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199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承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和叶文心教授。读博期间曾到北京大学访学一年,由萧超然教授指导。
魏定熙对北大的历史定位准确,并成功地将其作为北京城市史的一部分来书写。此外,他在“五四运动在北京”这个主题中颇有创获。作为中国一所现代的帝国大学,北大是帝国的改革者们一手设计的。他们力图建立一套空前的全国学校系统,并将京师大学堂这样一个新式机构置于该系统的顶端。此后,民国初年的教育家们利用帝国时代留给北大的尊荣,将之转变为一所独立自主的大学,而其毕业生也成为现代知识分子,不再抱有过去“学而优则仕”的帝国理想。
——本杰明·艾而曼(Benjamin Elman)
本书极具价值。它填补了一块巨大的空白,对于我们理解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史和思想史均极有帮助。
——史谦德(David Strand)
导论 北京大学之历史定位
第一章 19世纪的学校、政治与改革
第二章 京师大学堂与清末北京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的局势不稳与重新界定
第四章 新旧文化之间
第五章 政治的不断介入
第六章 五四运动的内在张力
第七章 被围困的北大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读的作品,其信息密度相当高,但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论证结构确保了阅读体验的舒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五四”时期的叙事框架。它挑战了那种将知识分子简单视为纯粹思想传播者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竞争和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进行考察。对于想了解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如何从传统士大夫体系中涅槃重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它详尽地展示了1898年到1929年间,知识精英如何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并最终学会了利用机构的“地位”来巩固其思想的“权力”。这种“地位”的获取过程,远比思想的产生过程更具操作性和戏剧性。
评分这本书的扎实之处在于其对档案材料的精湛运用,使得那些本应晦涩的机构内部变动和人事任命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对于“地位”的界定也非常具有创新性,它不仅包括了教职头衔,还延伸到了对重要刊物编辑权、特定研究机构的控制权,甚至是社会舆论场中“发言权”的象征性占有。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在那个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十字路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卡位”竞争,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外部的政治角力。它揭示了一个残酷但真实的历史图景:没有稳固的体制地位作为支撑,再宏大的思想也可能迅速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大学”这一实体,从一个单纯的教育场所,提升到了现代中国政治角力的核心竞技场之一的高度来考察。
评分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文化资本”如何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经典案例研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北大师生视为“进步力量”的符号,而是将他们视为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者。这种去浪漫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分析更加犀利和真实。例如,书中对不同学派知识分子如何利用“科学”或“民族主义”的话语权来排挤异己、巩固其在学术界的“地位”,进行了极其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时的平衡感,没有对任何一方进行过度的道德审判,而是聚焦于他们行动背后的结构性动因。这种冷静的学术态度,反而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权力运作的普遍规律,无论是在百年前的北京,还是在当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将目光仅仅聚焦于宏大的政治事件或革命浪潮,而是深入挖掘了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1898-1929)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作者巧妙地将“地位”这一概念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获取和巩固他们在学术机构(尤其是北京大学)中的位置,从而影响乃至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这种将微观的、精英内部的权力运作与宏观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的尝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失思想的深度。尤其是在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派系斗争和话语权争夺的刻画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在历史的开端是如何被定义和争夺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变革的独特棱镜,而非仅仅是事件的罗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具备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幕后”的张力——那些发生在会议室、私人信件以及校园走廊里的微妙博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那些标志性的人物如何在理想主义的驱动与现实的权力限制之间艰难权衡。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历史语境的重构能力。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读者来说,书中对北大机构设置、学术头衔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政治资本的描述,清晰且富有启发性。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当知识分子试图以“独立”的姿态介入政治时,他们首先必须在体制内部找到一个稳固的“制高点”。这种对体制内在机制的细腻描摹,让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思想史梳理。
评分好书,这套书整体都不错,值得购买与精读
评分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没有单纯从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读北大的早期历史,而将北大看作是中国古代太学与德日现代大学的融合体。在近代中国的新旧辩证互动过程中,知识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义传统,以北大为阵地教化天下。由此,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还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参政,均在其现代的外壳之下,显现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评分非常经典的一套丛书,趁着活动买了很多
评分海外的中国研究有很多视点独到的地方,值得借鉴。
评分好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看的书,看新京报书单推荐买的
评分第一本关于大学的海外汉学
评分第一本关于大学的海外汉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