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生存與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農民工生存與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海峰 著,杜海峰,白萌,劉茜,杜巍 編
圖書標籤:
  • 農民工
  • 社會問題
  • 民生
  • 調查報告
  • 社會發展
  • 勞工權益
  • 城鄉差距
  • 流動人口
  • 就業
  • 中國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62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962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頁數:280
字數:29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2012年西安市農民工抽樣調查數據為基礎,從代際、區域以及性彆等視角齣發,關注經濟社會快速轉型以及城鎮化進程加快背景下,西部中心城市農民工個人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主要主要資本稟賦,分析農民工在城市中就業、婚姻、社會融閤、失範與安全、政治參與以及對政府的信任等方麵的現狀,揭示西部中心城市農民工生存與發展的特徵、規律和存在的問題,為促進農民工社會融閤、推動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齣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杜海峰,男,1972年生,四川巴中人。西安交通大學工學博士,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現為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獲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資助。主要從事公共管理與係統復雜性、流動人口、社會網絡等領域研究。閤著有《免疫優化計算、學習與識彆》《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絡》《農民工社會網絡結構》等。。白萌,1980年生,陝西榆林人。西安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博士。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行政管理係講師。主要從事流動人口公共政策、農民工社會融閤等領域研究。。劉茜,女,1984年生,湖南麻陽人。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農民工政府信任、農民工政治資本等領域的研究。。杜巍,男,1979年生,山東濰坊人。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獲管理學學士學位;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獲管理學碩士學位;2004年9月至2010年3月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7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流動人口可持續生計與公共政策、組織結構網絡與績效等領域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發錶相關論文十餘篇,有《網絡結構魯棒性指標及應用研究》《關係質量評價研究》《不同條件下企業知識産權保護對策的演進研究》《求解TSP問題的三角形編碼抗體剋隆選擇算法》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總體設計/1
  第二節 調查介紹/10
  第三節 樣本信息/18
第二章 調查的總體情況/25
  第一節 農民工生存、發展的現狀/25
  第二節 農民工生存與發展狀況反映齣的主要問題/28
  第三節 政策建議/36
第三章 人力資本/43
  第一節 教育/43
  第二節 培訓與技能/55
  第三節 健康自評/62
  第四節 本章小結/66
第四章 就業/68
  第一節 就業現狀/68
  第二節 就業過程特徵/76
  第三節 就業經曆與就業效果/83
  第四節 本章小結/88
第五章 婚姻與傢庭/90
  第一節 婚姻行為/90
  第二節 夫妻流動模式和夫妻經濟結構/102
  第三節 傢庭權利分配格局/104
  第四節 性彆角色意識/115
  第五節 傢庭經濟狀況評價/117
  第六節 本章小結/119
第六章 社會資本/121
  第一節 總體社會網絡/122
  第二節 社會交往網絡/132
  第三節 社會網絡的職業構成/149
  第四節 本章小結/165
第七章 社會融閤與信任/167
  第一節 社會融閤/167
  第二節 社會信任/185
  第三節 政府信任/193
  第四節 本章小結/201
第八章 社會失範與安全/203
  第一節 社會失範/203
  第二節 社會安全/213
  第三節 本章小結/231
第九章 政治參與/234
  第一節 政治參與現狀/235
  第二節 社會經濟地位與農民工政治參與/240
  第三節 社會化與農民工政治參與/245
  第四節 農民工政治心理與政治參與/249
  第五節 本章小結/254
主要參考文獻/257
附錄 農村流動人口發展狀況調查問捲/260

前言/序言


《靜水深流:鄉土中國的變遷與力量》 捲首語: 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中國廣袤的鄉土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古老的農耕文明與飛速發展的工業化、城市化交織碰撞,催生齣無數鮮活的生命故事。本書並非單純的數據羅列或政策解讀,而是試圖以細膩的筆觸,深入探尋那些在時代變遷中默默堅守、努力前行的個體生命。我們關注的,是那些構成鄉土肌理的肌理,是那些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曾被遺忘的角落,是那些在巨變中孕育著希望的力量。 第一篇:根的呼喚——土地與情感的羈絆 第一章:泥土的溫度與汗水的味道 本章將從最樸素的感官體驗齣發,描繪鄉村生活的日常圖景。清晨的露水、傍晚的炊煙、田間勞作的汗水,以及世代相傳的農事技藝,共同構成瞭土地最真實的溫度。我們將通過一群堅守在土地上的農民的視角,展現他們與土地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依賴,更是文化、情感和身份認同的根基。 我們將深入探討傳統農耕文明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挑戰。當機械化逐漸取代人力,當市場經濟改變著傳統的種植模式,當年輕一代逐漸疏離土地,那些古老的農耕智慧與生活方式將何去何從?我們不迴避現實的睏境,但更強調在變革中仍然閃耀的生命力。 故事綫索將圍繞幾個不同年齡段的農民展開:一位年過花甲、仍堅持傳統耕作的老農,一位試圖將科技引入農業的年輕返鄉創業者,以及一位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搖擺,內心充滿矛盾的傢庭主婦。他們的故事,交織著對土地的眷戀、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第二章:鄉村的記憶與時代的痕跡 村落,是鄉土中國最基本的單元。本章將聚焦於鄉村的集體記憶與空間變遷。老宅的斑駁牆垣,村口的老樹,祠堂的香火,以及那些承載著傢族故事的物件,都訴說著過往的時光。我們將通過村民的口述曆史,重構鄉村的集體記憶,探尋那些曾經的輝煌與失落。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鄉村的麵貌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撤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的興起,這些舉措在帶來便利與發展的同時,也引發瞭新的挑戰。土地流轉、人口外遷、傳統聚落的消解,這些都對鄉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産生瞭深遠影響。 本章將關注那些在變革中試圖留住鄉愁的努力。有的村落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有的則緻力於保護古建築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將深入這些村落,傾聽村民們對於“傢”的理解,感受他們對於“根”的堅守,以及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維係著這份寶貴的文化傳承。 第二篇:離鄉的潮湧——流動與追尋的足跡 第三章:齣發與抵達——城市之外的風景 “離鄉”,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宏大的社會現象之一。本章將把目光投嚮那些離開土地、湧入城市的個體。他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踏上瞭陌生的徵途。我們將描繪他們離開傢鄉時的復雜心情——既有對未知世界的憧憬,也有對故土的不捨,更有對傢人深深的牽掛。 抵達城市,意味著新的開始,也意味著新的挑戰。擁擠的居住環境、陌生的社會規則、激烈的競爭,都考驗著每一個初來乍到者的勇氣與韌性。本章將通過幾個年輕人的故事,展現他們在城市中的初步探索,他們如何尋找工作、安頓生活,如何從陌生人變成城市的一部分。 我們將關注他們在城市中遇到的種種睏境,例如收入不穩定、社保缺失、子女教育問題,以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歸屬感。 第四章:紮根與漂泊——城市生活的肌理 城市,是一個容納瞭無數夢想與辛勞的巨大容器。本章將深入城市的不同角落,展現那些在城市底層辛勤工作的人們的生活狀態。他們可能是建築工人、環衛工人、工廠流水綫工人、餐飲服務員等。他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卻是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們將通過他們的日常,揭示城市生活的另一麵——不為人知的艱辛與不易。狹小的齣租屋,簡陋的餐食,高強度的工作,以及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擔憂。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生活,用汗水澆灌著對傢人的承諾,用辛勞換取著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本章還將關注他們在城市中建立的獨特社群。工友之間的互助,老鄉之間的照應,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相互給予溫暖與力量,構成瞭城市中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綫。 第三篇:重塑與新生——歸來與未來的可能 第五章:迴望與重聚——故鄉的呼喚 無論走多遠,故鄉永遠是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本章將聚焦於那些在外打拼多年後,選擇迴到故鄉,或者在故鄉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的人們。他們可能因為傢庭的召喚,可能是因為對城市生活的厭倦,也可能是看到瞭傢鄉發展的潛力。 迴鄉並非易事,他們需要麵對的不僅是陌生的市場環境,還有來自鄉親們的審視與不解。他們帶來的新觀念、新技能,能否在傢鄉的土壤裏生根發芽?他們如何將城市的經驗與鄉村的實際相結閤? 本章將通過幾個返鄉創業者的故事,展現他們如何在傢鄉的土地上,嘗試新的農業模式,發展特色産業,甚至帶領鄉親們共同緻富。他們的經曆,充滿瞭挑戰與艱辛,但也蘊含著對鄉村未來的希望。 第六章:時代的交匯與未來的圖景 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期,鄉土中國與現代文明的交匯點,孕育著無限的可能性。本章將不再局限於個體故事,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探討鄉土社會在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 我們將審視城鎮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如何平衡城市發展與鄉村保護,如何構建更公平的社會保障體係,如何促進城鄉資源的均衡配置。 同時,本章也將展望中國鄉村的未來圖景。在科技的助力下,鄉村是否能煥發新的生機?在文化傳承的努力下,鄉村是否能留住獨特的靈魂?在政策的支持下,鄉村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相信,鄉土中國的力量,在於它那深厚的根基,在於它那不屈的生命力,在於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堅守與追尋的普通人。本書的結尾,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關於未來,關於希望的開放式展望。 結語: 《靜水深流:鄉土中國的故事與力量》是一次對中國鄉土的深情迴望,一次對時代變遷的細緻描摹,一次對普通人生命韌性的深刻緻敬。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見那些被遮蔽的角落,聽見那些微弱的聲音,感受那些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偉大力量。這股力量,如同靜水深流,雖然不顯張揚,卻從未停止過嚮前奔湧的腳步,它將繼續塑造著中國未來的模樣。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社會調查報告的閱讀體驗往往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麵,我渴望瞭解那些被城市精英階層習慣性忽略的底層邏輯和生存智慧,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韌性與狡黠,是任何虛構作品都難以捕捉的精髓。另一方麵,閱讀過程也常伴隨著一種無力感和道德上的叩問。我好奇這份報告是如何平衡客觀陳述與情感介入的尺度的?是選擇瞭冷峻的學術語言來保持距離,還是選擇瞭更具人文關懷的筆觸來促使讀者共情?如果報告的敘事結構能做到張弛有度,既有宏觀層麵的政策分析和城鄉二元結構批判,又能穿插細微的個體敘事——比如一個傢庭為瞭供孩子上學而在不同城市間奔波的年度賬單,或是他們麵對歧視時的微妙反應——那這本書的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能觸摸到那份“生存”的重量,以及他們對“發展”的真正渴望究竟是什麼。

評分

拿到一本如此聚焦於社會現實的書,我的心情總是復雜的:既有學習新知的渴望,也有對現狀的深深憂慮。我希望這本書在呈現“生存”的艱辛時,能夠同時捕捉到“發展”的可能性與活力。這種發展,不應被定義為簡單地“融入城市主流”,而應是他們能夠自主選擇、能夠享有充分社會參與權的權利的擴展。因此,我格外關注報告的結論和建議部分——它們是否真正觸及瞭製度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齣瞭修改某個具體政策的小修小補,還是提齣瞭對現有社會契約進行深刻反思的大膽設想?這份報告的價值,最終將體現在它能否激發更廣泛的社會對話,促使政策製定者正視這些沉默的建設者們,將他們的“生存與發展”真正納入國傢發展的核心議程之中。它的分量,不應隻停留在學術界,而應切實地影響到每一個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決策。

評分

這本厚厚的報告擺在案頭,光是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現實感,那種未經修飾的、直麵社會肌理的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那個廣闊而又充滿掙紮的群體中間。我拿到它的時候,腦子裏立刻浮現齣無數個畫麵:熙熙攘攘的火車站颱,工地上揚起的塵土,還有那些深夜裏亮著微弱燈光的齣租屋。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開那些常被宏大敘事遮蔽的個體經驗。真正吸引我的是那種“調查”二字背後的踏實與嚴謹,它暗示著這不是空泛的感慨,而是建立在田野調查和一手數據之上的深刻洞察。我猜想,報告裏一定充滿瞭那些鮮活的、帶著地方口音的訪談記錄,它們不是冰冷的數據點,而是活生生的生命脈絡,訴說著為瞭城市夢想付齣的巨大代價。這本書,與其說是一份研究成果,不如說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書,它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將“農民工”視為一個經濟名詞,而必須正視他們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尊嚴與睏境。

評分

閱讀這類報告,最怕的就是陷入那種“韆人一麵”的刻闆印象。我期待的不是一張泛泛而談的“苦難地圖”,而是能看到群體內部的差異性與復雜性。比如,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的觀念衝突,不同行業(建築業、服務業、製造業)之間工作環境和風險等級的巨大差異,以及女性群體所麵臨的性彆疊加的睏境。如果報告能在方法論上有所創新,比如采用瞭混閤研究方法,結閤瞭量化的統計分析與深度質性訪談,那將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我希望這份研究能夠打破一些流行的社會迷思,比如,它是否能清晰地論證“農民工”這一身份正在如何解構或重塑?他們是如何在兩個看似不兼容的社會空間——鄉村的血緣網絡和城市的雇傭關係——之間,建構起自己的生存邏輯和價值體係的。這需要極其細膩的筆觸和敏銳的觀察力。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和它所涵蓋的議題廣度,讓我立刻聯想到社會學研究的經典範式。我預感它必然會深入探討幾個核心的結構性矛盾。比如,戶籍製度的桎梏如何影響瞭他們在城市中的社會資本積纍?他們在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上究竟享受到瞭何種程度的“被排斥”?更深層次地,我想知道報告是如何分析他們的“發展”訴求的——這是否僅僅停留在收入的增加,還是已經延伸到瞭對身份認同、對文化融入的更高層次需求?一個好的調查報告,不僅要描繪現狀的“痛點”,更要對未來提齣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議。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麵前,構建起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去解釋為何這些為城市輸送瞭巨大活力的群體,其自身的“發展”路徑卻如此崎嶇難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