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暢銷書;近30年來女性迴憶錄,另類《巨流河》,豆瓣評分8。7分。
《山居雜憶》1999年齣版後,暢銷一時,銷量達30餘萬冊。該書立刻被評為2000年暢銷書,並且受到諸多名人推薦。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徐雁,稱贊其有不可或缺的獨特價值。該書也深受諸多豆瓣網友衷愛,稱其為另類《巨流河》,獲得8。7分高分贊譽。
尋找逝去中國的記憶,中國特定時代的教科書,一部“現代《紅樓夢》”。
作者高誦芬齣身名門,受過傳統教育,曆經民國初年,抗戰搬遷,建國,“文革”抄傢,改革開放,最後移民澳洲,一個世紀的往事在這位大傢閨秀筆下如過眼雲煙,寫就瞭人生悲涼和慨嘆。溫婉如水的文字在這位大傢閨秀記憶中浸透心扉,令人徹夜心寜。這便成瞭逝去的中國,成就瞭“中國特定時代的教科書”,書中涉及人物100多位,寫盡人世滄桑,颱灣原詩學研究所所長李嘉有先生和悉尼的古典文學學者許德政先生把《山居雜憶》稱作為“現代《紅樓夢》”。
新增100餘幅珍貴老照片再現百年影像,新增3萬字詳解人生,使人更加瞭解這段往事。
此次齣版,作者徐傢禎遠赴重洋,搜羅照片。國際知名攝影師徐傢樹先生親自修圖設計,新增照片100餘幅,再現100年珍貴影像。作者精益求精,對文字嚴謹修訂,新增注釋文章近3萬字,讓讀者更加清楚地瞭解這段往事曆史。
內容簡介
《山居雜憶:一個傳統大傢族一百年來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活的曆史書,記錄的是以一個江南傢族為中心、從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改革開放開始這一百年的中國社會變革史。高誦芬從“抗戰逃難”到“文革抄傢”等,無不揚清激濁,麯盡其緻,以其特定的年代和經曆,寫就瞭這段曆史,成為杭州乃至中國特定時代的教科書。這本書也成為瞭解和觀察那個時代、那座城市、那個階層的獨特視角。時代變遷,繁華落盡,物是人非,當晚挑燈夜讀至淩晨,掩捲嘆服。這樣的文字,隻有飽經閱曆後的靜心纔能得到。日子是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瞭她,清澈如許。
作者簡介
高誦芬(1918-2005),女,浙江杭州人。齣身世代書香門第。南宋武烈王高瓊後代。自幼在傢延師授讀。年十八,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同鄉的徐定戡。相夫教子,剋盡厥職。一九九四年一月,夫婦定居於澳大利亞始寫作迴憶文字。其中與其子徐傢禎閤著之《山居雜憶》三十餘萬言。
徐傢禎(1942—),上海人,祖籍杭州;語言學傢、散文作傢;曾任教於澳大利亞南澳洲阿得萊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他1990年任澳洲華文作傢協會首屆理事會理事,並曆任該會副秘書長等職;1993年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曆屆理事至2003年;1999年,汕頭大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齣版的《海外華文文學史》對他有專篇評述;他的散文文風質樸、清新,文句通順、流暢,描寫細膩、逼真,議論大膽而有新意;善寫生活瑣事,自稱受周作人、豐子愷散文的影響較大。
目錄
1 杭州舊時風俗之一
2 杭州舊時風俗之二
3 杭州舊時風俗之三
4 杭州舊時風俗之四
5 曾祖母二三事
6 葉媽
7 招姑娘
8 褚先生
9 黃先生
10 鬼故事
11 再說鬼故事
12 孫雲章醫生
13 阮師傅和楊海師傅
14 民四嫂
15 綉花瀋媽
16 扶乩
17 陳媽
18 桂花糖
19 我的父母
20 結婚之一 —— 做媒、相親、訂婚
21 結婚之二 —— 準備嫁妝
22 結婚之三 —— 婚禮
23 結婚之四 —— 三朝到滿月
24 我的公婆
附錄A:公公給婆婆的第一封信
附錄B:公公給婆婆的第二封信
附錄C:公公給婆婆的第三封信
附錄D:婆婆給公公的信
25 我的太婆
26 黃媽
27 吳烈忠醫生
28 昆明叔叔
29 寡婦
30 姨太太
31 香市
32 放生
33 我的弟弟宜官
34 我的哥哥愷之
35 傢鄉的吃
36 我的烹飪經曆
37 逃難之一
38 逃難之二
39 逃難之三
40 一位硃先生和三位硃太太
41 黃山之遊前後
42 周端臣和瀋頌南
43 丁蕙女士
44 阿蘇和紹大
45 吳漢槎先生
46 湯書年醫生
47 說說滬杭的私人醫生
48 奶嬸嬸
49 抄傢
50 掃地齣門
51 阿四老太
52 倪兄
53 依然靜好樓記
後記
精彩書摘
山居雜憶(一)
杭州舊時風俗之一
今年的農曆新年是在澳洲度過的。雖說有的華人社團也慶祝新年,而且連澳洲政府也第一次發行瞭豬年郵票,以示慶祝。但是因為周圍毫無節日的氣息,於是少數幾個華人的慶祝活動也就顯得冷冷清清而生氣全無瞭。再說這兒的華人大多來自粵、閩,他們的風俗與我傢鄉也有很大不同。現在我迴想兒時過年過節的情景,已是恍同隔世瞭。有些風俗習慣現在早已絕跡多年,有些則是隻有在《紅樓夢》般的封建大傢庭中生活過的人纔能知道。最近閱讀豐子愷先生端午雜憶,使我聯想到兒時傢中一年四季節日的這些舊風俗習慣,現在寫齣,或許能夠幫助年輕人瞭解一點中國的舊傳統。
我兒時生活在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傢庭中。我傢是杭州的名門望族,幾房人傢世代聚族而居。(注1)不過,雖然大傢住在一個牆門之中,但除瞭公用的門房、走道、廳堂之類以外,每房還有自己的小天地,與外界隔絕。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在世時,雖然我的祖父早就故世,但是他的兄弟還在,所以是名副其實的“四世同堂”瞭。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是過年,因為那時有吃、有穿、有看、又有玩,真是一年之中最為高興的時候瞭。
大年初一,早晨一睜開眼,不等我開口說話,保姆(即專門照看孩子的女僕)就會將冷冰冰的桔子和乾荔子塞進我的嘴中。這是因為“桔”和“荔”兩個字是“吉利”兩字的近音字。再加過年時放在果盤中的桔子是福建齣産的,叫“福桔”,當然會帶來福氣,那就更為吉利瞭。於是開年第一件事就是吃“桔荔”,正象徵著整年都會大吉大利。
桔子和荔子是每年父母給孩子的果盤中必有的兩件水果。果盤也叫歲盆,裏邊還裝各種乾果和糖果。除夕之夜,等我們孩子睡著瞭,母親就輕輕地放在枕邊,讓我們第二天醒來時看見感到高興,就好像外國人把禮物裝在紅襪子中,聖誕前夕掛起來對小孩說是聖誕老人送的禮物一樣。除瞭歲盤,母親還在我們的枕下放一個紅包,裏麵是壓歲錢。對年齡較大的孩子,父母事先關照好,第二天醒來先吃什麼,後吃什麼,不可弄錯。小的孩子弄不清,也記不住,於是就關照保姆按次序塞進我們的嘴裏。記得看魯迅的《朝花夕拾》中他的保姆長媽媽也在年初一一大清早給他嘴裏塞進一片冷冰冰的桔子,可見這一習俗不隻在杭州,而是在江浙一帶都有。
歲盆裏的糖果過瞭初十、十五就漸漸吃完,而父母給的壓歲錢卻是不用的。這大約是以前有教養的舊式傢庭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的方法之一。過瞭初五,小孩把紅包交給母親,存入每個小孩自立的存摺內。這個摺子是孩子齣生時就立的,存入的是長輩給的見麵錢,以及每年除夕、正月傢中長輩、親友給的壓歲錢等等。孩子長到十歲,長輩就不再給壓歲錢瞭。存的錢卻要到成年時纔可用於購買田地、房産,算自己的私蓄。最近看楊絳(注2)的雜憶,她傢以前連僕傭的私蓄都交給東傢去管,這種習俗一定也齣自同一來源。
初一早上起來保姆替我們換上新衣、新鞋,辮子上還要紮一朵紅花,這又是使孩子高興的事。
以前的人生活儉樸節省。平時很少給孩子穿新衣。小的孩子就穿大的孩子穿舊的衣服。豐子愷先生也是江浙一帶的人,有同樣的風俗習慣,所以有“老大新、老二舊、縫縫補補給老三”的漫畫。我們傢還有小孩不準穿綢衣的習慣,說是“摺福”,所以終年穿的是布衣,而且常常是大人穿舊的衣服改一改給小孩穿。傢中有女裁縫(稱為“女手”),還有專管綉花的女傭,都輪流在各房中做衣服,吃、穿都在我傢,一年四季有做不完的衣服。可見那時人工比材料要便宜得多,否則,象現在人工那麼貴的時代,傢中常年顧著個女工做新衣、改舊衣,倒不如去買現成的新衣服來得便宜呢!
我們傢以前也不準小孩穿絲綿和皮貨,說是因為“小孩骨頭嫩,要焐烊的”,其實當然也是要孩子懂得節儉。到瞭十六歲,男孩子戴冠,女孩子梳髻,算長大成人瞭,纔可以穿綢衣、皮衣和絲綿的衣服。女孩十六歲還要穿瞭紅裙子去拜祖先。那時傢裏的房子很大,各房隔開很遠,平時大傢不見麵,隻有在從大門進齣或去賬房、大廳、花廳等公用的地方時纔大傢有見麵的可能。而大廳則是辦喜喪之事、祖宗生日死忌的地方,那時也是大傢庭團聚的時候。我穿紅裙子去大廳拜祖宗的那天十分害羞。拜好之後就飛快地跑進自己傢的房裏,怕被人傢看見我穿著紅裙、梳瞭頭,已成大人瞭。
大年初一早上打扮好瞭以後,就先嚮父母說“恭喜”,再去拜竈司菩薩、大廳內“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和祖宗堂。然後嚮父母、長輩叩頭,叫“拜年”。傭人們也要嚮主人道“恭喜”,嚮阿官道“恭喜”。“阿官”者,乃傭人對小主人之尊稱也。
年初一早上吃的東西是固定的,有糖湯年糕、肉粽、豆沙粽、棗泥粽、紅棗蓮心粽,還有栗子紅棗粽等等,各擇所愛而食之。早飯後再跟大人到宅內各房長輩處一一依次拜年。他們也來迴拜,於是這樣一上午就很快過去瞭。我曾祖父、母在世時,年初一早上還有賬房先生、墳親和店裏、廠裏的經理們來拜年。所謂“墳親”就是管祖墳的人和他的傢人。因為他替主人照管祖先的墳墓,情重如親戚,所以尊稱他為“墳親”。
年初一還要“兜喜神方”,就是年內在曆本上查好明年喜神所在的方嚮,年初一早上拜年完畢就坐傢中的包車去這個方嚮兜一圈,算迎接喜神。記得有一年年初一下雨,地上很滑。我弟弟同他保姆王媽同坐一車。王媽是圓麵孔、大胖子。不知怎的,車夫因王媽太重吃不消拉,車子失去控製,翻瞭身。王媽抱著弟弟,兩腳朝天卻安然坐在車裏,象個元寶。許多車夫都停下車來幫忙抬車子。迴傢後,大傢都笑王媽今年運氣好,大年初一變個大元寶!
過年的主要活動是拜年。近親們都在初五之前來拜。有客來,先請他們喝清茶,然後喝紅棗蓮心冰糖湯一盅,再加四盆熱點,一般是:茶葉蛋(象徵元寶)、豬油玫瑰年糕、肉粽和棗餅。棗餅是我傢的特色點心,製作工序繁多、用料講究。製作時先將最上等的紅棗蒸得發黑,去皮及核,與水磨糯米粉和成團。然後將粉團搓成小粒,捏成碗形,內放豬油、冰糖、切細的核桃和鬆子做餡,再在印闆上印齣各式圖案,於是在蒸籠上蒸。蒸的火候很難掌握,因為皮子很薄,一過瞭時就會漏餡。每次做棗餅,必定要我曾祖母親自參與製作。隻有我母親和一個從二十四歲就在我曾祖母身邊做起、一直做到七十多歲的老女僕葉媽可以做幫手。其他人我曾祖母都嫌她們髒,不讓她們參與。(注3)拿齣來請客人吃的點心都要揀樣子最好的,發現有走樣的都要退迴廚房掉換。而客人則一般隻喝一、二調羹的蓮子湯,棗餅也隻吃半隻,算是客氣。
從初五到正月十八“落燈”,雖仍有人來,但都是些婆婆奶奶之輩瞭,比如:媒婆、“攙扶阿奶”(即結婚時專管攙扶新娘的喜娘)、賣珠寶婆、奶媽等。我父母要給她們紅包,並以年糕、粽子招待她們。
我小時年初二必至外婆傢拜年,吃瞭中飯纔迴傢。我外婆七十餘歲,麵貌清秀而無牙,很少跟我們孩子說話,所以我見瞭有點怕生。外婆傢人也很多。二姨母因早寡、無兒女,所以最喜愛我,常給我玩具和好吃的東西。我小時怕羞,不肯叫人,直到十歲都這樣。於是每去外婆傢,我二舅就說:“挖不開的黃蜆兒來瞭。”“黃蜆”是杭州一帶一種類似蛤蜊的貝類,可食。買來的黃蜆如已死,貝殼就會張開;而活的黃蜆,貝殼就閉得緊緊的,要到煮熟纔會張開。所以舅舅就把不肯開口的我比作黃蜆。過年當然也要放鞭炮。記得那時一到晚上,男傭就在天井裏放各式花炮。現在我隻記得竄天老鼠、金盆鬧月、百子炮仗、萬花筒這幾種瞭。還有一種可讓小孩拿在手裏,叫“滴滴精”。那是一根簽子,上半段塗火藥,用火柴一點即發齣火花,不會燙手,可玩多時纔熄滅。
正月十三是上燈,傢傢戶戶都要買燈。有龍燈、走馬燈、兔子燈。那時街上有各色燈籠店,到這一天真是好生意。夜晚時,路上舉行燈會,迎龍燈,滿街男男女女,大概象古時筆記小說中所寫的那樣:那天在人山人海的慶祝活動中有的小孩就此被拐子拐去,有的小姐和書生就此眉目傳情,於是就鬧齣不少悲歡離閤的故事來。可能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時一般傢教較嚴的人傢都不齣去湊熱鬧,也不許僕人帶孩子去看燈會,我傢也曆來如此。於是我們就買瞭燈來在傢裏玩燈。常買的是走馬燈和兔子燈。走馬燈有八麵,畫著八匹馬,掛在廳中。晚上在燈的中間點起蠟燭,燭光的熱氣熏著燈頂的風車,風車轉動起來就會帶動八匹馬也奔騰起來,花花綠綠,甚是美觀。兔子燈則做成兔子形狀,下有四個小輪,放在地上,兔子中間點上紅蠟燭,小孩人手一隻,用繩子牽著,可以象小狗一樣牽來牽去。但是有時不慎,拉得不平,燭心歪倒,兔子燈就會燒起來。拉燈的小孩在前麵走往往還不知道身後已經著火。直到後麵的小孩大叫起來,大人趕來救火,燈常常已經燒得差不多瞭。這也常常是所有兔子燈的下場。正月十三那天,每傢還要做圓子,店傢也有圓子賣,叫“元宵”。晚上先要以元宵供祖先,然後一傢老小一起吃。
過年的最後一個節目叫“落燈”,那是正月十五,即把掛著的燈除下,還要把年前掛上去、過年的時候多次祭祀的祖宗神像取下來。這就錶示過年的慶祝活動已經結束,又要迴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瞭。後來不知是誰把落燈改到正月十八,於是新年慶祝活動就延長瞭三天。除像之前,先要以圓子、酒菜、香燭最後一次祭祖,還要焚燒锡箔。然後將祖宗畫像收起,藏好,要到年底拿齣來再掛瞭。小孩時總覺得過年開心,因為既有吃穿,又有好玩,樣樣新奇有趣,於是一年之中天天盼新年,好象日子過得真慢。等到成年之後,隻覺得一年一年過得何其快也,於是永遠再也嘗不到小孩時過年的樂趣瞭!
……
前言/序言
#N/A
山居雜憶:一個傳統大傢族一百年來的日常生活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山居雜憶:一個傳統大傢族一百年來的日常生活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