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

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诵芬,徐家祯 著
图书标签:
  • 家族史
  • 回忆录
  • 民国史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乡土中国
  • 日常生活
  • 历史文化
  • 个人叙述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4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854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畅销书;近30年来女性回忆录,另类《巨流河》,豆瓣评分8。7分。
  《山居杂忆》1999年出版后,畅销一时,销量达30余万册。该书立刻被评为2000年畅销书,并且受到诸多名人推荐。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称赞其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该书也深受诸多豆瓣网友衷爱,称其为另类《巨流河》,获得8。7分高分赞誉。
  寻找逝去中国的记忆,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一部“现代《红楼梦》”。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受过传统教育,历经民国初年,抗战搬迁,建国,“文革”抄家,改革开放,最后移民澳洲,一个世纪的往事在这位大家闺秀笔下如过眼云烟,写就了人生悲凉和慨叹。温婉如水的文字在这位大家闺秀记忆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宁。这便成了逝去的中国,成就了“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书中涉及人物100多位,写尽人世沧桑,台湾原诗学研究所所长李嘉有先生和悉尼的古典文学学者许德政先生把《山居杂忆》称作为“现代《红楼梦》”。
  新增100余幅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影像,新增3万字详解人生,使人更加了解这段往事。
  此次出版,作者徐家祯远赴重洋,搜罗照片。国际知名摄影师徐家树先生亲自修图设计,新增照片100余幅,再现100年珍贵影像。作者精益求精,对文字严谨修订,新增注释文章近3万字,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这段往事历史。



内容简介

  《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活的历史书,记录的是以一个江南家族为中心、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这一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史。高诵芬从“抗战逃难”到“文革抄家”等,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以其特定的年代和经历,写就了这段历史,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这本书也成为了解和观察那个时代、那座城市、那个阶层的独特视角。时代变迁,繁华落尽,物是人非,当晚挑灯夜读至凌晨,掩卷叹服。这样的文字,只有饱经阅历后的静心才能得到。日子是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她,清澈如许。

作者简介

  高诵芬(1918-2005),女,浙江杭州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南宋武烈王高琼后代。自幼在家延师授读。年十八,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同乡的徐定戡。相夫教子,克尽厥职。一九九四年一月,夫妇定居于澳大利亚始写作回忆文字。其中与其子徐家祯合著之《山居杂忆》三十余万言。

  徐家祯(1942—),上海人,祖籍杭州;语言学家、散文作家;曾任教于澳大利亚南澳洲阿得莱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他1990年任澳洲华文作家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并历任该会副秘书长等职;1993年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历届理事至2003年;1999年,汕头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出版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对他有专篇评述;他的散文文风质朴、清新,文句通顺、流畅,描写细腻、逼真,议论大胆而有新意;善写生活琐事,自称受周作人、丰子恺散文的影响较大。

目录

1 杭州旧时风俗之一
2 杭州旧时风俗之二
3 杭州旧时风俗之三
4 杭州旧时风俗之四
5 曾祖母二三事
6 叶妈
7 招姑娘
8 褚先生
9 黄先生
10 鬼故事
11 再说鬼故事
12 孙云章医生
13 阮师傅和杨海师傅
14 民四嫂
15 绣花沈妈
16 扶乩
17 陈妈
18 桂花糖
19 我的父母
20 结婚之一 —— 做媒、相亲、订婚
21 结婚之二 —— 准备嫁妆
22 结婚之三 —— 婚礼
23 结婚之四 —— 三朝到满月
24 我的公婆
附录A:公公给婆婆的第一封信
附录B:公公给婆婆的第二封信
附录C:公公给婆婆的第三封信
附录D:婆婆给公公的信
25 我的太婆
26 黄妈
27 吴烈忠医生
28 昆明叔叔
29 寡妇
30 姨太太
31 香市
32 放生
33 我的弟弟宜官
34 我的哥哥恺之
35 家乡的吃
36 我的烹饪经历
37 逃难之一
38 逃难之二
39 逃难之三
40 一位朱先生和三位朱太太
41 黄山之游前后
42 周端臣和沈颂南
43 丁蕙女士
44 阿苏和绍大
45 吴汉槎先生
46 汤书年医生
47 说说沪杭的私人医生
48 奶婶婶
49 抄家
50 扫地出门
51 阿四老太
52 倪兄
53 依然静好楼记
后记

精彩书摘

  山居杂忆(一)
  杭州旧时风俗之一
  今年的农历新年是在澳洲度过的。虽说有的华人社团也庆祝新年,而且连澳洲政府也第一次发行了猪年邮票,以示庆祝。但是因为周围毫无节日的气息,于是少数几个华人的庆祝活动也就显得冷冷清清而生气全无了。再说这儿的华人大多来自粤、闽,他们的风俗与我家乡也有很大不同。现在我回想儿时过年过节的情景,已是恍同隔世了。有些风俗习惯现在早已绝迹多年,有些则是只有在《红楼梦》般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过的人才能知道。最近阅读丰子恺先生端午杂忆,使我联想到儿时家中一年四季节日的这些旧风俗习惯,现在写出,或许能够帮助年轻人了解一点中国的旧传统。
  我儿时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中。我家是杭州的名门望族,几房人家世代聚族而居。(注1)不过,虽然大家住在一个墙门之中,但除了公用的门房、走道、厅堂之类以外,每房还有自己的小天地,与外界隔绝。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在世时,虽然我的祖父早就故世,但是他的兄弟还在,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同堂”了。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过年,因为那时有吃、有穿、有看、又有玩,真是一年之中最为高兴的时候了。
  大年初一,早晨一睁开眼,不等我开口说话,保姆(即专门照看孩子的女仆)就会将冷冰冰的桔子和乾荔子塞进我的嘴中。这是因为“桔”和“荔”两个字是“吉利”两字的近音字。再加过年时放在果盘中的桔子是福建出产的,叫“福桔”,当然会带来福气,那就更为吉利了。于是开年第一件事就是吃“桔荔”,正象征着整年都会大吉大利。
  桔子和荔子是每年父母给孩子的果盘中必有的两件水果。果盘也叫岁盆,里边还装各种乾果和糖果。除夕之夜,等我们孩子睡着了,母亲就轻轻地放在枕边,让我们第二天醒来时看见感到高兴,就好像外国人把礼物装在红袜子中,圣诞前夕挂起来对小孩说是圣诞老人送的礼物一样。除了岁盘,母亲还在我们的枕下放一个红包,里面是压岁钱。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事先关照好,第二天醒来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不可弄错。小的孩子弄不清,也记不住,于是就关照保姆按次序塞进我们的嘴里。记得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他的保姆长妈妈也在年初一一大清早给他嘴里塞进一片冷冰冰的桔子,可见这一习俗不只在杭州,而是在江浙一带都有。
  岁盆里的糖果过了初十、十五就渐渐吃完,而父母给的压岁钱却是不用的。这大约是以前有教养的旧式家庭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的方法之一。过了初五,小孩把红包交给母亲,存入每个小孩自立的存折内。这个折子是孩子出生时就立的,存入的是长辈给的见面钱,以及每年除夕、正月家中长辈、亲友给的压岁钱等等。孩子长到十岁,长辈就不再给压岁钱了。存的钱却要到成年时才可用于购买田地、房产,算自己的私蓄。最近看杨绛(注2)的杂忆,她家以前连仆佣的私蓄都交给东家去管,这种习俗一定也出自同一来源。
  初一早上起来保姆替我们换上新衣、新鞋,辫子上还要扎一朵红花,这又是使孩子高兴的事。
  以前的人生活俭朴节省。平时很少给孩子穿新衣。小的孩子就穿大的孩子穿旧的衣服。丰子恺先生也是江浙一带的人,有同样的风俗习惯,所以有“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的漫画。我们家还有小孩不准穿绸衣的习惯,说是“折福”,所以终年穿的是布衣,而且常常是大人穿旧的衣服改一改给小孩穿。家中有女裁缝(称为“女手”),还有专管绣花的女佣,都轮流在各房中做衣服,吃、穿都在我家,一年四季有做不完的衣服。可见那时人工比材料要便宜得多,否则,象现在人工那么贵的时代,家中常年顾着个女工做新衣、改旧衣,倒不如去买现成的新衣服来得便宜呢!
  我们家以前也不准小孩穿丝绵和皮货,说是因为“小孩骨头嫩,要焐烊的”,其实当然也是要孩子懂得节俭。到了十六岁,男孩子戴冠,女孩子梳髻,算长大成人了,才可以穿绸衣、皮衣和丝绵的衣服。女孩十六岁还要穿了红裙子去拜祖先。那时家里的房子很大,各房隔开很远,平时大家不见面,只有在从大门进出或去账房、大厅、花厅等公用的地方时才大家有见面的可能。而大厅则是办喜丧之事、祖宗生日死忌的地方,那时也是大家庭团聚的时候。我穿红裙子去大厅拜祖宗的那天十分害羞。拜好之后就飞快地跑进自己家的房里,怕被人家看见我穿着红裙、梳了头,已成大人了。
  大年初一早上打扮好了以后,就先向父母说“恭喜”,再去拜灶司菩萨、大厅内“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和祖宗堂。然后向父母、长辈叩头,叫“拜年”。佣人们也要向主人道“恭喜”,向阿官道“恭喜”。“阿官”者,乃佣人对小主人之尊称也。
  年初一早上吃的东西是固定的,有糖汤年糕、肉粽、豆沙粽、枣泥粽、红枣莲心粽,还有栗子红枣粽等等,各择所爱而食之。早饭后再跟大人到宅内各房长辈处一一依次拜年。他们也来回拜,于是这样一上午就很快过去了。我曾祖父、母在世时,年初一早上还有账房先生、坟亲和店里、厂里的经理们来拜年。所谓“坟亲”就是管祖坟的人和他的家人。因为他替主人照管祖先的坟墓,情重如亲戚,所以尊称他为“坟亲”。
  年初一还要“兜喜神方”,就是年内在历本上查好明年喜神所在的方向,年初一早上拜年完毕就坐家中的包车去这个方向兜一圈,算迎接喜神。记得有一年年初一下雨,地上很滑。我弟弟同他保姆王妈同坐一车。王妈是圆面孔、大胖子。不知怎的,车夫因王妈太重吃不消拉,车子失去控制,翻了身。王妈抱着弟弟,两脚朝天却安然坐在车里,象个元宝。许多车夫都停下车来帮忙抬车子。回家后,大家都笑王妈今年运气好,大年初一变个大元宝!
  过年的主要活动是拜年。近亲们都在初五之前来拜。有客来,先请他们喝清茶,然后喝红枣莲心冰糖汤一盅,再加四盆热点,一般是:茶叶蛋(象征元宝)、猪油玫瑰年糕、肉粽和枣饼。枣饼是我家的特色点心,制作工序繁多、用料讲究。制作时先将最上等的红枣蒸得发黑,去皮及核,与水磨糯米粉和成团。然后将粉团搓成小粒,捏成碗形,内放猪油、冰糖、切细的核桃和松子做馅,再在印板上印出各式图案,于是在蒸笼上蒸。蒸的火候很难掌握,因为皮子很薄,一过了时就会漏馅。每次做枣饼,必定要我曾祖母亲自参与制作。只有我母亲和一个从二十四岁就在我曾祖母身边做起、一直做到七十多岁的老女仆叶妈可以做帮手。其他人我曾祖母都嫌她们脏,不让她们参与。(注3)拿出来请客人吃的点心都要拣样子最好的,发现有走样的都要退回厨房掉换。而客人则一般只喝一、二调羹的莲子汤,枣饼也只吃半只,算是客气。
  从初五到正月十八“落灯”,虽仍有人来,但都是些婆婆奶奶之辈了,比如:媒婆、“搀扶阿奶”(即结婚时专管搀扶新娘的喜娘)、卖珠宝婆、奶妈等。我父母要给她们红包,并以年糕、粽子招待她们。
  我小时年初二必至外婆家拜年,吃了中饭才回家。我外婆七十余岁,面貌清秀而无牙,很少跟我们孩子说话,所以我见了有点怕生。外婆家人也很多。二姨母因早寡、无儿女,所以最喜爱我,常给我玩具和好吃的东西。我小时怕羞,不肯叫人,直到十岁都这样。于是每去外婆家,我二舅就说:“挖不开的黄蚬儿来了。”“黄蚬”是杭州一带一种类似蛤蜊的贝类,可食。买来的黄蚬如已死,贝壳就会张开;而活的黄蚬,贝壳就闭得紧紧的,要到煮熟才会张开。所以舅舅就把不肯开口的我比作黄蚬。过年当然也要放鞭炮。记得那时一到晚上,男佣就在天井里放各式花炮。现在我只记得窜天老鼠、金盆闹月、百子炮仗、万花筒这几种了。还有一种可让小孩拿在手里,叫“滴滴精”。那是一根签子,上半段涂火药,用火柴一点即发出火花,不会烫手,可玩多时才熄灭。
  正月十三是上灯,家家户户都要买灯。有龙灯、走马灯、兔子灯。那时街上有各色灯笼店,到这一天真是好生意。夜晚时,路上举行灯会,迎龙灯,满街男男女女,大概象古时笔记小说中所写的那样:那天在人山人海的庆祝活动中有的小孩就此被拐子拐去,有的小姐和书生就此眉目传情,于是就闹出不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一般家教较严的人家都不出去凑热闹,也不许仆人带孩子去看灯会,我家也历来如此。于是我们就买了灯来在家里玩灯。常买的是走马灯和兔子灯。走马灯有八面,画着八匹马,挂在厅中。晚上在灯的中间点起蜡烛,烛光的热气熏着灯顶的风车,风车转动起来就会带动八匹马也奔腾起来,花花绿绿,甚是美观。兔子灯则做成兔子形状,下有四个小轮,放在地上,兔子中间点上红蜡烛,小孩人手一只,用绳子牵着,可以象小狗一样牵来牵去。但是有时不慎,拉得不平,烛心歪倒,兔子灯就会烧起来。拉灯的小孩在前面走往往还不知道身后已经着火。直到后面的小孩大叫起来,大人赶来救火,灯常常已经烧得差不多了。这也常常是所有兔子灯的下场。正月十三那天,每家还要做圆子,店家也有圆子卖,叫“元宵”。晚上先要以元宵供祖先,然后一家老小一起吃。
  过年的最后一个节目叫“落灯”,那是正月十五,即把挂着的灯除下,还要把年前挂上去、过年的时候多次祭祀的祖宗神像取下来。这就表示过年的庆祝活动已经结束,又要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了。后来不知是谁把落灯改到正月十八,于是新年庆祝活动就延长了三天。除像之前,先要以圆子、酒菜、香烛最后一次祭祖,还要焚烧锡箔。然后将祖宗画像收起,藏好,要到年底拿出来再挂了。小孩时总觉得过年开心,因为既有吃穿,又有好玩,样样新奇有趣,于是一年之中天天盼新年,好象日子过得真慢。等到成年之后,只觉得一年一年过得何其快也,于是永远再也尝不到小孩时过年的乐趣了!
  ……

前言/序言

#N/A
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 序言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家族的根脉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如同河流与岸边的土地,相互塑造,各自生长。而“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便是这样一段关于时间、关于血脉、关于生活细节的深度回溯。它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激昂的社会变革记录,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温情脉脉的视角,聚焦于一个位于特定地理区域(山居)的传统大家族,在过去一个世纪(一百年来)所经历的平凡而又不凡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散落在家族成员记忆碎片中的点点滴滴,收集、整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它关乎着家族成员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婚丧嫁娶,他们的耕读传家,他们的乡土情结,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如何维系家族的传统,又如何在不经意间被时代所裹挟,悄然改变。 第一章:岁月如歌,山峦为证——家族的源起与早期生活 追溯一个家族的百年历程,如同探寻一条河流的源头。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故事的起点,描绘这个大家族在山间安家落户的初衷与艰难。这可能源于避世的隐士情怀,也可能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书中将细致地描绘当时的山居环境,那里的气候、植被、地形,如何影响着先辈们的生存方式。 我们将深入探究家族的先辈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荒地,如何搭建茅屋,如何建立起最初的生活秩序。他们的衣裳是粗布麻衣,他们的食物是粗茶淡饭,他们依靠自然,也敬畏自然。本章会着重刻画早期家族成员的辛勤劳作,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用汗水和智慧,为家族的繁衍奠定基石。同时,也会展现出早期大家族内部的规矩与传承,例如对长辈的尊敬,对土地的依恋,以及朴素的道德观念如何根植于家庭之中。 第二章:柴米油盐,四季流转——家族的日常起居与风物人情 “日常生活”是本书的核心命题,而饮食起居无疑是其中最贴近百姓的篇章。本章将以四时八节为线索,描绘家族成员一年三百六十天的生活图景。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山上会是什么样的农作物?家族成员如何组织春耕?采摘野菜、捕捉野味,或许是当时重要的补充。夏天,骄阳似火,山居的生活又将如何?防暑降温,孩子们在溪边玩耍,大人们在田间劳作。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山林间金黄一片,果实累累。晒谷、储粮,为过冬做准备,这一切都充满了劳动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冬天,白雪皑皑,山居变得宁静而肃穆。围炉夜话,修缮器具,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憧憬着来年的生活。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描绘家族的物质生活细节:简朴而实用的家具,代代相传的炊具,缝制的衣物,甚至是节日里会用到的特殊食品。同时,也会展现出山居生活的邻里关系,他们如何互帮互助,如何一起度过农闲时光,这些淳朴的风物人情,构成了家族生活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第三章: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家族成员的个人命运与情感世界 家族是无数个体的集合,而每一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情感体验。本章将把镜头对准家族中的各个成员,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 从孩童的纯真嬉闹,到少年的懵懂情窦,再到青年的担当与奋斗,以及中年的承担与责任,最后到老年的宁静与回忆。书中将呈现家族成员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喜悦。例如,早期的童养媳制度,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婚嫁中的繁琐仪式,以及生育子女的艰辛与幸福。 同时,疾病、灾荒、意外,这些人生中的不幸,也会在这一章节中有所体现。家族成员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他们的悲伤如何宣泄?他们的坚韧又是如何体现?我们还会看到,在家族内部,是否存在着观念的冲突?例如,新旧思想的碰撞,年轻一代对传统束缚的反抗,以及长辈们如何调和这些矛盾。这一章,是关于家族成员们的情感史,是关于他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第四章:耕读传家,诗书继往——家族的教育与文化传承 “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大家族的重要精神内核。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个家族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即使身处山居,家族是否依然重视教育?他们是如何启蒙下一代的?是请私塾先生,还是长辈口传心授?书中会描绘出家族成员读书识字的场景,那些泛黄的古籍,那些刻苦的背诵,都承载着家族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家族的文化传承,并非仅仅是读书写字。它还包括祖训、家规,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歌谣、技艺。例如,家族中是否有人擅长医术、算命、绘画、雕刻?这些技艺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节日的庆典,祭祀祖先的仪式,这些都是维系家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载体。本章将展现出,即使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山居,这个家族依然努力维系着其精神的富足,并将这份文化薪火相传。 第五章:时代变迁,山河易帜——家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变动与适应 一百年的时光,足以让世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章将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描绘这个山居家族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经历冲击、调整与适应。 辛亥革命、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这些历史节点,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家族成员的生活方式是否因此改变?他们的经济来源是否受到影响?政治的动荡,是否会给家族带来灾难?例如,土地改革,对家族的财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战争时期,家族成员是选择坚守,还是被迫迁移? 本章将着重描写家族成员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展现出不同的选择和应对方式。有人积极拥抱新事物,有人选择固守传统,有人则在夹缝中求生存。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细腻描绘,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并非孤立于世外桃源,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保护自己,维系生计,并努力让家族得以延续。 第六章:根深叶茂,记忆长青——家族精神的沉淀与现代的回响 历经百年风雨,这个山居大家族的精神内核,是如何沉淀下来的?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回响?本章将是对前文内容的升华与总结。 书中会提炼出家族世代相传的宝贵品质,例如坚韧不拔的精神,勤俭持家的美德,尊老爱幼的孝道,团结互助的家族情谊,以及对故土的深厚眷恋。这些品质,或许是他们在艰难岁月中得以生存的关键,也是他们在任何时代都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同时,本章也会展现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家族的某些传统或许已经淡化,甚至消失,但其核心的精神却依然存在,并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例如,现代的家族聚会,可能不再是简单的祭祀,而是包含了更多温馨的交流和情感的维系。曾经的耕读教育,也可能演变成对子女更广阔的教育投入。 本书的结尾,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现出家族成员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家族的温暖和力量。这股力量,或许是对他们人生道路的指引,或许是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依靠。最终,本书将以一种充满温情的笔触,向读者展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个大家族的记忆,其所承载的生活点滴,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都能如长青的树叶,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结语 《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是一次对时间的致敬,一次对生命的礼赞。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拥有最真实的情感,最朴素的智慧,以及最动人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即使是最细微的细节,也可能承载着最深沉的家族记忆。翻开这本书,你将不仅仅是阅读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触摸到一种文化,感受一种传承,品味一种深沉而隽永的生活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真是令人爱不释手,它就像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大家族百年来的风雨兼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情,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展现出时代的变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刻画,那种老式的规矩、长幼的秩序,在今日看来或许有些僵化,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却是维系家族运转的基石。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如早晨的晨钟暮鼓,祭祀的繁复礼仪,乃至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老宅里特有的木香与陈年的味道,感受到那些老一辈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民俗志,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温度。通过这些生活片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家”这个字的分量,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努力去守护那份传统的温情与尊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人在字里行间流连忘返,对那些逝去的岁月生出无限的怅惘与敬意。

评分

此书的魅力,在于其极强的“在场感”。读起来,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文字,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老宅的庭院之中,听着檐下雨滴的声响,看着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投下的光斑。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局外人的冷静观察,又饱含着身处其中的温情滤镜。它巧妙地避开了主流史书对“大事”的偏好,转而聚焦于那些被时间轻易抹去的“小事”:一顿饭的菜单、一句家常的教诲、一次节令的庆祝。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构筑了一个时代最为坚实的底色。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家族内部矛盾时的坦诚,既不粉饰太平,也不过分渲染冲突,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让历史的复杂性自然流淌。这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稳重、厚实,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气,读后给人一种踏实、充实的满足感。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绵长”。它不像快餐文学那样追求高潮迭起,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时而平静开阔,时而暗流涌动,但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不紧不慢地前行。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令人佩服,那些关于器物、服饰、乃至气候变化的描述,都极为精准,可见其查证之详实或记忆之深刻。这种对“真实”的坚守,让读者对书中所载的一切深信不疑。更深一层看,这本书其实是在探讨“传统”在面对“现代”冲击时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与坚守。一百年的跨度,足以涵盖社会的剧烈变革,而这个大家族如何在风口浪尖上,通过调整内部的权力结构、教育方针和生活习惯来求存,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只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优质案例。

评分

翻开此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旧”:旧时的规矩、旧时的口音、旧时的生活节奏。作者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缓缓铺陈开来,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任由那些陈年的记忆在纸页上自然发酵。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对一种生活哲学的致敬与追问。那些关于“礼数”的描写,繁复到令人咋舌,但细品之下,便知其深意——那是一种在动荡中寻求稳定的内在秩序。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她们如何在内宅之中,以看似柔弱的身躯,支撑起家族精神世界的庞大架构。这种叙事方式的克制与内敛,反而更具冲击力,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体会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整本书的韵味,就像陈年的普洱茶,初尝略显平淡,但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充满了时间的厚度和人性的复杂性。

评分

阅读这本《山居杂忆》,就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田野考察。它的文字具有一种朴素的、去雕饰的美感,像未经打磨的玉石,质地温润而内敛。作者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把祖辈塑造成道德上的完人,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局限与光辉。那些关于继承人选择的纠结、老一辈对新思潮的抵触与接纳,都写得非常立体和人性化。我读到许多关于家族教育理念的片段,那其中蕴含的对子孙后代的期许与压力,是今天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的。它让我们反思,在追求效率和个人解放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失去了某些更深层次、更具联结性的东西。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并对“家国同构”下的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切的共情。风格沉稳,信息量大而不杂乱,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很不错的书,作者写的很到位,可谓是深入浅出。推荐给大家买来看看。

评分

非常满意,很精致的一本书

评分

非常满意,很精致的一本书

评分

山居杂忆:一个传统大家族一百年来的日常生活

评分

百年的变迁真是太大了,希望将来越来越好

评分

看了网上的介绍评价,立即决定买一本,果然不错,喜欢 !内容平实而感人,装帧精美,好!

评分

还没看,相信京东。应该是很好看的。

评分

收到,短短的不到一天從出單到收書,驚訝,京東奇跡。

评分

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也没有无权力的义务。有太多的事你必须做,但未必喜欢做,做今天不喜欢的事,为的就是日后有资本做喜欢的事。急火煮不出好饭,猛火烤不出好饼,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无非是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