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艺学

热处理工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宗昌,冯佃臣 著
图书标签:
  • 热处理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艺
  • 表面工程
  • 金属热处理
  • 工艺学
  • 工业技术
  • 机械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697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68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热处理工艺学》根据21世纪以来,固态相变原理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对热处理工艺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以适应21世纪技术创新性要求。《热处理工艺学》共分8章,内容包括金属的加热与冷却、退火与正火、淬火和回火、钢的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热处理变形及控制、热处理开裂及防止、热处理质量检验及控制。

目录

1.金属的加热与冷却
1.1 加热速度的确定
1.2 实际生产中加热速度的控制
1.3 加热温度的选择
1.4 金属加热的物理过程,加热曲线
1.5 钢件冷却的物理过程,冷却曲线
1.6 金属在加热时的氧化与脱碳
1.7 过热和过烧
1.8 加热介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2.退火与正火
2.1 退火的目的、种类和定义
2.2 正火的目的、种类和定义
2.3 去应力退火
2.4 均质化退火
2.5 去氢退火
2.6 完全退火
2.7 不完全退火
2.8 球化退火
2.9 软化退火
3.10 再结晶退火
3.11 钢的正火
3.12 退火、正火缺陷
思考题
参考文献

3.淬火和回火
3.1 淬火的目的、种类和定义
3.2 淬火加热温度
3.3 淬火加热时间
3.4 淬火冷却方式
3.5 淬火介质
3.6 钢的淬透性
3.7 冷处理
3.8 钢的淬火组织特征
3.9 淬火硬度和组织缺陷
3.10 钢的回火
3.11 钢的回火组织特征
思考题
参考文献

4.表面淬火
4.1 表面淬火的目的、种类和定义
4.2 钢在快速加热时的转变
4.3 表面淬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4.4 感应加热淬火
4.5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4.6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4.7 其它表面淬火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5.化学热处理
5.1 化学热处理的目的、种类和定义
5.2 化学热处理原理
5.3 钢的渗碳
5.4 钢的氮化
5.5 碳氮共渗
5.6 渗金属
5.8 渗硼
5.9 其它化学热处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6.热处理变形规律
6.1 热处理变形的一般规律
6.1.1 热歪扭和相变歪扭
6.1.2.歪扭(翘曲)变形的基本规律
6.1.3.钢件体积变化的一般规律
6.1.4.钢件时效变形的一般规律
6.2 激冷引起的变形
6.2.1 激冷时圆柱和环产生的歪扭
6.3.2 圆柱由一侧激冷而造成的歪扭
6.3 时效变形
6.4 热处理变形机制
6.4.1 热处理变形的原因
6.4.2 热处理变形的控制
思考题
参考文献

7.热处理开裂及防止方法
7.1 马氏体显微开裂
7.1.1 马氏体显微裂纹的形态
7.1.2 马氏体显微裂纹形成机理
7.1.3 影响淬火显微开裂的因素
7.1.4 显微裂纹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7.2 马氏体沿晶裂纹及形成机理
7.2.1 马氏体沿晶裂纹和断口的观察
7.2.2 淬火马氏体沿晶断裂机制
7.3 钢件淬火开裂机理
7.3.1 淬火马氏体脆性是淬火开裂的主要原因
7.3.2 淬火显微开裂及显微局部应力是钢件宏观淬裂的先导
7.3.3 宏观内应力是钢件淬裂的应力条件
7.3.4 裂纹形状与应力的关系
7.3.5 正常加热温度下钢件淬裂分析
7.4 影响淬火开裂的因素
7.4.1 钢材冶金质量的影响
7.4.2 含碳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
7.4.3.原始组织的影响
7.4.4 零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
7.4.5 加热不当的影响
7.4.6 淬火冷却的影响
例题
思考题
参考文献

8.热处理新工艺设计
8.1 热处理工艺设计步骤和方法
8.2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优选
8.3 热处理技术条件的制订
思考题
参考文献

9.附录
9.1 钢的临界点
9.2 淬火临界直径

前言/序言


《铸就非凡:现代金属加工的精髓》 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奥秘,重点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赋予金属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可靠的结构稳定性。我们将从基础理论出发,剖析金属晶体结构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变化,理解相变、扩散等关键物理现象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特性。 第一章:金属世界的温度密码 本章将全面介绍各种常用金属及其合金的特性,从钢铁的碳含量与性能差异,到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非铁金属的独特之处。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金属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包括其熔点、固相线、液相线等重要参数。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相图的构建原理及其在指导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例如铁碳相图的细致解读,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温度下碳在铁中的存在状态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二章:形变与强化:温度下的艺术 本章将聚焦于各种热处理工艺的核心环节。您将学习到退火的多种形式,如退火、正火、等温退火等,理解它们在消除内应力、改善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方面的作用。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淬火工艺,包括水淬、油淬、盐浴淬火等介质的选择原则,以及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对获得马氏体、贝氏体等强化组织的关键影响。同时,还将详细介绍回火的目的,如降低淬火应力、提高韧性、调整硬度等,并详细讲解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表面革新:硬度与耐磨的秘密 为了满足特定工况下的严苛要求,金属材料的表面性能往往需要进行大幅提升。本章将详述各种表面热处理技术。您将学习到感应淬火和火焰淬火的原理与应用,理解如何通过快速局部加热和冷却来硬化表面层,同时保持心部的韧性。此外,还将深入探讨渗碳、氮化、碳氮共渗等化学热处理工艺,揭示这些技术如何通过改变表面化学成分,显著提高材料的耐磨性、抗疲劳性和耐腐蚀性,并详细介绍各种工艺的温度、时间、气氛控制要点。 第四章:精细调控:性能的极致追求 本章将引导读者掌握更精细的热处理技术,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极致调控。我们将详细介绍调质处理,即淬火与高温回火的结合,如何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材料,并讨论不同钢种调质后的性能特点。此外,还将讲解时效处理,特别是铝合金和铜合金的时效过程,理解其通过析出强化相来提高强度和硬度的机理,以及不同时效方式(自然时效、人工时效)的选择依据。 第五章:质量保障:检测与控制的智慧 再精湛的热处理工艺也需要可靠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来保障。本章将为您介绍各种宏观和微观的检测手段。您将学习到硬度测试(洛氏硬度、布氏硬度、维氏硬度)、金相检验(晶粒度、夹杂物、相含量)、力学性能测试(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等常用检测方法。同时,还将探讨在线检测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热处理生产中的应用,以实现对工艺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及时调整,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第六章:工业实践:案例解析与工艺优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掌握任何技术的关键。本章将通过多个典型的工业应用案例,展示热处理工艺在不同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将分析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工业、能源设备等领域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具体要求,并探讨如何根据这些要求选择和优化热处理工艺。此外,还将讨论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如淬火开裂、变形、脱碳、组织不均等,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帮助读者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七章:前沿探索:绿色与智能的未来 本章将展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开发新型的加热方式(如感应加热、激光加热)、冷却介质(如聚合物淬火剂)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将介绍先进的计算模拟技术在热处理工艺设计和优化中的应用,以及在新材料开发中热处理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不仅掌握传统的热处理理论和方法,更能理解如何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创造出性能卓越、质量可靠的金属材料制品。本书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研究学者以及对金属加工工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学习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性能的非均一性”感到困惑,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解释。在讲解“淬火应力”时,作者详细阐述了淬火过程中由于相变和温度梯度所产生的内应力,以及这些应力如何导致材料变形和开裂。书中还介绍了“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和消除途径,例如“时效处理”和“低温回火”。我曾经在加工一批大型轴类零件时,发现经过淬火后,零件的轴线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当时我们采取了机械矫正的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果也不理想。现在看来,如果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淬火应力的产生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化淬火介质的选择和冷却方式,或许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书中还对“热疲劳”和“应力腐蚀”等失效机理进行了讨论,这为我理解材料在复杂工况下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知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审视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评分

《热处理工艺学》在案例分析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不仅能够巩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能够学习到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问题中。例如,书中对某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耐高温、抗氧化热处理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参数的设定以及最终性能的验证。这让我对高端制造业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常见的热处理缺陷,如“回火脆性”、“晶粒粗大”、“脱碳”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些案例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感觉就像是在与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交流。

评分

读完《热处理工艺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著作。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实际应用指导的智慧。在“特殊热处理”部分,作者对“时效处理”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对于铝合金和铜合金的时效强化机理,作者通过金相组织的变化图,清晰地展示了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强化相的过程。这对于理解和优化这些合金的性能至关重要。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铝合金零件,在加工后会出现性能下降的情况,当时以为是材料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很可能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时效处理。书中关于不同时效温度和时间对强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过时效”现象的产生,都给了我非常实用的指导。此外,书中还对“固溶处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解释了固溶处理的目的——将合金中的强化相溶解到固溶体中,为后续的时效处理做好准备。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铝合金和铜合金的性能调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特殊合金的热处理工艺也有所涉及,例如不锈钢的奥氏体化和马氏体化等,这为我拓展了视野,让我了解了不同金属材料的热处理特点。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热处理工艺学》并没有停留在对基本理论的阐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书中关于“表面热处理”的章节,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好几遍。从感应加热淬火到火焰加热淬火,再到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氮化),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特别是对渗碳层深度的控制、渗碳剂的选择以及渗碳后的组织分析,都有非常细致的讲解。这对于我目前负责的精密传动件的生产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们生产的齿轮需要极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而内部又需要保持一定的韧性,这正是渗碳淬火所能达到的效果。书中关于“渗碳”的工艺参数优化,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渗碳温度、时间、渗剂浓度来获得最佳渗碳层组织,给了我不少启发。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氮化”的内容,特别是等离子氮化和离子氮化等先进工艺。这些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而且变形量很小,对于一些精密零件的性能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曾设想过在我们的产品中引入氮化处理,但苦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一直未能付诸实践。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条理清晰,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应用,层层递进,使得初学者也能够轻松理解。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淬火”的讲解尤为 impressed。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淬火介质(如水、油、盐浴)的选择依据,以及它们对淬火冷却速度和最终组织的影响。特别是关于“过冷奥氏体转变”的讨论,作者用大量的相图和转变曲线图,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如何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或马氏体。这让我对“淬透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钢材容易淬透,而有些则不然。书中还对“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晶体结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应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理解淬火变形和开裂的原因非常有帮助。我曾经在尝试淬火一种高碳钢零件时,出现了大量的淬火裂纹,当时束手无策,只能废弃。现在回想起来,很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充分考虑冷却速度和材料的内禀性质,这本书的知识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之前摸索中的误区。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回火”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不同回火温度下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如回火脆性、回火软化等。这些内容对于我如何优化热处理工艺,达到预期的材料性能至关重要。

评分

刚收到这本《热处理工艺学》,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内容却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多年在机械制造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性能提升的关键作用,也曾多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理论公式,而是从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要进行热处理,以及不同热处理过程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化学变化。例如,在介绍退火章节时,作者详细阐述了退火过程中晶粒的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等现象,并结合大量的金相显微照片,直观地展示了不同退火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正火”的论述,作者不仅解释了正火的工艺流程,更深入分析了正火对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能、消除铸造应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我记得在我负责的一个项目里,一批铸件出现了严重的内应力,导致后续加工时变形严重,当时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收效甚微,事后才意识到,如果当时能充分理解正火的原理,或许就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回顾和巩固那些曾经模糊或遗忘的知识点,并对一些新的热处理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图表和实例都非常贴合实际生产需求,很多地方都触及了我过去工作中的痛点,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严谨,但同时又不失清晰易懂。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善于使用类比和形象化的描述,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解释“晶体学”概念时,作者用“搭积木”的比喻来形容原子在晶格中的排列方式,这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并且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确保读者不会因为术语的障碍而影响理解。我还注意到,本书在引用参考文献和数据时,都非常严谨,并注明了出处,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编写质量非常高,无论是从理论深度、实践应用,还是从内容组织、语言表达,都堪称一本优秀的教科书。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高质量的专业书籍。

评分

《热处理工艺学》在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金相分析”的内容,作者用大量的金相显微照片,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材料的微观结构,并解释了这些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例如,关于“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组织的形态和分布,以及它们对材料硬度、强度、韧性的影响,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我曾经在鉴定一批失效零件时,对金相组织分析感到很困惑,无法准确判断失效原因。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本“金相图谱”,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还介绍了“硬度测试”和“拉伸试验”等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并解释了这些测试结果与微观组织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如何通过宏观性能测试来反推微观结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来优化性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深信,这本书的知识将极大地提升我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在“热处理设备”的章节,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不同类型炉子的原理和应用。从箱式炉、井式炉到连续炉、真空炉,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加热方式、控温精度、气氛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关于“真空热处理”的讲解,让我对真空炉在高温下的材料氧化、脱碳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经有过一次在高炉中加工高合金钢的经历,由于气氛控制不当,出现了严重的氧化层,导致后续的精加工变得非常困难。如果当时能了解真空热处理的优势,或许就能避免这次失误。书中还对“气氛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点强调,介绍了不同保护气氛(如氮气、氢气、氨分解气)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气氛。这对于防止材料在高温加热过程中发生有害的化学反应,保持材料的表面质量和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知识,就像一本工业生产的“秘籍”,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其对“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的关注。在介绍各种热处理工艺时,作者都会提及相应的能耗和环保问题。例如,在讨论感应加热淬火时,作者提到了其高效、节能、污染小的优点。而在介绍盐浴热处理时,也提醒读者注意废盐的处理和回收。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工程师,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该肩负起保护环境和社会责任。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型的环保型热处理技术,例如“低温等离子体渗氮”等,这些技术不仅能提高材料性能,还能显著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这让我对未来的热处理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本书的这些内容,无疑让我在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基础理论丛书,看看可以多学点知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便宜实用。。。。。。。。

评分

太好了,正版,5折都不到,值!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就是买多啦一本

评分

太好了,正版,5折都不到,值!

评分

不错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