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大词典

中国神话大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珂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
  • 中国神话
  • 词典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传说
  • 故事
  • 古代文学
  • 神话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63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445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神话大词典》是中国各民族神话之集大成者,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古籍记载,主要选收汉民族神话之见于古籍者,间收古籍记载中若干少数民族神话,计词条4000多条。内容涉及古代神话、仙话、历史人物神话、佛家人物神话、动植物神话、山川都邑神话,以及寺庙祠堂、名胜古迹神话等等,另有保存神话资料较多的书籍及有关法术、节日、风习等词目,以及含神话因素、已成口头习用语的词目,也在选收之列。第二部分主要选收今人记录的各少数民族口传神话,也收入部分今人记录的汉民族神话,计600余条。《中国神话大词典》以其广搜博采、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本书作者袁珂先生是世界知名的神话专家,功力甚深,尤其是在搜集资料、驾驭资料方面,颇具匠心,显示出其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目录


中国神话研究的范围(代前言)
凡例
古籍记载
词目笔画索引
词目分类索引
民族传闻
民族族类表
词目索引
词典正文
引用书目

精彩书摘

  《中国神话大词典》:
  郁仪结璘 仙人名。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八:“《黄庭经》:‘郁仪结璘善相保,高奔日月吾上道。’唐麟德殿东西,有郁仪结璘楼,又奔日月二景。郁仪奔日,结璘奔月。章温飞卿赋:‘璀璨织女之东足,□婉嫦娥之结璘。’盖郁仪者羲和、结璘者嫦娥也。”按:郁仪结璘为道家方士所撰奔日奔月之仙,以拟羲和、常羲(嫦娥)者。
  郁林石牛 《艺文类聚》卷八引晋顾微《广州记》:“郁林郡北,有大山,其高隐天。上有池,有石牛在池下,民常祀之。岁旱,百姓杀牛祈雨,以牛血和泥,厚泥石牛背。祠毕,天雨洪注,洗石牛背泥尽而后晴。”
  杭州三怪清陆次云《湖壖杂记》“雷峰塔”条洪防思附记:“杭州旧传有三怪:金沙滩之三足蟾,流福沟之大鳖,雷峰塔之白蛇。隆庆时,鳖已为屠家钓起,蟾已为方士捕得,惟白蛇之有无,究不可得而知也。小说家载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事,岂其然乎?”参见“雷峰塔”(329页)。
  板桥三娘子 《太平广记》卷二八六“板桥三娘子”条引《河东记》略云:唐汴州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寡居,以鬻餐为业,家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客醉倦,各就寝。人皆熟睡,独季和展转不寐。隔壁闻三娘子窸窣声,隙中窥之,见三娘于巾箱中取耒耜并木偶人,含水噗之,二物便行走,遂耕床前一席地。又于巾箱中取荞麦子,授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刈持践。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倾鸡鸣,三娘子先起,置新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季和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食烧饼未尽,皆变成驴。三娘子尽驱入店后,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后月余,季和至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所见。既至,复寓宿焉。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甚厚。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置烧饼数枚于盘,季和乘间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即取己者食之。方食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周游他处,日行百里。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路旁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若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清王士稹《渔洋诗话》卷十三云:“唐人记板桥三娘子事甚怪异,板桥在今中牟县东十五里。白乐天诗:‘梁苑城西三十里,一渠流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李义山亦有《板桥晓别》诗。皆其地。”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中国神话大词典》内容的、关于另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辰之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作者: 陈宇 著 出版社: 文源书局 装帧: 精装,附彩插与星图 定价: 198.00 元 --- 内容简介 《星辰之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并非一部传统的博物志或神话集粹,它是一部深入探究人类文明早期对宇宙认知模式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考证和跨学科的视野,梳理了古代社会如何将观测到的天象——那些亘古不变的星辰轨迹、瞬息万变的行星运动、以及突发的彗星与流星雨——转化为影响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政治哲学的神圣叙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古代的天文学(Proto-Astronomy)与神话体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构建、彼此映照的同一知识体系的两面。人类在试图理解“何处可往”和“何时播种”时,首先构建了秩序,而这份秩序便是神话的骨架。 第一部分:从观星到创世:早期宇宙模型的建构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古代文明早期对天空的直接观察。我们详细考察了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1500年)不同地理区域的观测遗迹。通过分析巨石阵、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方向,以及早期农耕聚落的选址,本书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对至点和分点(Solstices and Equinoxes)的精确锁定,来确立历法和时间感。 接着,本书进入对早期宇宙观的梳理。我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日月星辰皆神灵”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天圆地方”模型的哲学根源。这一模型并非仅是经验观察的结果,更是早期社会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焦虑和秩序感的投射。 “天穹的鼓盖”:探讨了不同文化中,将天空视为实体穹顶或覆盖物的观念,及其对地下世界和生死循环的影响。 “地轴与极星的固化”:分析了极星在定位和祭祀中的核心地位,阐述了为何“不偏不倚”的中央之星,成为了君权神授的终极象征。 第二部分:行星的“漫游”与神圣的权力结构 古代天文学最引人入胜的挑战,在于如何解释那些“漫游不定”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本书将这些行星的运动轨迹,与古代社会中出现的异见者、征服者、贤者或灾祸之源等原型人物进行深度比对。 火星:征服与牺牲的节律。我们研究了火星的逆行现象(Retrograde Motion)在不同文明中的解释。在某些文化中,火星的“倒退”被视为神祇间的争斗,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祭祀或战争来“校准”其轨道。本书特别对比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与后世对战争启动时机的选择。 木星:至高君主的预兆。木星的盈聚周期(Jovian Cycle)长达约十二年,其在黄道带中的缓慢移动,与许多帝国中“十二朝元”的周期性变革高度吻合。本书认为,木星的运行被视为最高统治者合法性的自然保障,而非简单的预示。 金星的二元性:金星作为晨星和昏星的双重身份,是神话体系中“二元对立”思想的完美体现。本书详细分析了金星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爱与战争、光明与黑暗的矛盾属性,揭示了天文学观测如何塑造伦理判断。 第三部分:彗星、流星雨与历史的断裂点 天体中,最能引起社会剧烈反应的莫过于“不速之客”——彗星和流星。本书认为,彗星的出现往往标志着“历史的断裂点”,它们迫使古代社会进行知识的重构。 “长尾之兆”的解读:本书通过对史料中记载的著名彗星事件(如哈雷彗星的早期记录)的交叉比对,探讨了它们如何被嵌入到王朝更迭、领袖死亡或灾荒的叙事中。我们论证了,彗星的出现并非“神明发怒”,而是特定社会危机下,对不确定性的一种集体想象的具象化。 流星雨与“天界之门的开启”:流星雨被许多文化视为“神灵的眼泪”或“星辰陨落”,但本书更倾向于将其解读为“宇宙边界的暂时模糊”。这种模糊性在特定宗教仪式中被利用,以寻求与超自然力量的直接沟通。我们分析了与流星雨相关的、关于“灵魂升降”的民间信仰体系。 第四部分:历法与政治:时间统治的科学基础 古代的“天文学家”往往也是最高祭司或王朝的首席顾问。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历法的制定如何演变为政治控制的工具。历法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谁有权定义现在与未来”的权力宣言。 岁差(Precession)的认知门槛:本书讨论了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艰难地意识到岁差这一极其缓慢的周期性变化的。尽管缺乏现代精密仪器,早期文明对岁差的模糊感知,影响了他们对“大周期”和“劫数”的理解,从而影响了宏大的历史规划。 “阴历与阳历的权力博弈”:通过对比侧重于月相的阴历系统和侧重于回归年的阳历系统,揭示了不同社会结构(如游牧与定居、商业与农业)在时间管理上的偏好,以及这种偏好如何固化为官方的“正统历法”。 结语:从神话到科学的“视线转移” 《星辰之语》最终旨在说明,现代天文学并非凭空诞生,而是从包裹在神话外衣下的精密观测和模式识别中,艰难地剥离出来的。了解古代人如何“看见”星空,是理解他们如何“构建”世界的关键。本书强调,古代对星空的解释,是人类最早、最宏大、也最富有诗意的“统一场论”尝试。 适合读者: 历史学、人类学、宗教研究、科学史专业的学者与学生,以及对古代宇宙观、早期历法制度和文化符号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配有大量古代文献的引文和专业的星图对比分析,是深入理解古代文明精神世界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中国神话的了解,多半停留在《山海经》里那些零散的怪兽记载,或者是民间故事里耳熟能详的英雄传说。但拿到这本厚重的典籍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瘠。这部作品的体量之庞大,简直让人望而生畏,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神祇、妖魔、仙人、异兽的归类和梳理,那种系统性和逻辑性,完全超越了我对传统“词典”的固有认知。它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把上古洪荒到唐宋传奇间那些散落的星辰碎片,用精妙的线索串联了起来。我随便翻开一页,光是关于“龙”这个概念的阐释,就从天文、地理、祭祀、图腾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引经据典的注释细致到令人发指。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检索工具了,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无数扇门。对于任何一个想真正弄明白“中国神话”究竟是什么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地位,恐怕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选用了深邃的靛蓝色,配以烫金的繁复纹饰,仿佛直接从古老的卷轴中被召唤出来。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阅读的时候仿佛能闻到纸张里沉淀下来的时光气息。即便是目录部分,也设计得匠心独运,字体排版既清晰明了,又不失古典韵味。我花了好长时间才看完前言和导读,作者在介绍这部“大词典”的编纂理念时,那种对传统文化近乎痴迷的投入和严谨的态度,着实令人动容。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目,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神话谱系图,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人对后续内容的探索充满了期待。而且,听说这本书的插图都是特邀当代著名国画家绘制的,不知道实物中的呈现效果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光是想象,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心驰神往了。

评分

如果让我给这本书下一个定义,它绝不是那种睡前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陪伴和投入的“案头书”。我通常会在书桌前放上一盏暖色调的台灯,旁边备好笔和便签,每读到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关键概念,或者发现了一个之前从未听闻的小神祇时,我都会停下来,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联想和疑问。这本书的结构非常适合这种深度互动。它提供的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又一个深入挖掘的入口。比如,当你查阅完某位大妖的条目后,它会以小字标注出相关联的佛教典籍或道家典籍中的对应概念,这自然而然地就把我引向了下一步的阅读目标。所以,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能激发读者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向着浩瀚的文化海洋继续航行。它在我书架上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位沉默但充满智慧的导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探险。我尝试了一种不寻常的阅读方式,就是完全不按A到Z的顺序,而是随机抽取,跟着目录里那些充满神秘感的词条跳跃前进。这种方式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反而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充满奇遇的迷宫里行走。今天可能在解读“夸父逐日”的地理寓意,明天又跳到了“女娲补天”中五色石的炼制术,后天兴许就迷失在某个偏远道观里供奉的、籍籍无名的土地公的来历中。这种跳跃性反而让我体会到了中国神话体系的复杂与包容。它不像西方神话那样有着清晰的谱系和明确的善恶二元对立,它更像是一张巨大的、不断自我生长的网络,充满了地方色彩和民间智慧的渗透。这种“游牧式”的阅读,反而更能体会到这片土地上文化基因的野蛮生长力和生命力。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学术性有一定要求的读者,以往很多神话题材的书籍,往往在考证上显得有些轻浮,要么是过度浪漫化的解读,要么就是缺乏坚实的文献支撑。但读了这本书的几个篇章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编纂团队的学术功底。它的注释部分简直就是一场小型研讨会,对同一神话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流传的版本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例如,对于某个地方性的山神信仰,书中不仅罗列了其主要事迹,还标注了其主要引用文献的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的态度,没有一味地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科学的、审慎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对于想做深入研究的学生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封底磕损了一块,有些不爽。

评分

这书定价好高好高,应该是我买过最贵的单本书了吧,但是活动实在太太太太给力了!实惠的爆表!!!

评分

值得一买,很不错,推荐

评分

很棒 质量没得说 睡前读物…~~~

评分

绝赞的内容。可惜包装设计差了点

评分

书是好书啊,非常值得一看啊

评分

书很好,搞活动买的,非常满意,物流很快。非常划算。值得一看的工具书

评分

研究和了解中国神话的最好词典之一。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