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M. 伊万切维奇(John M. Ivancevich), 休斯敦大学鲍尔商学院教授、学院院长及学科首席教授,给许多美国企业和全球企业提供培训课程及管理咨询。著有(包括合著)许多成功的著作,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学术领域。伊万切维奇教授为各类***学术期刊撰写150多篇文章,为200多家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提供咨询、演讲和培训项目,并被收入《管理研究学会名人录》。他的著作《卓越管理指南》(Guidelines for Excellence in Management)、《管理“爱因斯坦”们:在数字时代领导高科技人员》(Managing Einsteins:Leading High Tech Workers in the Digital Age)、《管理无小事》(Always Think Big)在全世界广受赞誉。 赵曙明, 195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专业;1981年留学美国,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再度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院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企业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人力资源发展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职)、香港科技大学恒隆组织管理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及江苏省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出版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30余部著作,撰写了150多篇论文。分别于1992年、1996年、1999年、2002年成功组织了4届企业跨国经营研讨会。先后10多次获得国务院、教育部、江苏省政府以及南京大学颁发的教学和研究奖,并获美国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学者奖。1996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管理科学)。1997年被人事部等8部委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998年和2002年被江苏省评为“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一层次培养对象”。1999年和2004年被教育部聘为“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和“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年和2002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聘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学科评审组成员。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聘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2年被评为“财智中国HR年度人物”。从2002年起担任英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e Management主编;同时任美国Advances in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及澳大利亚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编委。2003年他的著作《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在澳门获得中国商学院领导成就奖。被世界经理人周刊、人民网等机构评为2004年“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一。2004年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程。2010年因为我国管理学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了“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赵教授曾是国外8所商学院的兼职教授,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兼职教授。曾为多家国有、外资、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还担任加拿大MFC Bancorp Ltd.、苏宁电器连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家大公司的独立董事。 程德俊, 南京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1998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和2004年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分别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2009年度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动关系学院(School of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 Cornell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参加美国哈佛商学院(HBS,Harvard University)参与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师资培训项目,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St. Louis)管理研究方法培训项目。现为美国管理学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报》《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曾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主要从事高绩效工作系统、谈判与冲突管理、团队过程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各一项。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组织的成功具有关键的战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事后才考虑的因素,而是一个组织为了保持竞争力和高效率而必须制定的整体战略中一个活跃的参与要素。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于所有的组织,其聚焦点是组织中所有的人。人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没有了他们,计算机信息系统、薪酬计划、任务陈述、项目、战略计划或者程序都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了人,这些活动必须很好地协调,合理地实施,并且持续地进行调整,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相对于其他系统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在于对工作环境中的人的关注,以及对组织里人力资源的福利和健康状况的关注。目前,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问题,如高科技员工短缺、裁员重组、劳资关系冲突等。这需要中国学习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在吸收国际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帮助下,我们产生了合作编写本书的意向。本书是以中国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为首的团队在美国休斯敦大学伊万切维奇教授畅销教科书《人力资源管理》(第12版)的基础上增减、改写和翻译而成的,是跨国合作的结晶。 本书的特点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贯穿了管理导向的思想。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作与各个部门、项目或团队的管理者密切相关。管理者一向都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挑战和抉择。每个管理者都必须是一个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者和诊断专家,能够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程序、模型、工具和技巧。本书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真实的组织环境和情境下的运用。现实主义、时新、理解和批判的思考在本书的每一个版本中都是重要的。具体而言,本版关注:①对组织绩效最大化和符合伦理道德负有责任的管理者和领导者;②在工作中,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提出建议,给予支持,并提供帮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③从事具体工作的员工(工程师、职员、打字员、机械师、药剂师、老师和护士等)。 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特别是中国人力资源实践的结合。本书不是一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法则和观点的百科全书或纲要。本书试图在使老师和学生跟上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变革的方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合作写作过程中,我们增加了面向中国学生的内容,即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管理、在华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我们对一些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且原书中介绍的篇幅较大,而在中国并不是非常突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章节进行了删减,如第3章公平雇用机会、第16章员工权利等章节。我们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作为每章开头和末尾的“职业挑战”和“职业挑战的结果”,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编写体例 为了使本书切合实际、有趣、学术化和实用,我们采用了这样的编写体例。每一章都包括如下的大部分要素: " 学习目标的简要列表和章节概述。 " 你的职业事项—帮助读者应用材料中的内容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 " 职业挑战—设定一个简短的情境,强调运用每章介绍的知识以及小结中深入讨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和问题。 " 人力资源期刊—一则关于一个实际存在的公司、一项技术或一群人的简短新闻。 " 人力资源备忘录—放在页边空白处的词条,用以强调一个统计量、一个事实、一个历史上的要点或相关的信息片断。 " 与本章主题有关的能够得到的最新的统计量和数据。 " 更多包含中小型公司的例子。 " 更多关于工作、全球问题、伦理问题、技术和家庭–生活平衡问题中人口统计学变化的讨论。 " 介绍法律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解释为什么管理者必须及时更新关于法律事务的知识。 " 章节小结—本章要点回顾。 " 关键术语(加上本书末尾的关键术语综合词汇表)。 " 复习思考题。 " 应用案例或应用练习——反映各种规模和各种行业的组织所面对的人力资源管理论点、关注要点和问题。 内容 本书第12版的内容一共包括5个部分、16章。 新的加强的内容 每个新版本的问世都经历了大量修改、增加、删除和重写。第12版认真考虑了学者、学生、实践家、研究者、咨询顾问、法律专家和同事的评论,以确保新版本更好更有价值。据估计大约有3 000处经过了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加入更新的引用和说明材料。 " 更重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责任和行为。 " 最新的公司实例阐释了管理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 新的学习目标、章节后问题和案例。 " 更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决策管理以及应对竞争对手、全球问题、政府法规、劳工问题和员工个人问题的案例。 " 增加了有关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新案例和热点事件等。 致谢 非常感谢以下这些杰出的学者为本书所提供的评论及建议。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建议已经在书中有所体现。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见解、机智和知识值得我们欣赏。本书的评阅人包括: Kevin Barksdale Mel E. Schnake Grand Canyon State University Valdosta State University Harry E. Fisher Naomi Werner Eureka College Bauer College of Business Connie Nichols Theodora P. Williams Odessa College Marygrove College James E. O扤eil Lynn Wilson Keene State College St. Leo University Mark Pendel Ball State University 同时我们还要感谢下列老师,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非常感谢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为我们所提供的反馈。 David A. Ainscow National University Benigno Alicea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Bayan K. Annable Post University Barry Armandi SLTNY-Old Westbury Vondra A. Armstrong Pulaski Technical College Tim Barnett Louisiana Tech Steven Bershire Alaska Pacific University Vicky K. Black Oakland City University Teresa Brady Holy Family College John C. Bucelato Hampton University John F. Burgess Concordia University G. W. Bush Brandeis University Charles Cambridg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Chico Chrol M. Carnevale SUNY Empire State College Anne Cowde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cramento Janette Dozier Tulane University Nilgun Dungan Minot State University Norb Elbert Bellarmine College Richard J. Ericksom Southern College Karl M. Everett Webster University Michael Feldstein Peace College Robert J. Forbes Oakland University Larry Frazier City University of Steattle Robert Gatewood University of Georgia C. Josef Ghosn Atlantic Union College Perry Haan Wilmington College E. C. Hamm Tidewater Community College Carol Harvey Assumption College Nacy Hess Bloomsburg University Paul E. T. Jense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rriet Kandelman Barat College George J. Karl Ⅲ Southern College Paul N. Keat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La Crosse Kenneth A. Kovach University of Maryland Leo A. Lennon Webster University Barry University Robert Lewellen Peru State College Jerry Madkins Tarleton State University Daniel S. Marrone SUNY-Farmingdale Norman Mermetstein Touro College Linda Merrill SUNY-Stony Brook Tracy Miller University of Dayton Kenneth Mitchell Harris-Stowe State College Jonathan S. Mon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ng Beach William Muller 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 Charles Noty Roosevelt University Allen Ogheneiobo Miles College Michael W. Popejoy Palm Beach Atlantic College Kathleen Premo St. Bonaventure University James D. Proffitt Illinois College Charles Rarick Transylvania University Dennis Rhodes Drake University Rajib Sanyal Trenton State College Michael Soltys Allentown College Chester S. Spell Rutgers University David B. Stephens Uutah State University Saia Swanepoet Tednikan Prekna-South Africa Dave Wilderman Wabash Valley College Carolyn Wiley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Chattanooga Laura Wolf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Douglas S. Woundy 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Peggy Adams作为行政助理、信息的组织者和语言的处理者也参与到了本书的修改之中。如果没有她的仔细、耐心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本书的修改工作将难以完成。她是能够使作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修订工作,并且提供高质量材料给出版社的专家。衷心地感谢她能够成为写作团队中的一分子,与我们一起努力地完成了本书的修改工作。在我们合作编写中文《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感谢南京大学众多的老师和研究生,他们对翻译和改写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喻婷、张珺婷、吕贝贝、李娜、张莹、马丽丽、莫文杰、王燕、邓莉元等。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在出版过程中所付出的大量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