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美學是什麼》:暢銷10年,風靡中國,銷量突破100萬冊!心血之作,名傢智慧,深入淺齣。聽名師之言,再論人生所嚮!
內容簡介
所謂審美活動的真諦——審美活動和作為其理論形態的美學,蘊含瞭一種平等的對話理念。美學不是頤使氣指的專斷知識,也不是專傢的自語獨白,從柏拉圖的《對話錄》對到 《論語》的語錄對話體,這些洋溢著美學精神的文本都是對話性的。《美學是什麼》恰似一個帶風景的房間我們通過這個房間去欣賞一禎禎美學的風景邊看邊聊。那一個個的小 話題恰似房間裏不同朝嚮的窗戶透過這些窗戶我們瞥見美學風景的不同側麵。相信你最終會把這些局部景觀在心裏組閤成一個完整的美學圖景。
作者簡介
周憲,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著有:《文化錶徵與文化研究》(2015)、《從文學規訓到文化批判》(2014)、《視覺文化的轉嚮》(2008)、《審美現代性批判》(2005)等。
目錄
美學是什麼
目 錄
CONTENTS
閱讀說明
序一 林建華
讓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滋潤心田
序二 許智宏
重視人文學科 高揚人文價值
人文素質在哪裏?
--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樂黛雲
開篇絮語
風景一 伊斯特惕剋
作為生活現象的美學
作為一門學科的美學
風景二 "初發芙蓉"與"錯彩鏤金"
從兩個"轉嚮"說起
南北文化與儒道互補
"初發芙蓉"與"錯彩鏤金"
"初發芙蓉"為上
自然平淡的美學
風景三 美與崇高
西方古典美學的淵源
希臘精神和希伯來精神
維納斯與擲鐵餅者
美與崇高
陰柔與陽剛之美
風景四 杜尚的質疑
《噴泉》的詰難
顛覆傳統
何為藝術?
何為藝術品?
風景五 這不是一隻煙鬥
模仿的快感
從模仿到再現
"這不是一隻煙鬥"
再現、媒介與藝術門類
風景六 詩可以怨
書藝之道
情感與藝術
情感與形式
情感的藝術錶現
錶現和錶現主義
風景七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的意味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與形式主義
陌生化的形式
風景八 時亦越法有所縱
藐姑射山之"神人"
藝術傢是"傾邪險怪"的人嗎?
天纔說與文化說
風景九 看濛娜麗莎看
看《濛娜麗莎》
進入"謎一樣的微笑"
審美趣味
意象與意味
風景十 能興者謂之豪傑
超越日常生活
美學精神
詩意地生存
編輯說明
精彩書摘
美學是什麼風景
伊斯特惕剋[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得更精確一點,它的範圍就是藝術,或則毋寜說,就是美的藝術。對於這種對象,“伊斯特惕剋”(Aesthetik)這個名稱實在是不完全恰當的,因為“伊斯特惕剋”的比較精確的意義是研究感覺和情感的科學。就是取這個意義,美學在沃爾夫學派之中,纔開始成為一種新的科學,或則毋寜說,哲學的一個部門;在當時德國,人們通常從藝術作品所引起的愉快、驚贊、恐懼、哀憐之類情感去看藝術作品。……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黑格爾《美學》第一捲親愛的讀者,當你走入一間“帶風景的房間”,推開一扇窗戶,外麵的風景撲麵而來。於是,我們坐在窗前,一邊茗茶,一邊欣賞風景,並侃侃而談起來。
人世間的風景有各式各樣,江南與塞北迥然異趣,黃山和廬山判然有彆。風景的多樣性恰恰證明瞭我們生活世界的多樣性。其實,美學也是一道風景,而要談論眼前的風景,免不瞭要進入美學。說美學也是一道風景,一個意思是說美學的風景也有彆於其他學科的知識景觀,因此,要瞭解美學,就要搞清楚風景是啥樣的。從詞源學上說,漢語中“美學”這個概念,對應的西語是Aesthetica(音譯“伊斯特惕剋”)。漢語的美學概念,據考證是根據日語對Aesthetica的翻譯而來的。就這個概念的直觀意義而言,每當說到“美學”,人們常識性的理解往往是:美學乃“關於美的學問”。這種常識性的理解沒錯,但又不完全。
那麼,我們該如何談論並思考伊斯特惕剋呢?這就等於問:我們該如何欣賞美學的風景呢?
中國古典繪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一體。中國畫傢觀看和錶現自然風景的方法和觀念迥異於西方畫傢。有人概括為所謂“散點透視”,它全然不同於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古人把這種不斷遊移變動的觀景法則概括為“三遠”法,宋代大畫傢郭熙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郭熙:《林泉高緻》,瀋子丞編:《曆代論畫名著匯編》,文物齣版社1982年版,第71頁。這看山的“三遠”法,實乃觀看山景的三種不同方式,可仰視,亦可遠視,還可以平視。不同的觀法,自然看到不同的景象。看山尚如此,看美學的風景更有多種觀法,而不同的觀法也就會看到美學的不同景觀。
一種觀法是順著曆史的綫索瀏覽,追根溯源地探尋美學起源,然後將其曆史嬗變一一道來。不消說,這是一種美學史的觀法,它的好處在於可以描述美學的曆史軌跡和不同時代的景觀。另一種觀看方式是從美學最基本問題入手,比如從“什麼是美”這個韆古難題開始,進而引發齣一係列美學的基本命題和範疇,最終建構起一個美學理論體係。顯然,這是一種邏輯推演式的審視。第三種觀法是把目光集中在日常美學現象上,由現象進入背後的本質,由具體上升到抽象,步步遞進,深入到美學的勝景,這是一種經驗性的觀法。這三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所以,我們不妨兼容並包,取長補短,將三種方法結閤起來。打開一扇窗看到一片景,再開一扇窗,看到又一片景,透過幾扇不同的窗戶,我們看到瞭不同的風景,最終形成一個美學的全景圖。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那麼,就讓我們從具體的美學現象聊起吧!
作為生活現象的美學
美學何處尋?答案是:美學無處不在。
俗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細細想來,找尋美學也頗有些這樣的意味。美學並不是一個像茶杯或桌子那樣的物品俯拾即得,那麼,美學究竟在哪裏呢?它是在曆代美學傢的頭腦裏?還是在圖書館那捲帙浩繁的美學典籍裏?還是在師生濟濟一堂的教室裏?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其實,美學就在我們周遭的日常生活中,它和我們朝夕相伴,隻不過我們常常未能察覺而已。所以,找尋美學又“得來全不費工夫”。
說美學和我們朝夕相伴,無非是說美學並非高不可攀的玄學奧義。你我也許天天都會遭遇美學,因為美學觀念和道理就在飲食起居或交往勞作這樣的日常活動中。往大處說,美學乃是關於我們生活中諸多審美現象的哲學思考;往小處講,這些思考其實常常呈現在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裏。也許你有過登臨泰山的體驗,在“一覽眾山小”的磅礴豪氣中,你感悟到大自然的偉岸和崇高;也許,你深夜居於書房一隅,靜靜地讀著魯迅的小說,不免浮想聯翩,真正動情瞭;也許,你親手製作瞭一件傢具,那造型和結構體現齣你自己的風格和趣味。我們還可以列舉許許多多的“也許”,但我想說,當你這麼去行動時,當你伴隨行動而有所感、有所思時,你已在不知不覺中步入美學瞭。
一俟說到美學,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就是“美”。從人體的美到服飾的美,從傢居裝飾到城市形象,美作為常見的文化現象和人的一種訴求,總是相伴在現實生活裏。馬剋思曾提齣,人之所以和動物不同,因為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齣版社1979年版,第51頁。在馬剋思看來,動物無法擺脫“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來生産,因而天鵝和鴕鳥各有各的生活範圍和方式,其物種的特定性是預先規定好的,其生存方式是無法突破的。人則有所不同,他具有不確定性和超越性,因而可以擺脫直接的肉體需要來生産,所以,人纔可以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産。於是,美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産的一個尺度,便深刻地製約著人類。俗話說得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美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那麼,何謂美呢?
我們暫且迴到兩韆多年前的古希臘,看看美的觀念是如何在那裏萌芽的。在希臘,美是一種理想,一種神聖的、不可企及的典範,引導著希臘人的生活。美學史研究認為,希臘人是西方最早發現美的民族。以至於德國藝術史傢溫剋爾曼坦言:現在廣泛流傳的美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臘的天空下形成的,據說:“米涅瓦由於這個國傢的氣候溫和,沒有選擇其他地方而是把它提供給希臘人作為生息之地,以便産生齣傑齣人纔。”希臘男青年從小接受角鬥和遊泳訓練,形體美為人們所崇尚。隆重的奧林匹剋運動會成瞭展示健美體型和堅強意誌的盛會,而一個城市的賽美大會一旦選齣冠軍,就會為他製作一尊雕像,以誌紀念並激勵後人。曆史地看,也許是希臘人最先發現瞭人體美並大加贊美。他們不但樂於展示自己的身體,而且被要求學習繪畫,以便學會敏銳地觀察和判斷人體美。偉大的哲學傢蘇格拉底經常前往競技學校,嚮青年人教授如何塑造並欣賞人體的美,而偉大的藝術傢菲狄亞斯則記錄下美的瞬間,將它們錶現在藝術作品中。所以溫剋爾曼寫道:“任何彆的民族都沒有像希臘人那樣使美享受如此的榮譽。因此,在希臘人那裏,凡是可以提高美的東西沒有一點被隱藏起來,藝術傢天天耳聞目見,美甚至成為一種功勛。”
希臘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但忠實地模仿美的形象,而且為瞭追求美的典範性,不惜以理想的美來塑造自己,要求藝術。藝術史傢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希臘的雕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前額和鼻子幾乎形成一條平直的綫形,這種理想的塑形旨在體現齣希臘人所認為的理想之美,它超越瞭一切世俗的美。據傳,偉大的藝術傢宙剋西斯就曾要求,如若描繪海倫的美,必須要集希臘美女美之總和,因此,海倫的美絕非個彆的美,而是普遍的美和絕對的美。所以我們看到,希臘雕塑中女神的美總是那樣高貴而完滿,神聖而不可企及。溫剋爾曼把希臘雕塑的美學風格精闢地描述為“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米洛的維納斯便是這種理想的美的典範(詳後),而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即維納斯)也體現瞭這樣的風格。
中國文化與西方有所不同,美的概念沒有希臘文化中那樣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在中國曆史上,美的爭論和相關理論也很多。與古希臘時代相當的中國先秦時代,我們的先哲們就開始討論美的問題瞭。孔子就有“盡善盡美”說,老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說等。所不同的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關於美的看法,以及美的錶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從宙剋西斯生活的年代到今天,鬥轉星移,兩韆多年過去瞭,人們關於美的看法是否發生瞭變化呢?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影視作品到廣告,從選美到美容,從自拍照到婚紗照,人們追求和錶現美的衝動有增無減。既然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那麼我們不妨追問一句,人們是如何來判斷人形體的美和麵容的美呢?其中有無美的標準和規範?如果有,和古代希臘人和中國古代先民美的觀念有什麼區彆呢?當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時,就已經不知不覺深入到美學中去瞭。
前言/序言
《藝術的深層迴響:超越形式的感知之域》 本書並非旨在直接界定“美學是什麼”,而是意圖深入探索藝術、審美體驗與人類精神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我們不在這裏提供一套僵化的定義或一套固定的法則,而是試圖打開一扇窗,讓讀者得以一窺那些構成我們審美感知基石的、流動而深刻的體驗。這本書的旅程,將帶領我們穿越藝術史的長河,品味不同文化中審美觀念的演變,並嘗試理解為何某些事物能夠觸動我們內在最深處的琴弦,引發共鳴,甚至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們將從藝術的起源開始,不是去追溯第一個雕塑或第一幅壁畫的誕生,而是去探尋人類早期對“形式”之外的某種“力量”或“意義”的感知。那些刻在洞穴牆壁上的圖形,那些古老儀式中傳遞的韻律,它們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試圖與未知對話,與內在情感共振的嘗試。這種嘗試,便是審美意識萌發的最初跡象。我們將審視這些早期藝術如何承載著信仰、社群的記憶和對宇宙的理解,而這些,遠比單純的視覺呈現更為重要。 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古希臘,這個西方哲學與藝術的搖籃。我們不會僅僅復述柏拉圖關於“理念”的理論,或是亞裏士多德關於“模仿”的觀點,而是會去感受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西方藝術的審美取嚮。從和諧的比例,到悲劇的淨化作用,再到對理想化形式的追求,我們會探討這些理念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後世的藝術創作與審美評價。我們會思考,當古希臘人麵對斷臂的維納斯時,是何種超越斷裂本身的某種完整性,觸動瞭他們的靈魂? 在中世紀,藝術與宗教的結閤達到瞭一個高峰。我們不會枯燥地羅列哥特式教堂的建築風格,而是會去體悟那些高聳的穹頂、絢爛的彩色玻璃以及莊嚴的雕塑,是如何將信徒帶入一個超越世俗的、神聖的空間。藝術在這裏不再僅僅是裝飾,而是通往精神世界的橋梁。我們會探究,那些被描繪得虔誠而肅穆的聖像,它們如何通過形式的力量,傳達齣對超越性的渴望和對永恒的敬畏。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開始重新聚焦於人本身,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不會沉溺於達芬奇的解剖學知識,或是米開朗琪羅的肌肉綫條,而是會去感受那個時代對人文主義的頌揚,對個體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現實世界的重新發現。從提香筆下色彩的奔放,到拉斐爾畫作中人物的優雅,我們會看到藝術傢們如何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描繪世界,如何通過藝術來贊美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 巴洛剋時期,藝術以其誇張、動感和戲劇性的特質,挑戰著古典的寜靜。我們會深入探究那些繁復的裝飾、強烈的明暗對比以及情感的澎湃,是如何在觀者心中激起一種強烈的震撼和情感的宣泄。貝爾尼尼雕塑中人物扭麯的肢體和激昂的麵容,卡拉瓦喬畫作中突然照亮黑暗的基督,它們都在訴說著一種深邃而復雜的情感,一種對生命激情與苦難的深刻體驗。 啓濛運動之後,藝術開始走嚮多元化。從新古典主義的理性與秩序,到浪漫主義的情感與個性,再到現實主義的對社會生活的關注,我們會看到藝術傢們如何根據各自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理念,去探索不同的藝術錶達方式。我們會探討,浪漫主義藝術傢如何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來抒發內心的孤獨與壯闊;現實主義藝術傢如何通過對底層人民生活的刻畫,來揭示社會的真實麵貌。 進入現代藝術領域,我們則會看到藝術的邊界被不斷拓展和挑戰。從印象派對光影瞬息萬變的捕捉,到象徵主義對內在情感的隱晦錶達,再到野獸派對色彩的自由運用,抽象錶現主義對純粹形式的探索,我們會發現,藝術的意義不再僅僅在於對現實的模仿,而更多地在於藝術傢對內在世界、對情感、對觀念的錶達。我們會思考,濛德裏安的幾何抽象,為何能帶給人一種寜靜與秩序的感受;馬蒂斯大膽的色彩運用,又為何能喚起一種純粹的生命喜悅。 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審美體驗的個體性與普遍性。我們會討論,為何同樣一幅畫,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為何一種音樂,有些人聽來心潮澎湃,有些人卻毫無感覺。我們會探討,除瞭藝術形式本身,個體的經驗、記憶、文化背景以及情感狀態,如何在塑造我們的審美判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會深入分析,當我們在欣賞一首詩、一首麯子,或是一件雕塑時,我們究竟在與什麼對話?是與藝術傢,是與作品本身,還是與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存在? 我們還將觸及一些跨文化視角的藝術。例如,東方藝術中對於“留白”的智慧,對於“意境”的追求,這些與西方藝術強調“實體”和“錶現”的理念有何異同?日本的“侘寂”(Wabi-sabi)美學,如何看待不完美、短暫和不完整的價值?這些不同的審美取嚮,都為我們理解“美”的可能性提供瞭更廣闊的視野。 在探討藝術的同時,我們也無法迴避與“美”相關的哲學思考。我們不會簡單重復康德的“無利害的快感”,或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而是會去思考,人類為何會對某些事物産生“美”的判斷?這種判斷是源於先天的本能,還是後天的學習?“真”、“善”、“美”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係?當藝術作品挑戰我們的既有認知,甚至引發不適感時,它是否依然能夠觸及審美的範疇? 本書並不提供一個最終的答案,因為“美”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被探索、被定義、被重塑的概念。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深入的藝術之旅,能夠激發讀者對藝術的興趣,對審美體驗的思考,以及對生命中那些超越實用價值的、充滿魅力的瞬間的珍視。我們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在藝術的廣袤天地裏,去感受那些無聲的呼喚,去傾聽那些深沉的迴響,去發現,在形式之外,在定義之外,藝術所能為我們開啓的,那片廣闊的感知之域。 這是一次關於感受的探索,一次關於理解的嘗試,一次關於人類精神獨特錶達的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