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和聲——猶如一切事物——基於它所處的時空條件、環境、土壤,甚至某種機遇,作為一個劃時代的偉大藝術成果,誕生於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進程中。
自從和聲成為音樂語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便自始至終伴隨著音樂藝術浪潮的起伏演進而更換著自己的角色風貌,以求完成其烘托各種藝術格調的特殊使命。和聲的發展雖以技法的變化更新為錶徵,但它所帶來的,卻是新音樂語言的藝術內涵在敲動人們的心弦。
和聲的發展演變是逐步的,但有時又是神速的。每一細微的變革幾乎總是伴隨著對過去確認的某種成果的部分摒棄。也就是說,和聲語言的任何一步前進,都錶現為在傳統的和聲模式與新風格的要求之間重新作一次衡量,從而決定對已有的成果如何加以取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序篇 多聲音樂史前簡要迴顧
第一篇 多聲音樂的産生與早期發展
Ⅰ.多聲萌芽時期的原始形態
Ⅱ.多聲音樂的初步演進與三和弦的形成
Ⅲ.多聲音樂的復調化發展
Ⅳ.調式理論的初步建立及其在音樂中的具體體現
第二篇 和聲思維的形成與逐步成熟
Ⅰ.和聲結構功能的孕育與大小調式的萌芽
Ⅱ.多聲音樂的早期變音思維
Ⅲ.器樂中的和聲形式特點,
Ⅳ.主調音樂與和聲功能骨架
Ⅴ.和聲中不協和因素的發展
(一)增四度與減五度的引進
(二)二度與七度的引進
Ⅵ.和聲的復雜化——和弦外音與半音和聲
Ⅶ.巴赫和聲藝術的曆史豐碑
(一)中古調式鏇律的和聲大小調化
(二)和聲與鏇律之間調的關係與色彩
(三)聖詠和聲語言的展開與變化處理
(四)對位與和聲的神奇一體化
(五)不協和思維的進一步強化
(六)模進——音樂展開的有效動力
第三篇 大小調和聲規範的完全確立與和聲功能的擴充
Ⅰ.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誕生
Ⅱ.鏇律與和聲互為依存條件
Ⅲ.調式的基本和聲素材自然音和弦的功能規範
Ⅳ.和聲的調思維擴展
Ⅴ.調的離心趨勢
(一)半音體係的擴張
(二)等音手法的應用
(三)不同調式的交替
Ⅵ.維也納式的調性關係展現
Ⅶ.對和聲新音響的開拓
Ⅷ.二、二屍部多聲織體的和聲內涵
Ⅸ.和聲錶現功能意識的成熟
第四篇 浪漫主義開拓和聲的新風貌
Ⅰ.浪漫主義的悄然萌生與發展
Ⅱ.和聲大調新韻味的籠罩
Ⅲ.下屬功能的擴展與升值
Ⅳ.五度音響的抒情風采
Ⅴ.和聲語言的個性化發展
第五篇 “古典”與“浪漫”閤流湧進
Ⅰ.調性擴張與意外進行的曆史演進
Ⅱ.調基礎的動搖與急進先鋒瓦格納及其後者
第六篇 麵對“盡頭”,另闢“蹊徑”——自然調式的迴歸
Ⅰ.非力度性的自然音和聲
Ⅱ.自然調式風格和聲的音響發展——調式的交替、融會
Ⅲ.調式交替的遞增、重疊、演化與和弦的純色彩性對置
第七篇 通嚮新世紀的和聲發展渠道——多元的並存與融會
Ⅰ.和弦自身結構的擴張與新時期不協和和弦的自然音風格化
Ⅱ.和弦以外因素的注入
(一)和弦外音、附加音以及持續音對和弦的點綴與對和聲的潤飾
(二)和弦以外因素對和弦結構的改造——多聲結閤的新趨勢
Ⅲ.綫條思維的和聲構成
Ⅳ.和聲素材的變音化
Ⅴ.復古思潮的嶄露
Ⅵ.鏇律與和聲的新型“聯姻”
Ⅶ.矛盾、對立的含混——和聲的模糊趨勢
收束篇世紀成果與曆史時代更替的粗略展示
後語
前言/序言
人類憑藉智慧的積纍,使我們在視綫所及的範圍,看到一個特有的流動曆史畫捲——多聲音樂的生成與繁衍。
和聲——猶如一切事物——基於它所處的時空條件、環境、土壤,甚至某種機遇,作為一個劃時代的偉大藝術成果,誕生於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進程中。
自從和聲成為音樂語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便自始至終伴隨著音樂藝術浪潮的起伏演進而更換著自己的角色風貌,以求完成其烘托各種藝術格調的特殊使命。和聲的發展雖以技法的變化更新為錶徵,但它所帶來的,卻是新音樂語言的藝術內涵在敲動人們的心弦。
和聲的發展演變是逐步的,但有時又是神速的。每一細微的變革幾乎總是伴隨著對過去確認的某種成果的部分摒棄。也就是說,和聲語言的任何一步前進,都錶現為在傳統的和聲模式與新風格的要求之間重新作一次衡量,從而決定對已有的成果如何加以取捨。
然而,每一新時期所展現齣的和聲新形態,卻又總是可以在往昔年代見到它的先兆。這好比是一粒種子,早年僅僅萌發齣嫩芽,但卻預示著未來的成長壯大,及至完全成熟,便成為該時期和聲語言具有時代性的新標誌。在觀察和聲發展演進的過程中,認識這種曆史繼承關係是十分重要的。這便是為什麼每當論述到和聲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時,總要首先迴溯到過去年代來展示一下萌生這一和聲手法時的原始雛形。
隨著藝術時代風格的演進,音樂由單純走嚮豐富多變,和聲也相應從簡明嚮豐滿甚至繁雜的程度發展。於是,至19世紀結束以前,和聲(從狹義的,即純和聲的意義上說)攀登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成為自己燦爛的黃金時代。
對人類的感官承受力來說,和聲的革命永遠是一種挑戰和考驗。20世紀以來,音樂藝術的前景一直在被人們苦苦地探索著,在茫茫的新天地中,這種探尋既是追求期望的享樂,但恐怕也是一種艱辛與摺磨!和聲的生命究竟有無盡頭?它所麵嚮的未來是更高的藝術融會,抑或某種意義的衰退,還是走嚮自我異化?……總之,它究竟會被人類塑造成怎樣一種尚能被我們接受的形貌?這恐怕隻能由漫長的曆史自身予以迴答瞭。
和聲的織體與色彩:西方音樂思維的演變曆程 本書聚焦於西方音樂曆史長河中,和聲這一核心要素如何從單純的並置發展為復雜、精妙的結構體係,全麵梳理瞭從早期復調的萌芽到二十世紀復雜調性的瓦解與重建的全景畫捲。 本書並非一部麵麵俱到的音樂通史,而是將目光緊鎖於“和聲”這一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西方音樂思維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脈絡。我們將探討和聲是如何作為一種審美範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與文化背景下,被重新定義、挑戰和超越的。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樂例分析,力求揭示和聲在音樂結構、情感錶達以及技術革新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部分:奠基——從單音到復調的艱難跨越(公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 本部分追溯瞭西方音樂理論的源頭,重點闡述瞭中世紀對音高組織和音響結閤的初步探索。我們首先考察瞭格裏高利聖詠的純淨單音傳統,並分析瞭奧爾加農(Organum)的齣現如何標誌著人類首次有意識地將兩個或多個獨立鏇律進行垂直組閤。 重點章節將詳細解析早期復調音樂的幾種基本組織形式——平行定鏇律、自由復調和經文歌的初期形態。我們深入探究瞭“鏇律間的關係”如何逐步演變為“和聲間的關係”。對教會調式(Church Modes)的分析是理解這一時期的關鍵,因為調式決定瞭早期和聲的色彩基調和進行邏輯。本書將討論“完美”與“不和諧”的概念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修正的,例如“三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為不和諧音的早期實踐。 文藝復興早期,隨著“奧爾托斯蒂”(Ars Nova)運動的興起,節奏的復雜性同步推動瞭和聲的精細化。我們將聚焦於杜法依(Dufay)等作麯傢如何利用三度和六度構建更豐滿、更具歌唱性的織體,預示著功能和聲的曙光。 第二部分:確立與規範——功能和聲的黃金時代(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涵蓋瞭巴洛剋時期和古典時期,這是西方音樂史上和聲語言最為成熟和體係化的階段。 巴洛剋時期的革命: 我們將詳盡闡述“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在和聲實踐中的核心地位。通奏低音不僅是演奏技法,更是一種和聲思維的載體,它迫使作麯傢必須在既定的低音綫上快速、邏輯清晰地構建和聲序列。意大利的早期歌劇和清唱劇,如濛特威爾第的作品,是研究和聲如何服務於戲劇衝突的絕佳範例。 對“調性”(Tonality)的正式確立是本階段的標誌性成就。本書將深入分析主、屬、下屬三和弦構成的基本功能體係,以及如何通過導音(Leading Tone)的引入,強化瞭主和弦的中心地位。我們詳細梳理瞭和聲進行(Harmonic Progression)的規範化過程,如典型的V-I終止式如何成為音樂敘事的強大句法工具。 古典主義的平衡與清晰: 莫紮特和海頓時期,和聲不再僅僅是織體的支撐,而是結構組織的主要手段。本書探討瞭奏鳴麯式(Sonata Form)中,和聲的展開部如何利用遠關係調的色彩對比來製造張力,以及再現部中和聲如何穩定地迴歸主調。我們會剖析如何利用和弦的轉位和裝飾音來豐富綫條而又不破壞清晰的結構感。 第三部分:擴張與危機——浪漫主義的和聲探索(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作麯傢開始係統性地挑戰巴洛剋和古典時期所建立的規範,尋求更廣闊的情感錶達範圍。 色彩的解放: 本章探討瞭浪漫主義對“不協和音”的重新接納。半音階(Chromaticism)的大量使用,極大地模糊瞭調性的邊界。我們分析瞭舒伯特如何利用和聲的突然轉調(Modulation)來瞬間切換情感氛圍,以及肖邦如何運用復雜的和弦結構(如增三和弦、減七和弦的廣泛應用)來描繪細膩的內心世界。 瓦格納的“無限鏇律”與和聲的極限: 對理查德·瓦格納《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特裏斯坦和弦”的深入分析是本部分的高潮。這個和弦的模糊性及其在樂麯中懸而不決的進行方式,幾乎宣告瞭傳統功能和聲體係的有效性進入瞭危機時刻。本書討論瞭這種“和聲的停滯”如何服務於對永恒渴望的描繪。 第四部分:解構與重構——二十世紀的徹底變革(二十世紀至今)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對調性中心控製的徹底放棄,和聲進入瞭一個多元化和實驗性的新紀元。 調性的瓦解: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德彪西和印象派如何利用“全音階”、“五聲音階”以及和弦本身的色彩來取代功能關係,創造齣“懸浮的”、“流動的”和聲織體。 接著,我們詳細闡述瞭勛伯格(Schoenberg)及第二維也納樂派的激進探索。無調性(Atonality)的誕生,以及隨後發展齣的十二音體係(Twelve-Tone Technique),是對“和聲中心”概念的根本性顛覆。本書將解釋十二音體係如何通過嚴格的序列規則來組織音高,從而在缺乏傳統調性功能的前提下,建立起一種新的內部邏輯。 新和聲的探索: 此外,我們還考察瞭其他重要的和聲革新路綫,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對古老調式和原始節奏的迴歸與重塑,以及巴托剋對民間音樂音高資源的整閤。 最後,本書簡要觸及瞭後來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和拼貼(Post-Modern)對和聲的再次反思,例如拉濛(Xenakis)基於數學模型的“隨機和聲”,以及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對重復和聲塊(Harmonic Blocks)的運用,展示瞭和聲藝術在當代依然充滿活力的發展狀態。 總結: 《和聲的織體與色彩》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西方音樂的聽覺審美是如何一步步從神聖的秩序走嚮個人的情感錶達,最終走嚮結構上的自由與重組。它不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對人類如何用聲音來構建意義和秩序這一宏大命題的深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