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玉涛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贸易
  • 技术贸易
  • 对外贸易
  • 进出口
  • 技术转移
  • 国际经济
  • 贸易政策
  • 技术创新
  • 商业
  • 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3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3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5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介绍了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以及许可贸易、国际BOT和特许经营等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再次,结合国际技术贸易实践介绍了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税费和程序,并结合不同类型国家的实践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后,新增了科技型企业跨国并购专题,以丰富现有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同类教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国际技术贸易领域的新发展。首先,介绍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国际技术贸易中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国际机构与国际公约,让读者对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其次,介绍了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以及许可贸易、国际BOT和特许经营等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再次,结合国际技术贸易实践介绍了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税费和程序,并结合不同类型国家的实践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后,新增了科技型企业跨国并购专题,以丰富现有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孙玉涛,管理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特聘研究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玛丽·居里研究学者(Marie Currie Research Fellow),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自2010年以来,一直从事“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国际商务和技术转移、全球价值链(GVC)和创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Research Policy(FT50)等国际*期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1 章 国际技术贸易导论 1
1.1 技术的内涵 1
1.1.1 技术的概念 1
1.1.2 技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
1.1.3 技术的特征 2
1.1.4 技术的分类 3
1.2 国际技术贸易的内涵 4
1.2.1 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 4
1.2.2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征 5
1.2.3 国际技术贸易的作用 7
1.2.4 国际技术贸易的规范 8
1.3 国际技术贸易与相关业务的关系 9
1.3.1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关系 9
1.3.2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 11
1.3.3 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13
1.3.4 国际技术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关系 14
1.4 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5
1.4.1 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 15
1.4.2 美日欧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18
1.4.3 中国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30
第 2 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理论 38
2.1 国际竞争优势相关理论 38
2.1.1 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理论 38
2.1.2 规模经济理论 39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41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3
2.1.5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49
2.2 国际商品贸易相关理论 52
2.2.1 学习理论 52
2.2.2 技术扩散理论 53
2.2.3 技术差距论 55
2.2.4 技术转移论 57
2.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8
2.2.6 南北贸易模型 60
2.3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61
2.3.1 垄断优势理论 61
2.3.2 内部化理论 62
2.3.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63
2.3.4 “雁行模式”理论 64
2.3.5 边际产业论 66
2.3.6 国家特定优势理论 67
第 3 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机构与国际公约 72
3.1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机构 72
3.1.1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72
3.1.2 世界贸易组织 75
3.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76
3.1.4 国际劳工组织 78
3.2 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综合性国际公约 78
3.2.1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78
3.2.2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82
3.3 有关专利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88
3.3.1 《专利合作条约》 88
3.3.2 《专利法条约》 89
3.3.3 《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 90
3.4 有关商标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91
3.4.1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 91
3.4.2 《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 94
3.4.3 《建立商标图形要素国际分类维也纳协定》 95
3.5 有关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96
3.5.1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保存海牙协定》 96
3.5.2 《建立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 97
3.6 有关版权及其邻接权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97
3.6.1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97
3.6.2 《世界版权公约》 100
3.6.3 《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 101
第 4 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一) 103
4.1 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概述 103
4.1.1 知识产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03
4.1.2 知识产权制度 107
4.2 专利权 111
4.2.1 专利权概述 111
4.2.2 专利权的内容和特点 120
4.2.3 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123
4.2.4 专利权的贸易 124
4.2.5 专利权的保护 125
4.3 商标权 127
4.3.1 商标概述 127
4.3.2 商标的种类 130
4.3.3 商标权概述 132
4.3.4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139
4.4 专有技术 141
4.4.1 专有技术概述 141
4.4.2 专有技术侵权形式及法律保护 145
第 5 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二) 150
5.1 计算机软件 150
5.1.1 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及分类 150
5.1.2 计算机软件的性质、特点和产业发展 151
5.1.3 计算机软件的贸易方式 154
5.1.4 计算机软件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 154
5.1.5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157
5.1.6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 160
5.2 工业品外观设计 162
5.2.1 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概念、性质和历史 162
5.2.2 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目的 163
5.2.3 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条件 164
5.2.4 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内容 165
5.3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165
5.3.1 集成电路及其布图设计的基本概念 165
5.3.2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专有权 166
5.3.3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法律保护 168
5.3.4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的法律限制 169
5.4 版权及邻接权 170
5.4.1 版权及邻接权的基本概念 170
5.4.2 版权的主体和客体 171
5.4.3 版权的保护 173
5.4.4 版权保护的限制 174
第 6 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一) 177
6.1 许可贸易方式 177
6.1.1 许可贸易的内涵 177
6.1.2 许可贸易的类型 178
6.1.3 许可贸易的合同 180
6.2 国际BOT方式 193
6.2.1 国际BOT方式的内涵 193
6.2.2 国际BOT方式的程序 194
6.2.3 国际BOT项目的合同 195
6.3 特许经营方式 196
6.3.1 特许经营的内涵 196
6.3.2 特许经营的优势和劣势 197
6.3.3 选择特许经营的注意事项 199
第 7 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二) 200
7.1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 200
7.1.1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的内涵 200
7.1.2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的方式 202
7.1.3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的业务程序 203
7.1.4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的合同 205
7.2 国际工程承包 210
7.2.1 国际工程承包的内涵 210
7.2.2 国际工程承包的基本程序 211
7.2.3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212
7.3 国际合作生产与合作开发 216
7.3.1 国际合作生产 216
7.3.2 国际合作开发 219
7.4 补偿贸易 220
7.4.1 补偿贸易的内涵 221
7.4.2 补偿贸易与相关贸易的关系 221
7.4.3 补偿贸易中合作双方的利弊 222
第 8 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与税费 225
8.1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价格 225
8.1.1 技术价格的内涵 225
8.1.2 技术价格的特点 225
8.1.3 技术价格的构成 226
8.1.4 技术价格的确定 230
8.2 国际技术贸易作价原则及影响因素 230
8.2.1 利润分享原则 230
8.2.2 许可方的作价原则 231
8.2.3 被许可方的作价原则 232
8.2.4 影响合同价格的因素 232
8.3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价格支付 234
8.3.1 支付方式 235
8.3.2 支付工具 238
8.3.3 支付时间 239
8.3.4 清算时间 241
8.4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税费征收 241
8.4.1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常见税种 242
8.4.2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征税方式 242
8.5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双重征税 243
8.5.1 双重征税问题产生的原因 243
8.5.2 双重征税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 244
8.5.3 国际技术贸易中双重征税的应对措施 244
8.5.4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中税费条款的注意事项 247
第 9 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程序 248
9.1 国际技术交易前应确定的问题 248
9.1.1 确定拟交易的技术 248
9.1.2 确定技术贸易方式 250
9.1.3 技术招标和投标 251
9.2 国际技术贸易的准备阶段 253
9.2.1 技术项目的论证 253
9.2.2 对外技术询价与比价 255
9.2.3 技术进出口的审批 257
9.3 国际技术贸易的谈判阶段 261
9.3.1 谈判的特点 261
9.3.2 谈判的准备 262
9.3.3 谈判的步骤 264
9.3.4 谈判的策略 265
9.4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签约与履行 266
9.4.1 合同的签约 266
9.4.2 合同的履行 267
第10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法律与政策 268
10.1 发达国家有关技术贸易的法律与政策 268
10.1.1 美国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 268
10.1.2 日本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 273
10.1.3 欧盟技术贸易条约与政策 277
10.2 新兴国家有关技术贸易的法律与政策 280
10.2.1 新兴国家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 280
10.2.2 巴西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 281
10.2.3 印度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 281
10.2.4 马来西亚技术贸易法律与政策 283
10.3 中国有关技术贸易的法律与政策 284
10.3.1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 284
10.3.2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框架 284
10.3.3 中国技术进出口鼓励政策 286
第11章 专题:科技型企业跨国并购 291
11.1 跨国并购的内涵、历程及特点 291
11.1.1 跨国并购的内涵 291
11.1.2 跨国并购的历程 291
11.1.3 跨国并购的特点 293
11.2 跨国并购前期战略部署 295
11.2.1 明确并购动机 296
11.2.2 组建并购团队 298
11.2.3 选择并购形式 298
11.2.4 设计并购方法 300
11.2.5 明确支付与融资方式 301
11.2.6 筛选目标企业 301
11.2.7 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303
11.3 跨国并购交易策略 304
11.3.1 并购时机的把握 304
11.3.2 政治压力的化解 304
11.3.3 交易结构的安排 305
11.3.4 合法避税策略 308
11.4 并购交易后期资源整合 309
11.4.1 战略目标整合 310
11.4.2 治理结构整合 310
11.4.3 财务整合 310
11.4.4 人力资源和文化整合 313
11.4.5 品牌整合 313
11.4.6 协同效用 314
附录 315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修正)》 315
附录B 《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324
附录C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332
附录D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349
附录E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367
参考文献 372
跋 375

前言/序言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知识价值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国家经济生产和分配方式、国际贸易标的和方式等,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智力/知识资源占有和配置为中心的知识经济是国际技术贸易产生和兴起的母体。
  中国作为全球*大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全球技术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2014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全球的43.7%,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是背后的真相并不为人所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进步显而易见,2014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2.05%,通过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实现的技术追赶和跨越让“中国模式”闪耀全球。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主要是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贡献,本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贡献比较小;中国出口的很多高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仍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我们在产品价值增值中的贡献比较小。
  中国技术进口基本实现从“硬”向“软”的转变,但技术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近年来,中国的技术引进已由以关键设备、成套设备为主转向以专有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主,而技术出口则是以计算机软件出口(即软件外包)为主,专有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的规模尚小。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中国技术贸易多年来处于逆差状态。2012年,全国技术进出口金额达736亿美元,技术贸易逆差约15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4)》指出,2013年中国有38%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企业为适应进口国要求而进行技术改造、检验、检疫、认证等的新增成本为242.5亿美元。
  自主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基石。自2006年我国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已经出现了一些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企业。201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没有自主创新的国际技术贸易只能是无源之水。
  20年前OECD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0年前我国提出“自主创新”战略,2016年“创新发展”理念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中国正在积极面对知识经济形态带来的挑战,而国际技术贸易是知识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技术贸易不仅涉及丰富的理论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实务性,不仅需要一定的理工科背景而且涉及创新管理、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法等多个学科。中国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熟练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书从创新管理的视角透析国际技术贸易活动,希望能够为经济管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国际技术贸易》图书内容侧重与替代阅读指南 本册书籍《国际技术贸易》(下文简称“本书”)聚焦于技术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价值转化、监管框架及其对国家经济结构演变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涵盖了技术转移的模式(许可、合资、直接投资等)、知识产权(IP)的跨国保护与执行、技术贸易中的垄断与竞争政策、服务贸易中的技术嵌入,以及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特殊贸易挑战。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现代全球经济中技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因此,以下简介将侧重于描述本书 不包含 的内容,旨在为寻求特定主题信息的读者提供清晰的阅读导向,避免误选。 一、 并非专注于传统商品贸易的微观实务 本书虽然涉及“贸易”,但其焦点远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有形商品(如机械设备、原材料)的进出口流程、海关估价、原产地规则或具体合同文本的起草技术。 本书不深入探讨的领域包括: 1. 具体操作层面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如何优化集装箱运输路线、应对港口拥堵、选择合适的货运代理、或处理复杂的国际多式联运保险条款等。这些内容属于国际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的专业范畴。 2.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量化模型: 虽然本书会讨论关税壁垒对技术转移的影响,但不会提供详细的、基于历史数据的特定产品(如半导体或钢铁)的关税税率变化分析,也不会教授如何使用特定国家的海关编码系统进行精确的合规操作。 3. 外汇风险的日常对冲工具: 本书不会详细介绍如何使用远期合约、期权或掉期等金融工具来对冲企业在进行技术许可费结算过程中面临的短期汇率波动,而是关注宏观政策和长期资本流动对技术定价的影响。 简而言之,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本关于如何“做成一笔具体的货物买卖”的实操手册,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均不匹配。 二、 未将重点放在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 技术贸易往往伴随着资本的跨境流动,但本书对金融资本本身的机制论述是辅助性的,而非核心。 本书明确排除或仅作简要提及的金融领域: 1. 直接的跨国证券投资(FDI中的股权投资细节): 本书会讨论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技术转移的媒介,但不会深入分析FDI的金融结构——例如,如何选择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比例、特定司法管辖区对非居民股东的股息预提税细节、或不同会计准则(如IFRS与US GAAP)下FDI的合并报表处理。 2.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与银行体系改革: 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影子银行的结构、或特定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均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这些是国际金融学的核心议题。 3. 基于技术的金融创新(FinTech): 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中的应用、数字货币的监管套利,或P2P借贷平台的跨国扩张等,属于金融科技或应用金融学的范畴,本书不予详述。 本书关注的是技术授权费、知识产权的估值以及与技术相关的服务支付,而不是金融工具本身的设计与交易。 三、 缺乏对特定尖端科学技术的深度技术解析 本书是一本社会经济学和国际法视角的分析,它关注技术如何流动、如何定价、如何受监管,而不是技术本身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不包含深入的科学或工程学内容: 1. 底层科学原理的阐释: 例如,在讨论半导体技术贸易时,本书不会详细解释极紫外光刻(EUV)的工作原理、光刻胶的化学成分、或量子隧穿效应。它关注的是出口管制、供应链的地理集中性以及对技术获取的限制。 2. 具体软件代码或算法的构建: 针对人工智能部分,本书会分析数据主权、算法偏见与国际合作,但不会提供Python或TensorFlow库的具体编程示例,也不会解释深度学习模型(如Transformer架构)的数学细节。 3. 特定工程标准的制定过程: 本书会提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技术兼容性中的作用,但不会详细介绍某一特定行业标准(如ISO 9001或特定通信协议)的起草会议记录、技术参数的投票过程或具体的测试方法。 读者若需要了解某一特定技术的工程细节或科学基础,应查阅相关学科的专业教科书。 四、 未涉及劳动力流动与社会福利体系 尽管技术贸易必然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技能需求,但本书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层面的技术要素流动,并未深入探讨劳动力市场的微观调整和社会政策。 本书不涵盖以下人力资源和福利议题: 1. 跨国劳动力派遣与移民政策: 绿卡/工作签证的申请流程、特定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税收优惠、或外籍劳工的社会保障接入机制等,属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或移民法的范畴。 2. 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与技能重塑: 探讨技术进步对失业率的影响后,本书不会详细阐述企业应如何设计内部技术升级培训计划、如何评估员工的“未来技能储备”,或具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计算方法。 3. 全球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关于各国医疗保险、养老金体系的设计及其对技术工作者流动性的影响,本书不会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五、 缺乏对特定国家内部经济政策的详尽叙述 本书的分析框架是国际性的、跨国界的。在提及国家案例时,通常是为了例证某一国际规则(如WTO协定)或普遍现象(如技术民族主义),而不是对特定国家内部经济治理的全面剖析。 本书不包含以下深入的国家/区域研究: 1. 某一特定国家的货币政策历史回顾: 例如,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其央行数十年间的量化宽松政策的详细演变过程,或某一发展中国家为稳定通胀而进行的银行改革的内部细节。 2. 特定国家(如中国、欧盟、美国)的产业补贴政策的微观执行细则: 本书会分析产业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对国际技术竞争的影响,但不会详细罗列某一国家针对特定行业(如新能源汽车或生物制药)提供的全部补贴项目、申请流程及具体的财务拨付记录。 3. 单一司法管辖区的非技术性法律实践: 例如,某个国家公司法中关于董事会责任的最新判例、消费者保护法中对线上广告的细微修改,或房地产交易中的税法细则,这些均超出了本书的国际技术贸易视角。 综上所述,《国际技术贸易》提供的是一个战略性、政策性和法律框架导向的视角,用于理解技术如何在国家边界间创造价值、引发摩擦和被纳入全球治理体系。它是一部关于“规则、流向与结构”的著作,而非关于“操作、科学与国内治理”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国际技术贸易》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角度!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技术贸易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其实是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是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作者以非常宏观的视角,将技术贸易置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原因、方式和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对技术转移模式的分析尤为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将技术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是探讨了技术许可、合资合作、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援助等多种转移形式。并且,对每种模式的优劣势、适用场景以及潜在风险都做了详尽的剖析。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技术模仿与创新”的章节,它详细描述了后发国家如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贸易中存在的“技术鸿沟”和“数字鸿沟”问题。它分析了造成这些鸿沟的原因,例如教育水平的差异、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政策上的倾斜等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缩小这些差距。书中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比如加强国际技术援助、促进技术人才的跨国交流、以及建立更加公平的技术贸易规则等等,都让我感到非常有启发性。 此外,这本书在探讨技术贸易的未来趋势时,也展现出了前瞻性的眼光。它预测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技术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它也强调了在技术贸易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技术贸易将更加注重责任和伦理。 总而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全球技术贸易的复杂性,更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国际经济、技术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感兴趣的读者。它就像是一张思维导图,又像是一个智囊团,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和理解国际技术贸易的方方面面。读完这本书,我对“技术赋能”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技术贸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评分

我真是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国际技术贸易》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妙的分析,让我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影响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探索史,带领我深入了解技术贸易的背后故事。 书中关于“技术鸿沟”和“数字赤贫”的讨论,让我对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仅仅是数据的罗列,更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技术落后地区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发展困境。作者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弥合技术差距,如何促进技术的普惠和共享,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方向。 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对“技术主权”和“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它揭示了在当前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技术贸易如何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维度。作者对关键技术(如芯片、人工智能等)的战略地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及不同国家如何围绕这些技术展开竞争和合作,这让我对未来的国际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关注单个技术的研发和转让,更是强调了如何通过政策、教育、资本等多种力量的协同作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作者通过对一些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展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发展它。 总而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全球技术贸易的复杂性,同时也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国际经济、技术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感兴趣的读者。它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又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技术贸易在现代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技术红利”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全球合作与发展的基石。

评分

这本《国际技术贸易》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技术如何跨越国界,以及其中涉及的复杂规则和商业策略非常感兴趣。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宏大的视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款和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贸易的宏观经济背景、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技术流动动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将一些枯燥的贸易理论和法律条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近实际的例子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比如,书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章节,讲解得尤为到位。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哪些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不同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到技术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决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用了一个关于生物技术专利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技术授权,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这让我意识到,技术贸易远不止是简单的买卖,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法律、经济和文化博弈。 此外,这本书对新兴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路径和影响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好奇人工智能、5G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这些前沿领域,是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寻找落脚点,又是如何被不同国家所接纳和发展的。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深度,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国际贸易格局重塑,而《国际技术贸易》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这些巨变的窗口。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视角,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和商业伦理的思考。在进行技术贸易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商业习惯甚至价值观都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作者通过一些有趣的跨国合作案例,展示了如何跨越这些“看不见的障碍”,建立互信,达成共赢。这对于任何有志于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技术是工具,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才是推动合作的关键。 总而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本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引人深思的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国际技术发展和贸易格局的持续关注。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对全球科技发展、国际商业以及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又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复杂的国际技术贸易迷宫,去发现其中的机遇与挑战。读完这本书,我对“技术无国界”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全球力量和复杂运作。

评分

这本书真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学习之旅!我一直对全球经济如何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不断演变充满好奇,而《国际技术贸易》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揭示了这个过程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贸易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如何塑造世界格局的史诗。 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技术贸易中“权力”和“主导权”的探讨。它清晰地展示了,技术输出国如何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优势地位,而技术引进国则可能面临被动局面。书中对“技术依赖”和“技术主权”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自主创新能力是何等重要。 书中关于技术贸易壁垒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局限于关税和配额,而是深入到非关税壁垒,例如技术标准、认证体系、以及一些隐性的保护主义措施。这些壁垒是如何影响技术流动,又如何被不同国家所利用,作者都做了非常生动的阐释。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技术标准战”的案例,它揭示了技术标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较量。 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对“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讨论。在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如何确保技术贸易的健康发展,避免技术滥用和潜在的社会风险,作者提出了许多深邃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技术对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福祉的长远影响。 总而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著作。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全球技术贸易的复杂性,同时也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国际经济、技术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感兴趣的读者。它就像一本启蒙读物,又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技术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技术强国”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科技实力,而是包括了在技术贸易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我一直以来都对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技术流动如何影响各国发展感到好奇,而《国际技术贸易》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技术转让的每一个环节,从政策法规的制定,到市场准入的壁垒,再到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梳理。 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不同国家技术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我一直想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成为技术输出的强国,而另一些国家则在技术引进和消化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作者通过一系列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其中的深层原因,比如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研发投入的力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以及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等等。这些分析让我对全球技术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异同。 书中关于技术贸易中的风险管理部分,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在进行技术引进或出口时,往往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纠纷、市场垄断、技术泄露等诸多风险。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评估和规避这些风险,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策略和工具。例如,在技术引进谈判中,如何界定技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如何避免过度依赖进口技术,以及如何建立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等等,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讨论国际技术合作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挑战和困境。技术贸易并非总是顺风顺水,它常常伴随着文化差异、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书中通过一些真实案例,展示了在跨国技术合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技术合作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更在于各方能否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基础。 总的来说,《国际技术贸易》是一本充满洞察力的著作,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全球技术贸易的现状,更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国际经济、技术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感兴趣的读者。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册,又像是一份战略地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驾驭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的国际技术贸易环境。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贸易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深入探索这个引擎的运作机制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