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场 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探索

创新力场 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九如,熊伟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关村
  • 软件园
  • 创新
  • 科技园区
  • 产业发展
  • 区域经济
  • 中国科技
  • 信息化
  • 创业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3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31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0
字数:1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创新力场: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探索》对我国软件园区的旗帜——中关村软件园15年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析和研究,结合地理经济学创新地提出科技园区发展的双钻石理论,对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对科技园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认为绿色园区、虚拟园区、智慧园区以及服务化运营将是未来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录

序 2
引子 新世纪,十五年 15
第一章 志存高远扬帆启航 21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高新区 21
个人电脑革命引发软件产业崛起 23
印度和爱尔兰出现软件产业聚集 25
中国软件产业的启蒙与觉醒 27
确立以建设软件园为战略选择 29
中关村软件园开工建设 31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挂牌 35
高标准引入企业 36
迎来首批企业 38
加速推进园区发展 41
把软件企业推上国际舞台 42
专业服务如此重要 44
获得领导人高度评价 48
第二章 直面困境坚韧前行 50
拆迁工作困难重重 51
金融危机加剧困境 53
13天要筹集还贷3.75亿 54
为产业发展目标谋划二期 58
充满信心走出低谷 60
第三章 顺应创新大潮做强做优 63
园区产业向创新集聚升级 64
二期建设发力 66
产业服务升级 69
打造软件园国际影响力 73
带动创新聚集,带动创业聚集 81
第四章 产业高地在这里筑成 87
高端产业集聚 88
自主创新引领 97
绿色经济增长 101
国际影响广泛 105
区域辐射带动 109
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制高点 112
第五章 园区建设运营的关键着力点 116
政府定位,企业运作 116
系统规划从高端战略出发 119
园区发展三级联动 121
打造产业生态环境 124
创新园区运营模式 128
第六章 扩展波特“钻石模型” 134
生产要素 139
需求条件 141
支持产业 142
企业群落、产业集群与竞争环境 143
机会 145
政府 146
第七章 建设运营主体“双钻石模型” 148
园区发展机遇 150
政府支持 151
股东资源 152
战略定位 156
业务结构 156
企业文化 159
第八章 探寻中关村软件园的未来 163
软件定义未来 164
互联网改变一切 168
智慧园区 171
创新高地,创业沃土 173
附录 世界十大科技园发展之路 175
美国硅谷――宽容的创新环境 176
英国剑桥科学园――与大学发展相辅相成 180
瑞士西斯塔科技城――移动谷 182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政府主导的软件出口辉煌 184
日本筑波科学城――现代科技乌托邦 188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混合集团+基金会” 190
爱尔兰国家科技园――产学研紧密结合 192
德国慕尼黑科技园区――现代科技 + 传统产业 194
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政府管理、政府运营 197
以色列科技园――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孵化器 200

精彩书摘

  《创新力场 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探索》:
  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就是著名的“18号文”。文件强调“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加快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意义十分重大。”
  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关村软件园开工建设。
  十五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关村软件园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39平方公里,二期1.21平方公里。现在的中关村软件园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理念和服务能力,还是人驻企业、人才集聚和创新氛围,都是世界一流。今天这些看起来一切似乎稀松平常,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软件园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殊不知,十五年前的情况,十五年间的艰难曲折,是那样的不可想象。中关村软件园公司的老员工都还记得,当年,前任董事长李保欣常说一句话,“做这个冈区我们一直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并不知道该怎么做”。现任董事长周放也常说,“中关村软件园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有过起死回生的艰难历程”。
  前文述及的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只是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国家竞争力的作用,分析了产业集聚时相关的因素与诸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涉及如何建设园区、运作同区。为了建设中关村软件园,国内外成规模、有特色的科技园区,中关村软件园公司派人考察过数十个。可是国外与中国不同,外地的情况也不能与北京比,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无法照搬。
  十五年来,在全球经济和中国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中关村软件园站住了,发展了,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园区和企业、有独特创新的业务模式、运行机制以及独特的园区、企业文化。
  那么,中关村软件园过去十五年中,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哪些创新探索?应对了哪些艰难曲折?留下了哪些感人的故事?独特的运营模式和软件文化,哪些值得借鉴和传承?未来中关村将走向何处?翻开下一篇章,你将浮想联翩,留下深刻印象,找到满意答案。
  ……

前言/序言

  序

  互联网时代,软件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也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今年1~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5月19日公布的背景下,按照工信部赋予的职能职责,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发挥软件的核心驱动作用,大力推进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同时,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推动软件产业由大变强,提升全行业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

  近年来,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驱动下,软件产业不断进化创新,软件定义芯片、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服务、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服务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等新理念层出不穷,软件促进跨界融合……一句话,软件正在定义世界。

  从软硬件关系看,软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力推动下,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导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软件开始主导硬件和系统,芯片正在变成“固化的软件”。

  从技术演进看,软件的技术架构正在发生体系性重构。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软件的技术架构加速向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互联网化转变。

  从技术与业务的关系看,软件正在主导和定义经济社会各领域业务运行的基本理念和模式。软件不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工具,生产领域出现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战略”等,消费领域涌现的打车软件、互联网金融等,都是软件技术与业务知识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从而重构传统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当前新一轮的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系统正引领着新一轮的信息化革命,同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业革命也同时交织在一起,形成当前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革新力量。特别是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首次纳入战略规划当中,对当前信息化和软件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创新要求,是新时代信息化的新表述。

  目前我国经济运总体进入新常态,软件业的发展发展势头良好。从2000年开始,中国软件产业以年均36%增长率保持了十多年高速增长。可以说(至少在部分地区),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但是我国软件产业总体发展还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各地发展不均匀、各项配套政策等生态创新不足的地方。因此,如何稳步提高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发挥软件产业基础性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在中国软件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软件园和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此之前,原国家计委和原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大连、成都、西安、济南、杭州、广州、长沙、南京10城市建设10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命名授牌大会也于2001年7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关村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为软件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目前70%以上软件企业植根在全国各地的软件园当中,可以说软件园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软件园和软件产业基地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软件产业开始起步,到朱镕基总理带队考察印度的软件园发展模式,之后的中国软件企业和软件园逐步走过了不断摸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已经占到全球软件业的9%,在中国软件业取得进展的同时,中国软件园的发展也在稳步前进,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软件园。日前,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力报告(2015)》显示,上海浦东软件园、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西安软件园、江苏软件园、沈阳国际软件园、厦门创新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南京信息谷和杭州东部软件园一并跻身十强行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软件园20年来走过了不断积蓄力量的探索道路。相信通过分析其中高端产业聚集特征尤为突出的中关村软件园,总结其发展经验和模式,可以为未来中国软件业提供很好的参考。

  从北京市的角度来看,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近年来也一直获得地方政策和税收方面的支持。今年是中关村软件园成立15周年,也是其发展历程上的一件大事。目前进入中关村软件园区的企业总数达到了300家,包括了IBM、甲骨文、汤森路透等世界500强企业,也吸引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百度、腾讯、网易、新浪等入住,而2014年整个园区企业的收入规模也达到了1400亿元。建立15年来,中关村软件园逐渐摸索了除了一条富有独特特色的软件园发展道路。《创新立场——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探索》一书试图总结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模式,为中国软件业发展找到“达芬奇密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早日实现我国强国的梦想。“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希望中国软件业早日占领世界软件业的高地,为世界软件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创新力场: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探索》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其中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普遍性的角度来描绘一个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区域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 图书简介:《创新力场:区域发展与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前沿》 聚焦于驱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创新,本书深入剖析了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工程: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有效培育、激发并维持强大的创新能力。 本书并非针对特定产业园区的个案研究报告,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创新力场”形成机制的宏大理论模型。它将创新视为一种场域现象,探讨了资本、人才、技术、政策、文化等多元要素如何在特定空间内相互作用,产生超越简单要素叠加效应的聚合能量。 第一部分:力场的构建:理论基础与空间维度 本部分首先对“创新力场”进行严谨的学术界定。它超越了传统上将创新视为线性过程的观点,强调创新是在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中涌现的复杂适应系统。 1. 场域的界定与边界的模糊性: 我们探讨了创新力场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被界定和感知的。这种界定并非仅仅是行政区划,而是由信息流、人才流动和知识溢出所决定的“功能性边界”。力场的强度取决于内部连接的密度和外部接入的广度。书中详细分析了物理邻近性(如产业集群)与虚拟邻近性(如数字网络)在构建力场中的辩证关系。 2. 基础要素的配置与激活: 成功的创新力场需要一系列关键要素的协同配置。这包括: 知识资本的积累与转化机制: 重点不在于拥有多少专利,而在于知识如何在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实现高效流动和商业化转化。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知识转化漏斗”的模型,揭示了不同阶段的瓶颈所在。 人力资源的结构性优化: 分析了“T型人才”(既有深度专业知识又有广博跨界视野)在力场中的核心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 风险资本的结构与导向: 研究了不同阶段的金融工具(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成长基金)如何为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燃料,以及资本的“嗅觉”如何引导资源流向具有颠覆潜力的新兴领域。 3. 制度环境的“催化剂”作用: 本部分强调,如果没有一套恰当的制度和治理框架,要素的集聚并不会自然产生力场。这涉及产权保护的有效性、监管环境的灵活性(“沙盒”机制的探讨)、以及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从直接干预者转向生态系统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第二部分:力场的动态演化: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 创新力场并非静止不动,它经历着孕育、成长期、成熟期乃至衰退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本部分聚焦于这种演化机制。 1. 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 我们引入了“协同共生”的概念,来解释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大型平台企业、初创公司、高校院所、专业服务机构)之间如何通过竞争与合作来共同推动系统进步。重点分析了“生态位”的划分与共享机制,避免系统内部的过度同质化导致的活力下降。 2. 溢出效应与网络外部性: 创新力场的关键价值在于其产生的正外部性。本书深入探讨了知识溢出、人才溢出和供应链溢出的量化模型,并分析了网络效应在加速力场扩张中的作用。同时,也讨论了“溢出悖论”——过度依赖外部溢出可能削弱内部组织学习能力的问题。 3. 危机与韧性: 任何高度集聚的系统都面临潜在的脆弱性。本部分分析了外部冲击(如技术范式转变、全球经济波动)如何冲击既有的创新力场。研究了“韧性”的来源,即力场在面临挑战时自我调整、吸收冲击并实现路径依赖突破的能力。这涉及到组织层面的敏捷性和跨界合作的深度。 第三部分:力场的治理与未来方向:从区域聚焦到全球链接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力场的持续发展与治理挑战,关注如何将区域性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普适性的策略框架。 1. 治理的复杂性与多主体协同: 创新力场的有效运作需要跨越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的界限进行复杂治理。书中详细区分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社区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并提出了多主体决策协调的博弈模型。 2. 边界扩展与全球链接: 现代创新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活动。本部分强调了“内向型”创新力场向“外向型”全球链接的转型。分析了如何通过国际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全球标准制定等方式,将区域力场嵌入更广阔的全球创新网络,确保其持续获取前沿信息和高端资源。 3. 持续创新的文化基石: 最终,本书回归到创新力场最核心的驱动力——文化。探讨了容忍失败、鼓励冒险、推崇坦诚沟通的组织文化和区域社会文化,如何成为维持力场长期活力的“暗物质”。这种文化是所有制度和资本之上,最难模仿、也最具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总结: 《创新力场:区域发展与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前沿》为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者、企业家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描述了创新是如何发生的,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如何系统性地设计一个能够自我驱动、持续涌现新价值的“创新土壤”。本书旨在启发读者超越对单一技术或企业的关注,转而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释放巨大能量的宏观生态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洁而又不失力量感。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被那种现代、科技感十足的视觉元素所吸引。封面上色彩的运用也颇具匠心,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巧妙搭配,似乎在预示着一种融合与碰撞,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个关于未来科技、智慧城市以及创业精神的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隐藏在“中关村软件园”这个名字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创新故事和发展脉络。我特别好奇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园区在吸引顶尖人才、孵化初创企业,以及推动技术突破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想象着书中会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或许会穿插一些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测,让读者能够窥见科技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同时,我对“创新力场”这个概念也很感兴趣,它是否像一种无形的力量,驱动着整个园区的蓬勃发展?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创新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孕育和生长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未来城市规划和产业聚集的宏大叙事。我好奇的是,它是否会超越对单一园区或企业的关注,而是将中关村软件园置于更广阔的区域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它是否会探讨园区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乃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分析,例如,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是如何契合国家关于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它又是如何与北京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愿景相互呼应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份发展报告,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我们对未来科技发展和区域创新模式的深刻思考的作品。或许,它还会触及到一些关于科技伦理、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前沿话题,为我们描绘一幅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创新图景。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想要寻找那些能够激发我思考的火花。我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洞察,关于一个区域如何能够持续地保持其创新活力。中关村软件园作为一个知名的科技产业聚集地,其发展历程必然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能深入剖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政策的扶持?是人才的聚集?还是某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内容,并且提供有力的论据来支持。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园区在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方面所采取的策略?是否会探讨其在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的经验?我更想了解的是,当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中关村软件园是如何保持其领先地位,并且不断适应变化的?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区域创新发展的“样板”,让我们从中学习如何打造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引擎。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建议的图书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关于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发展策略的。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位在中关村软件园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观察者,甚至是参与者。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洞察,帮助我理解一个大型科技园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哪些支持。例如,它是否会介绍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对接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企业案例,它们是如何在中关村软件园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成长为行业翘楚的?这些案例的细节,比如它们遇到的困难、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最终的成功经验,对我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思考,作为一个新兴的科技园区,或者一个想要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地区,可以从中学习到哪些有价值的经验。

评分

我常常被那些能够展现人类智慧与毅力,并在挑战中不断突破的创业故事所吸引。当看到“创新力场”这个词时,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创业初期,面临重重困难,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成功的企业。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聚焦于中关村软件园内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来展现“创新力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激励和推动创业者们前进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企业的创业历程,包括他们如何发现市场痛点、如何进行技术攻关、如何组建团队、以及如何应对融资和市场竞争的挑战。这些具体的、生动的故事,将是我最希望从中获得的。我渴望看到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和奋斗精神的瞬间,它们将是激励我不断追求卓越的最好证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