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物理特性手册/国外地质模型与油藏管理丛书

岩石物理特性手册/国外地质模型与油藏管理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新善曹青... 编
图书标签:
  • 岩石物理
  • 油藏管理
  • 地质模型
  • 岩石力学
  • 地球物理
  • 勘探开发
  • 储层评价
  • 岩石测试
  • 物性参数
  • 油气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石油工业
ISBN:9787518313990
商品编码:1177462614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岩石物理特性手册/国外地质模型与油藏管理丛书
  • 作者:(德)J.H.舍恩|译者:魏新善//曹青//程国建//任军峰
  • 定价:129
  • 出版社:石油工业
  • ISBN号:978751831399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9-01
  • 印刷时间:2016-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32
  • 字数:520千字

内容提要

J.H.舍恩著魏新善、曹青、程国建、任军峰译的 《岩石物理特性手册/国外地质模型与油藏管理丛书 》提供了可用于复杂的地球科学不确定性建模中遇到 的各种岩石参数,以及岩石各类物理特性之间的相互 关联。通过阐述不同类型的岩石物理参数,明确不确 定性建模中常用的数值参数.并对各类参数之间的相 关性进行综合分析。本书所介绍的各种类型岩石数值 模拟参数已通过多种测试进行的验证,可在复杂不确 定性地球数值建模中借鉴使用。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地质、地球物理等专业的科研 人员及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章 岩石分类及基本特性
1.1 概述
1.2 岩浆岩
1.3 变质岩
1.4 沉积岩
1.5 常见岩石物理特性
第2章 孔隙特征
2.1 概述
2.2 孔隙度
2.3 内部比表面积
2.4 孔隙空间中的流体一饱和度与总体积流体
2.5 渗透率
2.6 润湿性
2.7 流体分布一一储层中的毛细管压力
2.8 实例:砂岩一一**部分
第3章 核磁共振一岩石物理性质
3.1 概述
3.2 物理原理
3.3 核磁共振测量原理
3.4 孔隙内流体的核磁共振弛豫机理与流体表面效应
3.5 应用
第4章 岩石密度
4.1 定义与单位
4.2 岩石组分的密度
4.3 岩石密度
第5章 岩石的放射性
5.1 基础知识
5.2 天然放射性
5.3 伽马射线与岩石的相互作用
5.4 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
5.5 核测量在矿物分析中的应用
5.6 实例:砂岩一一第2部分
第6章 弹性特征
6.1 基本原理
6.2 岩石组分的弹性特征
6.3 岩石弹性波速度
6.4 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弹性波速度
6.5 沉积岩的弹性波速度
6.6 各向异性
6.7 基本原理
6.8 地震参数反映的储层特征
6.9 弹性波衰减
6.10 弹性特征的例子:砂岩(含气)
第7章 地质力学特征
7.1 概述
7.2 分类参数
7.3 基本地质力学特性和过程
7.4 静态弹性模量和动态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7.5 地震波速度与强度间的关系
第8章 电性特征
8.1 基础知识
8.2 岩石组成的电性特征
8.3 岩石电阻率
8.4 纯净岩石一一理论和模型
8.5 泥质岩,泥质砂岩
8.6 层状泥质砂岩及层状砂岩一一宏观非均质性
8.7 岩石的介电性能
8.8 复电阻率一一频谱激发极化
8.9 实例:砂岩一一第3部分
第9章 热力学性能
9.1 概述
9.2 矿物和孔隙物质的热力学性能
9.3 岩石的热力学性能
9.4 理论与模型
**0章 磁特性
10.1 基本原理与单位
10.2 岩石成分的磁特性
10.3 岩石的磁特性
**1章 岩石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
11.1 概述
11.2 基于层状模型的关系一一利用测井解释进行孔隙度与矿物成分估算
11.3 热传导性和弹性波速率之间的关系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石油地质学前沿: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机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重点关注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深远影响。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系统性地阐述了从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到精细油藏建模的完整研究链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石油地质学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构造背景与盆地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区域构造背景的识别与分析,这是理解任何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基石。我们将从全球构造格局出发,层层递进,分析不同构造单元(如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带等)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地壳应力场中的表现。 全球构造与陆内动力学: 详细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在现代地质学中的应用,分析大陆漂移、岩石圈伸展、挤压等宏观过程如何塑造地表形态和地下构造。特别关注陆内动力学,如地幔柱活动、地壳均衡调整、古构造遗迹的响应等,它们在地质构造演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直接影响盆地的形成与早期充填。 区域构造样式与演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如拗拉盆地、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弧后盆地等),深入剖析其典型的构造样式,包括断裂系统(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褶皱构造、隆升剥蚀带、沉降中心等。我们将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定年、地震资料解释等多种手段,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构造事件的期次、性质及其对盆地形态、沉积中心迁移、物源供给等的影响。 盆地类型的动力学成因: 详细阐述不同盆地类型与其背后的动力学机制的联系。例如,裂谷盆地与岩石圈拉张、地幔上涌的关系;前陆盆地与碰撞造山带的相互作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与洋陆边界的长期演化。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构造应力场和物质交换过程,揭示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内在驱动力。 古构造解析与构造表征: 强调古构造解析的重要性,包括识别古隆起、古拗陷、古断层等,以及它们对后期沉积充填和油气分布的影响。介绍利用地层不整合、沉积相变、古生物地理分布等信息,来恢复古构造形态和构造活动。 第二部分: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 在了解了宏观的构造背景后,本部分将视角转向盆地内部的沉积过程,重点研究沉积体系的识别、沉积相的划分及其演化规律,这直接关系到储层的物性分布和含油气潜力。 沉积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介绍陆相、海陆交互相、海相三大类沉积体系,并根据能量、物源、环境等因素,将各体系进一步细分,如河流体系(辫状河、蜿蜒河、三角洲)、湖泊体系(浅湖、深湖、构造湖)、三角洲体系(河流三角洲、潮汐三角洲、波浪三角洲)、海岸体系(沙洲、泻湖、滨岸砂坝)、浅海陆棚体系(斜坡、台地、坳陷)、深海体系(浊积扇、海底扇、斜坡锥)等。 沉积相的划分标准与方法: 详细介绍沉积相划分的多种标准,包括岩石学特征(岩性、岩组、组构)、生物学特征(化石种类、含量)、古地理学特征(空间展布、水深)、地球化学特征(有机碳含量、氧化还原条件)等。强调多参数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沉积相的演化与环境重建: 重点分析在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波动等因素影响下,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与垂向演化的规律。通过建立沉积相模型,重建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等环境条件,为理解储层形成和分布提供依据。 储层沉积体系的识别与评价: 针对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储层,深入分析其所在的沉积体系特征,如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滨岸砂坝、斜坡扇体等的成因、形态、连通性。结合地震、测井、岩心资料,精确识别有利的储层发育部位。 第三部分:烃源岩评价与生烃排烃动力学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源头,对其评价直接关系到油气资源量的评估。本部分将聚焦于烃源岩的识别、有机质类型、成熟度评价以及生烃排烃的动力学过程。 烃源岩的识别与评价标准: 介绍识别有效烃源岩的关键指标,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类型(Type I, II, III, IV)、生烃潜量(Ro、S1、S2)等。详细分析不同地质环境下有效烃源岩的发育特点。 有机质类型与生烃产物: 阐述不同有机质类型的生烃潜力及产物差异。例如,富含有机粘土的Type I、II烃源岩主要生成石油;富含陆源有机质的Type III烃源岩主要生成天然气。 成熟度评价与热演化史: 详细介绍测井参数(如声波时差、电阻率)、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如镜质组反射率Ro、热演化指数Tmax)、区域地温梯度和沉积盖层厚度等,用于评价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重点分析如何通过重建热演化史,确定生油、生气的窗口期。 生烃排烃动力学模拟: 介绍建立生烃排烃动力学模型,定量模拟生烃量、排烃时间、排烃强度等。分析影响生烃排烃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有机质含量、催化作用等,并探讨排烃过程中有机酸、生物标记物等的作用。 第四部分:圈闭形成与油气运移聚集 油气能否有效聚集,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圈闭以及油气运移的通道。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各类圈闭的形成机制,以及油气在地下漫长的运移聚集过程。 圈闭的类型与形成机制: 详细介绍各类圈闭,包括构造圈闭(背斜、断鼻、地层尖灭)、地层圈闭(不整合、岩性尖灭)、构造-地层复合圈闭。重点分析其形成的地质条件、时间顺序以及有效性评价。 油气运移的驱动力与路径: 阐述油气在地下运移的驱动力,包括浮力、毛细管力、地温梯度、地压梯度、溶剂效应等。分析油气运移的主要路径,如裂缝、孔隙、构造缝、地层界面等。 油气聚集规律与运聚动力学: 探讨油气聚集的影响因素,如圈闭的有效性、源岩的排烃能力、运移通道的畅通性、封闭时间等。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如背斜油气藏、断层相关油气藏、地层油气藏)的形成模式。 运移聚集过程的模拟: 介绍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运移聚集过程,预测油气富集区,并评估油气藏规模。 第五部分:油藏描述与资源量评价 在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机制有了深入理解后,本部分将重点放在油藏的实际描述和资源量的科学评价上。 油藏描述的关键要素: 详细阐述油藏描述的五大要素:岩性、物性、含油性、渗透性、非均质性。强调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油藏开发潜力的影响。 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 介绍利用各种测井资料(电测、声波、放射性、成像测井等)解释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参数、含油性等。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多井联合解释,建立三维储层模型。 地震资料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探讨地震数据在识别储层宏观展布、构造形态、物性变化、油气指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介绍地震属性分析、AVO分析、地震反演等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岩心分析与实验模拟: 强调岩心分析在提供真实岩石学和物性信息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介绍各种岩心分析方法,如薄片鉴定、铸体薄片、孔隙度测试、渗透率测试、束缚水饱和度测试等。 油藏资源量评价方法: 介绍常用的油藏资源量评价方法,包括体积法(地质资源量)、类比法、概率统计法、试井分析法等。重点分析其原理、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并强调不确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非常规油气藏的描述与评价: 简要介绍页岩油、致密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的特殊性,以及在描述和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独特因素,如微纳米孔隙、低渗透性、复杂裂缝网络等。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旨在帮助读者建立系统化的石油地质学思维,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本书适用于地质学、石油工程、地球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石油行业的从业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岩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是坚硬的固体,更是充满了复杂物理过程的动态系统。作者以其精湛的技艺,将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密度、弹性模量、热导率等等,描绘得清晰而生动。我尤其为书中关于岩石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而着迷,这对于理解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的储层机制至关重要。岩石表面的吸附作用,往往能够极大地影响油气的赋存状态和流动能力。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岩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体积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流动。我曾为一些复杂油藏的开发方案而头疼,而通过阅读本书,我找到了新的思路。它让我明白,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时,我们必须回归到岩石最根本的物理属性上来,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帮助你“思考”油藏问题的启蒙读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油藏的理解,仿佛从“表象”走向了“本质”。作者以其非凡的学识和深厚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岩石的物理特性在油藏形成、分布和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岩石的流变性质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剪切稀化、假塑性等概念,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流变行为如何影响超稠油、高粘度油的流动和开采。书中还探讨了岩石在长期应力作用下的蠕变行为,这对于评估储层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在注水或注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曾经在阅读其他油藏开发书籍时,对某些现象感到困惑,而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解答。它让我明白了,每一个油藏的独特表现,都与其岩石自身的物理“语言”息息相关。书中还对各种岩石物理性质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来自“远方”的珍贵礼物,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为我揭示了油藏工程背后那坚实的地质基础。作者的严谨和博学,通过字里行间洋溢而出,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书中对岩石表面性质,例如表面张力、润湿性等关键参数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何在不同的岩石-流体体系中,油气的赋存和流动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些参数的细微变化,往往是决定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所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岩石中不同矿物组分对宏观物理性质影响的分析,例如石英、长石、碳酸盐等,它们各自的物理特性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我们所见的储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岩石渗透率的各种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测量方法在不同储层条件下的适用性。此外,书中对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等参数的论述,也让我认识到,在一些特殊的油藏(如致密油藏、页岩油藏)中,这些微观的化学性质可能比单纯的物理性质更为关键。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灵感、深化理解的著作,让我对油藏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向导,带领我们深入探索油藏的奥秘,而岩石的物理特性,则是这位向导手中最重要的“地图”。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对细节的关注,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不仅仅关注岩石的宏观参数,更深入到微观层面,探讨颗粒之间的接触、孔隙壁面的化学性质等,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决定油藏宏观行为的关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岩石的电学性质,如电阻率、介电常数等,与含水饱和度、孔隙度等参数的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电学参数的测量,是油藏测井解释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机制,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油气的分布。书中还探讨了岩石在不同流体作用下的物理性质变化,例如,粘土矿物吸附水分子后引起的膨胀,以及不同盐度水溶液对岩石表面电荷的影响。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油藏的最终形态和开采特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帮助你“思考”油藏问题的启蒙读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岩石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我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岩石那些看似冰冷、抽象的物理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密度等基本参数,更是在探究这些参数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地质意义。我曾为油藏的储量估算和开发方案制定而苦恼,总觉得缺乏一个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我的决策。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书中关于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剪切强度的详细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岩性在地下应力作用下的表现,这对于油藏的稳定性和支撑压裂缝的维持至关重要。作者还着重分析了岩石的变形特性,包括其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以及这些形变如何影响储层的孔隙度变化和流体流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行为的探讨印象深刻,这对于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策略制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地下实验室,亲眼见证着岩石的生成、演化以及与油气的相互作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胜于任何枯燥的理论灌输。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触及岩石灵魂的书,从最细微的孔隙结构到宏观的地层力学,它都一一剖析,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层峦叠嶂的地下世界。作者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图表,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冰冷的物理参数赋予了生命,让我们得以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油气藏的形成、分布乃至开采效率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渗透率和孔隙度的部分,不仅仅是定义和测量方法,而是深入阐述了不同岩石类型、不同成岩作用如何塑造出这些关键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如何直接决定了流体在岩石中的运移路径和速度。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更是让人茅塞顿开,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在真实的油藏背景下变得鲜活生动,仿佛亲眼目睹了油气是如何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中孕育和储存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油藏开发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地下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书中对岩石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参数的论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岩石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表现,这对于理解裂缝的形成与发育,以及压裂改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岩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物理性质变化,这在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启蒙读物,让我对岩石物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油藏工程奥秘的浓厚兴趣。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岩石”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坚硬、沉默的物质,而是充满了复杂物理过程的动态载体。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将岩石的物理特性与油藏的形成、分布和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岩石孔隙网络结构的研究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孔隙的连通性,更是深入分析了孔隙的大小、形状、分布以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模拟和实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孔隙网络结构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渗流规律,这对于理解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至关重要。书中还对岩石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变形行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力学响应。这些知识对于准确预测井筒的稳定性和评估压裂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曾尝试过许多关于油藏开发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流体力学或开发技术,而这本书则从最根本的岩石物理性质入手,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一切的基石。它让我明白,任何开发方案的制定,都必须建立在对岩石真实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之上。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油藏科学的基石——岩石的物理特性。作者的写作风格既严谨又不失生动,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岩石微观结构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例如,它解释了微裂缝的产生和扩展如何影响岩石的渗透率和力学强度,以及这些微裂缝在地下应力变化和流体作用下的演化过程。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岩石的表面能和界面现象,这些对于理解多相流体在孔隙中的分布和流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为一些复杂油藏的开采方案而头疼,而通过阅读本书,我找到了新的思路。它让我明白,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时,我们必须回归到岩石最根本的物理属性上来,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书中还对不同岩石类型的物理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评分

读罢此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以及对地质科学深入骨髓的热爱。它并非那种仅仅堆砌公式和理论的枯燥读物,而是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娓娓道来。从岩石的细观结构,如颗粒大小、形状、定向性,到宏观的宏观层面,如层理、节理、断层,这本书都给予了详尽的解析。特别是关于岩石的热力学性质,如比热容、导热系数等,在油藏工程中,尤其是在考虑井筒温度变化和热采技术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油藏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物理特性如何影响油气的流动和分布。例如,在讨论岩石的膨胀收缩特性时,作者结合了粘土矿物在不同流体侵入下的行为,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微观变化如何导致宏观的孔隙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储层的渗透性和采收率。书中的图表设计也十分精良,清晰地展示了各种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读者理解复杂的地质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视觉辅助。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岩石声学性质的章节,这对于地震勘探和测井解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解岩石的声波传播速度、衰减特性等,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地下地层的性质和油气赋存情况。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宝贵著作,对于任何有志于深入了解油藏科学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读懂”岩石的书,它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务实而深刻的方式,剖析了岩石作为油气藏载体的核心物理属性。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逻辑严谨,即使是复杂的物理概念,也能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岩石热膨胀系数和热导率的论述,这对于理解油藏在注水、注汽等热力开采过程中的行为至关重要。岩石的温度变化不仅仅影响其物理性质,还会直接影响到储层内的流体流动和相态变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岩石的压缩性和体积模量,这对于理解地下压力的变化如何影响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而影响油气的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曾经在油藏模拟中遇到过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可能的原因。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对岩石物理性质及其影响机制的系统认知。它让我明白了,每一个油藏的独特表现,都根植于其岩石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物理“基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