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

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国翔 著
图书标签:
  • 近世儒学
  • 儒学史
  • 学术史
  • 中国思想史
  • 理学
  • 心学
  • 明清思想
  • 辨正
  • 钩沉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1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517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7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是作者彭国翔1997年迄今十五年间所选十三篇论文的结集。这些文字发表于海内外各种不同的学术出版物,尤以台湾的学术期刊为多。这十三篇文字都涉及大量中文古典文献,而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这一中文古典文献的原文,因此,《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选择首先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就是顺理成章的。

目录

序言
前言
一、杨时《三经义辨》考论
二、《樗全集》及其作者
三、阳明学者的“实学”辨正
四、王心斋后人的思想与实践——泰州学派研究中被忽略的一脉
五、明刊《龙溪会语》及王龙溪文集佚文——王龙溪文集明刊本略考
六、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有关明代儒学基调的转换
七、日本内阁文库藏善本明刊《中鉴录》及其价值和意义
八、周海门的学派归属与《明儒学案》相关问题之检讨
九、周海门与佛教——历史与思想
十、周海门先生年谱稿
十一、黄宗羲佚著《理学录》考论
十二、姜希辙及其《理学录》考论
十三、清康熙朝理学的异军——彭定求的《儒门法语》初探
新版后记

精彩书摘

  《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
  对海门而言,江与河的比喻,是指具体时空中的存在类型和样态。儒和禅的不同,正如江与河一样,是具体时空中不同的存在。这种万事万物在具体时空中的差异,作为“百虑”和“殊途”,是无需也不能求其一致的,正所谓“因缘之应迹难齐”,所以海门说“欲合一,虽至神不能”。另一方面,虽然江与河在具体的时空中各自有其不同的存在方式,但二者的性质、功能和归宿却是相同的。性质都是“湿性”,功能都是“流行”、“利济”,归宿都是“到海”。就此而言,作为“一致”和“同归”,儒和禅之间的共性也是无从抹杀的,正所谓“心性之根宗无二”,所以海门又说“必歧为二,虽至愚不许”。如果能够明了儒与禅“不可分”、“不可合”各自所在的意义层面,那么,“理一”和“分殊”可以两不相妨而一体无间。海门所谓“了此无二之宗,何因缘之不可?顺彼难齐之遇,何心性之不存?”正是此意。如果不通“理一分殊”之旨,不能明了儒与禅之间分合的意义层面,那么,其弊就不免会使儒与禅都偏于一端而未能得其整全。对儒家来说,如果视禅为“异端”,“使忘言绝虑之旨、知生知死之微,皆推之于禅而不敢当之为儒”,儒家自然只有“粗浅淡薄”的一面;对佛教而言,如果视儒仅为“世法”,“使日用饮食之常、经世宰物之事,皆推之于儒而不敢当之为禅”,佛教则“不可以治家国天下”,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及“行住坐卧,皆是禅定”、“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就都无从谈起了。海门所谓的“儒者之过”和“禅者之过”,正是对儒家和禅宗仅得一面的结果。在他看来,前者是“不知孔子之儒”,后者是“不知如来之禅”。而要了解“孔子之旨”和“如来之旨”,对海门来说,必须分别到“濂洛以后诸儒”和“曹溪以下诸师”那里去探求。显然,对海门来说,宋明理学和禅宗各自代表了儒家和佛教的真精神。
  笔者曾经指出,晚明阳明学发展出了一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这种宗教观既肯定“百虑”,又信守“一致”;既肯定“殊途”,又信守“同归”。虽然认为具体时空中任何一种人类的精神传统都不能以根源性的“道”本身自居,只能是统一性的“道”的“殊相”,但由于同时并不否认宇宙间存在根源性和统一性的“道”,所以也不会流于相对主义。事实上,海门的《佛法正轮序》,正是这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的最佳见证和说明。笔者以往的论述并未引用海门这篇文献,这里也恰好可以补充。
  ……

前言/序言

  2000年7月我在台北初次认识国翔,他当时是北京大学哲学研究生,正在撰写博士论文,即后来修订出版的《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台北:学生书局,2003;北京:三联书店,2005)。当天聚会匆促,未及详谈,不过他好学的热忱在我心中却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四年后他到哈佛大学进行研究工作,曾抽空来访普林斯顿,我们才有充分的论学机会。以后他多次访美,每来必和我有数日的交流,由于治学范围和价值取向都很相近,这种交流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乐趣。
  但国翔尊重传统,却不为传统所限,从学思发展的历程看,他一直在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自《良知学的展开》以来,十年之中他已有四种论集问世(包括本书),重点和取向各不相同,恰可为他在学问上与时俱进的情况作见证。
  本书题作《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国翔认为在他的哲学专业之外,“而属于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领域”(《前言》)。以他的几部论集而言,《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偏重于宗教学的进路,《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所处理的是他最擅长的哲学与哲学史方面的问题;三者恰好鼎足而立。但学科虽跨三门,研究宗旨却一贯而下,同在阐明儒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故相互之间配合得很紧凑。本书所收“辨正”与“钩沉”十三篇,事实上,都和哲学及哲学史密切相关,所以我并不完全同意上引“属于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领域”之说。因为以中国的情形而言,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之间的界线是无法清楚划分的。据我所见,关于《龙溪会浯》和两部《理学录》的考论都涉及了明、清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正如先师钱宾四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中有关陈确《大学辨》、潘平格《求仁录》及章学诚遗书抄本的发现与考订也为后来清代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文献,其贡献决不限于“学术史的领域”。


《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 内容简介: 本書旨在對近世(約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儒學發展進行一次系統性的梳理、辨析與深入挖掘。作者非以單純的編年體或學派羅列的方式呈現,而是著重於對此時期儒學內部存在的若干關鍵性問題進行辨正,並對被學界忽略或邊緣化的重要學術線索進行鉤沉。全書力圖突破傳統學術史研究的既定框架,揭示近世儒學在面臨內外挑戰時,所展現出的複雜性、多樣性及其深遠的歷史影響。 第一部分:辨正——重塑近世儒學的學術圖景 本部分聚焦於糾正學界對近世儒學發展歷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誤解與片面認識。作者認為,過往的儒學史研究,在劃分時代、界定學派、評價人物等方面,往往受到時代思潮、政治傾向或學術傳統的影響,導致對某些重要變革的認識不夠深刻,對某些關鍵人物的學術貢獻評價不夠公允。 關於“明清儒學衰落論”的再審視: 作者首先挑戰了長期以來學界流行的“明清之際,儒學由盛轉衰”的觀點。通過對明代中晚期陽明心學的後續發展、公安派的文學革新與儒學的潛在聯繫,以及清代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經世致用之學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此時期儒學並未走向僵化,反而呈現出新的活力與面向。特別是,對王學末流的批駁,實際上是為儒學自身尋找新的出路,而非全盤否定。黃、顧、王等人的“朴學”與“經世”,更是對漢宋儒學傳統的繼承與超越,其對社會政治的關切,是對儒家“經世濟民”理想的現代性詮釋。 “漢宋之爭”的後續影響與變異: 傳統上,“漢宋之爭”被視為宋明理學衰落後,清代學者回歸漢代古學的一個轉折點。本書則將目光投向這一轉折點的後續發展。作者指出,清代學者對漢學的標榜,並非簡單的回歸,而是融合了宋明理學的思辨精神與對現實的關切。例如,戴震的考據學,雖然強調“性”“情”“道”“理”的辨析,但其最終關懷在於“求之於人心”,這與宋明理學對人心的重視一脈相承。而章學誠的史學思想,則在考據之外,強調“作文”“傳道”,體現了對儒家“道統”傳承的深刻反思。這種“亦漢亦宋”的趨勢,是近世儒學內部一種複雜而富有創造性的張力。 “反經學”思潮與儒學的現代轉型: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科學與思想的衝擊,中國思想界出現了激烈的“反經學”思潮,對傳統儒學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本書深入剖析了這些批判,並辨析其中存在的學術偏見。作者認為,嚴復、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思想,雖然對傳統儒學有所批判,但其批判的對象往往是僵化的、教條化的儒學,而非儒學的核心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批判中,往往又試圖從儒家思想中汲取改造中國的力量,例如梁啟超對“民”“權”“自由”等概念的儒家化詮釋。這種“在批判中繼承”的複雜心態,是理解近世儒學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 近世儒學與學術的專業化: 隨著近代學制的建立,學術開始走向專業化,傳統的“經學”“史學”等界限被重新劃分。本書探討了這一過程對儒學研究產生的影響。作者指出,專業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儒學研究更加精細深入,但也可能導致儒學研究與現實社會的疏離。因此,如何在專業化的框架下,保持儒學原有的“經世致用”的特質,是近世儒學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第二部分:鉤沉——發掘近世儒學的潛藏脈絡 本部分旨在挖掘那些相對隱晦、未被充分重視,但對近世儒學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的學術線索與人物。作者通過細緻的文獻爬梳與比較研究,呈現出一些新的學術視角。 王陽明心學的東傳與在日朝鮮的變異: 傳統研究多關注王學在中國本土的發展,而本書則將目光投向了東亞。作者深入考察了王陽明心學傳播至朝鮮和日本的過程,以及在這些地區所產生的獨特學術變異。例如,朝鮮的丁若鏞如何消化吸收王學,並將其與實學結合;日本的陽明學如何影響了幕末的倒幕運動。這些東傳的變異,不僅豐富了王學的內涵,也為我們理解近世東亞思想交流提供了新的參照。 晚清“舊學”的新生命: 在“新學”風起雲湧的時代,仍有一批學者在堅守與發展“舊學”,並且展現出不同於傳統的新面貌。本書專門探討了晚清時期對《尚書》《詩經》《禮記》等經典的新的解讀,以及對魏晉玄學、唐宋古文等傳統思想資源的重新發掘。例如,吳汝锡對《尚書》的考證,孫詒讓對金文的研究,都體現了“舊學”在學術方法上的進步。這些“舊學”的發展,並非是簡單的守舊,而是為中國文化的延續尋找新的可能性。 邊緣學科與儒學的互動: 本書試圖超越“儒學”本身的範疇,考察近世儒學與一些當時被視為“邊緣”或新興學科的互動。例如,醫學、數學、天文學等在近世的發展,與儒家思想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繫。作者將考察一些儒者在這些領域的探索,以及這些領域的發展如何反過來影響了儒家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這揭示了近世儒學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與整個知識體系保持著動態的聯繫。 女性學者與儒學的潛在貢獻: 傳統的儒學史研究,往往忽略了女性學者的聲音。本書嘗試發掘近世時期一些女性學者在儒學研究上的貢獻,她們的學術觀點、著述以及對儒家倫理的詮釋,可能展現出不同於男性學者的視角。這不僅是對學術史的補充,也是對儒學思想多樣性的一種挖掘。 近世儒學與現代中國社會的萌芽: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將近世儒學的辨正與鉤沉,置於現代中國社會的建構過程中來考察。作者將探討近世儒學中的哪些思想元素,在面對現代性挑戰時,被繼承、被改造、被揚棄,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文化認同。例如,經世致用思想如何轉化為對國家建設的關懷;仁愛精神如何在近代教育和社會福利中得到體現。 總而言之,《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钩沉》不滿足於對過去學術成果的複述,而是力圖以一種批判性的、開放性的態度,重新審視近世儒學的複雜面貌。通過對傳統觀點的辨正,以及對潛藏線索的鉤沉,本書旨在為當代學界提供一個更為全面、深刻、細緻的近世儒學研究視角,並從歷史的深處,為理解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寶貴的啟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叙事功力炉火纯青,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对于复杂概念的阐释深入浅出,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读起来就像在聆听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陈旧的典籍和思想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使得原本头绪纷繁的脉络变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全局的把握,这一点对于理解宏大的历史变迁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微妙的思辨分野时,作者的措辞精准而富有张力,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体会到其中思想碰撞的火花。整体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愉悦的阅读体验,文笔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张弛有度,让人在沉浸其中时,不觉岁月流逝。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源于其思想的锐度和批判性的精神。作者并非满足于对既有学说的简单复述或梳理,而是以一种近乎挑战者的姿态,对传统认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反思和修正。这种批判并非是空洞的否定,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带着敬意的审视。他敢于直面那些在以往研究中被轻描淡写或刻意回避的疑难点,并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去探讨其产生的复杂动因。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活力和思辨的张力。它迫使读者必须放下原有的定见,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锻炼,不再轻易满足于表层的解释,而是开始习惯于探究事物背后的多重可能性和历史的偶然性。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节奏的把握上处理得极其高明。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在前半部分堆砌背景知识,导致读者兴趣消磨,而是在开篇伊始便切入核心议题,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随后,随着论证的深入,节奏会自然地放缓,给予读者充分消化复杂概念的时间。而当重要的转折点来临时,作者又会采用更为凝练和有力的语言,再次提升阅读的紧张感。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确保了即使是面对艰深晦涩的议题,读者也能保持专注,直至将整个思想链条完整地吸收。可以说,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更是一位懂得如何引导听众的“说书人”,让知识的传递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对于内容的搜集和引用,这本书的广度与精度都令人赞叹。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进行了极其耐心的淘洗与筛选。他所引用的材料绝非信手拈来、堆砌数量,而是每一个引文、每一个典故的出现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们如同精准的坐标点,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实牢牢地锚定在一起。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尊重和驾驭能力,为全书的论断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基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从看似无关的侧面材料中,挖掘出能够佐证核心观点的微妙线索,这种“钩沉”的能力,确实展现了超越一般史家的地方。读完全书,我不仅对主要思想有了理解,更对那个时代不同知识群体间的互动与张力有了更为立体的感受,这得益于材料的丰富性与选择的独到。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建筑师般的匠心。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述,都像是经过精心计算的结构单元,它们之间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一座逻辑严密的知识殿堂。这种结构上的平衡感使得全书读起来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不会因为某个细节的深入而导致整体失衡,也不会因为追求流畅而牺牲掉论证的深度。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会运用非常巧妙的对比手法,将两种看似相近实则迥异的学派或思想进行切割和审视,这种剖析的力度和准确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思维导图,只不过这份导图是用优美的文字绘制而成,引导着我们的思考朝着更深远、更精确的方向前进,让人在读完之后,心中对相关领域的认知框架都有了极大的拓宽和重塑。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内容不错,价格太贵了。

评分

蛮好的,东西不错,用着不错,还会再买的。

评分

中鉴录一篇很有用。彭国翔暗暗地离余英时的觉民行道取代得君行道理论有点远,很难说,余的单一逻辑很难完全成立。

评分

余英时作序,应该不错

评分

余英时作序,应该不错

评分

台版出大陆版,跟天人之际等等一个系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