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圖解種植設計(原著第三版)》是種植設計方嚮最全麵的圖書之一。它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空白,並將詩歌、繪畫和象徵意義融入種植設計中。它詳細地介紹瞭種植設計的兩個主要係統:規則式的種植設計和自然式種植設計。它用許多素描和照片來說明設計的理念和原則,通過深入探討曆史先例和實際案例研究,揭示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概念同時為種植設計的理論支撐。它是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設計師、建築師、城市規劃師以及普通的園藝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陳鋼,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後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獲得瞭碩士學位。他獲得瞭景觀建築設計基金會頒發的格瑞斯和羅伯特·弗雷澤景觀遺産奬,擁有超過20年的專業設計經驗。他主持或參與的許多項目都被收錄在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Record、The Los Angeles Times和The OrangeColmty Register等上。他參與瞭很多不尋常的項目,如知名的建造成本超過十億美元的大型醫療和酒店項目、獲奬的校園設計、受到高度贊揚的城市設計和街區設計項目、多戶型住宅社和高端定製住宅、社區購物中心等,他目前主要在美國的專業設計公司工作,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注冊建築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種植設計原則,概念及花園中的種植設計
第一章 基本種植設計原則與概念
1.兩種主要綠化係統種植設計的對比
2.如何處理植物設計的問題
植物設計的基本理念、構架和概述;植物類彆的思考;城市的尺度;廣場或社區的尺
建築的尺度;細部設計;遵循已有的形態
3.綠化設計的基本原理
植物材料;植物的外形;色彩、質感和體量
4.植物與人類
“穿越”或“遮擋視綫”;引導或阻礙活動;控製樹與樹之間的距離,創造不同的空間慮
5.植物與空間
主導與焦點;“灰色錶麵”鳥“灰色空間”;底麵;界麵;頂麵;空間的層次與深度;空陽
組織形式;空間的對比;序列和高潮;過渡
6.另一個維度——時間
穿越園林;四季;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植物的生命輪迴
7.植被和建築物
在建築物的東麵;在建築物的南麵;在建築物的西麵;在建築物的北麵;屋頂花園;植
和建築立麵;隱藏與顯露
8.景觀設計中的種植方案
種植設計的圖麵錶達;種植方案;製圖法I;製圖法II;景觀施工文件中的其他要素;
植識彆、植物列錶和事務所資料庫
9.功能性和生態性考慮
第二章 幾何式園林中的種植設計
1.曆史發展和主流趨勢
埃及庭園;波斯花園;伊斯蘭花園;希臘和羅馬的影響;文藝復興和意大利花園;高潮:法式
花園;為什麼幾何形式園林占領瞭近東和西方世界?幾何形式園林的植物和象徵意義
2.基本的模式和主要的設計思考
幾何式庭園模式;幾何式花園彆墅模式;狩獵園
3.幾何式園林設計原則、理念和常見模式
花壇、花床和結節園;比例與尺度;黃金比例;軸綫與對稱;綫性形式;綫性形式與遠景;
綫性陣列;環形陣列;重復和韻律;放射形式;母題;遞增和遞減;螺鏇形式;從建築、平
麵設計、抽象畫作、音樂和其他藝術中獲取的靈感;從自然中提取抽象形式;形式的靈活
使用;植物本身的形態和習性是設計中的可變因素
4.實例分析
蓋蒂中心的中央花園;一個被多功能建築群包圍的商業廣場;一個典型停車場的種植設計
5.幾何式園林中種植設計的基礎性原則和基本理念
強調人類改善自然的能力;將花園與建築視為一體;強調人類的智慧和幾何之美
第二部分 自然式種植設計和中國園林案例研究
第三章 中國園林種植設計的自然、曆史與文化概況
1.中國的自然景觀
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
2.中國人眼中的人類、自然與庭院
3.中國園林種植設計的起源
4.中國園林的基本類彆和特點及其種植設計
5.影響中國園林種植設計發展的因素
6.發展的階段
7.中國園林的分布
第四章 比較中國園林和日本園林及其種植設計
1.曆史聯係
2.中國園林和日本園林及其種植設計的不同
……
附錄
前言/序言
自然之筆,設計之魂——打造與人共生的綠色空間 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人們越來越渴望迴歸自然,尋覓一片能夠安撫心靈、激發靈感的綠色空間。而“綠色空間”的塑造,並非僅僅是隨意堆砌花草樹木,它是一門融閤瞭藝術、科學與人文關懷的精密學科——景觀設計。在這門學科中,植物的選擇與配置,如同畫傢的調色闆,建築師的骨架,音樂傢的鏇律,是構成一個健康、美觀、功能齊全的戶外環境的靈魂所在。 一、 自然的呼吸:植物的語言與選擇 植物,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寶貴的禮物。它們以獨特的形態、色彩、質感和生長習性,訴說著季節的變遷,傳遞著生命的活力。在景觀設計中,理解和運用植物的語言,是打造成功作品的第一步。 1. 植物的形態與美學: 體量與尺度: 從參天的大樹到匍匐的地被,植物的體量和尺度直接影響著空間的視覺感受。高大的喬木可以營造莊重、私密的氛圍,提供遮蔭;低矮的灌木和地被則能豐富地麵層次,引導視綫,形成柔和的過渡。設計師需要根據場地的大小、建築的高度以及期望達到的視覺效果,精準選擇不同體量的植物,以達到空間的和諧統一。例如,在開闊的廣場上,幾株姿態挺拔的喬木能成為視覺焦點,而在狹窄的庭院中,則需要選擇體型緊湊的灌木或攀援植物,避免壓抑感。 色彩與紋理: 植物的色彩豐富多樣,從春日的嫩綠、夏日的濃蔭、鞦日的金黃到鼕日的蒼翠,它們構成瞭景觀中最富生機的調色闆。花朵的色彩可以瞬間點亮空間,營造節日般的喜慶;葉片的顔色變化則能帶來更持久的視覺享受,例如楓樹在鞦季燃燒的紅,或是銀杏葉的金黃,都能成為景觀中的點睛之筆。同時,植物的葉片、樹皮、枝條所呈現的紋理,如針葉的細密、闊葉的舒展、樹皮的粗糙或光滑,也能為景觀增添豐富的觸感和視覺層次。設計師需要巧妙運用色彩的搭配與對比,以及紋理的組閤,來引導觀賞者的情緒,營造不同的氛圍。 生命周期與動態美: 植物並非靜止不變,它們的生長、開花、結果、落葉,構成瞭一幅流動的動態畫捲。瞭解植物的生長習性,預測其在不同季節的形態變化,是景觀設計的重要考量。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應當能夠展現四季之美,讓人們在不同時節都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例如,設計一個四季皆有景的庭院,可以在春季種植迎春、海棠,夏季賞荷、聽蟬鳴,鞦季觀賞紅葉,鼕季則依靠常綠樹和形態優美的枝乾來豐富景觀。 2. 植物的生態適應性: 光照需求: 不同的植物對光照的需求差異很大。有的喜陽,需要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生長,有的喜陰,則適閤在樹蔭下或建築物的遮蔽處生長。準確評估場地的光照條件,並選擇與之匹配的植物,是確保植物健康生長的關鍵。例如,在陽光充沛的屋頂花園,可以選擇耐旱、喜陽的植物;而在陰暗的林下空間,則需選擇喜陰的蕨類、玉簪等。 水分與土壤: 植物對水分和土壤的要求同樣重要。有的植物喜濕,有的耐旱;有的偏好酸性土壤,有的則適宜堿性土壤。瞭解當地的氣候條件,分析土壤的類型和pH值,並選擇能夠適應這些條件的植物,可以大大降低後期養護的難度,並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例如,在多雨濕潤的地區,可以選擇喜濕的植物;而在乾旱地區,則需要選擇耐旱的植物,並考慮使用節水灌溉技術。 抗逆性與耐候性: 城市環境往往麵臨各種挑戰,如空氣汙染、噪音、人為踩踏、病蟲害等。選擇具有良好抗逆性和耐候性的植物,能夠確保景觀的持久性和穩定性。例如,選擇對病蟲害有較強抵抗力的品種,或者能夠耐受城市空氣汙染的植物,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農藥使用和維護成本。 二、 設計的巧思:植物的配置與空間營造 植物的選擇隻是第一步,如何將這些植物巧妙地組織起來,構成富有生命力和藝術美感的景觀,纔是景觀設計的精髓所在。 1. 功能至上的空間劃分: 界定與引導: 植物可以有效地界定和劃分空間,創造齣不同的功能區域。例如,通過種植高大的樹籬,可以形成私密的會客區;利用低矮的灌木或花境,可以引導人流走嚮,劃分齣遊覽路徑;而開放的草坪則可以作為活動區域,容納更多的人。 遮蔽與開放: 植物的密度和形態決定瞭空間的通透性。茂密的樹木可以提供遮蔭,營造寜靜的休息空間;稀疏的灌木則能形成半遮半掩的效果,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和趣味性。設計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靈活運用植物的密度和層次,來控製空間的開放與封閉。 2. 視覺的韻律與焦點: 節奏與韻律: 植物的重復、間隔、漸變等組閤方式,能夠形成視覺上的節奏和韻律,使景觀更具活力。例如,沿著小徑連續種植同一種植物,可以形成引導性的節奏;而將不同形態、色彩的植物穿插種植,則能創造齣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 焦點與強調: 景觀中需要有吸引人視綫的焦點,以提升空間的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一株姿態優美的孤植樹、一片色彩鮮艷的花境、一組彆緻的盆栽,都可以成為視覺焦點,吸引人們的目光,並為整個景觀增添亮點。 3. 生態與美學的平衡: 生物多樣性: 景觀設計不僅僅是為人類服務,也應該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選擇能夠吸引鳥類、蝴蝶等有益生物的植物,增加景觀的生物多樣性,能夠使景觀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例如,種植能開花結果的植物,可以吸引鳥類前來覓食;種植能為蝴蝶提供食源的植物,可以豐富景觀的生態內涵。 雨水管理與土壤保護: 植物的根係能夠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在坡地或易受侵蝕的區域,選擇生長旺盛、根係發達的植物,可以起到重要的生態保護作用。同時,植物的葉片能夠截留雨水,減緩地錶徑流,有助於雨水管理。 三、 實踐的智慧:從概念到現實的轉化 景觀設計是一個從概念到現實的轉化過程,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也需要考慮實際的實施和維護。 1. 經濟性與可持續性: 成本效益: 在選擇植物時,需要綜閤考慮植物本身的成本、運輸成本、栽植成本以及長期的維護成本。選擇本地植物或易於獲得的植物,通常比引進外來珍稀植物更具經濟性。 生命周期成本: 評估植物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包括種植、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以及最終的移除成本。選擇能夠適應當地環境、生長周期長、維護需求低的植物,能夠降低長期的維護費用,實現可持續的景觀。 2. 維護的考量: 易於維護的植物: 選擇對病蟲害抵抗力強、不需要頻繁修剪、對環境要求不苛刻的植物,可以大大減輕後期維護的負擔。 養護計劃: 詳細的養護計劃是確保景觀長期成功的關鍵。這包括定期的澆水、施肥、修剪、除草、病蟲害防治等。設計師需要與業主或管理方溝通,製定切實可行的養護方案。 3. 適應性與發展性: 場地條件的變化: 場地條件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例如建築物的生長、周圍環境的改變等。選擇具有一定適應性和發展性的植物,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變化。 植物的生長與成熟: 景觀設計需要預見植物的生長和成熟過程,並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例如,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喬木成熟後的大小,以及灌木的擴張性。 結語 景觀設計,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藝術。而植物,則是這場對話中最生動、最真摯的語言。通過對植物的深入理解,以及巧妙的設計構思,我們可以創造齣既美觀又實用的綠色空間,讓人們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恩賜,體驗到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美好。這不僅是對土地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熱愛。每一個成功的景觀項目,都是設計師對自然之筆的精準描繪,以及對設計之魂的深刻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