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文学经典:曹禺精选集

世纪文学经典:曹禺精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禺 著
图书标签:
  • 曹禺
  • 戏剧
  • 经典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话剧
  • 名著
  • 文化
  • 艺术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38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212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纪文学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9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曹禺既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的话剧代表着中国话剧的发展与成熟。曹禺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是几代人的必读经典,并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世界各地,且评价极高。
  ★曹禺的作品有完美的结构,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广泛。
  ★《世纪文学经典:曹禺精选集》收入的《雷雨》《日出》《原野》是曹禺艺术成就的完美体现。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这几部作品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尚无人能超过。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世纪文学经典:曹禺精选集》收入曹禺先生具有代表的三部话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的《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它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这部四幕话剧讲述了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直到结束时服毒自杀的故事。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1937年的三幕剧《原野》是作者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剧作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文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简介

  曹禺,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出生三天后母亲病逝。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1922年秋,曹禺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1929年,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1949年由香港乘船到烟台解放区。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
  自1933年开始创作《雷雨》至1996年病逝期间,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等作品,这些剧作不仅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剧坛的财富。他的戏剧把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



精彩书评

  ★他由我们这腐烂社会层里雕塑出那么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责贬继之以抚爱,真像我们这时代突然来了一位摄魂者。在题材的选择,剧情的支配,以及背景的运用上,都显示着他浩大的气魄、这一切都因为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者,不尚热闹,却精干调遣,能够透视舞台效果。
  ——《大公报》文艺奖审查委员会
  
  ★他是剧作家,更是一位诗人,一位现实主义的戏剧诗人。他的作品情理交融,诗意浓郁,鲜明地表现出在追求戏剧的诗的境界。
  ——于是之
  
  ★曹禺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不仅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纪世界话剧艺术发展的一个杰出代表。
    ——余秋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目录

大师之路:戏剧与人生朱栋霖
雷雨
日出
原野
创作要目朱栋霖
(本书目由陈骏涛选定)





精彩书摘

  周朴园 (向鲁妈)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 (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周朴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 是,老爷。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 不,不。谢谢你。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 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侍萍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周朴园 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 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 他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
  周朴园 (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 他跟你现在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 (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
  鲁侍萍 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周朴园 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 (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周朴园 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侍萍 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 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侍萍 什么?
  周朴园 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 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说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鲁侍萍 不过是什么?
  周朴园 他很大了。
  鲁侍萍 (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 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母亲只给自己的儿子丢人么?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雷雨》
  ……






前言/序言

  大师之路:戏剧与人生
  朱栋霖
  一
  1910年9月24日,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刚过中秋节。天津意租界二马路三十六号的万公馆,万德尊与薛氏生育一子,取名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他就是日后驰名中国剧坛的曹禺。
  家宝十二岁,以优秀成绩考入南开中学。他加入了南开中学的文学会,与同学一起编辑出版了《文学》半月刊。1926年,家宝还和另外两位南开中学文学会会员共同发起组织了一个新的文学团体“玄背社”,并且办了文学刊物《玄背》。1926年9月,家宝以《今宵酒醒何处》为题的小说在《玄背》上刊出,署名“曹禺”。
  1925年,曹禺参加了南开新剧团。这是一个在中国北方久负盛名的新剧团体。南开在张伯苓校长倡导下,从1909年即开始在校内演出新剧。曹禺在南开新剧团遇上张彭春,使他能更顺利地走向戏剧艺术的殿堂。张彭春是张伯苓的胞弟,1910年参加“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前身)第二届“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攻读。张彭春在美国致力于钻研戏剧,回南开后即将他所学到的西方戏剧艺术从编剧、导演到舞台演出在南开新剧团实践,以推动中国新剧的发展。
  1930年夏,曹禺从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清华园里,一座座现代建筑坐落于绿荫中,散逸着浓浓书香。荷塘月色,潺潺流水,引发曹禺诗的联想。图书馆成了他最乐意的去处。他读的书多是英文原著。他顺着欧洲戏剧史的发展路子,一个一个剧作家、一部一部名剧读过来。他惊喜地发现,即使戏剧一类的书,四年大学也是读不完。
  二
  1934年,无论在曹禺个人创作道路还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曹禺发表了四幕话剧《雷雨》。
  曹禺创作《雷雨》,从最初酝酿、构思到完稿,历时五载。他把这部戏命名为《雷雨》,一如他写戏时那种郁热焦灼激愤的情感。
  ……
  写完《雷雨》,曹禺即从清华大学毕业。他到保定去教中学,两个月后因病回到北平,在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
  曹禺酝酿创作第二部戏《日出》。他紧张地思考着。他眼前不断闪现许多鲜血滴滴的人物。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的刺着他的心,逼成他按捺不下的愤怒。深夜,周围人都安睡了,只有他伏在灯下写。不尽的令人发指的回忆撞击着他,他痛苦,焦灼,渴望。
  ……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德文、法文、韩文等外国语言,流传世界各地。曹禺的戏剧在海外不断地被搬上舞台。
  曹禺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成为世界剧坛的财富。他的戏剧作品强烈集中地表达了“五四”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以个性解放与民主主义的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他的戏剧把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确立了话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地位,从而把中国现代戏剧同20世纪世界戏剧联系得更为紧密了。
  曹禺,是一位杰出的戏剧诗人,中国现代戏剧之魂!

曹禺剧作选:穿越时空的时代悲歌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戏剧艺术的天空。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宏大的社会视野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选集,汇聚了曹禺先生创作生涯中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它们不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瑰宝,更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人性挣扎与时代洪流的窗口。 《雷雨》:封建枷锁下的家族血泪 《雷雨》无疑是曹禺先生最为人熟知,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这部剧以一个普通但充满秘密的家庭为背景,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压抑、罪恶与残酷赤裸裸地揭示出来。周家,这个表面上光鲜亮丽的豪门,实则被血缘的罪恶、人性的扭曲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所笼罩。 故事围绕着周家老爷周朴园展开。他是一个集封建家长制、虚伪道德和自私冷酷于一身的典型。他残忍地将原配夫人及其儿子驱逐,另娶资产阶级小姐繁漪,并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和周冲。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无法忘怀原配夫人的温柔与忠诚。而繁漪,这个被时代裹挟的女性,在周朴园的冷漠与压抑下,变得精神失常,她将自己对不幸命运的怨恨,转移到对周萍的畸恋上,这种扭曲的爱,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周萍,作为周朴园的长子,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对父亲的虚伪深恶痛绝,对繁漪病态的爱恋感到恐惧与厌恶,同时又被家中的陈腐气息压得喘不过气。他的叛逆与软弱,他的迷茫与绝望,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悲剧缩影。而周冲,这个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青年,他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在冰冷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真正将《雷雨》推向高潮,并彻底引爆其悲剧能量的,是鲁大海的出现。他就是周朴园与原配夫人所生的儿子,被周朴园遗弃。他带着对父亲的仇恨,带着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与这个家庭的秘密纠缠在一起。当他与继母繁漪,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周萍,与虚伪的父亲周朴园在一个空间里对峙时,积压多年的矛盾、隐藏的罪恶、扭曲的情感,如同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时代的受害者。他们被封建礼教所束缚,被人性的弱点所吞噬,被家族的罪恶所纠缠。曹禺先生以其精准的笔触,刻画了这些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命运的巨轮下,一步步走向毁灭。剧作中的暴风雨,既是自然景象,更是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激荡与社会矛盾的爆发,它预示着旧时代的覆灭,也暗示着新生的艰难。 《日出》:城市黄昏下的众生相 如果说《雷雨》是对封建大家庭的深刻剖析,《日出》则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都市的繁华与颓败。这部剧以“黎明”与“黄昏”为象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情冷暖、人性异化等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 陈白露,剧中的女主人公,曾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小姐,却因家庭破产,沦为交际花,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挣扎求生。她美丽、聪明,却也敏感、虚荣,她的内心深处藏着对纯真生活的渴望,但现实的残酷却将她一步步推向深渊。她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用她的美貌与智慧,试图在这污浊的世界中找到一丝生存的空间。 与陈白露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老谋深算的银行家李石清,他代表着金钱至上的冷酷与剥削;颓废堕落的公子哥顾八斗,他是没落贵族的典型;满腹经纶却又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方黑子,他代表着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无奈;还有那些同样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与陈白露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画卷。 《日出》最令人触目惊心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在金钱、权力、欲望的裹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冰冷而功利,道德和良知荡然无存。陈白露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摆脱困境,但最终却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当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浓重时,她选择了自杀,用生命的终结来控诉这个黑暗的时代。 曹禺先生在《日出》中,运用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和意象,如“日出”的希望与落空,“黄昏”的迷醉与沉沦。他以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都市生活中,那些被金钱和权势扭曲的人性,那些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灵魂。剧作不仅是对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拷问,它让我们反思,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尊严。 《北京人》:尘封往事与幽灵般的过去 《北京人》是曹禺先生风格独特的作品,它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悲剧氛围,更加侧重于人物内心的压抑与情感的阻隔。这部剧以三十年代北京的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家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衰败、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们在封闭环境下的精神困境。 曾家,一个曾经辉煌的大家族,如今却被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所笼罩。老太爷曾文清,作为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却已经是一个痴迷于收藏古董、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老人。他的孙子曾皓,虽然是家庭的继承人,却同样麻木不仁,缺乏生机。而曾家大小姐曾瑞芳,她善良、敏感,渴望爱情与自由,却被家庭的责任和礼教所束缚,最终只能在压抑中度过一生。 《北京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幽灵”的描写。剧中的“幽灵”并非是超自然的鬼魂,而是指那些被压抑的、未被实现的欲望,是那些被埋藏在心底的创伤,是那些挥之不去的过去。这些“幽灵”在曾家人的心中游荡,折磨着他们,使他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解放。 剧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是愫芬。她本是曾皓的恋人,却因为一场误会,被安排嫁给了曾皓的父亲曾文清。她的出现,打破了曾家原本沉寂的平衡,也揭示了曾家内部更深层的矛盾与裂痕。愫芬的命运,是这个家族悲剧的一个缩影,她试图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最终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牺牲品。 《北京人》的悲剧,不在于激烈的冲突,而在于人物内心深处的麻木与绝望。曹禺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封闭环境对个体精神的禁锢。这部剧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被过去所束缚,被欲望所吞噬,被现实所压迫时,他所经历的,是一种怎样无声的、漫长的死亡。 结语:时代的回声,人性的永恒 这几部剧作,只是曹禺先生宏大戏剧创作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已经足以展现出这位伟大剧作家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写照,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洞察。 曹禺先生的剧作,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饱含着深沉的生命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痛苦,都 resonate 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语言,凝练、生动,充满了诗意与力量,将观众带入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之中。 阅读这几部作品,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中国的风云变幻,感受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压迫,看到了社会变革的阵痛,看到了金钱与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也看到了在黑暗中依然闪烁的人性之光。 曹禺先生的剧作,是属于过去的,但它们所探讨的人性、情感和命运,却是永恒的。它们是时代的绝响,也是人性的永恒回声,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日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最直接和强烈的。它赤裸裸地揭示了旧中国社会最阴暗、最腐朽的一面。陈白露,这个表面光鲜亮丽的交际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和空虚。她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被物质和金钱所吞噬的女性的缩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走向毁灭的悲惨结局。小说中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方达生、顾八奶奶、潘富贵等,也都刻画得极其生动,他们各自扮演着这个黑暗舞台上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无情讽刺。读《日出》,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泥沼,被那些丑陋、贪婪、虚伪的人物所包围,呼吸都变得困难。曹禺先生用极其尖锐的笔触,揭示了社会最深处的黑暗,让人不寒而栗。

评分

读《雷雨》时,我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看到了一个封建家庭内部压抑、扭曲的人性。周家几个主要人物,周朴园的虚伪冷酷,鲁侍萍的隐忍悲怆,周萍的放荡不羁,繁漪的绝望挣扎,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繁漪,她对周萍病态的爱,对周朴园的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被禁锢的悲哀。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萍儿、冲儿的身份之谜,更是将整个故事推向了惊心动魄的高潮。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细节,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曹禺先生对人性的洞察力,对悲剧氛围的营造,都令人叹为观止。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对整个社会病态的深刻批判,读来让人心痛,又发人深省。那种压抑到极致的情绪,仿佛要从书页中溢出来,直击人心。

评分

《家》这本书,我最初是被它宏大的叙事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那是一幅描绘了中国封建大家族衰败的壮丽画卷,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高家大院里,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与新思想的冲突,都在人物的命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思想追求。觉新对家族的责任感与个人的感情之间的挣扎,觉民对新文化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觉慧对自由的渴望与对黑暗现实的反抗,都 resonates with me deeply。尤其是觉慧,她的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勇气,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身上的光芒。小说中的丫鬟、少爷、老爷,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共同谱写了一曲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挽歌。读《家》,我不仅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感受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评分

《原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充满原始的野性与悲壮的命运感。在那个贫瘠、荒凉的北方农村,土地成为了所有冲突的根源。仇虎为了复仇,一步步走向极端,而金子,这个被命运捉弄的女子,在爱情、亲情和生存之间徘徊挣扎。她的选择,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也充满了悲剧色彩。小说的场景设置非常具有特色,荒凉的野地,简陋的村庄,都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压抑和命运的沉重。仇虎身上那种原始的冲动和被压抑的愤怒,金子身上那种复杂的情感和对命运的反抗,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这部作品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有一种粗犷而又凄美的美感,仿佛能听到土地的哭泣和生命的呐喊。读《原野》,我仿佛看到了底层人民在生存压力下的挣扎,以及被命运无情碾压的悲歌。

评分

《北京人》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生活气息。它不像《雷雨》那样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却以一种缓慢而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的生活状态。曾皓、曾文清、曾德清,这三个兄弟,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性格特点。曾皓的懒惰享乐,曾文清的书生气和对过去的留恋,曾德清的无所事事,都描绘得十分真实。而那个神秘的“北京人”曾皓的母亲,虽然从未出场,却始终笼罩在整个家庭的氛围中,她的存在本身就象征着一种陈腐、落后的旧势力。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出色,从家具的摆设到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读《北京人》,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大家族,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却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中流露出的那种挥之不去、令人窒息的暮气,让我深思。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买了这个系列的好多本,很快

评分

很好,买了这个系列的好多本,很快

评分

2016,蒲中高考加油!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买来收藏。

评分

第一次在京东买,非常棒!下次还会来京东

评分

燕山这一套趁搞活动,收收收。

评分

鹞五分吧

评分

现在买书一般是:可买可不买的书坚决不买;不止会看一次的书才会买,不会看第二遍的书一律不买;当代作者的著作一般不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