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
《逻辑学是什么》把逻辑学作了非常趣味化的解读,内含大量丰富、有趣的例题,既能够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更适合公务员考试、雅思考试等各类考试的习题实战,有实用性。内含80多幅插图,既丰富了阅读的视觉效果,更帮助读者使抽象的逻辑学知识得到了具象的呈现。
内容简介
在许多人心目中,逻辑学实在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那些符号、规则、命题看着就令人生畏难之心。不过,在这本《逻辑学是什么》里,原本晦涩、艰深的逻辑学变得好玩起来了。“上帝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白马非马”?“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奥林匹克长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书里尽是这些个好玩的问题,每一个都引得你好奇心大发,不进行一番头脑风暴誓不罢休。于是,在解题的兴奋和迷惑之中,不知不觉地,你跟随着作者,走进了逻辑学那个由纯理性的砖石搭建的庄严天堂。
《逻辑学是什么》中有两根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历史的时间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的空间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作者对逻辑学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作者设计的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逻辑问题恰如这两根线索上连缀的珍珠、饱满、浑圆,彰显了逻辑学的神奇魅力。原来,逻辑书也可以这样写!
作者简介
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先后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各一年。代表性著作有: 《逻辑哲学研究》 《奎因哲学研究》《悖论研究》 《逻辑学导论》 《理性的执著》 《与大师一起思考》 等。
目录
逻辑学是什么
目 录
CONTENTS
阅读说明
序一 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引言
一
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吗?
--逻辑起源于理智的自我反省
1 说谎者悖论及其他
2 合同异、离坚白、白马非马
3 逻辑基本规律
二
信仰是否需要得到理性的辩护和支持?
--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
1 什么是推理和论证?
2 命题分析和逻辑类型
3 由前提"安全地"过渡到结论
4 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
三
上帝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
石头吗?
--命题逻辑
1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联言命题
2 或为玉碎,或为瓦全:选言命题
3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言命题
4 并非价廉物美:负命题
5 常用的几种复合命题推理
6 真值联结词 真值形式 重言式
7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8 命题逻辑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
你说诳,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
卖国贼?
--词项逻辑
1 所有的金子都是闪光的:直言命题
2 从单个前提出发:直接推理
3 从两个前提出发:三段论
五
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
--谓词逻辑
1 对于新的命题分析方法的需要
2 个体词、谓词、量词和公式
3 自然语言中量化命题的符号化
4 模型和赋值普遍有效式
5 二元关系的逻辑性质和排序问题
003
004
六
爱做归纳的火鸡被送上餐桌,怪谁?
--归纳逻辑
1 从枚举事例中抽取结论
2 探求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3 能近取譬,举一反三
4 从假说演绎出观察结论
5 事件、样本和推测
6 归纳方法是合理的吗?
七
如何使你的概念更清晰,思维更敏锐,
论证更严密?
--批判性思维
1 定义理论
2 论证理论
3 谬误理论
八
共同为现代科学大厦奠基
--逻辑学的地位
1 从逻辑推导出全部数学?
2 让哲学走向严格和精确
3 语言学中的逻辑
4 计算机、人工智能与逻辑
结语
新版后记
阅读书目
编辑说明
精彩书摘
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论辩之风盛行,并且出现了一批职业性的文化人,当时叫
做“智者”(如普罗泰戈拉)、“讼师”(如邓析)、“辩者”、“察士”(如惠施、公孙龙)等。这些人聚众争讼,帮人打官司或设坛讲学,传授辩论技巧,以此谋生。他们“非”常人之“所是”,“是”常人之“所非”;“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出了许多巧辩、诡辩和悖论性命题,并发展了一些论辩技巧?。他们在历史上的形象常常是负面的, 但我更愿意从正面去理解他们工作的意义:他们实际上是一些智慧之士,最先意识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或思维中存在某些机巧、环节、过程,如果不适当地对付和处理它们,语言和思维本身就会陷入混乱和困境?。他们所提出的那些巧辩、诡辩和悖论实际上是对语言和思维本身的好奇和把玩;是对其中某些过程、环节、机巧的诧异和思辨;是智慧对智慧本身开的玩笑;是智慧对智慧本身所进行的挑战?,实际上,它们表现着或者说引发了人类理智的自我反省,并且正是从这种自我反省中才产生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逻辑学。
1.说谎者悖论及其他
在古希腊文明早期,有一些与逻辑学产生相关的特异的人和事,值得一说:
说谎者悖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人埃匹门尼德(Epimenides)说了一句著名的话:
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
他究竟是说了一句真话还是假话? 如果他说的是真话,由于他也是克里特岛人之一,他也说谎,因此他说的是假话;如果他说的是假话,则有的克里特岛人不说谎,他也可能是这些不说谎的克里特岛人之一,因此他说的可能是真话?。这被叫做“说谎者悖论”。公元前4 世纪,麦加拉派的欧布里德斯(Eubulides)把该悖论改述为:
一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
这句话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则它说的是真实的情形,而它说它本身是假的,因此它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
的,则它说的不是真实的情形,而它说它本身是假的,因此它说的是
真话?,于是,这句话是真的当且仅当这句话是假的。 这种由它的真
可以推出它的假并且由它的假可以推出它的真的句子一般被叫做“悖论”。不太严谨的说法是:如果从明显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
起来正确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这样两个
命题的等价式,则称得出了悖论?。这里的要点在于:推理的前提明
显合理,推理过程看起来合乎逻辑,推理的结果却是自相矛盾的命
题或者是这样的命题的等价式。
说谎者悖论有许多变形,其中一种变形是明信片悖论, 一张明
信片的一面写有一句话:“本明信片背面的那句话是真的”。翻过明信片,只见背面的那句话是:“本明信片正面的那句话是假的”,无论从哪句话出发,最后都会得到悖论性结果:该明信片上的某句话为真当且仅当该句话为假?。显然,明信片悖论可以扩展为转圈悖论,一般地说,若依次给出有穷多个句子,其中每一个都说到下一个句子的真假,并且最后一个句子断定第一个句子的真假?,如果其中出现奇数个,则所有这些句子构成一个悖论,如果其中出现偶数个假(包括不出现假),则不构成任何悖论。
说谎者悖论在当时就引起广泛关注?,据说斯多亚派的克里西
普写了六部关于悖论的书?,科斯的斐勒塔更是潜心研究这个悖论,
结果把身体也弄坏了,瘦骨嶙峋。为了防止被风刮跑,他不得不随身带上铁球和石块,但最后还是因积劳成疾而一命呜呼?。为提醒后人勿重蹈覆辙,他的墓碑上写着:
科斯的斐勒塔是我,
使我致死的是说谎者,
无数个不眠之夜造成了这个结果。
从欧洲中世纪一直到当代,悖论(包括说谎者悖论)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对于下面这样一些问题:如悖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去克服和避免?是否应该容忍悖论,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迄今为止,仍莫衷一是,没有特别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前言/序言
《思维的基石:探寻逻辑学的奥秘》 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一种力量,它如同无形的丝线,将零散的思绪编织成严谨的体系;它又似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精确地剖析事物的本质,辨别真伪。这便是逻辑学,一门关乎理性、洞察与判断的古老智慧。本书《思维的基石:探寻逻辑学的奥秘》并非要直接阐述“逻辑学是什么”这一概念本身,而是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度探索的旅程,去感受逻辑学在各个领域中无处不在的印记,去体会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考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乃至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通常认为,逻辑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充斥着符号与规则,似乎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逻辑学的根基,深植于我们日常的交流、辩论,乃至于每一次的思考之中。当我们试图说服他人,当我们分析一个问题,当我们评估一个论断的可靠性,我们实际上都在不知不觉地运用着逻辑的原则。本书将从多个角度切入,拨开笼罩在逻辑学上的神秘面纱,揭示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普适性。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照亮思维的迷宫 人类之所以能从蒙昧走向文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发展出理性思考的能力。而逻辑学,正是对这种理性能力的系统化研究和规范化表达。本书将首先从逻辑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入手,追溯它在古希腊哲学中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奠基性贡献,直至现代逻辑学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飞跃。通过了解其历史演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被孕育、打磨和完善的。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逻辑学的基本要素,但不是以枯燥的定义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这些要素的实际运用。例如,我们将审视“命题”——思想的基本单元,如何通过肯定与否定、真与假,构建起我们认知的框架。我们还将探讨“推理”——连接命题的桥梁,如何使我们能够从已知推导出未知,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增长。从简单的演绎推理,到复杂的三段论,再到归纳推理的巧妙运用,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不同推理方式的特点、有效性以及局限性。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逻辑学中的“谬误”。在日常交流和辩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有理却实则 faulty 的论证,这些被称为逻辑谬误。本书将精心挑选并解析一系列经典的逻辑谬误,如“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诉诸权威谬误”等。通过识别这些常见的思维陷阱,读者将能更敏锐地察觉到他人论证中的漏洞,同时也能反思自身思维的可能偏误,避免落入逻辑的泥潭。认识谬误,不仅是为了驳斥他人,更是为了净化自己的思维,提升判断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洞察本质,穿透表象的迷雾 逻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式的严谨,更在于其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混淆视听、误导判断的内容。逻辑学的训练,能帮助我们擦亮眼睛,穿透表象,抓住事物的核心。 本书将尝试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展现逻辑学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逻辑是构建理论、设计实验、解释现象的根本工具。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再到根据实验结果修正或推翻假设,整个科学方法论都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科学史案例,说明逻辑如何指引科学家们一步步接近真理。 在哲学领域,逻辑更是思想的基石。无论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的探索,还是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都离不开逻辑的框架。本书将探讨逻辑如何帮助哲学家们构建复杂的思想体系,进行深刻的辩论,并对形而上的问题进行精确的分析。 甚至在日常生活的决策中,逻辑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选择一份工作,还是做出一个重大的生活决定,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进行利弊分析,权衡各种可能性。本书将展示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更有条理地梳理问题,识别关键因素,评估不同选项的潜在后果,从而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选择。 第三部分:语言的艺术,思维的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逻辑则是确保语言准确、清晰、有效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语言与逻辑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示逻辑如何帮助我们优化表达,提升沟通效率。 我们将分析语言的歧义性,以及逻辑如何帮助我们消除歧义,实现精确的意义传递。例如,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个句子结构可能存在多种理解方式。掌握逻辑分析的能力,能帮助我们识别并避免这些模糊之处,确保我们的意思能够被准确无误地接收。 本书还将关注辩论的艺术。一场成功的辩论,不仅需要有力的观点,更需要清晰的逻辑支撑。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辩论中构建有效的论证,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如何运用逻辑策略,以及如何保持冷静与理性。通过学习这些技巧,读者将能更有自信地参与到各种讨论和辩论中,并能在交流中占据上风。 第四部分:超越形式,逻辑的智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带领读者超越对逻辑学作为一套僵硬规则的理解,去体会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智慧的闪光。逻辑学并非束缚思维的枷锁,而是解放思维的翅膀。它教导我们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分析,如何理性地判断。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逻辑学如何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质疑,更是基于证据和逻辑,对信息进行客观、审慎的评估。它要求我们能够辨别事实与观点,区分强弱论证,并对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进行考察。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同时,我们也将在本书中强调,逻辑学并非万能的。在情感、直觉、创造力等方面,逻辑学可能无法提供直接的答案。然而,逻辑学所提供的清晰的思维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整合这些非逻辑的因素,从而做出更全面、更平衡的判断。本书将尝试探讨逻辑学与情感、直觉、创造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将逻辑的严谨与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无限的创造力结合起来。 结语:开启理性之门,拥抱清晰之境 《思维的基石:探寻逻辑学的奥秘》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引导性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对逻辑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展现,激发读者对理性思维的兴趣,培养对清晰思考的追求。本书旨在让读者感受到,逻辑学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认知能力和生活品质的智慧。 当我们掌握了逻辑的工具,我们便能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准确地判断事物,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我们将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在纷繁的表象下洞察本质。这,便是逻辑学的力量,一种能够点亮思维,启迪智慧的强大力量。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开启理性之门,拥抱清晰之境的可靠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