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介入中國製造2025國傢戰略製定的核心專傢全麵解析。
2.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明晰宏觀調控精神纔能站在風口,抓住機遇。
3.《中國製造2025》一本書讀懂“中國製造2025”,前瞻産業、行業發展趨勢,透徹瞭解強國藍圖的實踐路徑。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中信齣版集團品牌店》
在現階段,中國*重要、*迫切的戰略任務之一仍然是繼續強健工業筋骨,發展成為製造強國。有瞭以先進製造業為實體的工業之筋骨,中國纔能雄踞於世界大國之列,確保國傢安全、民生福祉和民族昌盛,並且真正成為一個永遠保持活力的創新型國傢。
《中國製造2025》通過對中國經濟的梳理,全麵展現當下麵臨的問題,以及轉型應當選擇的路徑,藉以助力“中國製造2025”強國夢想的實現。
金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工業經濟》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等。
前言製造文明是強國之根
緒論工業的使命和價值
工業是人類發展的翅膀
工業化從“叢林”走嚮文明
工業轉型體現瞭工業的創新和革命的本性
遠未完成的中國工業化
工業發展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
信息化、智能化是工業發展的邏輯必然
上篇工業興國
第一章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趨勢
轉型期的中國工業經濟
我國工業經濟的運行態勢
中國工業肩負的重大使命
入世後的成就與隱憂
第二章 2025:從“工業大國”邁嚮“工業強國”
應對新科技革命應多點耐心
中國工業進入穩中求進階段
中國工業發展的浙江案例
無意義的爭論:中國是頭號工業大國嗎?
第三章“師夷長技”創中國工業文明
美歐“再工業化”的啓示
美國“再工業化”的一些動嚮
工業文明的東西方交融
呼喚中國製造文明
中國工業化的經驗與啓示
中篇産業變革
第四章科技創新是工業化的基礎
技術創新與工業革命
科技創新是工業化的依托
把創新的想象空間更多留給企業
鼓勵差異化、立體式創新
第五章資源環境決定工業化的高度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約束問題
如何提升中國工業環境管製?
如何有效利用國土資源?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綠色經濟增長
形成環境保護的民意基礎
將資源環境納入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
第六章新“四化”同步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中國未來:新“四化”同步發展
信息化推動工業文明的進程
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新趨勢
城鎮化應以人為本
下篇強國戰略
第七章 2025:中國工業化的戰略方嚮
實體經濟是工業化的堅實基礎
加快腹地經濟發展
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嚮
發展現代産業體係
第八章轉型與升級:中國工業化必須邁過的坎
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的主戰場
信用機製與産業發展
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第九章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為什麼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戰略性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的關係
怎樣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迄今為止,中國崛起最大的法寶就是規模巨大的工業體係。工業顯著地提高瞭國傢的生産率和收入水平,使國傢積纍瞭大量的外匯。工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支撐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的實現,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傢的創新能力。中國所麵臨的各項重大經濟、社會和安全問題的解決都依賴於更加強大的工業能力。因此,在現階段,中國最重要、最迫切的戰略任務之一仍然是繼續強健工業筋骨,發展成為製造強國。有瞭以先進製造業為實體的工業之筋骨,中國纔能雄踞於世界大國之列,確保國傢安全、民生福祉和民族昌盛,並且真正成為一個永遠保持活力的創新型國傢。
為此,國務院於 2015年 5月正式印發瞭《中國製造 2025》,作為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 10年的行動綱領。它指齣:“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18世紀中葉開啓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傢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閤國力、保障國傢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美國經濟學傢泰勒·考恩提齣瞭一個值得重視的觀點:當前的世界(主要是美國等發達國傢)處於“科技高原下的經濟睏境”。“至少從 17世紀以來,美國的經濟的確享用瞭無數低垂的果實—大片閑置的土地、大量的移民和強大的新科技。然而,在過去的 40年間,這些低垂的果實開始逐漸消失,但我們還假裝它們仍然掛在那裏。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停滯在科技高原上,而樹枝幾乎已然光禿。 ”“縱觀全球,這些富裕瞭很長時間的國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經濟增長率都從 20世紀 70年代開始放緩,這其實就是科技發展速度在減緩的一個跡象。並非某個特定的因素造成瞭科技增速下降,更多原因是我們快把老本吃盡瞭,卻沒有栽種齣新的果實。”因此,“從 1880年到 1940年的這段時間,難以計數的科技進步成果齣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相形之下,我們的今天除瞭看上去很神奇的互聯網以外,廣義的物質生活層麵並沒有比1953年好很多。”
在《大停滯?科技高原下的經濟睏境:美國的難題和中國的機遇》中文版的序言中,泰勒 ·考恩寫道:“中國有一天會麵臨和美國一樣的技術停滯嗎?很有可能!”他認為:“放眼未來,麵對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國模式的適應能力將經受考驗。”a那麼,中國能否如願以償地建設成為製造業強國呢?
以先進製造業為標誌的現代工業社會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經濟最發達和國傢最強盛的時期,進入工業化進程的國傢大都希望能夠成為製造業強國。但是,即使完成瞭工業化,成為“工業國”,也未必就能成為製造業強國。在當今被稱作“工業國”的數十個國傢中,真正成為製造業強國的屈指可數。可見,製造業強國並不是一個可以水到渠成的目標。隻有具備特殊的條件,並經過超乎一般的努力,一國纔可能成為製造業強國。中國雖然已經是製造業生産能力世界第一的國傢,但離製造業強國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如何建設製造業強國,強健“大國筋骨”,是一個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問題。
工業的本質是將無用的物質轉變為有用的物質,或將有害的物質轉變為有益的物質,其中,製造業最集中體現瞭工業生産的這一本質屬性,是人類能力的最突齣展現。因此,以製造業為核心能力的工業對人類發展承擔著決定性使命。自從 200多年前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傢走上工業化道路,工業化幾乎成為“現代化”的同義語。進而,許多國傢都希望能夠成為製造業強國。那麼,決定製造業強盛的基本因素是什麼?如何纔能實現成為製造業強國的目標?縱觀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的各國,可以看到,有三方麵的基本因素決定著製造業的發展,並進一步決定瞭一國能否成為製造業強國。這三者可以稱為決定製造業發展圖景的“三原色”。
……
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製造的未來充滿瞭信心,但同時也看到瞭轉型過程中需要剋服的重重睏難。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一直關注著國傢的發展,也對“中國製造”這個詞匯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野,讓我瞭解到原來中國在這麼多關鍵領域,都在進行著如此深入和宏大的規劃。它不僅僅是紙麵上的藍圖,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看到瞭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傢居、生物醫藥等方麵的飛速發展,也感受到瞭國傢在推動這些産業進步上的決心。但同時,書中也讓我意識到,我們在一些核心技術上仍然存在短闆,在高端人纔的培養上還需要加大投入。這種坦誠的分析,讓我覺得這本書是值得信賴的。它不僅描繪瞭美好的願景,也指齣瞭實現願景所必需付齣的努力,這讓我對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充滿瞭期待,也願意為之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宏觀認知。作為一名關注宏觀經濟的研究者,我一直在思考中國經濟如何在高位實現可持續增長,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這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中國在製造業領域的發展思路,其前瞻性和戰略性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份産業政策的解讀,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發展路綫圖,勾勒齣瞭中國希望在關鍵技術和核心産業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的決心。書中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布局,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強調,以及對産業鏈自主可控的追求,都體現瞭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國際閤作與競爭的論述,以及中國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下,穩步推進製造業的全球化進程。這本書為我理解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提供瞭重要的分析框架和數據支撐,是我研究工作的重要參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我身處一個傳統製造業企業,近年來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市場競爭激烈,技術迭代加速,傳統模式似乎越來越難以維係。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燈,讓我看到瞭轉型的方嚮和可能性。它詳盡地分析瞭當前中國製造業麵臨的痛點,比如核心技術受製於人、品牌影響力不足、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這些都 resonates with 我的實際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這些一綫從業者指明瞭努力的方嚮,例如如何加強自主研發,如何擁抱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工業強基工程”和“智能製造”的章節印象深刻,這些內容為我們企業在技術升級和管理創新方麵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這樣的實踐性指導,幫助更多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真正從“中國製造”邁嚮“中國創造”。
評分這是一本讓人眼前一亮的著作,它描繪瞭一幅宏大的中國産業升級藍圖。我一直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抱有濃厚興趣,尤其是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瞭解中國如何在製造業領域尋求突破,實現由“製造大國”嚮“製造強國”的轉變,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樣一個深入的視角。它不僅清晰地闡述瞭中國在哪些重點領域,例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設定瞭 ambitious 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它試圖去解析實現這些目標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政策宣示層麵,而是能夠深入到具體的産業實踐,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經驗教訓,或者對技術瓶頸的分析。例如,在人工智能和芯片製造方麵,書中是否會探討具體的突破路徑?在綠色製造和可持續發展方麵,又有哪些創新的舉措?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充滿期待,也引發瞭我對自身行業發展方嚮的深入思考。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製造業的雄心與挑戰。作為一名關注國際貿易和産業轉移的學者,我一直對“中國製造”的演進軌跡充滿好奇。這本書以一種相對客觀的視角,剖析瞭中國在製造業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毫不迴避地指齣瞭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半導體、航空航天等方麵的巨大投入和戰略部署,也讓我認識到,在核心技術自主化、産業生態健全化等方麵,中國仍然麵臨著嚴峻的考驗。書中對不同産業的深入分析,對技術瓶頸的探討,以及對人纔培養的重視,都為我理解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嚮提供瞭多元的視角。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高質量發展”的論述,這不僅僅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飛躍,是對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刻洞察。
評分送貨快,態度好,書的內容也好,好評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內容我喜歡。
評分當時單買好瞭,另一本沒給捆綁價,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學習瞭
評分先囤著,還沒開始看,應該很不錯。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好好讀一下,很有幫助。
評分灰常好,送瞭五本給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