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他对她说:你是unique的,我将永远永远多么多么的欢喜你……
这世间多少爱,唯有他们的情,那么真、那么纯,惊艳了时光,温暖了流年。
内容简介
一代译莎巨匠朱生豪,说起情话来动人至极的江南才子。
之江才女宋清如,为爱情坚守数十年的民国奇女子。
婚前,他们是才子佳人;婚后,他们是柴米夫妻。
他们的生活清贫,但他们的精神无比富足。
他们的婚姻很短,但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
这世上,能称为爱情传奇的,不多,看他们,已足够。
作者简介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兴人,诗人、翻译家。父母早丧,中学时即显露出卓越的才华。1933年毕业于之江文理学院,后进入上海世界书局编纂字典,1936年正式受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翻译工作却因战乱而历经磨难。1942年,与宋清如结婚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坚持译著事业。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因病逝世,年仅32岁。
精彩书评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
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
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
它又是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
目录
上卷 还解相思否
下卷 此意两心知
精彩书摘
第[001]封
宋:
谢谢你给我这么一件好工作!很想拒绝你的,但不愿拒绝你,你太好了。图书馆里借了四本《史通》,两本《中国历史研究法》,本想抄一些话头,可是回来之后,一起把它们看完了,算勉强得到一点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的音译,即灵感),写好了这一篇狗屁文章。
为什么你说我又要生气,这也算懂得我吗?你懂得我我不是顶高兴?
被人说作浪漫,尤其是被那些伪君子之流,他们说这两字总有一点不甚好的意味,并不算是有趣的事,但实际上你与我都只能说是浪漫的人。我们的性格并不完全一致,但尽有互相共鸣的地方。我们的认识虽是偶然,我们的交契却并非偶然。凭良心说,我不能不承认你在我心目中十分可爱,虽我对于你并不是盲目的赞美。我们需要的是对于彼此弱点的谅解,只有能互相谅解的人,弱点才能变成并不可憎,甚至于反是可爱也说不定。
除非我们在自己心理的矛盾下挣扎着找不到出路,外观的环境未必能给我们的灵魂以任何的桎梏。
说厌恶陈旧是人们普通的思想也未必尽然,这世间多的是沉湎骸骨的人,尤其在我们这老大古国里。我常想,要是中国并没有几千年古文化作基础,她当可以有希望一些。旧的文化,无论怎样有价值,为着免得阻碍新的生长起见,都有一起摧毁的必要。
一万个虔心的祝福!
朱 十四夜
第[002]封
清如:
一向我从不以离别为一件重大的事,而今却觉得十分异样。说些什么话吧,却也说不出来。
想不到你竟会抓住我的心,你纯良的人!然而我也未尝没有逃避的可能,但我不忍飞去,当一天你还记著我的时候。
不忙就回去吧?明天约你到西湖里再坐一次划子,去不去告我。回去的话,一定通知我什么钟点,好送你行。你去了之后,不,没有什么。
朱 廿二晨
第[003]封
好人:
好像很倒霉的样子,今天一个下午头痛,到现在,嘴里唱唱的时候忘记了痛,以为是好了,一停嘴又痛了起来。顶倒霉的是,你的信昨夜没有藏好,不知一放放在什么地方,再找不到,怨极了,想死。
弱者自杀,更弱者笑自杀者为弱者。
总之,我待你好。心里很委屈,不多写,祝你好。
伤心的保罗 十一夜
无比的好人:
我是怎样欢喜,一个人只要有耐心,不失望,终会胜利的。找了两个黄昏,徒然的翻了一次又一次的抽屉,夜里睡也睡不着,我是失去了我的宝贝。今天早晨在床上,想啊想,想出了一个可能的所在,马上起来找,万一的尝试而已,却果然找到了,找到了!我知道我不会把它丢了的,怎么可以把它丢了呢?
我将更爱你了,为着这两晚的辛苦。房间墙壁昨天粉刷过,换了奶油色。我告诉你我的房间是怎样的。可以放两张小床和一张书桌,当然还得留一点走路的空隙,是那么的大小,比之普通亭子间是略为大些。陈设很简单,只一书桌、一armchair(扶手椅)、一小眠床(已破了勉强支持着用)。书,一部分线装的包起来塞在床底下,一部分放在藤篮里,其余的堆在桌子上;一只箱子在床底下,几件小行李在床的横头。书桌临窗面墙,床在它的对面。推开门,左手的墙上两个镜框,里面是任铭善写的小字野菊诗三十律。向右旋转,书桌一边的墙上参差的挂着三张图画。一张是中国人摹绘的法国哥朗的图画,一个裸女以手承飞溅的泉水,一张是翻印的中国画,一张是近人的水彩风景,因为题目是贵乡的水景,故挂在那里,其实不过是普通的江南景色而已。坐在书桌前,正对面另有雪莱的像、题名为《镜吻》的西洋画,和嘉宝的照相三个小的镜框。再转过身,窗的右面,又是一张彩色的西洋画,印得非常精美。这些图画,都是画报杂志上剪下来的。床一面的墙上,是两个镜框,一个里面是几张友人的照片,题着Old Familiar Faces,取自Charles Lamb的诗句;另一个里面是几张诗社的照片,题着Paradise Lost(《失乐园》),借用John Milton(约翰·弥尔顿,英国诗人)的书名。你和振弟(即朱生豪的弟弟朱文振)的照片,则放在案头。桌上的书,分为三组,一组是外国书,几乎全部是诗,总集有一本Century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世纪英国文学读本》)、一本《世界诗选》、一本《金库》、一本《近代英美诗选》,别集有莎士比亚、济慈、伊利沙伯·白朗宁、雪莱、华茨渥斯、丁尼孙、斯文朋等,外加《圣经》一本。一组是少少几本中国书,陶诗、庄子、大乘百法明门论、白石词、玉田词、西青散记、儒门法语。除了陶、庄之外,都是别人见赠的,放着以为纪念,并不是真想看。外加屠格涅夫、高尔基和茅盾的《子夜》(看过没有?没看过我送你)。第三组是杂志画报:《文学季刊》、《文学月刊》、《现代》、Cosmopolitan(《现代都市》杂志)、Screen Romances(《银幕故事》杂志)、《良友》、《万象》、《时代电影》等。杂志我买得很多,大概都是软性的,而且有图画的,不值得保存的,把好的图画剪下后,随手丢弃;另外是歌曲集,有外国名歌、中国歌、创作乐曲、电影歌等和流行的单张外国歌曲。桌上有日历、墨水瓶、茶杯和热水瓶。
你好?不病了吧?我怎样想看看你啊!
快乐的亨利 十三
第[004]封
清如:
昨夜我做了一夜梦,做得疲乏极了。大概是第二个梦里,我跟你一同到某一处地方吃饭,还有别的人。那地方人多得很,你却不和我在一起,自管自一个人到里边吃去了。本来是吃饭之后,一同上火车,在某一个地方分手的。我等菜许久没来,进来看你,你却已吃好,说不等我要先走了,我真是伤心得很,你那样不好,神气得要命。
不过我想还是我不好,不应该做那样的梦,看你的诗写得多美,我真欢喜极了,几乎想抱住你不放,如果你在这里。
我想我真是不幸,白天不能困觉,人像在白雾里给什么东西推着动,一切是茫然的感觉。我一定要吃糖,为着寂寞的缘故。
这里一切都是丑的,风、雨、太阳,都丑,人也丑,我也丑得很。只有你是青天一样可羡。
这里的孩子们学会了各色骂人的言语,十分不美,父母也不管。近来哥哥常骂妹妹泼婆。妹妹昨天说,你是大泼婆,我是小泼婆。一天到晚哭,闹架儿。
拉不长了,祝你十分好!六十三期的校刊上看见你的名字三次。
朱 初三
第[005]封
好人:
录呈一“粲”,不是录呈一“桀”。
新咏(《玉台新咏》)数章,很像胡适之白话文学史中的王梵志体。不是好诗,但也过得去。“你的那篇文章”,如果你不对我说,我一定绝对不想看它,你既然对我说了,我便想看它;你如不许我看,我便非看不可。
上次来信中“因为我不喜欢听消极的话,允许我以后不把颓丧的话说给我好不好?”这句句子应当进文章病院。
一个月以前的明天的此时,我们冒着雨在马路上。幸福的日子是如此稀少!
寄给你全宇宙的爱和自太古至永劫的思念。
Lucifer 四日
第[006]封
好:
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目标,永远是渴望,不实现也不摧毁,每天发现新的欢喜,是鼓舞而不是完全的满足。顶好是一切希望完全化为事实,在生命终了前的一秒钟中。
我仍是幸福的,我永远是幸福的。世间的苦不算甚么,你看我灵魂不曾有一天离开过你。
祝福你!
朱 十五下午
……
前言/序言
《世上一切算什么,只要有你》:一本关于爱、失去与生命意义的沉思录 这本书,名为《世上一切算什么,只要有你》,它并非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也不是描绘一段轰轰烈烈的浪漫传奇。相反,它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心灵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温柔叩问,一次关于爱如何在失落中得以延续、如何在平凡中闪耀光芒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核心,并非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情感的潮起潮落,是那些藏匿在生活细微之处,却能轻易触动灵魂的瞬间。 故事的开端,并非从“你”出现的那一刻开始,而是从“我”对“世上一切”的审视与困惑。主人公,一个在喧嚣都市中踽踽独行,却又对周遭的繁华与名利保持着疏离感的人。他曾试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物质世界中寻求解脱,却发现这一切不过是流沙,抓得越紧,失去得越快。他曾试图在人际关系中寻找慰藉,却发现人心的复杂与多变,常常让人感到更加孤单。他如同一个在迷雾中摸索的旅人,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归宿。 就在这样的迷惘与虚无感中,“你”悄然闯入了“我”的生活。你并非那种惊艳绝伦、一出场便能点亮整个世界的角色。你的出现,更像是一缕微风,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个善意的微笑。你没有轰轰烈烈的示爱,没有海誓山盟的承诺,你只是静静地陪伴,用最朴素的方式,给予“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安定。 “你”的到来,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久被阴霾笼罩的心灵,得以窥见一丝阳光。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曾经让我焦虑、让我不安的“世上一切”,在“你”的眼中,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你教会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不在于获得多少赞誉,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平和。你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并非在于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在于珍惜眼前人,感恩此刻拥有。 然而,生命的路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正如书名所暗示的,即便拥有了“你”,也无法完全隔绝世间的风雨。失去,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当“你”最终选择离开,或者,以某种形式不再出现在“我”的身边时,那种失落感,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我”的世界。“世上一切算什么”,在失去了“你”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变得更加沉重,也更加真实。曾经因“你”而闪耀的世界,瞬间黯淡无光,曾经赖以生存的依靠,瞬间化为虚无。 在巨大的悲痛与空虚中,“我”重新审视“世上一切”。我发现,当“你”还在时,我对“世上一切”的看法,是带着“你”的光辉。而当“你”离开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如果没有“你”,那些曾经让我觉得重要的“世上一切”,确实变得索然无味,甚至,它们的存在,反而成为一种尖锐的提醒,提醒我曾经拥有过的幸福,以及如今的失去。 这本书并非要歌颂爱情的伟大,也不是要宣扬失去的痛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生命不同阶段,面对得失时的真实心境。它让我们看到,爱,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又是如何在失去后,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或许是伤痛,或许是怀念,但更多的是一种成长,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我”在失去“你”的痛苦中挣扎,但并没有沉沦。我开始回忆与“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的瞬间,在如今看来,却如同珍珠般闪闪发光。清晨的一杯热咖啡,雨夜里的一场促膝长谈,一起散步时对天空的眺望,甚至只是在同一屋檐下,感受到的那种宁静与和谐。这些,都是“你”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这些回忆的滋养下,“我”渐渐明白,“你”虽然离开了,但“你”曾经给予的爱,以及“你”的存在所带来的改变,却如同种子一般,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底,并开始生根发芽。这些“改变”,让“我”不再执着于失去,而是开始感激曾经拥有。让“我”不再沉溺于悲伤,而是开始尝试以另一种方式,去延续“你”留下的温暖。 “世上一切算什么”,这句话,在经历了失去的洗礼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简单的抱怨或虚无,而是升华为一种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评估。当我不再将“世上一切”与“你”的存在直接挂钩时,我开始重新发现“世上一切”本身的力量。当我不再以“拥有你”为唯一的幸福标准时,我开始从“世上一切”中,寻找新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书,并非一本励志书,因为它不承诺会让你立刻变得坚强。它也并非一本爱情小说,因为它不提供浪漫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是用最真挚的语言,记录了一个灵魂的蜕变过程。作者通过对“我”和“你”之间情感的细腻描摹,以及“我”在失去“你”后,对“世上一切”的重新认识,展现了生命中那些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世上一切算什么,只要有你”,这句话,前半句是起点,后半句是归宿,然而,当归宿也化为过往,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生命的重心,并非只在于某个特定的人,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去拥抱,去珍惜,去感受,去爱,并且,在失去中,依然能够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并且,在“没有你”的世界里,重新找到“世上一切”的价值。 这本书,最终指向的,不是某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个体内心最深处的觉醒。它让我们看到,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改变我们,也能治愈我们。失去,是痛苦的,但它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而“世上一切”,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或许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模样,但我们的心,却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颗心。我们学会了,即使在没有“你”的世界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耀着“你”曾经给予的光芒的,活着的意义。 这本书,是一场关于生命的低语,关于爱的回响,关于失去后,我们如何重新拾起,并带着这份珍贵的记忆,继续前行。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触动人心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的表达。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生命,最本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