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我在台北初次认识国翔,他当时是北京大学哲学研究生,正在撰写博士论文,即后来修订出版的《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台北:学生书局,2003;北京:三联书店,2005)。当天聚会匆促,未及详谈,不过他好学的热忱在我心中却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四年后他到哈佛大学进行研究工作,曾抽空来访普林斯顿,我们才有充分的论学机会。以后他多次访美,每来必和我有数日的交流,由于治学范围和价值取向都很相近,这种交流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乐趣。
但国翔尊重传统,却不为传统所限,从学思发展的历程看,他一直在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自《良知学的展开》以来,十年之中他已有四种论集问世(包括本书),重点和取向各不相同,恰可为他在学问上与时俱进的情况作见证。
本书题作《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国翔认为在他的哲学专业之外,“而属于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领域”(《前言》)。以他的几部论集而言,《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偏重于宗教学的进路,《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所处理的是他最擅长的哲学与哲学史方面的问题;三者恰好鼎足而立。但学科虽跨三门,研究宗旨却一贯而下,同在阐明儒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故相互之间配合得很紧凑。本书所收“辨正”与“钩沉”十三篇,事实上,都和哲学及哲学史密切相关,所以我并不完全同意上引“属于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领域”之说。因为以中国的情形而言,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之间的界线是无法清楚划分的。据我所见,关于《龙溪会浯》和两部《理学录》的考论都涉及了明、清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正如先师钱宾四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中有关陈确《大学辨》、潘平格《求仁录》及章学诚遗书抄本的发现与考订也为后来清代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文献,其贡献决不限于“学术史的领域”。
这部书的文笔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叙事功力炉火纯青,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对于复杂概念的阐释深入浅出,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读起来就像在聆听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陈旧的典籍和思想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使得原本头绪纷繁的脉络变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全局的把握,这一点对于理解宏大的历史变迁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微妙的思辨分野时,作者的措辞精准而富有张力,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体会到其中思想碰撞的火花。整体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愉悦的阅读体验,文笔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张弛有度,让人在沉浸其中时,不觉岁月流逝。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源于其思想的锐度和批判性的精神。作者并非满足于对既有学说的简单复述或梳理,而是以一种近乎挑战者的姿态,对传统认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反思和修正。这种批判并非是空洞的否定,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带着敬意的审视。他敢于直面那些在以往研究中被轻描淡写或刻意回避的疑难点,并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去探讨其产生的复杂动因。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活力和思辨的张力。它迫使读者必须放下原有的定见,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锻炼,不再轻易满足于表层的解释,而是开始习惯于探究事物背后的多重可能性和历史的偶然性。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节奏的把握上处理得极其高明。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在前半部分堆砌背景知识,导致读者兴趣消磨,而是在开篇伊始便切入核心议题,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随后,随着论证的深入,节奏会自然地放缓,给予读者充分消化复杂概念的时间。而当重要的转折点来临时,作者又会采用更为凝练和有力的语言,再次提升阅读的紧张感。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确保了即使是面对艰深晦涩的议题,读者也能保持专注,直至将整个思想链条完整地吸收。可以说,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更是一位懂得如何引导听众的“说书人”,让知识的传递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对于内容的搜集和引用,这本书的广度与精度都令人赞叹。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进行了极其耐心的淘洗与筛选。他所引用的材料绝非信手拈来、堆砌数量,而是每一个引文、每一个典故的出现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们如同精准的坐标点,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实牢牢地锚定在一起。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尊重和驾驭能力,为全书的论断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基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从看似无关的侧面材料中,挖掘出能够佐证核心观点的微妙线索,这种“钩沉”的能力,确实展现了超越一般史家的地方。读完全书,我不仅对主要思想有了理解,更对那个时代不同知识群体间的互动与张力有了更为立体的感受,这得益于材料的丰富性与选择的独到。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建筑师般的匠心。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述,都像是经过精心计算的结构单元,它们之间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一座逻辑严密的知识殿堂。这种结构上的平衡感使得全书读起来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不会因为某个细节的深入而导致整体失衡,也不会因为追求流畅而牺牲掉论证的深度。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会运用非常巧妙的对比手法,将两种看似相近实则迥异的学派或思想进行切割和审视,这种剖析的力度和准确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思维导图,只不过这份导图是用优美的文字绘制而成,引导着我们的思考朝着更深远、更精确的方向前进,让人在读完之后,心中对相关领域的认知框架都有了极大的拓宽和重塑。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内容不错,价格太贵了。
评分蛮好的,东西不错,用着不错,还会再买的。
评分中鉴录一篇很有用。彭国翔暗暗地离余英时的觉民行道取代得君行道理论有点远,很难说,余的单一逻辑很难完全成立。
评分余英时作序,应该不错
评分余英时作序,应该不错
评分台版出大陆版,跟天人之际等等一个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