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偷走的时光

读库偷走的时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国兴 著
图书标签:
  • 时间
  • 阅读
  • 文学
  • 小说
  • 成长
  • 回忆
  • 人生
  • 故事
  • 治愈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0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38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流水行云,事关《读库》。在本世纪的出版界和阅读圈,《读库》树立起行业的新标杆,有人称其为中国的《纽约客》。本书作者身兼《读库》的读者、作者、编者以及活动组织者,讲述十年来的书缘、情缘,崔永元纪录片《我的抗战》全国展映过程中的故事;讲述现代中国的美国人何伟(《寻路中国》《江城》《奇石》作者)是如何认识中国,又是如何被中国人认识的;六十岁认字、七十岁写书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和她的作家女儿兼语文老师的师生趣事……作者将自己由《读库》而结下的这些缘分、经历的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质朴清新,生动感人。
  2.本书从小处着眼,对出版过程的标题、配图、联系版权等细节条分缕析,细细讲来,展现“做书”这门手艺的推敲琢磨功夫,值得做书人借鉴,可供爱书人品味。
  “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的穿越平凡现实的力量和勇气,也许就蕴含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而不是超出在现实之外。”本书由出版及人生,以“书”为媒,讲述一代代读书人、写书人的真实故事,以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告诉大家,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就在此刻。

内容简介

  《读库偷走的时光》分为三辑:
  《心经》一辑,存档作者多年来关于《读库》的阅读与学习笔记;
  《流年》一辑,讲述其身为读者、作者、编者,十年来与读库交往的幕后故事;
  《人间》一辑,梳理其与《读库》部分作者的书缘与情缘。

作者简介

  马国兴,生于1974年,河南博爱人。曾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多年,现任职于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出版有《书生活》、《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等随笔集,主编有《小小说文库》、《环保中国?美文馆》等丛书。
  《读库》读者、作者、特约审校。《流水行云:事关〈读库〉》系列散见于《读库》每年的“00”辑,《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刊发于《读库1005》,《家长的小升初》刊发于《读库1503》。《读库》之外,先后参与审校读库出品的《传家》、《共和国教科书》、《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巴黎烧了吗?》、《永玉六记》、《钓客清话》等图书。

目录

上辑·心经
《读库》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学习笔记
《读库》的编辑经
《读库》的标题风
《读库》的藏书票
中辑·流年
通往读库的一条道路
《读库》的一种读法
“纸上做戏”:这是集结的消息
“我的抗战”:我们做成一件事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诞生记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因缘录
第一读者的前因后果
海桑诗集的前世今生
下辑·人间
刘勃:西游先秦
何伟:情结中国
姜淑梅:写是对写的奖赏
艾苓:一路走来
易卫东:读书只缘养气质
这些人,那些书
附录流水行云:事关《读库》
后记·来日方长

精彩书摘

  《读库》的标题风
  文章可以显示作者的艺术高度,主编的办刊理念,也能直接支撑刊物的标高。一篇文章,对作者来说是成品,对刊物编者来说只是其中一种原材料。一份刊物的编辑、调配、插图、装帧、印刷、发行,乃至策划、管理、经营等诸多环节,创意性与复合性兼具,无不深深烙上主编的印记,而将不同作品组合成有机整体的刊物,便是新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是作者的作品,刊物是主编的作品,作者与编者是一种互为红花绿叶的关系,关键在于各自从事的工作能否做到极致。
  在刊物编者的诸多工作里,必不可少的,便是提炼文章的标题,它是“一瞥的艺术”,体现了编辑的抽绎能力,而架构恰切的标题,对文章有画龙点睛之效。
  《读库》文章的标题,长短不一,简单平实。和导语一样,标题多源于文章词句,看似信手拈来,却凝练妥帖。
  2014年10月25日,在“采菜”座谈会上,老六在回答关于标题的提问时,谈到自己的编辑思路源自职业习惯:“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不是中文专业。如果是中文系的话,可能对标题的追求没有新闻系这么强烈。我在报社工作过六年,一言以蔽之,每一天都在做标题,编辑部还会评选标题做得好的‘标题王’,遇到什么难起的标题,都会找他。那时候讲,减一个字功德无量,这个标题本来十二个字,你给它减成十一个字,就非常了不起。当你把十一个字又减成九个字的时候,哪怕你是一个实习生,如果能干得这么漂亮,总编辑都会给你敬一根烟。业务部门没有尊卑高下,你能把这个想出来,就是最厉害的。在那种环境下,对标题的训练,对标题的在乎,就变成一种本能一样的东西。”
  2013年4月26日,在“把一本书做对”座谈会上,老六说,拟题的风格,和每个人的审美经验有关系:“我个人喜欢19世纪文学,用的全是笨办法,相当于全是用萝卜白菜在做饭,不像20世纪文学会有鲍鱼、海星、海胆、转基因和各种新的东西。我们用萝卜白菜来做着尽量能走入人心的东西,我们都用最常见的字眼来排列组合成一个标题,并且这个标题是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而不是说就这一个标题,它会和其他满满一个书店的书、网络书店里几十万种书放在一起,这个标题怎么能让人记住,怎么不混同于其他书的书名,这是一种特别复杂的考虑。”
  对老六来说,雕琢标题仅仅是文章编辑的一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读库1002》刊发的《一站一坐一生》,主体是一个普通中国人连续62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福州的叶景吕先生从27岁到88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62张。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从第一张清朝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同胞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
  几年后,提及此文编辑内幕,老六说:“一年一照,是人生的仪式。一站一坐,年度交替,是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发现这套照片,并做出详尽考证工作的收藏家仝冰雪是我的大学同学。当他向我展示这套照片时,已有上海一家出版社计划出版,我建议,可由《读库》先行刊发,算是对这一‘冷僻’题材的热身。在编辑过程中,我拟的题目《一站一坐一生》也成为后来单行本的书名。我并不敢对这一书名自鸣得意,也可能会另有同行起出更好的名字,但这恰恰是编辑工作的魅力:没有标准答案,一棵植物在成长过程中,交给不同的园丁,便有不同的灌溉和料理方式,最终形成截然不同的生长轨迹和果实。这个行业之所以令人热爱,就在于它既清晰又模糊,既温暖又残酷。”
  《读库1201》刊发的《故事》,是老六根据吴念真先生2011年8月在广州、上海、南京、北京四地讲座内容整理而成。2012年11月11日,在《读库》七周年读者现场会上,针对主持人柴静的疑问,“吴念真先生写了不少很好的东西,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这篇就是一个很口语化的讲述,而不是他平常的文字,那些文字看上去更规整”,他说:“吴念真是天生讲故事的人,他一说出来就自然是一个非常完整又好听的故事。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比过《读库1201》里那篇《故事》和他书里文章的差别,前者相当于是他讲座现场的笔录,是我根据他四场演讲的笔录,整合成的一篇文章。就像李安老师喜欢做难题一样,编辑那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把四篇笔录整理成一篇文章,我喜欢干这种高难度的事情。”
  自然,相对于整合文章,此文的命名就显得容易多了。在《台湾念真情》简体中文版出版后,老六又将吴念真先生2012年8月14日在北京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念真情》,刊发于《读库1303》。
  在编辑魔鬼训练营课堂上,老六回忆,之前就职于某报时,某年策划一天报道一位劳模,到最后一看,三百多篇文章里,就有十篇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一篇文章的标题不是孤立的,因此,他如今在拟题时,会通盘考虑《读库》此辑及往辑文章标题,注意呼应与规避。
  在推介《读库0604》时,老六说:“杨葵先生的《老楼的老人》一文,写的是一群中国文人的生活片段。这篇文章的编辑,让我留下了极大的遗憾。一直等到《读库0604》出版,我才意识到,应该加上副标题,《老楼的老人——虎坊路甲15号》,这样才好。加上《读库0601》中的《名剧的儿女们——东棉花胡同39号》,以及已经约人在写的‘朝内大街166号’、‘帽儿胡同45号’等等,写的全是侧影、侧面、侧记,等积攒得多了,岂不也是另一种文化地图?”
  的确如此。仅就标题而言,老六的设想是一种呼应。不过,其后也仅《读库0702》刊发了杨葵的《农展馆南里10号》,截至目前,其他“门牌号”诸文尚未得见。呼应之外,尚需规避。在编辑魔鬼训练营课堂上,他以《读库1102》里的《阅卷》为例,由于此辑四字标题过多,加上之前刊发过《图画1958》等文章,所以就放弃了原来拟用的《阅卷1977》。
  对同样的文章,在不同形式的出版物里呈现时,老六对其标题也会做相应调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规避。2015年4月,读库出品的《绘画当为奇迹》面世。此书收入李树波的八篇文章,皆曾刊于《读库》,不过标题全部更新,按照传主出生年份排序:《空旷原野》即“0803”的《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不可知》即“0904”的《大地上的恬美与危机》,《血肉丰盈》即“0705”的《卡拉瓦乔的欲望》,《非日常》即“0801”的《割裂的真实》,《病世界》即“1202”的《生死记:蒙克》,《深度影像》即“0706”的《科柯施卡的世界碎片》,《意识深处》即“0901”的《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梦醒时》即“1001”的《人要从梦中醒来看自己的梦》。
  对读者来说,《读库》文章的标题似乎浑然天成,然而对一些作者来说,并非如此。而对老六的抽绎能力与水平,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这些作者。
  2011年4月26日,熊菂在天涯博客“望月者的空房间”发表博文,其中说:
  上个月,老六在邮件里说:“俺终于把‘书事回忆’编好啦,准备刊发在新一期上。这篇文字我非常喜欢,但感觉你写的时候情绪过于饱满,我从字里行间,做了些删减工作,可以吗?”
  我的回复是:“老六,是以前寄给您的那些吗?您说得没错,几年前写的,现在看来,连我都很不满意,‘青春言情小说’的味道太浓,这大概也是写东西无法避免且忌讳的:沉溺过深。不过那些记忆都是不可磨灭的,相信经过您的删减,能改善许多。”
  老六不愧是非常有经验的资深编辑,一眼看出这个系列存在的毛病,感谢他没有放弃,相反还费心修改,留在记忆深处的个体经历才有机会变成铅字,成为大众体验的一部分。
  今天一早起来,沈熹微告诉我,《读库1102》她已收到,我那篇把她给看哭了。她还拍了照片,我这才得知老六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在书中,我老了》,而我原来的标题被用作题记: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说实话,老六两次改我的标题,都让我心服口服。一次“去庸俗化”,一次“去言情化”。
  熊菂所说的“去言情化”,指的就是老六将《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改为《在书中,我老了》,而“去庸俗化”,说的是此前刊发于《读库0803》的《“哥斯达黎加时代”》。2010年9月1日,她在博文里说:
  犹记得《录像机时代的幸福生活》一文下面,西娅留言说,我这种彻底的写作风格特别适合《读库》。某天心血来潮,把这篇文章寄给了老六,之后便出门旅行,好一段时间没上网。旅行回来打开邮箱,老六的几封邮件静静躺着,以“官人我要”的招牌式语录开场,逐渐“升级”为加急电报:书将付印,文章的作者却不见了踪影,老六不得不对着茫茫比特海大声疾呼。说起来,他完全不用征得我的再次同意,因为是我主动把文章寄去,一句“官人我要”就算达成了协议,老六的谨慎及对作者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不光如此,联系上后,老六又来邮件跟我商榷把《录像机时代的幸福生活》改为《“哥斯达黎加时代”》,这名字出自文中我引用的一句电影台词:“哥斯达黎加,听上去那么遥远。”我微微有些吃惊:一般而言,编辑们害怕不知所云的标题吓退潜在读者,都倾向于通俗易懂甚至媚俗的名字,按理说,我原先的名字正符合这一原则;老六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说明其艺高人胆大,另一方面说明他对《读库》潜在读者的领悟力有信心,这后一点尤其让我倾心——先是作为作者被尊重了一把,后又作为读者被尊重了一把,这才有点明白《读库》为何能保持品质,为何能网罗如此多文坛外的“无名高手”纷纷出山,在出版物泛滥的当下以一种奇峻而笃定的姿态一枝独秀的原因。
  编辑在出版环节中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概括标题等这些具体的工作。在《还需要编辑吗?》一文里,老六说:“在海量信息充斥的当下,编辑对选题的筛选和推荐,才是对作者、读者的更大价值。由若干编辑组成的编辑部、出版社,经过自己皓首穷经又热情敏感、耐心细致又充满灵气的工作,完成口碑的积累,品牌的建设,使作者乐于把自己心血结晶的作品放心地托付给他,使读者对这家出版社的平台产生不由分说的信任和超越功利的忠诚。果能如此,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编辑会存在下去,比任何介质、任何形态的书更久远。”
  此言不虚。
  ……


《时间的缝隙》 在现代社会喧嚣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着被遗忘的故事,等待着被重新发掘。张晓风的《时间的缝隙》便是这样一本,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捕捉并编织了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匆匆掠过的细微之处,那些触碰灵魂深处的温暖与辽远。 这本书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一本提供明确答案的论述性著作。相反,它更像是一曲悠扬的二胡独奏,或是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水墨画。张晓风以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被时间稀释了的珍贵情感,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以及那些平凡生活中闪耀着不平凡光芒的细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时间的缝隙》的核心,是对“慢”的致敬,是对“感受”的强调。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被裹挟着向前,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观察身边世界的细微变化。《时间的缝隙》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让我们可以慢下来,去体会生命本来的节奏,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的邀请。 书中收录的文章,主题广泛,却又万变不离其宗,都指向了对生命本真的探寻。有对故乡的回忆,有对亲情的感悟,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然而,张晓风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落俗套,不陈词滥调。她笔下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地点,更是情感的归宿,是灵魂的根源;她笔下的亲情,不是简单的血缘联系,而是相互理解、默默付出的深刻羁绊;她笔下的友谊,不是酒桌上的豪情壮语,而是知己间的默契与扶持;她笔下的自然,不是冰冷的科学描述,而是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与人类息息相通。 例如,在描绘童年时光的文章中,张晓风不会仅仅列举出童年玩耍的游戏,而是会捕捉到那个特定下午阳光洒在老屋窗棂上的斑驳光影,捕捉到奶奶手中缝补衣物的沙沙声,捕捉到那种无忧无虑、纯粹而又短暂的幸福感。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经过她的笔触,便被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起来,能够轻易地勾起读者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记忆。 又比如,她写到对一朵花的观察,不是简单地描述花瓣的颜色和形状,而是会去思考这朵花是如何在风雨中挺立,如何在阳光下绽放,它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它给路过的人带来了怎样的短暂的愉悦。这种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写法,使得文章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时间的缝隙》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还在于它所传达的真挚情感。张晓风写作的态度,是一种坦诚的自我袒露,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她不回避生活中的无奈与忧伤,但她总是能在这些负面情绪中找到积极的力量,找到继续前行的理由。她的文字,常常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体认,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一种对当下时光的珍惜。 她笔下的“偷走的时光”并非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对过去的回溯,一种对生命长度的延展。她通过回忆,通过对过往点滴的重温,让时间在精神层面得以流转,让曾经的生命体验得以再次鲜活。她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时间向前奔涌,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情感,却可以成为永恒的港湾。 书中还蕴含着许多对人生哲学的浅吟低唱。她会思考“拥有”与“失去”的辩证关系,会探讨“坚持”与“放下”的微妙平衡,会审视“名利”与“内心平静”的选择。她的思考,往往是内敛的,不张扬的,但却深刻而富有启迪性。她不试图用空洞的道理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细腻的观察,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领悟。 例如,她可能会写到一件旧物的价值,这件旧物可能在物质上已经不再有意义,但它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承载了与某个人,某个时期的深厚联系。通过对这件旧物的描绘,她引出了关于“物”与“情”的思考,引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珍贵。她提醒我们,很多时候,真正有价值的,并非物品本身,而是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温度和记忆。 《时间的缝隙》的语言风格,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文字,洗练而优美,没有一句多余的词语,也没有一个生硬的修辞。她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平凡的事物升华。她的句子,往往像流动的溪水,自然而舒缓,却又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阅读她的文字,就如同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寡淡,但细细回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与悠长。 对于许多读者而言,《时间的缝隙》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在充满焦虑和不确定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泉,能够洗涤心灵的尘埃,让人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逐表面的繁华,而在于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在于对生命本质的真诚体悟。 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体验。它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间的旅程,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品味那些沉淀的智慧,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时光如白驹过隙,但那些被我们用心珍藏的瞬间,那些被我们细腻捕捉的情感,都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时间的缝隙中,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时间的缝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是一本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慢慢品味,慢慢消化的书。它就像一位老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陪伴在你身边,给予你温暖和启迪。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无数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珍藏的“偷走的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读库偷走的时光》这本书,我的感受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学类型,却又融合了散文的细腻、游记的广阔和随笔的灵动。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极富张力,却又恰到好处,从不会显得卖弄。我特别欣赏他处理情绪的方式,不是那种直接倾泻的宣泄,而是通过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将一种复杂的情感巧妙地传递出来。读到某个片段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时间长河边,静静观察着一切的旁观者。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追逐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让你在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中,去感受生命的脉络,去体会人生的况味。它探讨了许多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记忆的宏大主题,却都融入在了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之中。每一篇读罢,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作者替你点亮了心中某些模糊的角落。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翻开《读库偷走的时光》这本书,我有点被它的标题吓退了。总觉得这样充满诗意的名字,可能内容会比较晦涩,或者过于矫揉造作。但我的好奇心还是驱使我继续读下去,结果,我大失所望……当然,是那种非常惊喜的“大失所望”。作者的文字,根本就没有我担心的那种“故作高深”,反而是一种非常真诚、非常接地气的表达。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仿佛你能透过文字,看到人物眼中的光芒,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应该如何想,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你自己去体悟,去寻找答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被洗涤过一般,对生活又多了一份温柔的体谅,也对那些曾经拥有的,或已经失去的,多了一份释然和感激。

评分

《读库偷走的时光》这本书,绝对是近几年来我读过的最让人惊喜的一本。刚开始拿到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怀旧读物,然而,它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颗颗精心打磨过的珍珠,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作者的观察力简直是惊为天人,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忽略的细节,在他笔下却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了故事性。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关于老街巷的描写,那场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你能听到隔壁人家的谈笑声,闻到街角小吃摊飘来的香味,甚至能感受到夏日午后炙热的阳光透过屋檐洒下的光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画面时,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冷静的笔触,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和时代变迁的沧桑感。读完之后,你会忍不住停下来,静静地思考,那些曾经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痕迹,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这个概念,原来它并非总是无情地流逝,有时,它也会留下宝贵的礼物。

评分

拿到《读库偷走的时光》这本书,像是意外收获了一份陈年的老照片集,封面上那略显复古的字体和图像,就足以勾起我对过往岁月的无限遐想。翻开扉页,一股纸张特有的淡淡墨香扑鼻而来,这是多少年不曾有过的新鲜感了,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这种触感和气息,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午后,透过斑驳的树影,看着那些故事缓缓展开。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魔力,不疾不徐,如同老友娓娓道来,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在平淡的叙述中,悄悄拨动心弦,让你在不经意间,回想起自己也曾经历过的某个相似的场景,某个模糊的身影,甚至那种久违的心情。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读物,它更像是一坛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每一页都蕴藏着值得反复咀嚼的深意。合上书本,感觉心头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释然,像是和那些“偷走的时光”重逢,也像是和那个曾经的自己再次对话。

评分

《读库偷走的时光》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小门。我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一丝批判的眼光去阅读的,毕竟“偷走的时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过于文艺,容易显得空洞。然而,这本书却是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他不是那种滔滔不绝地讲述,而是常常停顿下来,让你去思考,去回味。很多时候,他描绘的场景,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碎片,比如一次偶然的街头邂逅,一次不经意的回忆,或者一次与老友的深夜长谈。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在他笔下却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让你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生命中许多宝贵的时刻,往往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那些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时间里的点点滴滴。它提醒我,要更加珍惜当下,也要学会感恩过去,正是那些“偷走的时光”,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评分

活动价购买,很好,先买回来有空慢慢看,书太多了。

评分

书不错哦很喜欢也很实惠哦

评分

第一次搶,還沒看呢,嘿嘿。

评分

读库的配套书,喜欢读书的能够看到编辑的另一面

评分

还不错,放假的时候看看,谢谢快递

评分

好书。以前在读库上也读过一些。

评分

精致的书拿在手里就很有感觉

评分

为什么非让评价十字以上!还没看

评分

内容不错,印刷和纸张非常好,我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