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我国知名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清华大学王名教授和具有极其丰富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经验的王超博士共同撰著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一书,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材。本书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的配套教材。全书以创造性的方式,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重点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与组织学习、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志愿者管理、营销和筹款、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与税务管理等内容,并对非营利组织经常面对的政府购买服务及评估、问责与公信力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书很大的特色在于其采用了对话式的写作方式,全书的编写以二位作者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授课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为基础,全书每章均由“基本原理”和“课堂对话”两部分内容组成,并以“课堂对话”为主。这种编写形式旨在更好地贴近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更加生动地再现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实践者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令本书更具可读性,使读者如临授课实境。
作者简介
王名,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NGO研究所所长,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非营利评论》(中英文杂志)主编,第10~12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兼任国务院职能转变评估专家组成员、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增爱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等职,同时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益慈善、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等。主要学术作品包括《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社会组织概论》、《中国NGO口述史》(一辑、第二辑)、《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德国非营利组织》、《日本非营利组织》、《英国非营利组织》、《美国非营利组织》及EmergingCivilSocietyinChina,1978—2008等。获得2013年度责任中国公益思想奖、“2013年度慈善推动者”等多项奖励及荣誉称号。
王超,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放弃教职,加入世界宣明会,驻点中国云南省永胜县担任项目主任,其后历任世界宣明会云南地区区域代表、华北区域及北京代表、中国办事处执行总监,2010年起,担任世界宣明会中国办事处总干事。2013年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担任首席运营官。2015年9月加入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担任常务副院长。在从事非营利组织管理与领导实践的同时,参与了大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清华大学教授MPA和留学生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及相关课程,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多部相关专著。
前言/序言
本书作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的系列教材,是在2014年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核心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一书正式出版后,根据其中由我执笔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我和王超老师2014年春季一起在清华大学两次采用对话式教学的经验,以及2014年全国MPA核心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两期师资研讨会上的教学实践,经系统整理和多次统稿完成。本书由我和王超老师共同完成,在内容、结构、方法、体例和形式等方面,都做了不同于同类教材的重大创新。付梓之际,以前言的方式,谈谈我们做如此探索的缘由、用意、特点及若干心得,是为本书的导读。
一
首先,谈谈编写这本教材的缘由及用意。
在本书之前,我于2002年编写了《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简称《概论》)的MPA教材,当时我在清华大学为公共管理硕士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尽管没有教材,没有案例,在理论和方法上也都很欠缺,但我想尽办法,一方面拼命翻译介绍国外相关资料,另一方面结合我们大规模开展的国内调研撰写案例,并邀请来自一线的实践者和管理者分享经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讲课效果。出版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邀请我参加当时正在组织的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编写组并执笔本书。当时我的教学经验仅一轮,国内非营利组织的实践发展、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也都处在起步阶段,我带着助教一起,在摸索中战战兢兢地完成了书稿并提交出版社。其后的数年,《概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成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的首选教材,许多高校也在相关的本科乃至专科教学中采用该书,出版社一再重印,并多次要求我修订。于是在2009年,我们总结多年课堂教学和实践研究的经验,在基本遵从原书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修订,于2010年3月再版。修订再版的《概论》教材增补了不少实践案例和反映实践发展的数据资料,但结构和形式未做大的调整,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实际的教学需要和涉及面太广,不宜做颠覆性调整。为了保持教材的连续性,在编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修订《概论》一书的第三版。
2011年底,国务院学位办下发《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将“非营利组织管理”列为12门核心课之一。2013年,全国MPA培养院校院长工作会议确定由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写《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核心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我应邀担任《“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的执笔者和2014年全国MPA核心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两期师资研讨会的首席教授。在编写教学指导纲要时,我发现尽管《概论》教材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可用,但必须做大的修改调整。2013年仲夏,我带着几位博士后来到京郊怀柔的一处农家,利用暑假集中编写指导纲要。三万多字的纲要花了我们一整个暑假。完稿后的纲要尽管还有不少问题,但在内容、体例和结构上都与《概论》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大大缩减了内容,除实践案例及专题讲座外,原书12章内容压缩为7章;另一方面变教材体例为纲要体例,同时增加4章专题性的案例与讲座,便于教师们在教学中灵活安排。2014年春季,我在清华大学开设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使用了该教学指导纲要,并创新性地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教指委先后举办了两期“非营利组织管理”核心课程师资研讨会,我应邀担任首席教授,在使用指导纲要的同时,也尝试推广对话式教学法,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指导纲要的编写和教学实践的创新,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助教和两位博士后的协助下,我们花了两个假期并多次统稿,终于完成了这个全新体裁、结构和形式的教材,使之完全独立于《概论》之外,成为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本非营利组织管理教材。我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一是跟上时代,努力反映这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特别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考;二是紧贴实践,尽量靠近、走进、再现非营利组织实践一线的现实和声音;三是探索创新,在遵循指导纲要的同时,将课堂对话形成的开放场域和课堂效果以文字形式再现出来;四是留有余地,为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指导纲要提供了可以自由发挥的更大空间。真心期待这样一种全新体裁、结构和形式的教材能够带来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二
其次,谈谈本书编写中的主要特点和若干心得。
如上所述,本书的最大创新,是在遵循指导纲要的同时,将课堂对话形成的开放场域和课堂效果以文字形式再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对话体裁的教材,本书的作者因此就成了我和王超两位对话者。要特别介绍一下我的这位合作者。2014年,我邀请时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运营官的王超博士来清华大学任教,和我一起主讲MPA核心课“非营利组织管理”。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他对催化式学习情有独钟,曾多次在国际组织的高级培训中担任催化师,我们也一起在与MIT合作的“创新型领导力行动学习项目”中采用催化式教学。我们商定,采取对话式、催化式、互动式的创新学习方法开设这门课,并将通过对话形成的开放场域和课堂效果整理成文,共同编写这本教材。我们先后在两个不同的MPA班用同样的方法开设这门课,后来又在全国MPA核心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师资研讨会上将2学分的课程压缩为3天做了体验式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本书中对话环节的内容,全部取自我们多次的对话式教学,经录音整理和反复修改成文。
之所以采用对话式教学,乃基于我的这样一个理念:管理之真知来自实践,而实践经验只有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才能表达出来。我在这门课十多年的教学中深感困惑的一点是:缺乏实践支撑。尽管我为这门课开发了大量实践案例,也不断邀请实践者来讲座、客串,但总如隔靴搔痒,难有根本改善。撰写教学指导纲要时我想尽了办法,在体例和结构上做出最大限度的调整,但依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参加催化式学习之后,我顿悟到此前所有的努力或许都近乎徒劳,除非我放下架子,直面实践者之经验。在口述史的研究中我也发现并确信:实践经验只有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才能表达出来。于是我下决心调整自己在课程中的定位,邀请一位实践者到课堂上来,用他(她)活生生的经验作为案例,我则更多地充当引谈人或催化者,以对话的方式全面改版这门课。尽管到目前为止这种创新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令执教的老师们特别担心如何找到合适的实践者,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多年来深以为惑的困局。有此困惑的老师不妨尝试采用类似方法,或许你能找到比我更好的解决之策。
和王超老师的合作尽管并非偶然,但一路走来,还是有几点心得愿和各位分享。其一,一个好的合作者必是你能引以为友的知己,相互尊重的同时,要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互坦诚,引以为友才能合作精进;其二,对话式教学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作品,只有超越你我,一齐用心,协力共治,才能通过对话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效果;其三,对话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催化学习过程,对话者之间、对话者和学生之间通过催化能够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开放场域,让各种有用的信息、观点、创意等产生互动,进而升华为奇妙的开放场域,使每一个当事人都能从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当然,我们的对话式教学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多有瑕疵,我也深感在此阶段将这不成熟之果作为教材编写出来有误人子弟之嫌,故怀着诚惶诚恐之心,恳请读者见谅,并期待能与诸君共同推进和完善这个富有创意的探索。
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邓茗文编辑等诸位同仁,接纳我们的探索并给予耐心的等待和大力支持。
王名
2015年10月
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