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紀事本末》資料詳實,考訂嚴謹,對於紀事本末體的體例有所發展,體現齣撰史與學術研究相結閤的特點,是研究遼史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籍。
《遼史紀事本末》四十捲,清末李有棠撰,它和《金史紀事本末》是姊妹篇。本書的體例分正文和考異兩部分,正文“區彆條流,各從其類,均以正史為主”;考異則兼采群書,用小注的形式,把諸書異同“分載每條之下……以便觀覽,而資質證”。書中的考異部分李有棠還是下瞭很大功夫,但書中未涉及有關遼代的典章製度是突齣的欠缺,對《遼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書後附《遼史人名清元異譯對照錶》。
本次整理以光緒二十九年經作者修訂後的重刻本為底本,正文校以《遼史》,間參《契丹國誌》,考異部分的可疑之處,則校核瞭所徵引的原書。
(清)李有棠(1837-1905),號芾生,江西萍鄉人,清朝史學傢。幼年聰慧,理解力強,對經史特彆留心。後補博士弟子員。光緒年間,任江西峽江縣訓導時,閱覽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便有心寫《遼史紀事本末》40捲與《金史紀事本末》52捲,初刻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後經不斷修訂,二十九年(1903年)由江西學政吳士鑒上奏朝廷,稱“紀述淹賅,考定完密”,為“乙部中不朽之作”。
這套《曆代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的齣現,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不應該僅僅是帝王的功業,更應該包含普通民眾的生活百態。而“紀事本末”這種體例,恰恰能夠讓我們從更宏觀、更微觀的視角去觀察曆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我迫切想知道,在遼朝這個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娛樂方式,他們的社會關係,這些細節能否在這本書中有所體現?我特彆好奇,遼朝的民族構成,它與契丹、漢、奚、渤海等民族是如何相處的?是否存在民族矛盾,或者民族融閤的現象?這些社會層麵的描繪,往往比政治鬥爭更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真實麵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一個更具人情味、更貼近生活的遼朝,讓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和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穿越迴那個遙遠的年代,親身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拿到《曆代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的時候,我腦子裏閃過的是無數個關於遼朝的碎片化印象:飛馳的戰馬、廣袤的草原、精美的金器、還有那個與宋朝並立的強大帝國。但這些印象總是模糊不清,缺乏係統性的瞭解。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朝代,不光要看它的政治軍事,更要看它的文化和經濟。《紀事本末》這種形式,我理解它應該是將史料按照事件的發生順序梳理,這樣讀起來邏輯會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描繪遼朝的經濟狀況,它的農業、畜牧業、商業貿易,以及它與其他政權的經濟往來。比如,它與宋朝的榷場貿易,對雙方的經濟發展起到瞭怎樣的作用?還有,遼朝的文字、宗教信仰、藝術成就,這些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方麵,是否也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充分的展現?我渴望看到一個立體、豐滿的遼朝,而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堆砌。我期待這本書能填補我在這一領域的知識空白,讓我能夠對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王朝,有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剛收到這套《曆代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迫不及待地翻開瞭下冊,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憑觸感和裝幀,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這份厚重。紙張的質地相當不錯,帶著淡淡的油墨香,印刷清晰,字跡飽滿,閱讀體驗上佳。我一直對遼朝這個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瞭獨特角色的王朝充滿好奇,它既非漢族政權,又與宋朝、金朝等漢族政權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互動。傳統史書往往是以漢族視角為主,對遼朝的描寫,即便是《遼史》,也難免有其局限性。而這套“紀事本末”的形式,我尤其期待它能以更貼近曆史事件本身的麵貌來呈現,梳理清晰的脈絡,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人物功業。比如,我特彆想瞭解遼朝的製度是如何運作的,它的捺鉢製度、南北麵官製等,是否能在這套書中有詳細的闡述和生動的描繪。還有,遼朝的社會生活、文化習俗,那些在我們日常認知中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是否也能在這本書中得以窺見一斑?畢竟,一個王朝的生命力,不僅體現在疆域和徵伐,更在於其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文化積澱。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相對客觀、全麵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曾經輝煌又復雜的王朝。
評分從封麵設計上看,《曆代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就透露齣一種嚴謹而又不失古樸的學術氣質。我一直認為,曆史研究,特彆是對那些非主流王朝的研究,需要的是耐心和細緻。《遼史》作為正史,在史料的選取和整理上固然有其權威性,但“紀事本末”的視角,更能幫助我們打破時空的隔閡,以事件為中心,來理解曆史的演進。我一直對遼朝的軍事製度和對外徵戰的策略感到好奇,例如,遼朝是如何能夠在北方的嚴酷環境中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它的戰術又是如何與中原王朝的步兵體係相抗衡的?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遼朝幾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包括其戰略意圖、兵力部署以及戰役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具學術價值的分析,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戰役描述。此外,遼朝的社會結構、民族融閤,以及它對周邊地區,特彆是東北亞文化圈的影響,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這個重要的曆史時期,並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有所思考,有所啓迪。
評分這套《曆代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簡直是為我這種對“野史”和“細節”有著特殊癖好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平時看曆史書,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的,全是官方敘事和政治鬥爭的。我更喜歡那些能把曆史人物“拉下神壇”,讓他們活生生齣現在我眼前的描述。比如,關於耶律阿保機、蕭綽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我渴望看到他們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麵,他們的決策過程,他們的猶豫,甚至他們的睏境。這套書的“紀事本末”體例,我猜想應該會把很多零散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故事,讓讀者能夠像追劇一樣,沉浸在曆史的洪流中。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描寫遼朝與宋朝之間的“澶淵之盟”,這個在中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背後的博弈有多麼微妙?還有,遼朝的滅亡,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衰敗的?是內部的腐朽,還是外部的壓力?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不同於教科書的解讀,一些更具人情味和戲劇性的講述。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者,娓娓道來,將一段塵封的往事,重新展現在我眼前。
評分高士奇從《左傳》所記內容中選取108個篇目,以時間先後為序,按事類立目,重新剪裁排比,每事首尾完具。並博引多種典籍文獻,對於所述內容進行增補考辨,從而使清代紀事本末史書的編撰開始具有學術研究的性質,在整個紀事本末體史書的發展過程具有重要地位。
評分圖書日買瞭幾大箱的書,質量都很好,慢慢看。
評分《金史紀事本末》,清李有棠撰,52捲。光緒十九年(1893年)與《遼史紀事本末》40捲同時初刻,後經不斷修訂,引用書目達510種,事無巨細皆詳加考辨,考異以小字夾注正文之中,又崇尚轉述,故小字過半。
評分《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捲,清高士奇編著。該書是以章衝所做《春鞦左傳是類始末》為基礎,加以補充擴展而成的。他以春鞦時期各國諸侯為中心,在每個國傢之內,把重大事件標目成篇。
評分編年體史書的長處,在於按年代編纂史事,體現瞭曆史發展的順序;其缺點是一事常常隔開若乾年後再接續敘述,記事前後割裂,即“或一事而遠隔數捲,首尾難稽”,對於瞭解曆史事件的完整性很不方便。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為中心,能兼顧時間、事類,實為一種綜閤性的史書體裁;其缺點是各部分之間相互重復或脫節,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典誌體史書強調典章製及同類史實的統一性,其缺點是從縱的方麵分裂瞭曆史的完整性。
評分大促買書很便宜啊,不過書價一直在上漲,以後會不會買不起書瞭。
評分中華書局的曆代紀事本末係列真心不錯,塑封完好,排版印刷清晰!
評分通鑒紀事本末是書局曆代紀事本末8套中唯一1套,重新排印本,印刷清晰,但仍是平裝無綫鎖,純膠裝,每本也不薄,比較惡心。排印本讀起來就是清晰爽朗。
評分末李有棠撰,它和《金史紀事本末》是姊妹篇。本書的體例分正文和考異兩部分,正文“區彆條流,各從其類,均以正史為主”;考異則兼采群書,用小注的形式,把諸書異同“分載每條之下……以便觀覽,而資質證”。書中的考異部分李有棠還是下瞭很大功夫,但書中未涉及有關遼代的典章製度是突齣的欠缺,對《遼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書後附《遼史人名清元異譯對照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