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

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波 著,刘学智,方光华 编
图书标签:
  • 李颙
  • 明史
  • 学术研究
  • 人物传记
  • 关学文库
  • 历史人物
  • 明朝
  • 传记文学
  • 历史传记
  • 政治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5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7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于李颙思想,不揣愚陋,以为需要涉及者尚多,兹举数端:其一,总体看,二曲思想根基为阳明学,但兼摄程朱,也融合了阳明后学的思想。二曲是如何兼摄程朱与圆融阳明思想,如何吸收阳明后学思想的,这些仍需要系统梳理。其二,学术责任跟政治、社会的关系问题。明亡教训与包括阳明后学在内的理学所展现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堕落学风,及其晚明以来讲学的通俗化、世俗化,深刻影响到二曲对学术责任的认识,其中不仅包括道统意识、关学学统意识等,还包括政治社会意识,乃至遗民意识。
  《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缺乏这方面的深入考察。其三,就二曲学履看,其思想成熟较早,然而,二曲不同时期的思想侧重点是什么?《四书反身录》为其晚年*成熟的作品,其具体特点是什么?和前期思想有何关系?其四,二曲弟子众多,然而能传其学者不过王心敬等寥寥数人,随着程朱理学、颜李学派在关中的发展,关中二曲学派基本是二代而消亡,其中也应有二曲思想的内在原因,这种内在原因是什么?二曲曾讲学江南,其江南弟子亦不少,二曲学说又如何在江南发展的?其五,二曲与王心敬、王吉相、杨岫等人思想的异同如何?换言之,二曲后学是如何继承和吸收二曲思想的?其六,二曲在世时,与王弘撰、刘宗泗、杨甲仁、朱书等诸多学者有过论学,这些论学仍需要进一步辨析。以上问题在张波著的《李颙评传》中基本没有呈现,尚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能立体性地展现二曲其人其学。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坚苦力学希圣贤,无师而成生知人
一、家世:君幼失怙母苦节
二、早年求学:而今此地有潜龙

第二章 三十以后悟其非,风高二曲声施远
一、熙代学宗:百五十年后起续绝学
(一)有志当世
(二)为学转向
(三)交友论学
(四)声名远播
二、东行讲学:蒙讪招毁之际力传心要
(一)丧母·别友
(二)蒙讪招毁
(三)同蒲讲学

第三章 异代仍招复楚魂,而今南游震群迷
一、襄城招魂:最是子心收泪处
(一)隍庙祭父
(二)记异·立茔
二、倡道江南:明学术为匡时第一要务
(一)行途论学
(二)常州讲学
(三)无锡会讲
(四)江阴讲学
(五)靖江讲学
(六)病返龙兴

第四章 辞辟非同巢许志,安贫独契孔颜心
一、弘道“关中”:振绝学于来兹
(一)身居奸薮
(二)执教书院
(三)力辞征荐
二、隐逸遂志:岁逐糟糠老,云遗富贵浮
(一)移家富平
(二)再辞征荐
(三)西返故里
(四)建祠祀母
(五)讲学交友
(六)晚年六事

第五章 著述一事,大抵古圣贤不得已而后有作
一、亡佚著述:诚了大事,焉用著述
(一)自焚著述
(二)未传著述
二、传世著述:吐人不敢吐之隐,泄人不敢泄之秘
(一)《二曲集》与《四书反身录》
(二)其他著述

第六章 二曲思想的渊源:一归于圣经贤传,不复泛览博观
一、旁涉百家归宗于儒
二、陆王为本兼摄程朱

第七章 二曲的本体论:以“致良知”明本体
一、良知即良心,良心便是性
二、良知即明德
三、“良知之外更再无知”
四、“人人具有此灵原”
五、“学道原为了心”

第八章 二曲的工夫修养论:以躬行实践为要
一、悔过自新
二、慎独
三、静坐
四、主敬

第九章 二曲的全儒之学:以体用全学为理论架构
一、“体用”的渊源
二、“体用全学”的含义
三、“明体”之学
四、“适用”之学

第十章 二曲的真儒之教:以经世为宗
一、政治层面的经世
二、经济层面的经世
三、文化层面的经世

第十一章 二曲的影响与评价
一、摒弃儒学门户之见
二、推动清初经世学风的发展
三、贞定“体用全学”思想
四、重振关学坠绪

附录一 二曲年谱简编
附录二 二曲儒佛辨平议
附录三 清代关学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这是关于《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的图书简介,内容严格聚焦于该书本身,并力求详实自然: --- 《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图书简介 一、导论:时代的风云与关学之源 本书是“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中的重要一辑,聚焦于关学思想史上的关键人物——李颙(1119—1178)。李颙,字退思,陕西长安人,是北宋末南宋初理学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一环,也是关学体系构建的奠基者之一。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李颙的生平际遇、思想演变、学术贡献及其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关学,作为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并峙的宋代理学重要流派,其核心关切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颙,正是这一学派精神的早期阐释者与积极践行者。他身处北宋覆亡、靖康之变的乱世,目睹了中原沦陷,深刻体会到传统儒家伦理与治国方略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促使他的思想呈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本书的编写体例,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力求在钩沉史料、辨析文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立体、丰满的李颙形象。我们不仅关注其理论建构,更注重考察其思想与时代环境、个人经历的互动关系。 二、生平轨迹与学术渊源的溯源 李颙的早年生活,深受关中地区深厚文化土壤的影响。本书详尽考证了其家世背景、师承关系,特别是其与张载、邵雍等先贤的学术关联。李颙继承了张载“横渠语录”中“民胞物与”的博大精神,并将其与邵雍的象数学、历史哲学相结合,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框架。 在南渡之后,李颙随朝廷迁徙,历经颠沛流离,这种经历极大地激发了他对“义理”与“实用”如何统一的思考。他积极参与朝政,出仕为官,其为政理念深刻烙印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追求。本书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描摹了李颙在地方治理、边防策略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深刻洞察力。 三、核心思想的解析:从“性命”到“人事” 李颙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他对“性”、“心”、“义理”的重新阐释上,这是其区别于同期学派的重要标志。 1. “性”之本体论的深化: 李颙对“性”的探讨,强调其内在的道德律令和外显的自然规律是统一的。他继承了张载对“太虚”的理解,但更侧重于如何在个体生命中体认这种宇宙本源。书中将详细剖析李颙如何通过对“心”的体认,把握“性”的充实状态。 2. “义理”的实践指向: 关学强调“知行合一”,李颙尤其注重义理向具体人事中的落实。本书深入分析了李颙在“义”的判断、实践中的标准,以及他如何将理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道德准则和政治纲领。他反对空谈性命而脱离现实,主张学者必须躬行实践,匡扶社稷。 3. “事功”的儒学维度: 相较于一些偏重内省的理学家,李颙对事功的重视尤为突出。他认为,只有通过积极入世,服务于国家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这种对“大济苍生”的担当,构成了关学区别于其他学派的重要底色。 四、学术传承与历史定位 李颙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本书的后半部分致力于考察李颙思想的流传脉络。他与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巨擘的学术往来与辩论,是理解宋代理学格局演变的关键线索。 李颙的思想,为后来的永嘉学派(如陈亮、叶适等)的复古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务实精神也对明代中后期的实学思潮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由于史料的零散与学派内部的整合限制,李颙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充分的凸显。 本书通过对存世文献的细致爬梳与重新编排,力图还原李颙在关学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展现其如何将张载的宏大宇宙观与现实的政治危机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体系。我们特别关注李颙的佚文搜集与真伪辨析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传统的文献学考证、思想史梳理以及现代比较研究的视角。在梳理李颙思想体系时,采取了“时代—人物—学派”的递进式分析,力求将李颙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解读,避免了过度理想化或时代错位的评价。 《李颙评传》不仅是对一位历史学者的个体生命史的书写,更是对关学这一重要思想资源的一次深度挖掘。它的出版,旨在填补当前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深入理解宋代儒学多元发展格局,以及关学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回应时代之问,提供了详尽而有力的学术支撑。本书适合从事宋明理学、关学史、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及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参阅。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来看,这本书的定位就非常明确,是一部聚焦于明清之际重要思想家李颙的学术专著。我对“关学”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对明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的了解。李颙作为“关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和学术贡献,对于理解整个明清学术史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究李颙的哲学思想,包括他对理学的继承与创新,他提出的核心概念,以及他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这本书的“评传”性质,预示着它不仅仅是对李颙思想的单纯罗列,更可能包含了对其生平、学术活动以及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入分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李颙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学术实践,以及他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现代化解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持,并对李颙的学术思想进行精辟的阐释和评价,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精准地指向了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我对李颙这位学者并不陌生,但一直觉得关于他的系统性研究和对其思想的深入解读仍有待加强。因此,这部“评传”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厚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勾勒出李颙的学术生涯,他如何从前人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尤其是他如何回应王阳明心学挑战,并构建“关学”的独特立场。我想了解他对“理”与“心”的理解,他对“诚”的阐释,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哲学概念与现实政治和社会伦理相结合。同时,“评传”的体例也让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李颙所处的历史环境,他与同期士大夫的交往,以及他在时代浪潮中的个人选择和学术命运。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史料考证,深刻的思想辨析,并且能够客观评价李颙在明清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那么它将成为我书架上一本非常珍贵的学术读物。

评分

对于《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李颙评传》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期待。作为一名对明清思想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深知李颙在“关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关于他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对其思想体系的深入解读,似乎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李颙的核心学术思想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比如他对心性论的独特理解,他如何看待“格物致知”的功夫,以及他对“天理”的阐释。这些都是理解明清理学转型期非常关键的问题。同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考察李颙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受到了哪些学者的影响,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启发。在“评传”的范式下,我想知道书中是否能够展现李颙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活动,他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交往,以及他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如何寻求平衡。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分析李颙的著述,辨析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学术价值作出客观评价,那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标题——“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关学”这个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具体的文献和人物研究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环节。这次有机会接触到“李颙评传”,我便把它作为一个了解明清之际重要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切入点。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李颙的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是否能有深入的阐释。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的思潮层出不穷。我想知道李颙是如何回应这些挑战的,他是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关学”究竟有哪些不同于当时主流理学观点的地方。特别是关于“心”、“性”、“理”等核心概念的论述,如果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李颙的独到之处,以及他与王阳明、罗钦顺等早期理学家之间的思想联系与区别,那将极具价值。这本书的“评传”性质,也意味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思想的梳理,更可能涉及到对李颙个人生平、学术交往、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李颙这位学者,以及他在明清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我是在书店偶然翻到的。装帧风格素雅,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一看就很有学术分量。虽然我并不是李颙的直接研究者,但“关学”这个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关注,尤其对那些在时代变革中试图调和新旧思想、开宗立派的学者们充满好奇。李颙作为关学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脉络、学术贡献以及在当时社会思潮中的定位,无疑是这段复杂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被学界重视的学者及其思想体系的宝贵机会。我期待它能详细梳理李颙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在不同时期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如何塑造了他的学术走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对李颙的核心学术观点进行细致的解读,比如他对理学的继承与批判,他对心性论的独特阐释,以及他如何试图构建一套能够回应时代挑战的新的哲学体系。如果书中还能探讨李颙的思想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以及他在“关学”发展史上的具体作用,那就更加令人欣喜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专业,并且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