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围城日记

青岛围城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和世谦 著,秦俊峰 编
图书标签:
  • 青岛
  • 围城
  • 日记
  • 民国史
  • 历史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城市生活
  • 文化
  • 散文
  • 抗战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8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7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青岛日德战争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1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14年8月至11月,日本与德国为争夺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在我国山东省进行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作者和世谦是青岛早的传教士之一,是青岛整个德占历史的见证人。在日本围困青岛期间,和世谦和他的家人留在了青岛。由于柏林传教会为青岛德军教会,所以和世谦得以接近军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他在日记中记录了战争期问的经历,也记录了其时青岛传唱的歌曲和吟诵的诗歌,这些对于还原这场战争的真实情景及丰富青岛人文历史研究有着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

  秦俊峰,南京大学德语系学士,德国汉堡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1997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派驻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和驻德国大使馆工作。现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侧重中德和中欧关系。译有《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瓦德西庚子回忆录》《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等。和世谦,德国柏林传教会牧师。1898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即和同事昆祚(Kunze)来到胶澳租借地传教,也是青岛整个德占历史的见证人,在青岛德占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日本围困青岛期间,和世谦和他的家人留在了青岛(他的儿子格哈德在一次侦察任务中负伤而亡)。

目录

9月21日
9月21日
9月22日
9月23日
9月24日
9月25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28日
9月29日
9月30日
10月1日
10月2日
10月3日
10月5日
10月6日
10月7日
10月8日
10月8日
10月9日
10月10日
10月11日
10月12日
10月13日
10月14日
10月15日和16日
10月17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0日
10月21日
10月22日
10月23日
10月26日
10月27日
10月28日
10月29日
10月30日
10月31日
11月1日
11月7日
11月9日
后记

精彩书摘

  《青岛围城日记》:
  我们终于迎来了11月6日和7日之交的夜晚,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最为恐怖的一个夜晚。地狱在倾泻着无穷的怒火,魔鬼.发狂般地咆哮着。步兵要塞仿佛要被无数炮弹的铁片埋藏在底下,防弹掩体下的部队仿佛要被混凝土砌成的围墙废墟所掩埋。四周的入口,连同城市里的街道,都遭到了敌人榴弹的猛烈轰炸。宛若噼里啪啦下着冰雹。在第一步兵营房和第二步兵营房之间,以及第三步兵营房和第四步兵营房之间,陆续出现了“决堤”。我们的弹药消耗殆尽。为了不给被围困的守军留下时间自行销毁大炮和枪械,敌人冒着自己的枪林弹雨拼死突破到我们的阵地。日本人猛烈的炮火将自己人围困在小胡同里,然后将他们掀翻在地上。尽管如此,一队士兵倒下了,便会有另一队士兵顶上。但凡我们的一门大炮开了火,便会在发起冲锋的敌人当中制造无以言表的恐怖效果。所谓的“白墙”——一堵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铁丝网障碍物的围墙,表面用白石灰粉刷一新——以及铁丝网障碍物上,堆满了阵亡日本将士的尸体。第一批冲进城内的日本部队急急忙忙地穿过大街,直往俾斯麦兵营奔去。胶澳总督和他的卫兵部队即驻防那里。倘若我们此前曾经设想过巷战的可能性,那么现在便可以丢掉此种幻想了。除了投降,我们别无选择。
  清晨6点,信号山上升起了白旗。但此后零星的战斗又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如同即将消退的风暴在展现最后的余威。8点左右,战斗终于停止。此时,第一批日本士兵开始成双结对地出现在街头巷尾。我们站在人行道上,看着这些家伙狂野的面部表情。他们紧张地左右张望,生怕一个全副武装的敌人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随后,一个高级日本军官和他的副官走了出来,同时有一大队日本士兵手持打开刺刀的步枪从我们身边跑步前行。从这一刻起,街道的每个角落都被占得满满的。然而,我们却在此时享受到了几近斋月般的宁静,这是怎样一种久违的感受!
  在这里,我必须要对我们的敌人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即日本士兵的纪律性之强令人钦佩。在别墅林立的城市南郊,流氓无赖们公然闯入民宅,在大街上抢夺妇女的金戒指和金胸饰。此外,胜利者们还在孤零零的住宅里到处翻找酒精类饮料。所有这一切都真真实实地发生了。胜利者们定然和我们的部队一样,都被这场战争消耗得精疲力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大街上被枪毙的65个流氓无赖中,至少有50人是红胡子、西夏人和高丽人。或许是日本人引诱这些无赖们——例如红胡子,一个来自山东、赫赫有名的强盗组织——加入了他们的军队。倘若这些强盗响应日本人的号召参了军,希冀可以捞取丰厚的战利品,那么他们必然也是最先战死在战场上的,因为他们必须在日本人发起进攻前对战场进行勘察,这就注定要被我们的大炮,以及遍布战场的地雷所消灭。聪明的日本人便是以此种方式,将本应当成为其最大眼中钉的红胡子们从满洲最富饶的省份彻底铲除。在被击毙者中还有一个日本军官和一个试图趁火打劫的奥地利人。
  ……
一本关于爱、失落和战争中人性的故事,发生在硝烟弥漫的青岛。 《青岛围城日记》:一座城池,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是一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时光,一座城市在炮火中颤抖,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绝望与希望的夹缝中挣扎。《青岛围城日记》并非是一部冷冰冰的历史文献,而是一段浸透着血泪、爱恋与坚韧的个人记录。它以一种近乎私密的视角,将读者带入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去感受一个被围困的城市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所交织出的复杂图景。 故事的叙述者,一位名叫林怀深的年轻知识分子,他的笔触细腻而深沉,记录的不仅仅是战火纷飞的日常,更是他对这座城市、对身边的人、对未来的种种思绪。怀深本应在书斋里度过他的人生,沉醉于古籍的墨香,但命运的齿轮无情地将他推向了历史的漩涡。当炮声取代了往日的宁静,当围墙之外是敌人的铁蹄,当熟悉的街巷变得陌生而危险,怀深手中的笔,成为了他记录现实、慰藉心灵,甚至与命运抗争的唯一武器。 围城,意味着隔绝,意味着窒息。城内的人们,如同被困在孤岛上的漂泊者,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这座围城何时才能挣脱束缚。每一天,都可能是生死未卜的一天。怀深用他的日记,捕捉着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安与恐惧。他记录着物资的匮乏,粮价的飞涨,人们脸上挥之不去的焦虑。他目睹了商贩们在绝望中囤积居奇,也看到了邻里之间在危难时刻的相互扶持。他描述了孩子们在炮火声中惊恐的哭泣,也记录了成年人强作镇定的勉强笑容。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围城生活的真实面貌——它不是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无数个微小而真实的个体命运的集合。 然而,《青岛围城日记》的魅力远不止于对战争残酷性的描绘。在绝望的阴影下,生命的力量依然顽强地生长。怀深的情感线索,为这段灰暗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故事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他与一位名叫苏婉的女子之间,在乱世中萌生了朦胧而真挚的爱情。婉是一位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女子,她的身上既有旧时代大家闺秀的温婉,也带着新时代女性的坚韧与智慧。在围城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慰藉,在每一次短暂的相聚中,寻找着属于彼此的温暖。怀深笔下的婉,是灵动的,是坚强的,是能在最艰难的时刻,用一抹微笑和一句鼓励,点亮他心中微弱的希望之光。他们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山盟海誓,而是如同暗夜中闪烁的星辰,在无边的黑暗中,传递着微弱却不灭的光芒。每一次对婉的思念,每一次对她安危的担忧,都让怀深的笔触充满了深情与忧虑。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冰冷的战争机器之下,两颗年轻的心是如何努力地维系着一份纯洁的感情,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下,为彼此寻找活下去的意义。 除了情感的刻画,《青岛围城日记》也深刻地展现了不同阶层人物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怀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局势的分析,对未来的思考,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越个人安危的宏大视野。他关心着这座城市的未来,关心着民族的命运。他记录了城中各色人等,有在动荡中依旧故我,沉溺于享乐的官僚;有在战火中奔走相告,散布谣言的市井小民;有在背后默默奉献,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更有那些眼神中写满迷茫与恐惧,却不得不面对这一切的孩子们。怀深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将这些人物群像一一呈现,让我们看到,战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不同的苦难与抗争。 围城的生活,是一种对耐力的考验。当补给中断,食物短缺,疾病开始蔓延,绝望的情绪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传播。怀深在日记中,也记录了他内心的挣扎。他曾有过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死的恐惧,甚至对人性的失望。然而,正是这种坦诚的记录,让他的文字更显真实,也更具力量。他并没有回避自己内心的软弱与脆弱,而是将它们袒露在纸上,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未知的命运搏斗。他写下对家人远方的思念,写下对和平年代的憧憬,这些朴素的愿望,在围城的日子里,显得尤为珍贵。 《青岛围城日记》并非是关于英雄主义的赞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极端困境下,普通人的坚韧与无奈,他们的善良与残忍,他们的爱与恨。怀深用他的笔,捕捉着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让那些淹没在战火中的微小声音,得以被听见。他记录着一个老人如何在饥饿中,将仅有的半块饼分给一个乞讨的孩子;他记录着一群年轻人,如何在炮火纷飞中,依然偷偷聚在一起,用歌声驱散内心的恐惧。这些细节,比宏大的战争场面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随着围城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外部世界的变化,城内的人们也渐渐有所感知。希望与绝望,交替在人们的心头。怀深也在日记中,记录着这些细微的变化,那些来自外部的只言片语,那些传言中的消息,都成为城内人们关注的焦点。他写下对黎明的期盼,写下对自由的渴望。他的文字,在传递着战火的残酷,也在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青岛围城日记》的结尾,并非是一曲胜利的凯歌,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铭记。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依然有着光芒的一面。它让我们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拥有的一切,又该如何铭记那些在苦难中挣扎过的人们。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温,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合上书页,那段被围困的时光,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动人的情感,仿佛就烙印在了心头。林怀深的日记,不仅仅是一个个字句的堆砌,它是一个鲜活的灵魂,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的最真挚的回响。这座城市,曾经经历的苦难,曾经绽放的坚韧,都通过他的笔,得以重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围城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爱、关于失落、关于在最艰难时刻,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青岛围城日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极其内敛的方式,展现了围城中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与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惨烈和悲壮,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翻阅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被压抑的叹息,看到那些紧锁的眉头,更能感受到在绝望中涌动的求生欲望。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其精准,例如对饥饿的描绘,对恐惧的刻画,以及对希望的微小捕捉,都写得入木三分。我从中看到了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个体命运所推动的。它没有浮夸的叙事,也没有英雄主义的颂歌,却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传递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

《青岛围城日记》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沉静却又无比有力的笔调,描绘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默默地注视和记录。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回避了那些宏大的、概念化的历史叙事,转而将焦点放在了最微观、最日常的层面。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围困的城市,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能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的炮火声,更能体会到人们内心的煎熬和期盼。书中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例如食物的匮乏、物资的短缺、以及人们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显得格外真实,也格外令人心痛。我反复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触动,它们并非惊心动魄,却饱含着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温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最平凡的个体生命之中。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感受。

评分

对于《青岛围城日记》这本书,我的看法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具有冲击力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试图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全景图,而是选择了将目光聚焦在围城中普通人的日常与挣扎。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在翻阅历史书,更像是在翻阅一本沾染着尘埃的私人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那个时代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些压抑的情感、突如其来的恐惧、以及在困境中萌发的勇气,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的叙事和政治的角力,更是无数个小人物的命运交织。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充满力量的细节所打动,比如一个母亲为了给孩子弄一口吃的而付出的努力,或者是一群人在绝望中互相打气的场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极端压抑的环境下,人性最原始的韧性和光辉。

评分

读完《青岛围城日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近乎窒息的真实感。作者并没有去渲染宏大的战争场面,或者刻意雕琢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翻开书页,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被封锁的城市之中。饥饿、恐慌、绝望,这些词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探到当时青岛人民的生活图景。我看到了为了几粒粮食而奔波的身影,看到了在炮火声中瑟瑟发抖的孩子,也看到了在绝境中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温暖瞬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却在不动声色中将一种沉重的悲伤和顽强的生命力灌注其中。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食物的描写所打动,那些对稀粥、野菜、甚至树皮的细致刻画,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极端环境下,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如何变得弥足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历史,更是对人性和生命最本真的探索,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评分

《青岛围城日记》给我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经历”。这本书的书写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以一种俯瞰的姿态讲述历史,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非常平视、甚至有些卑微的视角。我仿佛跟着书中那些平凡的青岛市民,一起经历了围城的日子。作者的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我时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书中的场景,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空气中的沉闷和压抑。书中对细节的捕捉尤其令人称道,例如对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对孩子纯真的幻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些微小的片段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从中看到了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互相扶持,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围城”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封锁,更是精神上的考验。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安宁的生活,也让我对那些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们心生敬意。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非常好!一直看好京东商城!这个产品也非常喜欢!!!!!很实用很好看!!!!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非常好!一直看好京东商城!这个产品也非常喜欢!!!!!很实用很好看!!!!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