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是指美國公立高等院校為瞭承擔大學的責任,通過在高等院校內部建立一定的規範和管理機製,通過特定的途徑和方法,主要嚮高等院校的利益相關者主動報告、解釋、證明和迴答有關學校內部教育質量、教育資源的使用及效率等情況,是一個證明高等院校履行自身職責、實現辦學績效及提升教育質量的過程。《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研究》以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為研究對象,梳理瞭內部問責製産生的背景及發展進程;分析瞭內部問責製的代錶性理論,辨析瞭內部問責製的專業主義理論視角;探析瞭內部問責製的構成要素與實施概況;*後通過對內部問責製相關經驗、影響與挑戰的深入分析,提煉齣瞭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閤理建議。
作者簡介
袁瀟,女,1984年生,重慶江津人,西南大學教育學博士,現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贏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嚮為比較教育、高等教育,主持一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課題、三項省部級課題,參編著作一本,在《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國傢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等CSSCI期刊上發錶論文數十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産生背景及發展進程
第一節 內部問責製産生的背景
第二節 內部問責製的發展進程
第二章 影響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代錶性理論
第一節 “三角形”理論
第二節 專業主義理論
第三節 角色理論
第四節 行為主義理論
第三章 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構成要素
第一節 內部問責製的主體與客體
第二節 內部問責製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內部問責製的核心要素——績效指標
第四節 內部問責製的運行機構
第四章 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實施狀況
第一節 內部問責製的實施流程
第二節 內部問責製的實施途徑
第三節 內部問責製的實施效果
第五章 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經驗、影響與挑戰
第一節 內部問責製的經驗
第二節 內部問責製的影響
第三節 內部問責製的挑戰
第六章 對我國公立高等院校構建內部質量保障體係的啓示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人物、機構、專業詞匯等術語的英漢對照
緻謝
前言/序言
當前,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已成為各國高等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美國高等教育領域通過高等教育問責製來有效迴應高等教育利益相關方的責任訴求,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在美國高等教育走嚮大眾化的進程中,公立高等院校內部教育質量與管理潛在的問題使得公眾對高等教育的信任下降,同時公立高等院校麵臨著高等教育經費有限、市場競爭激烈、教育成本增加等諸多的問題。197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肯尼斯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問責製》中提齣瞭“內部問責製”的概念,此後格拉漢姆·派翠西亞、馬丁·特羅、約瑟夫·博剋等學者呼籲高等院校加強內部問責製,倡導高校內部評估與改革。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逐漸成為高等教育問責製的重要轉嚮與發展趨勢。
作為自我管理的一項製度和一種實踐手段,內部問責製是美國公立高等院校以改進完善為目的的自我評價監督過程與學校內部教育質量保障的自覺行動。內部問責製是公立高等院校內部質量主體基於質量契約而履行責任的過程,其宗旨在於提升內部教育質量。內部問責製的理念與我國倡導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理念是契閤的。《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乾意見》均提齣“加強高校自我評估,健全高等院校校內質量保障體係”。建立高等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係是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袁瀟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美國公立高等院校的內部問責製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長期關注這一問題,並以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為主題撰寫瞭博士論文。該選題直接迴應瞭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所麵臨的高等教育質量問題,該論文也榮獲2014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組織評選的優秀博士論文。通讀全書,感觸頗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給人留下瞭深刻印象。
一,內在結構完整,涉及內容廣泛。該書主題明確,結構完整,從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産生和發展、代錶性理論、構成要素、實施狀況等幾個方麵進行瞭論述,在此基礎上詳細總結分析瞭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經驗、影響、挑戰,“啓示”部分切中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問題。
二,認識有新觀點。該書在研究視角、研究思路方麵有一定的新意。國內外學者對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問責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問責製和績效撥款方麵,涉及高校內部問責製的研究仍顯匱乏和不足,國內學者對高校內部問責製的研究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在關於高校內部問責製理想模型和發展趨勢方麵乜提齣瞭自己的見解,反映瞭作者能運用相關理論方法對專業領域內的問題進行較為係統而專深的研究。
三,思路清晰,資料新穎,可讀性強。該書在資料收集與分析方麵做瞭較為細膩的工作。概述挖掘並利用瞭大量外文文獻,收集並分析瞭一些書籍、期刊、學位論文、研究報告和統計信息,列舉美國數十所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作為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始終注重以國際比較的視野審視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理論與實踐發展。
四,理論聯係實際。該書界定瞭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概念內涵,在綜閤已有觀點的基礎上設計瞭內部問責製的理想模型,總結瞭內部問責製的本質屬性,預測瞭內部問責製的發展趨勢,並聯係我國高等院校發展的實際情況提齣瞭對高校構建內部質量保障體係的閤理建議。
該書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並具有較強的前沿性。隨著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的深化,建立高校內部質量監督保障體係勢在必行,對美國公立高校院校內部問責製的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基於國內有關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還比較滯後,該書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國內這一研究領域的相對不足並為實踐提供良好的對策與建議。可以說,該書是對當前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新探索。該書可供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工作者、各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研習,也可作為高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參考用書。
徐輝
2015年10月於西南大學學府小區
學術探索:美國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內部問責機製的深度解析 本書《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研究》旨在對美國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內部所存在的問責機製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入的學術探索。它並非簡單羅列各類問責製度,而是試圖通過理論框架的構建、實證數據的分析以及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刻理解這些機製的形成動因、運作模式、實際成效及其麵臨的挑戰。本研究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於,在當前日益復雜且充滿變數的社會經濟環境中,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地構建並運行一套內部問責體係,以確保其辦學宗旨的實現、資源的閤理配置、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以及社會責任的履行。 研究背景與價值 高等教育作為國傢創新驅動和人纔培養的基石,其公共屬性決定瞭其必須承擔起對社會公眾的問責義務。在美國,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資金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納稅人的稅款,因此,如何確保這些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保證教育産齣的質量和對社會需求的響應,一直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內部問責製,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理工具,其有效性直接關係到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的健康發展和長遠競爭力。 長久以來,圍繞高等教育的問責討論往往集中在外部問責,例如政府監管、市場評價、傢長學生反饋等。然而,內部問責製——即機構內部各層級、各部門、各主體之間相互製約、相互監督、相互負責的製度安排——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健全的內部問責體係,能夠更靈活、更及時地響應內部的運作問題,發現潛在的風險,並促進持續改進。本書正是聚焦於這一被相對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維度,力圖填補現有研究的空白。 本書的研究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理論貢獻: 本研究將嘗試提煉和發展適用於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問責理論模型,並探討不同理論視角(如代理理論、契約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在理解公立高等教育問責中的適用性。 2. 實踐指導: 通過對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實際問責實踐的深入分析,本書將為我國乃至其他國傢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構建和優化內部問責體係方麵提供寶貴的經驗藉鑒和決策參考。 3. 政策啓示: 研究成果有助於政策製定者更清晰地認識到內部問責製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率的關鍵作用,從而在相關政策法規的製定中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 4. 學術對話: 本書將為高等教育治理、公共管理、組織行為學等領域的學者提供一個深入交流和進一步研究的平颱。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書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維度展開研究: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與概念界定 內部問責的內涵與外延: 深入分析“內部問責”這一概念,界定其涵蓋的範圍,包括問責的主體(如校領導、院係負責人、教師、行政人員等)、問責的對象(如學術質量、財務管理、學生服務、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以及問責的維度(如績效、效率、公平、透明、閤規等)。 高等教育機構的特殊性: 探討高等教育機構作為知識生産和傳播中心,其“公共性”、“專業性”、“學術自由”等特質如何影響內部問責的構建與實踐。 現有問責理論的梳理與整閤: 迴顧與問責相關的經典理論,如代理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ry)、組織治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等,並嘗試構建一個適用於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內部問責的綜閤性理論框架。 第二部分: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構成要素與實踐模式 本部分將是本書的重點,通過細緻的考察,勾勒齣美國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內部問責製的具體圖景。 問責主體與責任分工: 考察校董會、校長辦公室、各學院(係)、行政管理部門、教職工以及學生在內部問責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權責分配。 問責機製的設計與實施: 績效評估體係: 分析教師、行政人員、院係乃至學校整體的績效評估指標、評估過程和結果應用。關注如何平衡學術産齣、教學質量、科研影響力、服務貢獻等多元化目標。 財務與預算管理: 探討公立高校在預算編製、執行、審計、信息公開等方麵的內部控製與問責機製,如何確保資金使用的閤法性、閤規性和有效性。 學術質量保障: 研究課程評估、專業認證、學位授權、師資隊伍建設等環節的內部質量監控體係,以及如何通過問責機製驅動學術標準的提升。 行政管理與服務效率: 考察學生招生、注冊、就業指導、後勤保障等行政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監控,以及相應的反饋和改進機製。 閤規性與風險管理: 分析院校在遵守法律法規、防範學術不端、處理投訴與糾紛等方麵的內部問責流程和責任追究機製。 信息披露與透明度: 審視院校在財務信息、辦學成果、治理結構等方麵的內部信息公開程度,以及信息公開如何促進內部的問責。 不同類型公立高校的比較: 考察州立大學係統、社區學院、專門性高等院校等不同類型公立高校在內部問責機製上的差異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問責實踐的成效、挑戰與改進策略 本部分將對前述的問責實踐進行深入評估,並提齣改進建議。 問責成效的評估: 對辦學績效的影響: 評估內部問責製在提升教學質量、科研水平、人纔培養質量、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麵的實際效果。 對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 分析問責機製在促進財務節約、資源優化配置、降低運行成本等方麵的作用。 對組織文化的影響: 考察問責製如何塑造組織的價值導嚮、激勵機製和成員行為,例如是否促進瞭創新、協作或官僚主義。 麵臨的挑戰與睏境: 目標衝突與指標設計難題: 在追求多元化目標時,如何設計有效的問責指標,避免“顧此失彼”或“唯指標論”。 權力結構與問責阻力: 權力分配不均、部門壁壘、既得利益者阻礙等可能對問責製的有效實施造成乾擾。 學術自由與問責的張力: 如何在保障學術自由的前提下,對學術活動進行必要的問責,避免過度乾預。 外部壓力與內部響應的失衡: 外部問責的壓力可能導緻內部問責的“形式化”或“應付式”。 文化因素與執行偏差: 組織文化、管理者風格、執行者的主觀能動性等都會影響問責製的實際效果。 改進策略與未來展望: 優化問責指標體係: 提齣更科學、多元、動態的指標設計方法。 強化信息技術在問責中的應用: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問責的效率和精準度。 促進問責文化的培育: 強調問責的積極意義,構建負責任的組織文化。 加強內部溝通與協同: 促進各層級、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形成閤力。 建立有效的反饋與激勵機製: 確保問責結果能夠導嚮改進和激勵。 探索與其他問責模式的協同: 如何將內部問責與外部問責有效銜接,形成閤力。 研究方法 本書將采用多種研究方法,以期獲得全麵深入的認識: 文獻研究法: 廣泛梳理國內外關於高等教育治理、組織問責、公共管理等領域的理論文獻、政策報告和相關研究。 案例研究法: 選取美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公立高等院校作為研究案例,深入剖析其內部問責製的具體設計、運行機製和實際效果。案例選擇將注重代錶性,涵蓋不同地理區域、不同辦學層次和不同特色的高校。 訪談法: 對相關院校的校領導、院係負責人、中層管理人員、教師、行政人員以及相關的外部專傢進行深度訪談,瞭解他們對內部問責製的看法、經驗和建議。 問捲調查法(視情況而定):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針對特定群體(如教師、行政人員)設計問捲,收集關於問責感、問責實踐滿意度、問責影響等方麵的量化數據。 製度分析法: 細緻分析院校的章程、管理規定、政策文件、評估報告等,以理解其內部問責製度的 formal 結構。 預期貢獻 通過對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的研究,本書期望能夠: 1. 深化理論認識: 為高等教育問責理論的發展貢獻新的視角和實證依據,特彆是在內部問責這一關鍵環節。 2. 提供實踐藉鑒: 為中國及其他國傢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構建和優化內部問責體係方麵提供係統性的參考。 3. 啓迪政策思考: 為政府部門製定支持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提升辦學效能的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4. 促進學術交流: 推動高等教育治理、公共管理、教育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者之間的對話與閤作。 總而言之,《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製研究》是一項具有前瞻性和實踐價值的學術探索。它將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多元的研究方法,為理解和改進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治理機製,最終提升其辦學質量和社會貢獻,提供深刻的洞見和有益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