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字书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参考书
  • 汉语
  • 古典文学
  • 2015年版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37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86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共收古汉语常用字3246个(不包含异体字),古汉语黉胜利和音词及词组4000余个,适合中学生、大学生及古文爱好者使用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附录:(1)常用通假字100例
  (2)常见古今异义词100例
  (3)文言文常用语法
  (4)中国古代文学体裁
  (5)文学小知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自从2007年7月付梓刊行以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初高中同学及其家长的极大关注和欢迎,大家普遍反映本字典收字恰当,释义准确,选词丰富,例句得宜,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普及性等诸多特点对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古文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索引
笔画索引
正文
附录一 常用通假字100例
附录二 常见古今异义词100例
附录三 文言文常用语法
附录四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
附录五 文学小知识
附录六 我国文坛“第一”

前言/序言


汉字之源:探寻中华文明的基石 一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助力现代学习的权威工具书 【图书信息】 书名: 汉字之源:探寻中华文明的基石(暂定名,用于内容概述) 核心内容定位: 本书聚焦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解析及其在古代典籍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为广大学者、古典文献研究者、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对汉字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兼具实用性的参考体系。本书内容严格限定在汉字学的宏观梳理与微观考证,完全不涉及任何现代汉语词汇的收录、释义或2015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包含的具体字例和释义。 --- 导言:穿越时空,触摸文字的脉搏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基因。理解汉字,即是理解中国历史、哲学与审美。 本书《汉字之源》并非一部面向日常查阅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度挖掘汉字内在逻辑与历史脉络的学术专著。我们着重于回答“汉字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这一根本问题,系统梳理了从甲骨文到楷书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辅以详实的文物实例和字形结构分析,让读者能够真正从“字形”中读出“历史”。 第一编:文字的黎明——汉字起源与早期形态考证 本编将带读者回到文字诞生的混沌时期,以考古发现为基础,构建汉字起源的清晰图景。 第一章:结绳、刻画与陶符的“前文字阶段” 探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分析它们与成熟汉字的关联性与区别。重点研究贾湖刻符、半坡陶符等早期符号系统的性质,论证其作为汉字直接或间接源头的可能性。 第二章:殷商甲骨文的系统性初探 详细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载体(龟甲、兽骨)的特性及其对字体形态的影响。本章致力于结构性分析,而非释读具体词汇。我们侧重于: 1. “类画”特征的描述: 探讨甲骨文如何以高度象形的、偏向图画的笔触来模拟事物形态。 2. “象形”与“指事”的早期布局: 依据古文字学原理,解析早期字形如何通过组合线条来表达概念。 3. 贞卜活动的社会背景: 分析特定时代背景对文字记录内容的选择和规范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金文的演进与地域风格的多元化 金文(钟鼎文)作为周代最重要的书写载体,标志着汉字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 1. “铭文”的社会功能: 探讨金文在祭祀、册命、战争等特定仪式中的作用,及其如何固化了文字的“规范性”。 2. 区域性异体字的比较研究: 对比“王器铭文”与“私铸器铭文”在笔画粗细、结构布局上的差异,展示汉字早期的地方性特征。 3. 线条化与符号化的趋势: 分析金文如何逐步摆脱纯粹的象形束缚,转向更具抽象意味的符号表达。 --- 第二编:造字之法——“六书”理论的深入剖析与字形解构 本编是本书的核心理论部分,旨在系统阐述汉字构造的基本规律,深入探讨“六书”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六书”作为造字框架的理论基础 重申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六书”概念,并进行严格的学术界定。重点讨论: 1. “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原理: 如何通过观察与组合,从具体事物抽象出通用符号。 2. “形声”的重大突破: 论证形声字在汉字数量激增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分析“形旁”与“声旁”的结合逻辑。 第五章:汉字结构的层次分析法 本书引入现代结构分析方法,对古代字形进行模块化拆解,旨在帮助读者建立立体的结构认知: 1. 部首的演变: 追溯传统部首的起源,分析其在不同字体(如篆书、隶书)中的形态变化,理解部首在“表意”功能上的承载量。 2. “偏旁”的灵活性: 探讨构成汉字的最小语义单位(偏旁)在不同组合中的意义漂移与功能转换。 3. 异体字现象的结构成因: 从结构相似性、笔画增删等角度,解释古代字形为何会产生大量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异体字。 第六章:从小篆到隶书的“革命性”转变 详细分析秦系文字统一以及汉隶的形成过程,这是汉字史上最关键的形体变革之一: 1. “书同文”的政治与文化意义: 探讨小篆的规范化对文字传播的推动作用。 2. 隶变的核心特征: 聚焦于“蚕头雁尾”的笔画特征,分析点画取代线条的根本原因,以及方块化的确立。 3. 笔画符号化的意义: 论述隶变如何使汉字彻底脱离具象的图画束缚,进入纯符号系统。 --- 第三编:经典中的字例:古文字文献的语境解读 本编旨在将前两部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文献语境中,但其焦点依然是“字形”与“古义”,而非现代词义的引申。 第七章:从《尚书》到《诗经》的语汇考察 选取《尚书》、《诗经》等先秦重要典籍中具有鲜明古文字特征的词汇进行个案研究: 1. 古义与今义的结构差异: 针对特定古字,分析其在早期文献中的核心意义如何与其原始字形紧密关联。 2. “虚词”的形体观察: 考察一些在古代扮演连接或结构作用的虚词(如“之”、“其”)在篆隶中的具体写法及其功能上的稳定性。 第八章:战国竹简与帛书的字形对比研究 以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为新材料,对比其与秦系小篆在结构和书写习惯上的差异: 1. “速写”对字形的影响: 分析为了书写便捷,哪些结构被简化、哪些笔画被拉长,从而形成了向隶书过渡的中间形态。 2. 文献差异中的文字规范: 比较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出土简帛中的同一文字的异同,揭示早期文字使用标准的复杂性。 第九章:古籍校勘中的“字形辨识” 本书强调,准确的古籍校勘必须建立在对古代字形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本章将探讨: 1. 形近字在传抄中的混淆: 分析如“亡”与“无”,“乎”与“古”等形近字在流传过程中易被误认的原因。 2. 文字讹变的规律总结: 总结历代抄写、刻印过程中,由笔画缺失、增添或颠倒导致的常见文字错误类型,提供一种基于字形结构的反向校勘思路。 --- 结语: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学 《汉字之源》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构建了一部以“字形演变”为核心线索的汉字学专著。本书旨在让读者跳出对现代汉语词典的依赖,真正回归到汉字的“造字逻辑”本身。我们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汉字从图画到符号的漫长旅程,才能更有效地进入古代典籍的殿堂,领略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与无穷的魅力。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史学等一切以汉字为载体的学科的坚实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同类古汉字工具书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侧重小语种的考据而忽略了实用性,要么就是为了追求收录量而牺牲了释义的深度。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似乎清晰地定位了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体——那些需要在日常学习、研究和阅读古籍之间进行高效转换的读者。它的选字既能覆盖《论语》、《孟子》等基础典籍的大部分内容,也能应对宋明理学著作中出现的相对复杂的词汇。而且,与其他字典相比,它对于词组和固定搭配的解释也更为系统。比如,查阅“盖”,它不仅解释了其作为副词、连词的用法,还专门列举了“盖闻”、“盖尝”等固定结构,并简要说明其在句中的语法作用。这种对词汇应用场景的细致关照,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古文导师,陪伴我度过了无数次深夜的文献攻坚战。

评分

作为一个经常需要撰写学术论文的作者,我特别看重工具书的“引文准确性”和“例证代表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每一个核心字义的后面,所引用的经典文献出处都标注得非常精确,不仅是书名,甚至精确到了篇名和段落,这极大地便利了交叉验证工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所选择的例句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往往能涵盖该字在一个特定意义上的“范式用法”。例如,在解释一个表示“犹豫不决”的动词时,它不会只给出一个晦涩难懂的例子,而是会选取那些在《史记》或唐宋八大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教科书意义的经典表达。这保证了学习者不仅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更能掌握在实际写作和翻译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它,真正做到知其意而善用之。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字典时,我对它的排版布局稍微有点担心,毕竟涉及到大量的文言例证和繁复的古音标注,很容易变成一本晦涩难懂的工具书。然而,拿到手里才发现,这个2015年版在视觉设计上做出了极大的优化。它的版式设计非常开阔,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必要的权威感,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像一些老旧的字典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特别是那些引文的标注,都用略微倾斜或者加粗的方式区分开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长时间对着古文进行整理和注释的人来说,眼睛的舒适度是决定使用频率的关键因素。此外,它的索引系统也做得相当人性化,不仅提供了传统的部首检字法,还加入了笔画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即便是对部首不熟练的年轻学习者也能迅速定位目标词汇。这种对用户体验的细致考量,让它从一本单纯的工具书升级为值得信赖的案头良伴。

评分

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5年版)简直是文史学子和国学爱好者的福音,尤其对于我这种在古籍阅读中时常被一些不熟悉的字词绊住脚的“半吊子”学者来说,它的价值无可替代。首先,最让我称赞的是它对字义的阐释深度与广度。不同于一些只给出简单释义的工具书,这本字典在每一个常用字的下面,都细致地梳理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比如某个字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这对于精确把握古文语境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查阅“赀”字,它不仅清晰地标注了“财物、罚金”的基本含义,还引述了《汉书》中的例句,解释了在特定法律语境下,它如何侧重于“财产”而非单纯的“罪罚”。这种详尽的考据,让读者在查阅的同时,也在进行一次微型的语言史学习。而且,它的收录标准非常注重“常用”,避免了过度堆砌罕见僻字而导致的检索效率低下,保证了核心学习和研究的需求都能被高效满足。编纂者显然对“常用”的定义有着精准的把握,使得翻阅过程流畅且富有成效。

评分

我对这本字典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在于其对“音注”的严谨处理。在研究古代文献时,准确的音读是复原作者意图的基石之一。这本2015年版显然吸取了前几版在中古音、上古音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在标注上力求兼顾主流学界的共识与不同学派的争议点。它没有简单地用现代普通话读音敷衍了事,而是清晰地标注了中古音(通过反切或对应现代北京音的近似),这对于从事诗词格律或者中古汉语研究的同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补充信息。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历史上有争议读音的字,编纂者会非常克制地给出主流推荐,并附带简短的说明,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学术的审慎态度,使得这本字典在学术规范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人在使用时感到非常放心,它不是在“教你读”,而是在“提供依据让你判断”。

评分

还行!

评分

快,好用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还行!

评分

快,好用不

评分

还行!

评分

快,好用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