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悦,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海军史
  • 军舰
  • 清末
  • 近代史
  • 军事史
  • 图录
  • 船舶
  • 海军
  • 历史
  • 19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1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70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由中国海军史领军学者陈悦编写,对中国晚清时期的海军装备作出有系统的梳理。图书数据全面,几乎收录当时所有舰船的数据,包括大型铁甲舰、巡洋舰和小型炮舰、鱼雷艇、蚊子船等。书中对舰只的描叙非常深入,除建造和服役史,大部分舰只均附有马力、火力、排水量等性能数据。而且此书配图接近400幅,尤以舰船线图、战争时的历史照片、近代海军人物肖像等最为珍贵,还补充了武备、旗帜、涂装等相关军舰知识,大大提升其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悦,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长期致力于中国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与普及。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顾问、山东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清末海军舰船志》《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沉没的甲午》《甲午海战》等。曾任电视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船政学堂》《甲午》等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近代海防初创时期
早期蒸汽军舰
阿思本舰队
亨利·华尔代购舰

第二章 同光新政时期
铁甲舰
巡洋舰
炮舰
鱼雷舰艇
杂项军舰

第三章 清末新建海军时代
巡洋舰
炮舰
鱼雷舰艇
杂项军舰

附录 晚清军舰的基础知识
一、舰种
二、舰体
三、装甲
四、动力
五、武备
六、军旗
七、外观装饰

前言/序言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 序言 1855年至1911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中国海军从无到有、蹒跚起步、直至迎来短暂辉煌与最终落寞的半个多世纪。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古老帝国的海军建设,既是中国奋起直追、挽救危亡的缩影,也深刻反映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渗透,以及中国内部改革与顽固势力的博弈。本书《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正是致力于梳理和呈现这一时期中国海军的舰船面貌,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力图还原那些曾经在黄海、长江、东南海疆乃至更远海域巡弋的中国战舰,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而是以“舰”为载体,串联起那段特殊的历史。它是一本面向海事史爱好者、军事史研究者、以及对近代中国转型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图志,旨在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中国海军。 背景:海风初起,巨浪淘沙 (1855-1860年代) 1855年,距离鸦片战争失败已过去十余年,中国对海防的认识依然模糊,海疆的防御能力薄弱,如同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虽然官府已有所警醒,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建设尚未启动。此时,一些零散的、带有技术改良性质的海防措施开始出现,例如引进西方火炮,但成体系的近代化海军几乎是一片空白。 进入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西方海军的强大火力与灵活战术,终于迫使清政府正视海军建设的紧迫性。以洋务运动为开端,一批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长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建立强大的海军。虽然此时的中国海军,依旧处于“船坚炮利”的学习和模仿阶段,所购置的舰船也多为西方旧式或小型军舰,但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曙光初现。 萌芽与扩张:自强之舰,驶向远洋 (1870s-1880s) 1870年代至1880年代,是中国海军建设的关键发展期。洋务派在沿海设立了多个造船基地,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开始尝试自主制造军舰。尽管初期的国产舰船在技术上仍显稚嫩,但其意义非凡,标志着中国在海军装备制造上迈出了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这一时期,中国海军的舰船构成逐渐多元化。除了数量有限的巡洋舰、炮舰,还大量购置了训练舰、鱼雷艇等新型舰种,以适应不同作战需求和训练目的。例如,从欧洲引进的“开济”级巡洋舰,虽然性能不算顶尖,但其吨位、火炮配置已远超以往的中国舰船,成为海军骨干力量。福州船政局也成功建造了“扬威”、“超勇”等一批国产舰艇,虽然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损失殆尽,但它们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一时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组织了海关的“巡江营”,其舰船虽然不属于正式海军序列,但其装备和训练已具备一定的近代化特征,为后来海军的组建积累了经验。 鼎盛与挑战:北洋舰队的荣辱 (1880s-1894) 1880年代末,随着以“定远”、“镇远”为代表的德国制造的铁甲舰的加入,中国海军迎来了其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北洋海军。这两艘巨舰,以其厚重的装甲、强大的主炮,在当时亚洲堪称首屈一指,它们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海防力量,也象征着中国迈入世界海军强国行列的雄心。 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海军的集大成者,其舰船种类齐全,包括铁甲舰、巡洋舰、炮舰、鱼雷艇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度成为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这段时期,中国海军的舰船不仅在中国海域巡弋,甚至远赴朝鲜、日本,进行军事展示和外交活动,展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稳定的决心。 然而,好景不长。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了中国海军命运的转折点。书中呈现的1894年之前,北洋海军的舰船,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战术应用上,都曾是中国近代化的骄傲。但战争的残酷现实,暴露了中国海军在战略思想、军备管理、以及与陆军协同作战等方面的诸多不足。 衰落与挣扎:甲午之后,破碎的舰队 (1895-1900) 甲午海战的惨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乌有,大批精良舰船沉没或被日军俘获,北洋海军宣告覆灭。战后,中国海军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舰船数量锐减,技术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尽管如此,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海军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新政”改革为契机,清政府再次启动海军的重建工作。南洋海军、福建水师等残存力量,以及新购置的少量舰船,构成了战后中国海军的基本盘。这一时期,中国海军开始引进更多小型、快速的舰船,如防护巡洋舰、驱逐舰、布雷舰等,以适应新的海战模式。 例如,新购置的“海容”、“海筹”、“海琛”等巡洋舰,以及“建安”级驱逐舰,虽然与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差距,但它们代表着中国海军在战后重新起步的努力。然而,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海军的重建之路充满坎坷,资金匮乏、政治动荡、列强干涉等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海军的发展。 最后的希望:清末海军的变革与转型 (1900-1911) 进入20世纪,中国海军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随着海军部(陆海军部)的成立,海军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庚子事变后,外国势力在中国沿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使得中国海军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末海军的建设,开始更加注重专业化和国际化。许多海军军官被派往海外留学,学习先进的海军理论和技术。海军的编制和训练也逐渐向西方海军模式靠拢。 书中涉及的1900年至191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海军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舰船,如“海天”、“海鹰”等巡洋舰,虽然数量不多,但代表了中国海军在技术引进和性能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中国也开始关注海军航空兵的初步探索,一些带有航空功能的舰船也开始出现。 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宣告了清王朝海军时代的终结。本书所呈现的1911年,是中国海军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充满未知的新时代的开端。 本书的意义:舰影留痕,启迪后人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海军舰船的系统性梳理和图解,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详实的视觉档案。本书收录的每一艘舰船,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编号或模型,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梦想、努力、牺牲与悲情。 通过对这些舰船的名称、排水量、主炮口径、建造地点、服役时间等细节的呈现,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海军在技术上的进步与落后,在战略上的困惑与探索。它们是中国近代化尝试的缩影,是民族命运的见证,也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本书希望通过这些“舰影”,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历程,认识到国家强大与海军建设的紧密联系。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未来的启迪,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海军史的关注和研究,从中汲取经验,警示后人。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对话的是昔日的战舰,对话的是那个时代的海军官兵,更是对话的是我们今天的思考。愿这些曾经在大洋上留下航迹的舰船,能在书页之间,再次唤醒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军事装备特别是海军装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最近购入的《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着实让我惊喜。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聚焦于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初步崛起的关键时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海军发展史。我被书中详尽的舰船分类和年代梳理所吸引,从早期引进的蒸汽铁甲舰,到后来本土制造的巡洋舰和鱼雷艇,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作者对舰船的性能参数、武器装备、建造背景甚至官兵配置都有所提及,这对于我这样追求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北洋水师和福建船政的篇章,那里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对“定远”、“镇远”等巨舰的描绘,以及对“吉野”、“海龙”等日方舰船的对比,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海洋力量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认知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水面舰艇。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被历史尘埃淹没的细节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曾经试图改变国家命运却最终未能如愿的尝试。《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样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舰船的图鉴,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近代海军早期奋斗历程的详实记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客观和审慎,并没有回避那个时期中国海军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技术上的落后、管理上的混乱,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劣。通过书中对不同类型舰船的介绍,我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决策者和工程师们在有限的条件下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不同时期海军力量建设的战略考量,以及这些舰船在实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最终的命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和审视那个时代中国的国家力量建设和国防现代化进程。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收藏军事类图书,尤其是关于海军舰船的读者。《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是我近期淘到的得意之作。书的装帧很精美,纸张质量也很不错,这对于一本图志类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艘军舰,除了文字描述,生动的图片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舰船模型插画,这些图像资料的价值不言而喻。我喜欢翻阅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中国海军舰艇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购买外国二手船,到后来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等地的自主建造,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鱼雷艇和早期巡洋舰的介绍很感兴趣,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海军装备的最新科技。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无论是我自己欣赏,还是与同好交流,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海军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海军的萌芽时期充满了好奇。搜索了很久,终于找到了这本《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试读章节,就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呕心沥血。书中提及的那些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显得渺小却又充满勇气试图抵抗的早期中国舰船,名字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官船”和“洋务”时期各类巡防舰、炮艇的描述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象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些舰船如何在海疆线上守护着岌岌可危的国家,它们的吨位、火炮配置,以及所经历的几次重要的海战,无不牵动着我的心弦。作者似乎着重于以图证史,我期待看到书中丰富的舰船插图和照片,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造船技术和海军发展水平。虽然我还没能深入了解每一艘舰的细节,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近代海军早期历史的窗口,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作为一位对清末历史和社会变迁有着深度研究的学者,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发展是洞察其整体国情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这本书,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其展现出的学术严谨性和资料翔实性,已经让我对其价值深感认同。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散落在海内外的各种史料,包括当时的舰船设计图纸、作战记录、官方奏折以及相关的报刊杂志。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舰船的名字和图片,更重要的是,它试图通过舰船这一载体,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在军事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种种努力和困境。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不同时期中国海军建设理念的探讨,以及对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海军技术差距的客观分析。这本书的出现,为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且权威的参考资料,它将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东西不错蛮好的

评分

感觉陈悦这几年有些停滞了,没有真正意义上新的研究成果问世,还是把前几年他关于晚清、民国的已有研究排列组合

评分

陈悦的书一向不错,以前出的舰船志都买了。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内容丰富

评分

很好的一本历史资料书

评分

不错,很好的书,还行。

评分

非常好!是正品!质量非常不错!物流也给力!

评分

真的还不错,加油

评分

为什么要六个字的评价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