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平 编
图书标签:
  • 大学物理
  • 物理实验
  • 实验教程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教材
  • 教学参考书
  • 物理学
  • 实验指导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1816
版次:2
商品编码:1176543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是参照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借鉴国内外近年来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改革成果,结合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系教师在建设教育部工科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八年时间当中取得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7章,包括物理实验基础知识和以层次划分的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应用物理实验。教材的编写注重了自主实验和研究性思想,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背景介绍、基本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与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扩充课堂实验内容的研究性题目。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类各专业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用书或参考书,也可供其他专业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
教学任务1
1.2物理实验课程的三个基本环节2
1.3物理实验规则3
第2章测量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
基础知识5
2.1测量与测量误差5
2.2误差分类及其简要处理方法6
2.3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11
2.4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
不确定度的合成12
2.5实验数据的有效位数13
2.6常用实验数据处理方法16
2.7实验数据的直线拟合18
第3章物理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与
基本调整、操作技术27
3.1物理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27
3.2物理实验中的基本调整与
操作技术31
第4章基础实验35
实验4.1用静态拉伸法测材料的
弹性模量35
实验4.2弹簧振子运动规律的
实验研究47
实验4.3用扭摆法测量物体的
转动惯量55
实验4.4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63
实验4.5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
测量71
实验4.6基本电表的使用以及
伏安特性的研究77
实验4.7用电桥测电阻91
实验4.8数字电表的组装及应用101
实验4.9用四端法测量Fe-Cr-Al丝的
电阻率117
实验4.10示波器的使用123
实验4.11声速的测量157
实验4.12多普勒效应165
实验4.13几何光学综合实验175
实验4.14分光仪的调节及三棱镜
折射率的测量193
实验4.15光的等厚干涉205
第5章综合性实验213
实验5.1受迫振动的研究213
实验5.2霍尔效应223
实验5.3PN结的特性233
实验5.4用落球法测定液体不同温度下的
黏度及温度的PID调节241
实验5.5用热波法测量良导体的
热导率251
实验5.6迈克耳孙干涉仪261
实验5.7全息照相271
实验5.8用光栅测量光波波长279
实验5.9光栅光谱仪的使用285
实验5.10光电效应295
实验5.11电子电荷e值的测定305
实验5.12弗兰克-赫兹实验317
实验5.13氢与氘原子光谱325
实验5.14微波光学实验334
实验5.15核磁共振344
实验5.16核蜕变的统计规律和物质
对β射线的吸收356
第6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367
实验6.1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369
实验6.2弹簧质量对弹簧振子振动
周期的影响372
实验6.3橡皮筋测力计的研究374
实验6.4用混合法测量固体的
比热容375
实验6.5电阻温度计的设计与标定377
实验6.6磁场测量与磁阻特性的
研究379
实验6.7铁磁物质基本磁特性的
研究382
实验6.8测量薄钢片的体积384
实验6.9 测量固体的密度384
实验6.10测量音叉的固有频率384
实验6.11测量电风扇的转速384
实验6.12用CCD测量导线的
直径385
第7章应用物理实验386
实验7.1传感器信号的数据采集386
实验7.2用横振动法测量固体材料在
高温下的弹性模量409
实验7.3高温超导电性测量416
实验7.4超声波在物质中的传播与
超声成像425
实验7.5LiNbO3晶体音频信号横向
电光调制435
实验7.6低真空的获得、测量与用直流溅
射法制备金属薄膜445
实验7.7用多光束干涉方法测量
薄膜厚度457
实验7.8金属薄膜电阻率的测量465
实验7.9金属薄膜生长过程中电阻的
动态监测473
实验7.10用干涉方法测量薄膜应力481
实验7.11透明电极材料的研究486
实验7.12磁性薄膜的磁电阻测量493
实验7.13用高阻测量仪测量陶瓷薄膜
材料的电阻500
附录513
附录A常用物理学常数表513
附录B物理量的单位513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系多年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和历届物理实验教材与讲义的基础上编写的,融入了大量近年来物理系实验教师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集中了历年物理系物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时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较多重视理论课,而忽视实验课。但从实际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数分布来看,从事与实验有关工作的人数要大大多于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数,许多学生在后来从事实际工作时又不得不回头补相关的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因此,我们希望本书的编写能够体现一些实验精神,注重对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基本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多多少少担起一些采用实验研究的手段教授物理(即实验物理教学)的重任。
  本书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不仅注意了重要物理现象与规律的研究,也注意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编写上注重了采用实验的手段来教授物理(即实验物理教学)的理念,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实验和探索研究。每一个实验都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相关物理现象介绍、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与操作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的信息,以使学生在课前能够通过仔细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对要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具体展开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自主实验,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为了帮助学生在预习时抓住主要问题,书中设立了“预习提示”栏目,提出了学生预习时要思考和搞清楚的基本问题或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提高预习质量。每个实验的最后都设有“研究性题目”栏目,这些研究性题目是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考虑了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和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希望能够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书在编写形式上采用了科学论文通常所用的形式,即主要标题包括“引言”、“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测量及数据处理”、“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以使学生在阅读实验教材和撰写实验报告时熟悉科学论文的写作方式。“引言”部分简略介绍了与相关实验有关的应用背景、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作用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我们特别设置了“讨论”栏目,提示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查阅相关文献,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讨论。设置这个栏目的目的是希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激励学生展示他们的独特视点,个性化思考和创造性思维,逐步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论”部分则提示学生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讨论进行概括总结,提炼结论。
  本书配套设计与制定了与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网络化实验报告智能评判系统,有力地控制了实验报告的评判质量,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大量我国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者编著的教材、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有些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有些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吴平(第1章、第2章、实验4.1~4.5、实验4.14、实验4.15、实验5.4、实验5.5、实验5.7~5.16、实验7.2、实验7.5~7.8、实验7.10)、张师平(实验4.6~4.9、实验4.11、实验4.12、实验5.2、实验5.6、实验7.4、实验7.11、实验7.13)、赵雪丹(第3章、实验5.1、实验5.3、实验7.8、实验7.12)、陈森(实验4.10、实验4.13、实验7.9),孙明明(实验7.1),第6章为丁红胜和赵雪丹共同编写,常用物理学常数表和物理量单位由赵雪丹整理。教材框架、实验项目及内容方案确定、统稿和定稿由吴平完成。实验报告智能评判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由吴平、张师平完成。实验报告智能评判方案和系统的实施由吴平、陈森、张师平完成。李莉、任菡、刘尚、李亚男、李向龙、李梦茁、高丽娜、李岩、冀冰、杨金光等在网络智能报告系统的测试与试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2级和2013级材料实验班、理科实验班、黄昆英才班、部分工科专业和2014级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新版教材内容的试用。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详细图书简介。 --- 深入微观:量子计算与信息科学导论 书籍名称: 深入微观:量子计算与信息科学导论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李明, 张华, 王芳] 出版社: 卓越科技出版社 版次: 第一版 字数: 约 450,000 字 开本: 16 开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深入微观:量子计算与信息科学导论》是一本全面、深入且面向初学者的教材与专著,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量子信息科学基础。本书超越了传统计算的范畴,带领读者进入由叠加态、纠缠和量子干涉主导的奇妙世界。本书不仅详尽阐述了量子计算的理论基石,还系统梳理了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和前沿应用,特别强调了数学工具的严谨性与物理直觉的培养。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三十个章节,结构逻辑清晰,由浅入深,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电子工程及数学专业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优秀参考书。 --- 第一部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与数学框架 (The Foundations)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石,为后续的量子计算内容铺平道路。我们首先回顾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随后引入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 第1章:经典力学的回顾与局限 本章首先简要回顾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力学在描述微观现象时的不足,为引入量子概念做铺垫。重点探讨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与连续性在微观世界中的失效。 第2章:狄拉克符号与希尔伯特空间 这是理解量子态的数学语言。我们详细介绍了狄拉克符号(Bra-Ket Notation),并深入讲解了有限维复向量空间——希尔伯特空间(Hilbert Space)的性质,包括内积、基矢、线性算符的定义与性质。特别强调了算符的厄米性(Hermitian)及其对应于物理可观测量的意义。 第3章:量子态的描述与演化 本章阐述了量子态的完备性描述,包括量子态的叠加原理。引入了时间演化算符和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通过对简单系统的分析(如二维量子系统),使读者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线性代数工具描述和预测量子系统的行为。 第4章:测量理论与不确定性原理 本章聚焦于量子力学的核心——测量问题。详细解释了投影公设(Projection Postulate),并讨论了本征值与本征态在测量中的作用。深入分析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的数学表达及其物理意义,强调了概率性是量子理论的根本特征。 --- 第二部分:量子比特与基本量子操作 (Qubits and Elementary Operations) 本部分开始从抽象的量子力学过渡到信息科学的应用层面,核心是量子比特(Qubit)的概念。 第5章:从比特到量子比特 本章对比了经典比特(Binary Bit)与量子比特(Qubit)的区别。通过对单量子比特系统的描述,解释了量子比特的叠加态表示 $alpha|0 angle + eta|1 angle$,并讨论了布洛赫球(Bloch Sphere)作为单量子比特的几何表示法,这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直观理解。 第6章:单量子比特门集 详细介绍了对单个量子比特进行操作的基本量子门,包括泡利门($X, Y, Z$)、哈达玛门($H$)以及相位门($S, T$)。分析了这些门作为酉矩阵(Unitary Matrices)的性质,并展示了如何用布洛赫球上的旋转来理解这些操作。 第7章:多量子比特系统与张量积 本章扩展到多量子比特系统。引入了张量积(Tensor Product)的概念,用于描述多个量子比特构成的复合系统。讨论了如何计算多量子比特的状态空间维度,并介绍了多量子比特的张量积基矢。 第8章:核心双量子比特门:CNOT与控制操作 双量子比特门是实现复杂量子算法的关键。本章重点讲解了受控非门(CNOT Gate)的工作原理及其作为非对易操作的重要性。此外,还讨论了其他重要的控制逻辑门,如 Toffoli 门和 SWAP 门的基础结构。 第9章:通用量子门集与量子电路 本章证明了存在一个足够小的量子门集合(如 $H, T, CNOT$),可以通用地实现任何酉变换。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基本门来构建任意复杂的量子电路图,理解电路图的规范表示法。 --- 第三部分:量子纠缠与多体系统 (Entanglement and Many-Body Systems) 本部分是量子信息科学的精髓所在,着重探讨了量子纠缠这一非定域(Non-local)现象。 第10章:纠缠的定义与贝尔态 本章严格定义了量子纠缠的概念,并区分了可分离态(Separable States)与纠缠态(Entangled States)。重点分析了四个著名的贝尔态(Bell States),它们是理解量子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的基础。 第11章:纠缠的量化 为了客观地评估纠缠的程度,本章介绍了衡量纠缠度的重要指标,如纠缠熵(Entanglement Entropy)和纠缠度(Concurrence)。探讨了如何利用冯·诺依依曼熵(Von Neumann Entropy)来量化纯态的混合程度。 第12章:纠缠的非定域性与CHSH不等式 本章深入探讨了量子纠缠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通过贝尔-CHSH不等式(Clauser-Horne-Shimony-Holt Inequality)的详细推导和分析,实验性地展示了量子力学对经典实在观的颠覆性影响,强调了量子关联的超越性。 第13章:密度算符描述与混合态 在更一般的物理场景下,系统往往处于混合态。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密度算符(Density Operator $ ho$)及其性质,以及如何使用它来描述子系统或开放系统的状态,这是处理噪声和实际物理系统的必要工具。 --- 第四部分:量子算法的核心 (The Core Quantum Algorithms)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高潮,详细分析了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量子算法。 第14章:量子并行性与超多项式加速 本章解释了量子计算相比经典计算的潜在优势来源——量子并行性。通过对 Grover 搜索算法和 Shor 因子分解算法的初步比较,说明了量子算法如何通过干涉效应实现指数级或多项式级的加速。 第15章:Deutsch-Jozsa 算法 本章作为第一个展示量子优越性的算法,对 Deutsch-Jozsa 算法进行了透彻的讲解。通过清晰的电路图和状态向量演化分析,展示了如何用一次查询(Query)解决经典算法需要多次查询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16章:Grover 搜索算法 本章详细拆解了著名的非结构化数据库搜索算法。重点讲解了“振幅放大”的迭代过程,包括反射算符(Reflection Operators)的构造和几何意义,并精确计算了所需迭代次数,展示了平方级的加速。 第17章:Shor 因子分解算法的原理 Shor 算法是量子计算最具颠覆性的应用。本章侧重于算法的数学核心——周期寻找子程序。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大数因子分解问题转化为周期函数寻找问题,并解释了量子傅里叶变换(QFT)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18章:量子傅里叶变换 (QFT) QFT 是实现 Shor 算法和许多其他先进算法的关键“工具箱”。本章详细推导了 QFT 的数学定义、电路实现(由 CNOT 和单比特旋转门构成),并阐述了其在实现快速相位估计中的应用。 --- 第五部分:量子信息处理技术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本部分关注量子信息如何在不同物理系统中传输、保护和利用。 第19章:量子隐形传态 (Quantum Teleportation) 本章通过贝尔基的变换,系统地演示了如何利用纠缠资源将一个未知量子态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而无需传输量子态本身的信息。详细分析了经典信道在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 第20章:超密编码 (Superdense Coding) 与隐形传态相对,本章讲解了如何利用一个纠缠对,通过发送一个经典比特,实现传输两个经典比特信息的协议,展示了纠缠在信息压缩方面的潜力。 第21章:量子纠错码导论 为了对抗环境噪声(退相干),量子信息必须被保护。本章介绍了经典纠错码的基本思想,并将其推广到量子系统。重点介绍了三量子比特纠错码(Shor Code)和它们的保护机制。 第22章:退相干与量子系统建模 本章讨论了实际量子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噪声源。引入了林布拉德(Lindblad)方程,用于描述开放量子系统随时间的演化,这是设计健壮量子硬件的基础。 --- 第六部分:前沿与展望 (Frontiers and Outlook)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当前的科研热点。 第23章:量子化学模拟 讨论了如何利用量子计算机模拟分子和材料的基态能量及激发态,特别是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算法的原理和应用潜力,这是量子计算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核心驱动力。 第24章:量子机器学习 (QML) 本章介绍了如何将量子计算应用于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探讨了量子支持向量机(QSVM)和量子神经网络(QNN)的基本结构和潜在的加速机会。 第25章:量子退火与优化问题 区别于通用量子计算,本章介绍了量子退火(Quantum Annealing)的原理,特别是在解决组合优化问题(如旅行商问题)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其与经典模拟退火的异同。 第26章:物理实现:超导电路与离子阱 本章简要概述了当前主流的量子硬件平台,如超导电路(Transmons)和囚禁离子阱(Trapped Ions)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面临的工程挑战。 第27章:拓扑量子计算的设想 本章介绍了未来计算的雄心——拓扑量子计算,重点解释了非阿贝尔任意子(Non-Abelian Anyons)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编织操作实现本质上抗噪声的量子门。 第28章:量子密码学:BB84 协议 本章转向量子通信安全领域,详细阐述了 BB84 密钥分发协议的每一步操作,并证明了任何窃听行为都必然会被发现,从而保障了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 第29章:计算复杂性理论中的量子角色 本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量子计算在复杂性分类中的地位,介绍了 BQP(Bounded-error Quantum Polynomial time)复杂度类,并与经典复杂度类 P 和 NP 进行了比较。 第30章:开放性研究课题与挑战 本章总结了当前量子信息科学中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大规模纠错的实现、噪音容忍量子计算(FTQC)的路线图,以及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概念的科学审视。 --- 本书特色 1. 数学严谨性与直观性兼顾: 每一核心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详细的数学推导,同时辅以大量的几何解释(如布洛赫球、几何相位),确保读者既能理解“如何做”,更能领悟“为何如此”。 2. 电路图与状态向量并重: 书中大量使用清晰的量子电路图来描述算法的流程,同时通过细致的状态向量演化跟踪,帮助读者在矩阵和图形之间建立联系。 3. 强调物理直觉培养: 本书并非单纯的数学处理,而是致力于培养读者对量子现象的深刻物理直觉,尤其是在纠缠和测量部分,着重引导读者思考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观的碰撞。 4. 覆盖面广且深入: 从基础的量子力学工具,到核心算法(Shor, Grover),再到新兴领域(QML, 拓扑计算),本书提供了一个从入门到前沿的完整知识体系。 --- 适用读者: 高等院校本科生: 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 研究生: 涉及量子信息、计算物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 科研人员与工程师: 希望快速掌握量子计算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跨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部分的深入探讨。很多实验教材往往在完成数据记录后就草草收尾,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如何科学地进行误差传播计算,这对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我之前总觉得实验报告写起来很机械,无非是套用模板,但在学习了这本书中关于不确定度分析的章节后,我开始真正理解了“测量值”和“真值”之间的关系,也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实验结果都会有微小的波动。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合实际,模拟了真实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思路。这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和记录实验的教科书,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基础实验指导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这一点非常赞赏。对于那些对物理有一定基础,但又担心实验操作过于复杂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导师。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实验步骤时所采用的那种“手把手”的口吻,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仪器的校准、读数时的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都预先做了提醒。这极大地减少了我们在实验室里“摸不着头脑”的时间。举个例子,在处理一些精密测量仪器时,书里会特别指出“请注意,此处温度变化可能会对读数产生微小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提醒,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编写的。相比我以前看过的某些教材,这本书的图表和数据处理部分的讲解更加直观,完全没有那种干巴巴的说教感,读起来很流畅,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后面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简约又不失严谨的风格,很符合理工科教材的气质。我拿到手时,首先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覆盖面挺广的,从基础的力学实验到后来的电磁学、光学实验,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于实验仪器的介绍部分,插图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实验器材的学生,也能很快上手,这点对于我们这些实验课经常感到迷茫的同学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在每个实验项目的前面,都对理论背景做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这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操作,更是在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某一个验证性实验时,结果和理论值出现了偏差,我翻阅了其他资料都没找到原因,最后是参考了这本书中关于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的那一章,才茅塞顿开,明白了是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导致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让人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物理学思维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厚实的书页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即便经常在实验室里翻阅,也不容易出现磨损或者脱页的现象。排版设计上,也体现了现代出版的水平,公式和文字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关键的物理量和公式都被加粗或用不同的字体突出显示,便于快速定位和复习。我记得有一次因为赶时间,需要在短时间内回顾某个电学实验的电路图,这本书上的示意图细节丰富,线条流畅,让我很快就找到了需要的关键信息,这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帮助。此外,书后的附录部分也相当实用,收录了常用的物理常数表和一些高等数学在实验中的应用简介,这些“边角料”知识点虽然不是核心内容,但却是实战中经常需要查阅的工具,作者如此周全的考虑,显示了其对实验教学全局的把控。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对一些前沿或跨学科实验的覆盖上,虽然已经做得不错,但依然有提升的空间。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与现代物理学研究方法接轨的实验项目,比如涉及到一些最新的传感器技术或者数据采集软件的应用实例。目前的版本虽然涵盖了经典物理学的大部分核心实验,但对于我们这些面临毕业设计和未来深造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拓展实验,那就更完美了。比如,如何利用开源硬件进行数据采集,或者一些基于计算机模拟的验证性实验,如果能穿插在经典实验之后,作为“进阶挑战”,相信会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尽管如此,这本书作为打下坚实基础的入门教材,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为我们构建了清晰、可靠的实验知识体系,只是在通往更深层次研究的路上,我们可能还需要额外的“路标”来指引方向。

评分

挺好,大家都在用。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普普通通一本书,老师编的。买来上课。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差评,京东客服与京东办事能力与效率特差!

评分

差评,京东客服与京东办事能力与效率特差!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