双模式混合动力
2.3 前传动式混联结构
2.3.1 功率分流
2.3.2 变速功率分流器
2.3.3 无级自动变速器
2.3.4 集成混合动力辅助变速器
2.4 后传动式并行结构
2.4.1 后传动式结构
2.4.2 轮毂电机混合动力
2.5 液压后传动式结构
2.5.1 液压辅助起动系统
2.5.2 液一电后传动式结构
2.5.3 高压电驱动
2.6 飞轮储能系统
2.6.1 德克萨斯A&M;大学的反式电机
2.6.2 汽油电动传动系统
2.6.3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飞轮概念
2.7 超级电容器混合动力汽车
2.7.1 使用超级电容器的接触网供电车辆
2.7.2 使用道旁超级电容器的接触网供电车辆
2.7.3 使用超级电容器的无轨电车
2.8 电动四轮驱动
2.8.1 电动四轮驱动系统
2.8.2 大霸王厢式货车
2.9 练习
参考文献
第3章 混合动力装置性能参数
第4章 驱动系统的参数设计
第5章 电力驱动系统技术
第6章 交流驱动的电力电子器件
第7章 驱动系统控制技术
第8章 驱动系统效率
第9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特性.
**0章 储能技术
**2章 自动电气化交通运输
附录
这本书的译者团队也做得非常出色,语言流畅自然,专业术语的翻译准确到位。在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因为翻译问题而产生的理解障碍。相反,我感觉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努力地将原书的精神和意图准确地传达给中文读者。这对于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整体技术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预判。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技术理解的大门。
评分作为一本“原书第2版”,这本书在内容上无疑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驱动桥的部分。现今的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系统的性能和寿命是关键。书中对BMS的均衡管理、热管理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理解电动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同时,电驱动桥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动力输出部件,其设计原理、效率优化以及与内燃机协同工作的策略,书中也给予了充分的阐述。这些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我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无疑能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能量管理策略”的系统性阐述。这部分内容是混合动力汽车实现高效运行和低排放的关键。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逻辑阈值控制策略,还详细讲解了基于优化理论的先进能量管理方法,如模型预测控制(MPC)和强化学习(RL)。作者通过大量的仿真案例和实际数据分析,展示了不同策略在提升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方面的效果。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能量管理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款混合动力汽车,不同的能量管理策略也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性能表现。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相当可观,列出了大量与混合动力汽车相关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和行业标准。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我尝试着去查找了几篇文献,发现内容都与书中讲解的内容高度契合,并且更加细致和前沿。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相信它能够成为我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坚实基础。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未来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作者在最后一章,对下一代混合动力系统的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更高效的电机技术、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策略、以及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融合等。这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认识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持续学习和关注前沿技术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启迪思维、激发探索精神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印着“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原书第2版)/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的字样,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学术气息。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电气工程技术区翻到它的。当时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已经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停留在表面,对其内部的驱动原理和技术细节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纸质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细致的目录,它将整本书的内容分门别类,条理清晰,让我对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从最初的混合动力系统的基本架构,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技术,再到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设计,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个精心搭建的知识平台,等待我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购买和阅读体验都非常棒。从它的封面设计、排版印刷,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再到译者的专业水准,都体现了一本优秀技术书籍应有的品质。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点燃了我对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浓厚兴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感兴趣的工程师、学生以及技术爱好者。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讲解非常到位,而且深入浅出,即便是对于初学者,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作者在介绍复杂的概念时,总是会引用大量的实例和图示,使得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例如,在讲解能量回收制动系统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能量回收的物理过程,还配以能量流动的示意图,让我能直观地理解能量如何在制动过程中被捕获并储存。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效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混合动力构型的分析,比如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各自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技术实现上的难点,都得到了详尽的论述。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混合动力技术并非单一一种模式,而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每一种都经过了精心的权衡和优化。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的详尽对比分析。从轻度混合动力、中度混合动力到重度混合动力,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不仅讲解了各种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还详细对比了它们在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成本以及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例如行星齿轮组在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应用,书中也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数学模型进行了解释,让我能够逐渐理解其巧妙的设计。这种全面的对比分析,有助于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评分虽然我并非专业出身,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大量的专业术语都有详细的解释,并且在首次出现时会给出清晰的定义。作者的逻辑性很强,每讲解完一个概念,都会用一个简短的总结来加深读者的印象。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实际的汽车研发项目,或者是知名的混合动力车型。通过分析这些真实的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理论知识的应用场景,以及在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研发团队中,与工程师们一同攻克技术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