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所著的《世界哲学史(**7版)》是为这样一些人写的: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当面对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社会灾难时,他们从不气馁,总是试图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努力去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的答案。他们从不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所著的《世界哲学史 (**7版)》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 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 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 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 思想,*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杰 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 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 从这些伟大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 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 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 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吕叔君,毕业于上海外围语大学德语系,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译有文学、哲学、语言学等著作多部,主要有《世界哲学史》《世界语言简史》等。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出生于德国奎恩施戴特,曾就学于弗莱堡大学、科隆大学、哥尼斯堡大学、巴塞尔大学、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和法学,获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1983年,他曾经担任慕尼黑辞典编纂学研究所所长,1983-1991年,他任教于慕尼黑大学。1991年起,他是慕尼黑大学的荣休教授。 主要著作有《世界哲学史》、《世界科学史》、《语言的历险》、《科诺斯现代天文学》、《世界的语言——历史、事实、秘密》和《记忆的碎片》等,此外他还主编了《多瑙兰大百科辞典》和拥有65000词条的《科诺尔德语大辞典》等。
中文版序
修订版前言
**部分 东方的智慧
**章 古代印度哲学
一、吠陀时期
二、印度哲学的非正统体系
三、印度哲学的正统体系
四、印度哲学后来的发展一评价
第二章 古代中国哲学
一、孔子
二、老子
三、墨家和其他几个学派
四、孔子的伟大弟子
五、中国哲学后来的发展——评价
第二部分 古希腊哲学概述主要时期
**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到智者派的出现
一、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
二、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三、埃利亚学派
四、赫拉克利特与公元前五世纪的自然哲学家
第二章 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
一、智者派
二、苏格拉底
三、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五、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罗马哲学概述希腊化文明
一、斯多葛派
二、伊壁鸠鲁派
三、怀疑派
四、折中主义
五、新柏拉图主义
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概述基督教的繁荣——时代划分
**章 教父哲学时期
一、古典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
二、在早期教父哲学那里基督教与古典哲学的**接触
三、基督教的内部危机
四、教会统一性的巩固
五、奥古斯丁
六、奥古斯丁之外的教父哲学家
第二章 经院哲学时期历史背景——经院哲学方法
一、早期经院哲学(共相之争)
二、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
三、中期经院哲学
四、后期经院哲学
五、德国的神秘主义:埃克哈特大师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
**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哲学
一、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精神转折
二、过渡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伟大思想体系
一、笛卡尔
二、斯宾诺莎
三、菜布尼茨
第五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
**章 启蒙运动
一、英国
二、法国
三、德国
四、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第二章 伊曼努尔·康德
一、生平、个性、著作
二、前批判时期
三、纯粹理性批判
四、道德与宗教
五、判断力批判
四、后批判时期
七、对康德的批判和评价
第六部分 十九世纪哲学
导论
**章 浪漫主义与德国唯心主义
一、康德哲学的*初接受与发展和宗教哲学家
二、费希特
三、谢林
四、黑格尔
第二章 实证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法国的实证主义:孔德
二、英国的实证哲学
三、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德国唯物主义的出现
四、马克思
第三章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一、阿图尔·叔本华
二、索伦·克尔凯郭尔
三、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四章 新康德主义
一、对康德的批判性思考
二、相近的思潮-俄国哲学一瞥
第七部分 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主流一个崭新的时代
**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思想家和流派
一、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二、实用主义
三、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
四、现象学
五、存在主义哲学
六、存在问题的展开:马丁·海德格尔
七、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和发展
第二章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一、人的概念(哲学人类学)
二、语言
三、认识与知识
四、我们应该做什么?
五、大脑、意识和精神
人物译名对照表
术语译名对照表
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和“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它没有简单地将西方和东方哲学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在关键的转折点引入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比如,当探讨到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时,作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笔锋一转,简要提及了同时期伊斯兰哲学中关于“共相”的讨论,并点出了两者在处理普遍性问题上的路径差异。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将哲学史视为一条单向延伸的直线,而是一个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巨大网络。这种宏大的格局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新的联结,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如果那个时代的东方哲人读到这些论证,他们会作何回应?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学科壁垒,营造了一种真正的“世界哲学”的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哲学流派的视觉呈现,比如古希腊哲学的章节,那种古朴的线条和庄严的字体选择,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雅典的街头,亲耳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再看中世纪的哲学部分,那种繁复的花纹和深沉的色调,完美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神学与理性的交织与冲突。装帧的质感也极佳,纸张的选择厚实而细腻,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有损坏的担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显示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书籍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与智力的双重盛宴,让人在阅读的旅途开始之前,就充满了敬畏与期待。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任务,而是一场与人类思想史的深刻对话。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已经为其承载的宏大叙事奠定了坚实的基调。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学者的福音,严谨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我注意到,每当引用到一个关键性的古代文本片段时,脚注里不仅标注了原著的出处,甚至细化到了卷、章、节的具体位置。更令人称道的是,对于那些在哲学史上存在争议的翻译或解释,作者总会附带提及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给出自己相对倾向的立场。这种透明度和对学术良知的坚守,使得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提升。我曾对照着几个特定的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段落进行查阅,发现这本书的引文不仅准确,而且在关键术语的翻译上,也体现了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这让我意识到,这绝非是某人快速拼凑的综述,而是浸润了多年研究心血的结晶。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究原始文本的读者而言,这些详实的注释就像是一张细密可靠的导航图,指引我们避开那些错误的引申和表面的理解,直抵思想的核心地带。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开篇关于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这部分,深感震撼。作者叙述的流畅性令人惊叹,他没有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本原”概念堆砌成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名词,而是用极其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米利都学派的“水”、“气”、“无定形”等概念娓娓道来。尤其精彩的是他对赫拉克利特“变动不居”的哲学思想的阐释,那种将宇宙视为永恒流变之火的意象,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歌,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宇宙图景。与我之前读过的其他哲学导论相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它懂得何时该放慢脚步,深入剖析一个核心论断的内涵,又能在适当的时候加快速度,引导读者进入下一个思想家的领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难度,让复杂的思辨过程变得可以被追溯、可被理解。它不是在“告知”你这些思想是什么,而是在“引导”你去体验这些思想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从实用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极为出色,检索效率极高,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概念或哲学家观点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尝试查找了几个比较冷门的术语,如“实体”、“目的因”等,索引页码的指向性非常精准,没有丝毫的模糊地带。此外,书后附带的延伸阅读推荐书目也极其权威和前沿,它清晰地区分了基础文献和深入研究的论著,并简要说明了每本推荐书目的特点。这表明编纂者不仅对既有知识体系了如指掌,更对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工具书”的属性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标准,它不仅提供了知识,还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搭建了高效、可靠的阶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个高质量的哲学研究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