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百科叢書:薊遼走廊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薊遼走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穎,李莉 著,《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地理
  • 曆史
  • 中國地理
  • 薊遼走廊
  • 百科全書
  • 區域地理
  • 文化
  • 軍事
  • 北方曆史
  • 燕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88490
版次:2
商品編碼:1179194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92
套裝數量: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從遼東灣西部的沿海平原地貌及多民族文化長廊角度,劃分本書區域範圍。

  記述中原百姓集體移民的“闖關東”曆史事件。

  展示滿、漢相互交融的曆史進程。

  呈現遼代燦爛的禮佛文化;收錄滿漢遺存的手工藝術。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中科院地學部多位院士擔任顧問,中國首套圖文並茂,係統地介紹自然、經濟、文化、曆史等多方麵知識的地理百科全書。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薊遼走廊》即圍繞“關東南大門”——曆史上通往關東的“傍海道”而展開,介紹瞭這條位於醫巫閭山、鬆嶺一綫東南至遼東灣之間,地域覆蓋遼寜葫蘆島、錦州、鞍山、瀋陽的“海濱長廊”的地理環境以及曆史文化。作為一條由中原通嚮東北地區東部、地勢較為平坦順暢的通道,這裏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其不僅成為滿、漢民族角逐爭奪之地,還是古代流民百姓為躲避戰禍而北上的優選之路,曆史上著名的“闖關東”事件即在這裏發生。與此同時,書中還介紹瞭這裏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相得益彰、滿漢文化交相輝映、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水乳交融的復雜曆史。同時,遼代崇尚禮佛的文化遺留,濛古族、朝鮮族、滿族、锡伯族等多民族共存的濃鬱風情,都有精彩呈現。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關東南大門 2
一 自然地理
兩大平原交會處 9 / 古沼澤地 10 / 海蝕衝積平原 10 / 綿長海岸綫 11 /
基岩—砂礫質海岸 11 / 海退 13 / 兩河口濕地 14 / 20米等深綫以內海域 14 /
西北嚮東南傾斜 15 / 遼西颱陷 15 / 山海關—北鎮古隆起 15 / 阜新—錦州斷裂帶 16 /
大青山—虹螺山成礦帶 17 / 醫巫閭山 17 / 鬆嶺山脈餘脈 19 / 岩溶地貌 19 /
錦州灣 20 / 六股河流域 20 / 大淩河 21 / 遼河中遊 22 / 小淩河 22 / 女兒河 23 /
沿海鹽堿灘地 23 / 草甸土 24 / 山地—沿海洪泛區 24 / 地震活躍區 25 /
建昌“脊梁” 25 / 大青山 26 / 大黑山 26 / 雲山洞 27 / 佛指山冷暖洞 27 /
龍潭大峽榖 28 / 大淩河源 28 / 青龍河頭 29 / 柏山清泉 29 / 宮山嘴水庫 30 /
六股河衝積平原 30 / 綏中山地 31 / 冰溝大頂 32 / 平頂山 32 / 龍門山 32 / 妙峰嶺 34 /
三女峰 34 / 花戶小石林 35 / 永安堡盆地 35 / 將軍湖 35 / 石河 36 / 王寶河 36 / 黑水河 37 /
狗河四溫泉 37 / 綏中沿海平原 38 / 止錨灣 38 / 綏中十二礁 38 / 老黃頂 39 / 黑鳳山 39 /
首山 40 / 九龍山 40 / 興城怪石林 40 / 興城河 41 / 煙颱河 41 / 興城溫泉 42 /
六股河口濕地 42 / 興城海濱 42 / 長山寺灣 43 / 菊花島 44 / 小海山島 44 / 颱子山 45 /
龍背山 45 / 龜山島 46 / 虹螺山 47 / 靈山 48 / 啞鹿溝洞 48 / 順道溝溶洞 48 / 五裏河 49 /
連山河 49 / 聖水泉 49 / 礦湖 50 / 連山灣 50 / 唐石砬子山 50 / 盤龍洞 51 / 暖泉 51 /
烏金塘水庫 52 / 紫荊山 52 / 北普陀山 53 / 二郎洞山 53 / 大筆架山·海上“天橋” 54 /錦州盆地 54 / 兩河交匯處 55 / 白沙灣 55 / 歪桃山 55 / 五頂山 58 / 茶山 58 / 翠岩山 58 /
牛心山 59 / 十三峰 60 / 百股河 60 / 二道河子 61 / 大淩河下遊 61 / 老爺嶺 61 /
義縣盆地 62 / 鬆嶺東翼丘陵地 62 / 兩河衝積平原 63 / 大石湖 63 / 細河 64 /
淩河九麯 64 / 老龍口水庫 64 / 大蘆花山 65 / 雙峰山 66 / 望海峰 66 / 西沙河 67 /
北鎮大平原 67 / 大石棚 67 / 閭山大峽榖 68 / 新立濕地 68 / 蘆花湖 68 / 大蓮泡 69 /
小黑山 69 / 蛇盤山 69 / 繞陽河濕地 70 / 東沙河 70 / 羊腸河 70 / 蓮花湖 72 / 龍灣水庫 72 /
四方颱—茨榆坨沙丘群 73 / 渾遼衝積低平原 73 / 珍珠湖—仙子湖濕地 74 / 蒲河 74 /
颱安西北沙化區 75 / 大麥科濕地 75 / 遼河灘 75 / 小柳河 76 / 大明潭 76 / 三岔河 76 /
山地丘陵生境區 77 / 醫巫閭山自然保護區 80 / 熱河生物群 80 / 金剛山自然保護區 81 /
淩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82 / 西平森林公園 83 / 遼西木化石 83 / 義縣異木 83 / 古果 84 /
白狼山自然保護區 84 / 油鬆—櫟類林落葉闊葉林 85 / 野生側柏分布北限 85 /
沙生植被 85 / 油鬆 86 / 春榆 87 / 核桃楸 88 / 水麯柳 88 / 綏中軟獼猴桃 88 /
野生山棗樹 89 / 黃菠蘿 90 / 錦帶花 90 / 北烏頭 90 / 堿蓬草 91 / 中華神州鳥 91 /
隱居森林翼龍 92 / 錦州龍 92 / 候鳥遷徙“中轉站” 93 / 赤麻鴨 93 / 蒼鷺 94 / 黑鸛 95 /
大天鵝·小天鵝 95 / 石雞 95 / 綠翅鴨 96 / 穿睛鯽 96 / 刀鱭魚 97 / 文昌魚 97 /
中華絨螯蟹 97 / 刺參 98 / 雜色蛤 98 / 錦州赤貝 99 / 矽藻 99 / 吻沙蠶 99
二 經濟地理
農耕與遊牧 103 / 旱田 103 / 官馬牧養 104 / 製鹽 105 / 沿海灘塗養殖 106 /
道光廿五工藝 106 / 邊市 107 / 傍海道東段 108 / 遼西驛路 108 / 張荒地古渡 109 /
魏塔綫 109 / 錦州港 110 / 葫蘆島港 111 / 綏中油田 111 / 連山鉬礦 112 / 閭山花崗岩 113 /
錦州膨潤土 113 / 生生果園 113 / 闆石溝大棗 114 / 綏中白梨 115 / 北鎮鴨梨 115 /
銀白杏 116 / 建昌黃芩 116 / 黑山花生 117 / 綏中闆栗 117 / 西佛大蔥 117 /
葫蘆島四大海鮮 118 / 綏中草編 118 / 錦州滿綉 118 / 瑪瑙雕刻 119 / 北鎮熏豬蹄 119 /
溝幫子燒雞 120 / 虹螺峴乾豆腐 120 / 錦州小菜 121
三 曆史地理
屠何族 125 / 俞人 125 / 濊貊族 125 / 烏桓族 126 / 慕容鮮卑 126 / 鬍漢交融地 127 /
闖關東陸路通道 128 / 契丹人廣建塔寺 129 / 遼聖宗設隰州 130 / 寜遠大捷 130 /一片石大戰 130 / 塔山阻擊戰 131 / 遼西郡 131 / 險瀆 132 / 遼西省 132 /
遼西紅山文化 133 / 黃山果園遺址 133 / 沙鍋屯遺址 134 / 山河營子遺址 134 /
小荒地山城 135 / 烏金塘青銅短劍墓 135 / 遼代帝王陵墓群 136 / 碣石秦漢遺址群 137 /
遼河西長城 138 / 九門口水上長城 139 / 三颱子烽火颱 142 / 柳條邊 142 / 鎮靜堡城 143 /
興城古城 144 / 前所城 145 / 李成梁石坊 145 / 錦州權杖 146 / 關氏世傳碑 146
四 文化地理
多民族聚居 151 / 遼西滿族 151 / 锡伯族 152 / 小河口義烏兵後裔 153 / 窩堡安居 153 /
囤頂房屋 153 / 張老道傢宅 154 / 杏仁小米粥 155 / 興城全羊席 155 / 遼西火鍋 155 /
大張酥火勺 156 / 落草·踩生 156 / 請大安·請小安 156 / “拜影”祭祖 157 /
白衣觀音崇拜 157 / 義縣薩滿儀式 158 / 寶林樓 159 / 三清閣 160 / 錦州天後宮 160 /
北鎮山神廟 161 / 崇興寺雙塔 161 / 萬佛堂石窟 163 / 奉國寺 163 / 明性寺 163 /
綏中斜塔 165 / 閭陽清真寺 166 / 黑山天主教堂 167 / 正月十五摸獅子 167 / 添倉節 168 /
遼西燈會秧歌 168 / 綏中霸王鞭 169 / 古塔迴民舞獅 169 / 建昌大鼓 169 / 陳派評書 170 /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170 / 遼西木偶戲 171 / 錦州皮影 171 / 西路二人轉 172 / 竹馬舞 172 /
九龍十八會 173 / 新立屯關帝廟會 173 / 興城海會 174 / 慕容廆 174 / 蕭綽 174 / 賀欽 175 /
硃梅 175 / 袁崇煥 176 / 馬人望 177 / 耶律楚材 177 / 張瑨 178 / 劉春烺 178 / 蕭軍 179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遠古的脈絡,今日的橋梁——走近中國的地理脊梁 在中國遼闊而壯麗的疆域版圖上,存在著一些地理單元,它們並非巍峨的山脈,也非浩渺的江河,卻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曆史文化意義,在國傢的發展脈絡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走廊”的概念,尤為引人遐想,它暗示著連接、溝通、通路,也預示著文化的交融與戰略的縱橫。 本文所要探討的,並非一本關於特定地理區域的詳盡百科全書,而是一場關於“走廊”這一地理概念本身,及其在中國曆史、文化、經濟、軍事等多元視角下的深刻內涵的探索。我們將跳齣對某個具體“走廊”的聚焦,而是嘗試理解“走廊”作為一種地理形態,如何塑造瞭人類文明的進程,又如何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第一章:何以為“走廊”?——地理學的視角與概念解析 “走廊”,在地理學中,通常指代狹長、連貫的地理通道,它連接著兩個或多個相對孤立的區域。這種通道可以是地理上的,如河榖、山間隘口,也可以是人文的,如交通乾綫、經濟帶。其核心特徵在於“連通性”和“狹長性”。 地理廊道的形成機製: 地理廊道並非憑空齣現,其形成往往與地質構造、氣候變化、水係發育等自然因素息息相關。例如,河流衝刷形成的河榖,由於地勢相對平坦,易於通行,自然而然地成為早期人類遷徙和交流的通道。冰川侵蝕形成的U型榖,也同樣具備廊道的特性。山地中的低窪地帶或山脈之間的豁口,則為跨越障礙提供瞭可能。 人文廊道的演變與擴張: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自然形成的地理廊道逐漸被人文因素所強化。道路的修建、城鎮的興起、貿易的繁榮,都在不斷地拓展和固化這些通道。一條原始的山徑,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成寬闊的驛道,再到現代的高速公路,其“走廊”的性質也隨之升級。 “走廊”的類型學: 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維度,將“走廊”進行分類。 按地理形態劃分: 河榖廊道、山地廊道、平原廊道、海岸廊道等。 按功能劃分: 交通廊道(如鐵路、公路)、經濟廊道(如産業帶、貿易通道)、文化廊道(如民族遷徙路綫、宗教傳播路徑)、軍事廊道(如戰略要道)。 按跨度劃分: 區域性廊道、大陸性廊道、洲際性廊道。 “走廊”的戰略意義: 地理上的“走廊”往往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它們是兵傢必爭之地,也是經濟發展的咽喉。誰能控製這些“走廊”,誰就可能掌握更多的戰略主動權和經濟優勢。曆史上,無數的戰爭和衝突,都圍繞著對重要地理通道的爭奪而展開。 第二章:中國曆史中的“走廊”印記——文明的交織與國傢的塑造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多元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地理格局的復雜性孕育瞭形態各異的“走廊”,並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深刻地影響瞭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絲綢之路:陸上經濟與文化廊道 起源與演變: 狹義的絲綢之路,通常指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古代商貿通道。但廣義而言,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網絡,包含多條綫路,跨越數韆年。其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隨著漢朝張騫齣使西域、唐朝的鼎盛時期以及後來的元朝,不斷地被拓展和利用。 物質的流通與思想的碰撞: 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商品源源不斷地西運,換迴瞭金銀、毛皮、香料等。更重要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思想,以及天文、曆法、醫學、藝術等知識,也通過這條廊道得以傳播與交流。它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廊道”,促進瞭東西方文明的互鑒與融閤。 戰略地位的凸顯: 絲綢之路的暢通與否,直接關係到中原王朝的經濟繁榮和國際影響力。對這些陸上通道的控製,也成為曆代王朝重要的戰略目標。 河西走廊:連接中原與西域的生命綫 地理概況: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與北山之間,是一條狹長的綠洲地帶。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它成為連接黃土高原與新疆綠洲的唯一可行通道。 軍事與交通樞紐: 自古以來,河西走廊便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前沿陣地,也是嚮西拓展疆域、維護統治的重要戰略通道。漢武帝在此設立河西四郡,標誌著中央政權對這一區域的有效管轄。唐朝時期的安西都護府,也依仗河西走廊的暢通,將中華文明的觸角延伸至更遠的西方。 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橋梁: 絲綢之路上的商旅駝隊,幾乎都要經過河西走廊。沿途的綠洲城鎮,如敦煌、張掖、武威等,成為瞭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文化交匯點。莫高窟、炳靈寺等石窟藝術的輝煌,便是這一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證明。 其他重要的地理廊道: 燕山山脈與冀北山地間的通道: 這些區域構成瞭連接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的天然屏障,但同時也存在著若乾重要的關隘和通道,如山海關、古北口等,它們在曆史上承擔著重要的軍事防禦和民族交流的功能,是抵禦北方民族南下或中原王朝北伐的關鍵節點。 長江與黃河水係中的“水道走廊”: 雖然是水係,但江河的連通性也構成瞭重要的“水道走廊”。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更是將長江和黃河水係連成一體,極大地促進瞭南北經濟的流通和文化的融閤,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濟與交通廊道之一。 南方山地中的通道: 在中國南方,雖然多山,但也有一些相對平坦的河榖或山間通道,如湘江、贛江流域,以及連接四川盆地與外部的若乾隘口,它們在曆史上扮演著區域性的連接和溝通角色。 第三章:現代中國的“走廊”戰略——經濟騰飛與區域協調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傢戰略的調整,“走廊”的概念被賦予瞭新的內涵,並在國傢建設中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經濟走廊的構建與升級: “一帶一路”倡議: 作為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開放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就是構建新時代的陸海聯動、陸海聯通的經濟走廊。它不僅包括傳統的陸路通道,如中歐班列所連接的亞歐大陸橋,也涵蓋瞭海上運輸通道,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核心目標是促進沿綫國傢和地區的經濟閤作、貿易往來和互聯互通。 國內區域經濟協調: 在國內層麵,國傢也在積極構建區域經濟走廊,以促進不同地區間的協調發展。例如,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都體現瞭以特定地理區域為載體,通過交通、産業、生態等方麵的聯動,形成具有協同效應的經濟發展“走廊”。 交通基礎設施的現代化: 高速鐵路與高速公路網: 中國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如四縱四橫的高鐵網,以及密布的高速公路,正在不斷地壓縮時空距離,塑造新的交通廊道。這些現代化的交通廊道,極大地提升瞭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效率,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瞭強大支撐。 內陸港口與空港的建設: 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內陸地區也在積極建設大型港口和空港,通過多式聯運,將內陸腹地與國際市場連接起來,形成新的陸海聯運“走廊”。 戰略通道的現代化轉型: 能源通道的保障: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保障能源供應的安全與穩定成為國傢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油氣管道、輸電網絡等能源通道的建設,也在不斷地拓展和優化,成為保障國傢經濟命脈的重要“走廊”。 信息通信廊道: 互聯網、光縴網絡、衛星通信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構成瞭全新的“信息走廊”。這些看不見的通道,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連接著全球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 挑戰與機遇: 地緣政治的考量: 戰略通道的建設和維護,往往伴隨著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在國際閤作中平衡各方利益,確保通道的暢通與安全,是重要的挑戰。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如大型交通樞紐、能源管道等,對生態環境可能産生影響。如何在建設發展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必須認真麵對的課題。 區域平衡與包容性增長: 經濟走廊的建設,也需要關注區域間的平衡發展,避免齣現新的不平等。如何讓更多的地區從走廊經濟中受益,實現包容性增長,是政策製定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結語:走廊,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永恒脈絡 “走廊”這一地理概念,穿越古今,連接著我們對曆史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展望。從古代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到現代構建全球經濟閤作的“一帶一路”,再到國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走廊,它們都以其獨特的“連通性”和“狹長性”,塑造著人類社會的形態與發展。 當我們審視中國的地理格局,便會發現,這些如同動脈般延伸的“走廊”,不僅承載著物質的流動,更交織著文化的交融,也維係著國傢戰略的命脈。它們是文明的搖籃,是經濟的引擎,也是戰略的要塞。理解這些“走廊”,便是理解中國自身的發展邏輯,理解中華文明的演進軌跡,更是在洞察未來世界格局的變遷。 這篇內容,並非一本詳盡的地理專著,而是對“走廊”這一概念在中國曆史與現實中的一次深刻梳理與解讀。它邀請我們跳齣具體的地理界限,去體悟那些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永恒的地理與人文脈絡。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虛擬旅行。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我正親自站在某處高坡之上,俯瞰著連綿起伏的地貌。他對於自然景觀的描摹,不僅僅停留在形態的描述上,更注重捕捉那種氛圍和光影的變化,比如清晨霧氣繚繞山榖的景象,或是暴雨過後泥土散發的獨特氣味,這些細膩的感官描寫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氣候現象的描述,那種對季風的走嚮、冷暖氣流交匯點的捕捉,精準而富有詩意。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感覺自己的“地理坐標”被重新校準瞭一遍,對書中所涉及的地區産生瞭強烈的親近感和好奇心,甚至激發瞭我未來實地考察的衝動。這本書成功地將地理知識從冰冷的圖譜中解放齣來,賦予瞭它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

從編纂體係上看,這本書的嚴謹性令人稱贊。它似乎遵循瞭一套非常嚴格的收錄和驗證標準,信息來源標注得非常規範,雖然是在大眾科普的層麵上進行闡述,但其引用的數據和曆史資料都有據可查,這對於一本工具性質的百科叢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結構上,它沒有采用簡單的地域劃分,而是按照不同的地理要素(如水文、地貌、生物群落等)進行係統性的梳理,使得知識的關聯性和係統性非常強。這種結構安排,避免瞭在不同章節間信息重復或遺漏的風險。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即便是同一個地理現象,在不同的章節中,也會從不同側麵進行闡釋,確保瞭觀點的全麵性。這種多角度、多層麵的信息遞進,體現瞭編纂團隊在內容組織上的深思熟慮和專業素養,讓人感覺手中的這份資料是經過反復打磨的,值得信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匠心,封麵采用瞭厚實的啞光紙質,觸感沉穩而高級。裝幀綫上那種古樸的燙金字體,在陽光下低調地閃爍著,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內蘊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不是那種常見的亮白色,而是略帶米黃的紙張,減少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這對一本百科類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排版上,文字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疏密有緻,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很多地方采用瞭分欄設計,既增加瞭信息量,又保持瞭視覺的整潔。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穿插的插圖和地圖,綫條清晰,色彩飽和度適中,那些手繪的剖麵圖尤其精美,仿佛能觸摸到那個地域的肌理。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實體品質,已經超越瞭一般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載體的尊重和對讀者體驗的關懷。即便是隻擺在書架上,它也散發齣一種低調的文化氣息,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它,探索裏麵的世界。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閱讀一些關於城市發展史和區域經濟變遷的著作,這本書雖然定位是地理百科,但它提供的宏觀視角和微觀案例結閤的方式,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羅列地理數據,而是巧妙地將人文曆史、氣候特徵與資源分布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區域生態係統敘事。特彆是其中關於資源開發的曆史脈絡梳理,非常細緻入微,展示瞭特定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當地的生産方式和生活習慣。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河榖地帶的土壤構成分析,隨後立刻對接到瞭那裏傳統農業的特點,這種邏輯鏈條的構建非常嚴謹,讓人讀後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地理學知識,轉化成瞭一部關於人類適應與改造自然的生動史詩,對於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人士來說,絕對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它填補瞭我以往閱讀中對區域聯動性理解上的空白。

評分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大得驚人,我通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隔三差五停下來做筆記,纔能消化其中的信息。每一章的結構都非常清晰,像是一個個獨立的模塊,但當你把這些模塊串聯起來時,就會發現一個宏大且邏輯自洽的地理框架正在慢慢成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舉例方式,非常接地氣,沒有過多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是一個地理學門外漢,也能大緻跟上思路。但這種“易讀性”背後,是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支撐,它絕非淺嘗輒止的科普讀物。例如,對特定地質構造的描述,它會深入到形成年代和主要岩石類型,隨後筆鋒一轉,又會闡述這些地質特點如何影響瞭近現代的工程建設。這種多維度的交叉解讀,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知識儲備,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評分

xinhxingxhncongcjngxjgxjbg

評分

xinhxingxhncongcjngxjgxjbg

評分

幫朋友傢的小孩買的,在京東買瞭很多書瞭。

評分

一種很好的嘗試,該書值得一讀。

評分

618價格實惠,一下子買瞭幾十本。

評分

印刷清晰不錯

評分

幫朋友傢的小孩買的,在京東買瞭很多書瞭。

評分

一種很好的嘗試,該書值得一讀。

評分

書還不錯,一下買瞭好多本這個係列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