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蓟辽走廊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蓟辽走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颖,李莉 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
  • 历史
  • 中国地理
  • 蓟辽走廊
  • 百科全书
  • 区域地理
  • 文化
  • 军事
  • 北方历史
  • 燕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8490
版次:2
商品编码:117919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从辽东湾西部的沿海平原地貌及多民族文化长廊角度,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记述中原百姓集体移民的“闯关东”历史事件。

  展示满、汉相互交融的历史进程。

  呈现辽代灿烂的礼佛文化;收录满汉遗存的手工艺术。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科院地学部多位院士担任顾问,中国首套图文并茂,系统地介绍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地理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蓟辽走廊》即围绕“关东南大门”——历史上通往关东的“傍海道”而展开,介绍了这条位于医巫闾山、松岭一线东南至辽东湾之间,地域覆盖辽宁葫芦岛、锦州、鞍山、沈阳的“海滨长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作为一条由中原通向东北地区东部、地势较为平坦顺畅的通道,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其不仅成为满、汉民族角逐争夺之地,还是古代流民百姓为躲避战祸而北上的优选之路,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事件即在这里发生。与此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这里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相得益彰、满汉文化交相辉映、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水乳交融的复杂历史。同时,辽代崇尚礼佛的文化遗留,蒙古族、朝鲜族、满族、锡伯族等多民族共存的浓郁风情,都有精彩呈现。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关东南大门 2
一 自然地理
两大平原交会处 9 / 古沼泽地 10 / 海蚀冲积平原 10 / 绵长海岸线 11 /
基岩—砂砾质海岸 11 / 海退 13 / 两河口湿地 14 / 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 14 /
西北向东南倾斜 15 / 辽西台陷 15 / 山海关—北镇古隆起 15 / 阜新—锦州断裂带 16 /
大青山—虹螺山成矿带 17 / 医巫闾山 17 / 松岭山脉余脉 19 / 岩溶地貌 19 /
锦州湾 20 / 六股河流域 20 / 大凌河 21 / 辽河中游 22 / 小凌河 22 / 女儿河 23 /
沿海盐碱滩地 23 / 草甸土 24 / 山地—沿海洪泛区 24 / 地震活跃区 25 /
建昌“脊梁” 25 / 大青山 26 / 大黑山 26 / 云山洞 27 / 佛指山冷暖洞 27 /
龙潭大峡谷 28 / 大凌河源 28 / 青龙河头 29 / 柏山清泉 29 / 宫山嘴水库 30 /
六股河冲积平原 30 / 绥中山地 31 / 冰沟大顶 32 / 平顶山 32 / 龙门山 32 / 妙峰岭 34 /
三女峰 34 / 花户小石林 35 / 永安堡盆地 35 / 将军湖 35 / 石河 36 / 王宝河 36 / 黑水河 37 /
狗河四温泉 37 / 绥中沿海平原 38 / 止锚湾 38 / 绥中十二礁 38 / 老黄顶 39 / 黑凤山 39 /
首山 40 / 九龙山 40 / 兴城怪石林 40 / 兴城河 41 / 烟台河 41 / 兴城温泉 42 /
六股河口湿地 42 / 兴城海滨 42 / 长山寺湾 43 / 菊花岛 44 / 小海山岛 44 / 台子山 45 /
龙背山 45 / 龟山岛 46 / 虹螺山 47 / 灵山 48 / 哑鹿沟洞 48 / 顺道沟溶洞 48 / 五里河 49 /
连山河 49 / 圣水泉 49 / 矿湖 50 / 连山湾 50 / 唐石砬子山 50 / 盘龙洞 51 / 暖泉 51 /
乌金塘水库 52 / 紫荆山 52 / 北普陀山 53 / 二郎洞山 53 / 大笔架山·海上“天桥” 54 /锦州盆地 54 / 两河交汇处 55 / 白沙湾 55 / 歪桃山 55 / 五顶山 58 / 茶山 58 / 翠岩山 58 /
牛心山 59 / 十三峰 60 / 百股河 60 / 二道河子 61 / 大凌河下游 61 / 老爷岭 61 /
义县盆地 62 / 松岭东翼丘陵地 62 / 两河冲积平原 63 / 大石湖 63 / 细河 64 /
凌河九曲 64 / 老龙口水库 64 / 大芦花山 65 / 双峰山 66 / 望海峰 66 / 西沙河 67 /
北镇大平原 67 / 大石棚 67 / 闾山大峡谷 68 / 新立湿地 68 / 芦花湖 68 / 大莲泡 69 /
小黑山 69 / 蛇盘山 69 / 绕阳河湿地 70 / 东沙河 70 / 羊肠河 70 / 莲花湖 72 / 龙湾水库 72 /
四方台—茨榆坨沙丘群 73 / 浑辽冲积低平原 73 / 珍珠湖—仙子湖湿地 74 / 蒲河 74 /
台安西北沙化区 75 / 大麦科湿地 75 / 辽河滩 75 / 小柳河 76 / 大明潭 76 / 三岔河 76 /
山地丘陵生境区 77 / 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 80 / 热河生物群 80 / 金刚山自然保护区 81 /
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82 / 西平森林公园 83 / 辽西木化石 83 / 义县异木 83 / 古果 84 /
白狼山自然保护区 84 / 油松—栎类林落叶阔叶林 85 / 野生侧柏分布北限 85 /
沙生植被 85 / 油松 86 / 春榆 87 / 核桃楸 88 / 水曲柳 88 / 绥中软猕猴桃 88 /
野生山枣树 89 / 黄菠萝 90 / 锦带花 90 / 北乌头 90 / 碱蓬草 91 / 中华神州鸟 91 /
隐居森林翼龙 92 / 锦州龙 92 / 候鸟迁徙“中转站” 93 / 赤麻鸭 93 / 苍鹭 94 / 黑鹳 95 /
大天鹅·小天鹅 95 / 石鸡 95 / 绿翅鸭 96 / 穿睛鲫 96 / 刀鲚鱼 97 / 文昌鱼 97 /
中华绒螯蟹 97 / 刺参 98 / 杂色蛤 98 / 锦州赤贝 99 / 硅藻 99 / 吻沙蚕 99
二 经济地理
农耕与游牧 103 / 旱田 103 / 官马牧养 104 / 制盐 105 / 沿海滩涂养殖 106 /
道光廿五工艺 106 / 边市 107 / 傍海道东段 108 / 辽西驿路 108 / 张荒地古渡 109 /
魏塔线 109 / 锦州港 110 / 葫芦岛港 111 / 绥中油田 111 / 连山钼矿 112 / 闾山花岗岩 113 /
锦州膨润土 113 / 生生果园 113 / 板石沟大枣 114 / 绥中白梨 115 / 北镇鸭梨 115 /
银白杏 116 / 建昌黄芩 116 / 黑山花生 117 / 绥中板栗 117 / 西佛大葱 117 /
葫芦岛四大海鲜 118 / 绥中草编 118 / 锦州满绣 118 / 玛瑙雕刻 119 / 北镇熏猪蹄 119 /
沟帮子烧鸡 120 / 虹螺岘干豆腐 120 / 锦州小菜 121
三 历史地理
屠何族 125 / 俞人 125 / 濊貊族 125 / 乌桓族 126 / 慕容鲜卑 126 / 胡汉交融地 127 /
闯关东陆路通道 128 / 契丹人广建塔寺 129 / 辽圣宗设隰州 130 / 宁远大捷 130 /一片石大战 130 / 塔山阻击战 131 / 辽西郡 131 / 险渎 132 / 辽西省 132 /
辽西红山文化 133 / 黄山果园遗址 133 / 沙锅屯遗址 134 / 山河营子遗址 134 /
小荒地山城 135 / 乌金塘青铜短剑墓 135 / 辽代帝王陵墓群 136 / 碣石秦汉遗址群 137 /
辽河西长城 138 / 九门口水上长城 139 / 三台子烽火台 142 / 柳条边 142 / 镇静堡城 143 /
兴城古城 144 / 前所城 145 / 李成梁石坊 145 / 锦州权杖 146 / 关氏世传碑 146
四 文化地理
多民族聚居 151 / 辽西满族 151 / 锡伯族 152 / 小河口义乌兵后裔 153 / 窝堡安居 153 /
囤顶房屋 153 / 张老道家宅 154 / 杏仁小米粥 155 / 兴城全羊席 155 / 辽西火锅 155 /
大张酥火勺 156 / 落草·踩生 156 / 请大安·请小安 156 / “拜影”祭祖 157 /
白衣观音崇拜 157 / 义县萨满仪式 158 / 宝林楼 159 / 三清阁 160 / 锦州天后宫 160 /
北镇山神庙 161 / 崇兴寺双塔 161 / 万佛堂石窟 163 / 奉国寺 163 / 明性寺 163 /
绥中斜塔 165 / 闾阳清真寺 166 / 黑山天主教堂 167 / 正月十五摸狮子 167 / 添仓节 168 /
辽西灯会秧歌 168 / 绥中霸王鞭 169 / 古塔回民舞狮 169 / 建昌大鼓 169 / 陈派评书 170 /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170 / 辽西木偶戏 171 / 锦州皮影 171 / 西路二人转 172 / 竹马舞 172 /
九龙十八会 173 / 新立屯关帝庙会 173 / 兴城海会 174 / 慕容廆 174 / 萧绰 174 / 贺钦 175 /
朱梅 175 / 袁崇焕 176 / 马人望 177 / 耶律楚材 177 / 张瑨 178 / 刘春烺 178 / 萧军 179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远古的脉络,今日的桥梁——走近中国的地理脊梁 在中国辽阔而壮丽的疆域版图上,存在着一些地理单元,它们并非巍峨的山脉,也非浩渺的江河,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意义,在国家的发展脉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走廊”的概念,尤为引人遐想,它暗示着连接、沟通、通路,也预示着文化的交融与战略的纵横。 本文所要探讨的,并非一本关于特定地理区域的详尽百科全书,而是一场关于“走廊”这一地理概念本身,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等多元视角下的深刻内涵的探索。我们将跳出对某个具体“走廊”的聚焦,而是尝试理解“走廊”作为一种地理形态,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又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第一章:何以为“走廊”?——地理学的视角与概念解析 “走廊”,在地理学中,通常指代狭长、连贯的地理通道,它连接着两个或多个相对孤立的区域。这种通道可以是地理上的,如河谷、山间隘口,也可以是人文的,如交通干线、经济带。其核心特征在于“连通性”和“狭长性”。 地理廊道的形成机制: 地理廊道并非凭空出现,其形成往往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系发育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例如,河流冲刷形成的河谷,由于地势相对平坦,易于通行,自然而然地成为早期人类迁徙和交流的通道。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也同样具备廊道的特性。山地中的低洼地带或山脉之间的豁口,则为跨越障碍提供了可能。 人文廊道的演变与扩张: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形成的地理廊道逐渐被人文因素所强化。道路的修建、城镇的兴起、贸易的繁荣,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固化这些通道。一条原始的山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宽阔的驿道,再到现代的高速公路,其“走廊”的性质也随之升级。 “走廊”的类型学: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将“走廊”进行分类。 按地理形态划分: 河谷廊道、山地廊道、平原廊道、海岸廊道等。 按功能划分: 交通廊道(如铁路、公路)、经济廊道(如产业带、贸易通道)、文化廊道(如民族迁徙路线、宗教传播路径)、军事廊道(如战略要道)。 按跨度划分: 区域性廊道、大陆性廊道、洲际性廊道。 “走廊”的战略意义: 地理上的“走廊”往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们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经济发展的咽喉。谁能控制这些“走廊”,谁就可能掌握更多的战略主动权和经济优势。历史上,无数的战争和冲突,都围绕着对重要地理通道的争夺而展开。 第二章:中国历史中的“走廊”印记——文明的交织与国家的塑造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地理格局的复杂性孕育了形态各异的“走廊”,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丝绸之路:陆上经济与文化廊道 起源与演变: 狭义的丝绸之路,通常指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古代商贸通道。但广义而言,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包含多条线路,跨越数千年。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唐朝的鼎盛时期以及后来的元朝,不断地被拓展和利用。 物质的流通与思想的碰撞: 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西运,换回了金银、毛皮、香料等。更重要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以及天文、历法、医学、艺术等知识,也通过这条廊道得以传播与交流。它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廊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互鉴与融合。 战略地位的凸显: 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原王朝的经济繁荣和国际影响力。对这些陆上通道的控制,也成为历代王朝重要的战略目标。 河西走廊:连接中原与西域的生命线 地理概况: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是一条狭长的绿洲地带。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它成为连接黄土高原与新疆绿洲的唯一可行通道。 军事与交通枢纽: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便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前沿阵地,也是向西拓展疆域、维护统治的重要战略通道。汉武帝在此设立河西四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这一区域的有效管辖。唐朝时期的安西都护府,也依仗河西走廊的畅通,将中华文明的触角延伸至更远的西方。 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驼队,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沿途的绿洲城镇,如敦煌、张掖、武威等,成为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文化交汇点。莫高窟、炳灵寺等石窟艺术的辉煌,便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证明。 其他重要的地理廊道: 燕山山脉与冀北山地间的通道: 这些区域构成了连接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天然屏障,但同时也存在着若干重要的关隘和通道,如山海关、古北口等,它们在历史上承担着重要的军事防御和民族交流的功能,是抵御北方民族南下或中原王朝北伐的关键节点。 长江与黄河水系中的“水道走廊”: 虽然是水系,但江河的连通性也构成了重要的“水道走廊”。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更是将长江和黄河水系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的流通和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与交通廊道之一。 南方山地中的通道: 在中国南方,虽然多山,但也有一些相对平坦的河谷或山间通道,如湘江、赣江流域,以及连接四川盆地与外部的若干隘口,它们在历史上扮演着区域性的连接和沟通角色。 第三章:现代中国的“走廊”战略——经济腾飞与区域协调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战略的调整,“走廊”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经济走廊的构建与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就是构建新时代的陆海联动、陆海联通的经济走廊。它不仅包括传统的陆路通道,如中欧班列所连接的亚欧大陆桥,也涵盖了海上运输通道,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核心目标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互联互通。 国内区域经济协调: 在国内层面,国家也在积极构建区域经济走廊,以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例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都体现了以特定地理区域为载体,通过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联动,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经济发展“走廊”。 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网: 中国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如四纵四横的高铁网,以及密布的高速公路,正在不断地压缩时空距离,塑造新的交通廊道。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廊道,极大地提升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效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内陆港口与空港的建设: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内陆地区也在积极建设大型港口和空港,通过多式联运,将内陆腹地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形成新的陆海联运“走廊”。 战略通道的现代化转型: 能源通道的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与稳定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管道、输电网络等能源通道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优化,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走廊”。 信息通信廊道: 互联网、光纤网络、卫星通信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成了全新的“信息走廊”。这些看不见的通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连接着全球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 挑战与机遇: 地缘政治的考量: 战略通道的建设和维护,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平衡各方利益,确保通道的畅通与安全,是重要的挑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交通枢纽、能源管道等,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影响。如何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区域平衡与包容性增长: 经济走廊的建设,也需要关注区域间的平衡发展,避免出现新的不平等。如何让更多的地区从走廊经济中受益,实现包容性增长,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结语:走廊,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永恒脉络 “走廊”这一地理概念,穿越古今,连接着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从古代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到现代构建全球经济合作的“一带一路”,再到国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走廊,它们都以其独特的“连通性”和“狭长性”,塑造着人类社会的形态与发展。 当我们审视中国的地理格局,便会发现,这些如同动脉般延伸的“走廊”,不仅承载着物质的流动,更交织着文化的交融,也维系着国家战略的命脉。它们是文明的摇篮,是经济的引擎,也是战略的要塞。理解这些“走廊”,便是理解中国自身的发展逻辑,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更是在洞察未来世界格局的变迁。 这篇内容,并非一本详尽的地理专著,而是对“走廊”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一次深刻梳理与解读。它邀请我们跳出具体的地理界限,去体悟那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永恒的地理与人文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关于城市发展史和区域经济变迁的著作,这本书虽然定位是地理百科,但它提供的宏观视角和微观案例结合的方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罗列地理数据,而是巧妙地将人文历史、气候特征与资源分布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叙事。特别是其中关于资源开发的历史脉络梳理,非常细致入微,展示了特定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河谷地带的土壤构成分析,随后立刻对接到了那里传统农业的特点,这种逻辑链条的构建非常严谨,让人读后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地理学知识,转化成了一部关于人类适应与改造自然的生动史诗,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士来说,绝对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填补了我以往阅读中对区域联动性理解上的空白。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虚拟旅行。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正亲自站在某处高坡之上,俯瞰着连绵起伏的地貌。他对于自然景观的描摹,不仅仅停留在形态的描述上,更注重捕捉那种氛围和光影的变化,比如清晨雾气缭绕山谷的景象,或是暴雨过后泥土散发的独特气味,这些细腻的感官描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候现象的描述,那种对季风的走向、冷暖气流交汇点的捕捉,精准而富有诗意。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的“地理坐标”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书中所涉及的地区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好奇心,甚至激发了我未来实地考察的冲动。这本书成功地将地理知识从冰冷的图谱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从编纂体系上看,这本书的严谨性令人称赞。它似乎遵循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收录和验证标准,信息来源标注得非常规范,虽然是在大众科普的层面上进行阐述,但其引用的数据和历史资料都有据可查,这对于一本工具性质的百科丛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结构上,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按照不同的地理要素(如水文、地貌、生物群落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使得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非常强。这种结构安排,避免了在不同章节间信息重复或遗漏的风险。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地理现象,在不同的章节中,也会从不同侧面进行阐释,确保了观点的全面性。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信息递进,体现了编纂团队在内容组织上的深思熟虑和专业素养,让人感觉手中的这份资料是经过反复打磨的,值得信赖。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大得惊人,我通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隔三差五停下来做笔记,才能消化其中的信息。每一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像是一个个独立的模块,但当你把这些模块串联起来时,就会发现一个宏大且逻辑自洽的地理框架正在慢慢成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举例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一个地理学门外汉,也能大致跟上思路。但这种“易读性”背后,是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支撑,它绝非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例如,对特定地质构造的描述,它会深入到形成年代和主要岩石类型,随后笔锋一转,又会阐述这些地质特点如何影响了近现代的工程建设。这种多维度的交叉解读,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储备,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匠心,封面采用了厚实的哑光纸质,触感沉稳而高级。装帧线上那种古朴的烫金字体,在阳光下低调地闪烁着,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蕴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常见的亮白色,而是略带米黄的纸张,减少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对一本百科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排版上,文字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很多地方采用了分栏设计,既增加了信息量,又保持了视觉的整洁。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地图,线条清晰,色彩饱和度适中,那些手绘的剖面图尤其精美,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地域的肌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实体品质,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怀。即便是只摆在书架上,它也散发出一种低调的文化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探索里面的世界。

评分

帮朋友家的小孩买的,在京东买了很多书了。

评分

这类书找了很久,能得到非常高兴,书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

印刷清晰不错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该书用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角度来介绍自然地理,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该书值得一读。

评分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与地质、地貌、气候;生物、生太;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人类活动历史;区域文化等相关的内容。包括两大平原交汇处、海蚀冲积平原、山地丘陵生境区、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养殖、胡汉交融地、闯关东陆路通道、多民族聚居、辽西满族等。

评分

一种很好的尝试,该书值得一读。

评分

不顾不顾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