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册子本起源考》:名家带你回看书籍形式的前世今生!书籍史上无法绕过的经典著作。名家主笔翻译,译文堪称典范。
内容简介
西方古代书籍的标准形式是卷子,而现代书籍则主要采用册页装。以册页装制成的册子本从公元4世纪开始,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卷子本。到了中世纪,册子本一统天下,成为主导的书籍形式。古代知识阶层比较轻视的册子本,究竟是如何演变成为承载文化典籍的书籍形式?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哪些深层的社会力量,推动西方书册制度完成了这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册子本起源考》从传世文献入手,结合出土纸草,尝试解答册子本起源这一关键问题。两位作者认为,基督教兴起之后,早期的圣经写本基本上都使用册子本来誊写,这种偏好是卷子本演变成册子本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
C.H.罗伯茨(Colin Henderson Roberts,1909—1990),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员,纸草学专家。
T.C.斯基特(Theodore Cressy Skeat,1907—2003),大英博物馆写本部的主任,古文书学专家。
译者高峰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古典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方面的研究。
目录
目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
译者说明
中译本导言:从卷子本到册子本
前言
图版说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纸草与皮纸
第三章 版牍
第四章 从版牍到皮纸札记簿
第五章 马提亚尔与作为典籍形式的册子本首次出现
第六章 法学家的证据
第七章 卷子本与册子本:公元1至5世纪希腊典籍写本的证据
第八章 早期基督教文献中的册子本
第九章 基督徒为何采用册子本?实用的考虑不充分
第十章 基督徒采用册子本:两种假说
第十一章 基督教册子本与圣经正典
第十二章 非基督教文献中的册子本
第十三章 结语
书中引用索引
精彩书摘
从卷子本到册子本
高峰枫
西方古代标准的书籍形式是卷子(roll)。古希腊罗马时代,制作卷子最流行的材料是埃及出产的纸草。间或有用羊皮或牛皮进行打磨和漂白,制成可以书写的皮纸(parchment),但就文献记载和出土发现来看,纸草卷子乃是古典时代主流的图书装帧形式(犹太经典不在讨论范围之列)。制作卷子的标准做法,是将20张固定尺寸的纸草叶子粘连在一起。纸草纤维的纹理呈水平方向的一面,比较光滑,吸附性好,称为正面(recto)。纹理呈垂直方向的一面,纸面相对粗糙,称为反面(verso)。职业的写工(scribe)将所要誊抄的文本,分栏书写,经常连同母本上所施的句读以及其他标记符号也一同复制。如果抄写的空间不够,则在卷子的尽头继续粘上散叶的纸草。
一张抄写典籍的纸草卷子,长度是非常可观的。以往学界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卷子的长度通常为6-10米。但据最近的发现以及更加科学的推算,长达15米以上的卷子也并不罕见,个别卷子甚至有23米长。卷子收拢起来,形成卷轴,可以放在专门的书筒里。读者阅读时,一般左手持握卷子最左端,右手展卷,打开1米左右的卷面。待读过这一部分文字之后,左手收卷,右手继续展卷,就这样一收一放,重复进行。待读到卷子的末端,不能直接将卷轴立即插入书筒,而需从最右端开始,将卷子全部倒卷回去,以保证下一次阅读时起首的文字仍始于卷子左端。其实论到广义的文字记录,希腊、罗马还同时有多种文字载体,比如古希腊的陶片、古罗马的木牍、以及勒于金石的铭文,但对于复杂智力活动产物的“典籍”而言(指诗文、学术类文本),也就是有别于书信、契约、簿记这些日常文书,够得上“书于竹帛”的那些著作,卷子是公认的、享有绝对文化权威的书籍形式。苏格拉底说任何人都能在市场上买到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的“书”(《申辩》,26d),他指的就是这样的纸草卷子。
西方现代的书籍装帧形式,已不再是卷轴装,而是册页装。以册页装制成的图书,称作“册子本”(codex)。所谓册子本,从古代晚期开始,指将数叶纸草或者皮纸叠放在一起,从中间对折,然后从对折的地方固定、装订,再加上封皮作为保护。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今天习见的、翻页的现代图书。特别从公元4世纪开始,西方书籍的制作中,册子本的比例逐渐增大,而传统文人雅士终日捧读的卷子本逐渐式微。进入中世纪以后,册子本更是一统天下,完全取代了卷子本,成为主导的书籍形式,这种霸主地位一直延续到今天。研究西方古代的书籍制度,册子本的起源是无法绕开的问题。一种士人阶层所不屑使用的图书装帧形式,何时演变成为有资格承载文化典籍的书籍形式?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哪些深层社会力量推动着西方书册制度完成了这场影响深远的变革?研究书籍史和版本学,都需要解答这样的问题。
册子本算“书”吗?
1954年,英国古文书学家和纸草学家罗伯茨(Colin H.Roberts,1909-1990)在《不列颠学院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第40期,发表了一篇35页的论文,题为《册子本》(“The Codex”)。近30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古文书学家斯基特(T.C.Skeat,1907-2003)一道,对此文做了大幅增订,于1983年出版了《册子本起源考》(The Birth of the Codex)一书,对上述问题做了全面的讨论。两位作者长期从事出土写本的一线研究,对纸草文献,终日摩挲,了如指掌,都是古文书学专业内卓有建树的大学者。加上他们的古典学功底深厚,能将过去几代学者从古籍中发现的有关书籍制度的史料加以重新整理和解读,因而最有资格“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这本书薄薄一册,正文不足80页,却建筑在两位作者深厚的旧学根底和对出土写本几十年释读和整理的基础之上。作者所得出的结论,30年之后来看,已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但这部小书在西方古典文献学、古文书学、写本学(codicology)诸领域,都堪称经典之作。
《册子本起源考》(以下简称《起源考》)先破除了学界一些长期流行的误解。比如从19世纪末开始,都以为凡是卷子本必用纸草,而凡是册子本则一定用皮纸。而实际上,书籍的形制(卷子本或册子本)与书写材料(纸草还是兽皮),并无绝对的关联。又比如,学界长期相信古代的传说,认为皮纸是公元前2世纪在古城帕伽玛(Pergamum)发明的。帕伽玛的图书馆是古代继亚历山大城之后又一个学术重镇。根据这一传说,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嫉妒这一新兴的藏书中心,为打击竞争对手,便想出釜底抽薪的办法,禁止向这个小亚细亚古国出口埃及所特产的纸草。抄书却没有纸用,这就迫使帕伽玛想出应对的方案,发明了皮纸,从而获得纸张供应的独立。另外,皮纸一字的拉丁文写作pergamenum,让人易产生联想,以为这种书写材料真的创自帕伽玛。其实,兽皮之用于书写材料,古已有之,实在不必依赖某桩突发事件而突然涌现。而且即使埃及真的实施过禁运,恐怕也难以奏效,因帕伽玛可轻而易举从他国间接获取纸草。像这样长期流传的说法,两位作者汇集其他学者的研究,均一一破除。
论到册子本的来源,两位作者认为,其前身乃是古代的版牍(writingtablets)。版牍通常由两块以上的扁平木板组成,或用夹子夹住,或用契绳穿过钻孔来固定。在希腊化时期,版牍并不用来抄写经籍,而是担负更加世俗的职能,比如书信、便笺、账簿、学生的习字板、作家的草稿本等等。小普林尼(PlinytheYounger,61-113)在书信中曾记载其舅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79)埋头著述的情景。家中的仆从准备好版牍,将主人命令抄写的文字用速记法记在上面,可见版牍相当于学者作札记、收集素材的便捷工具。而更加正式的札记(commentarii)则是工工整整地抄在卷子上。
罗马人将版牍的尺寸扩大,以容纳更多文字,并且用更轻、更薄的材料取代木板,这样就开始出现以皮纸为材料、像传统版牍那样装订的皮纸札记簿(parchment notebook)。两位作者在罗马的诗文中找到不少佐证。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贺拉斯的《诗艺》(Ars Poetica),可作为一例。贺拉斯奉劝友人,若想文章传世,须反复修改,“封存九年,皮纸藏于家中”(membranisintuspositis)。此句中membranae一字,即指打草稿所用的皮纸。贺拉斯在随后几行中提到可将不尽人意、羞于问世的诗句“去除”,即指从纸草上抹去文字,因为墨迹很容易清洗掉。我们虽不能确定这些单张的皮纸叶子是缝在一起还是用其他方式固定,但这种打草稿的札记簿,极有可能是以册页装来装订的。
但真正用于抄写典籍的册子本,其最初问世乃是在公元1世纪80年代。罗马诗人马提亚尔(Martial,约40-104年)曾作《谐谑诗》(Epigrams),在卷一第2首中,他向读者推销自己的诗集,其中有这几句:
你若想带着我的书四处游走,
若长途跋涉需要陪伴,请买吧,皮纸将它们缩进狭小的页面:
书箱尽可以送给贵人,我的书你单手即可握住。(第1-4行)所谓“书箱”(scrinia),指专门用来盛放卷轴的箱子。书箱送人,则暗示新书就不当是卷子本。马提亚尔所推荐的本子,大概是某种用皮纸制成的袖珍本,文字可以压缩进有限的空间。这种本子最大的优越之处,就是携带方便,适合经常出游的读者。马提亚尔无疑是在向不熟悉册子本的读者,大力推销这种新潮的书籍形式。
在《起源考》第6节中,两位作者从3世纪初年的罗马法学家著作中找到了极有价值的材料。乍一看,法学家与书籍制度会有什么联系呢?原来在判例中,或在涉及民法具体问题的讨论中,书籍形式成了绕不开的问题。比如,如果有人在临终时,将名下的财产赠与他人,而这笔遗赠中还包括书籍,那么问题就来了:所谓“书”(liber),其内涵到底为何?用来抄写典籍的卷子本,自然而然属于法律所界定的“书”。但我们上文所提到用来打草稿、以册页装装帧的札记簿,还算法律意义上的“书”吗?又比如,尚未抄写文字的卷子或者皮纸叶子,能算“书”吗?若缮写完毕,但未经后期处理、未加装订者,也要算作“书”而交付受赠人吗?在如何界定遗赠书籍的法律辩论中,法学家意外地给古典文献学提供了帮助。在《学说汇纂》(Digest)中,有3世纪的法学家引述前人意见,认为:凡卷子本,不论其材料为何,都可称为“书”;而册子本,无论是纸草还是皮纸,甚至包括蜡板、皮纸札记簿,也都可入“书”的范围。另一位法学家则走得更远,他甚至说,任何书写形式,只要有固定边界将文字框范,都可以称为书。这样一来,“书籍”便成了一独立自足的概念,与制作材料、形制没有必然关系了。罗马法学家在不经意之间,赋予了册子本合法身份。
前言/序言
册子本起源考:窥探历史的另一种维度 在浩瀚的书海中,巨著鸿篇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那些轻巧灵便的册子本,同样承载着时代的印记,诉说着不为人知的过往。本书《册子本起源考》正是将目光投向了这片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册子本这一特殊载体从萌芽到成型的漫长轨迹。我们所熟知的书籍形态,其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无数细微的变革、社会需求的演变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共同塑造而成。而册子本,恰恰是这种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功能,在知识传播、思想交流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书的写作,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历史图景。我们将从最古老的、可被视为册子本前身的记录载体出发,考察它们在形态、材质、制作工艺以及使用方式上的特点,并分析这些早期形态如何为后来的册子本奠定基础。从埃及纸莎草卷的缠绕,到中国简牍的编连,再到欧洲羊皮纸书的折叠,每一次载体的革新都伴随着知识传播效率和存储能力的提升。然而,这些早期的形式,尽管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册”的意味,却尚未完全摆脱其原始的局限性。它们的制作成本高昂、携带不便,内容承载量也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和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交流。 真正意义上的册子本,其诞生与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本书将详细梳理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以及纸张取代昂贵的羊皮纸在书籍制作领域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纸张的轻便、廉价和易于加工的特性,为书籍形态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更是彻底改变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面貌。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每一次印刷技术的飞跃,都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制作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书籍不再是少数贵族和僧侣的专属品,而是逐渐走向更广大的社会阶层。 在这个过程中,册子本的形态也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成熟。早期的一些小型、易于携带的抄本,已经显露出册子本的雏形。它们可能是一些散落的诗歌、故事,或者是宗教的祷文、教义简述,方便个人阅读和携带。而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成熟,批量制作的册子本成为可能。我们将重点考察在这一时期,册子本在欧洲和东亚地区各自的发展路径。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催生了大量的小型宗教册子,如传单、小册子、圣经译本的节选等,它们在传播宗教思想、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变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册子本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字简练、价格低廉,易于匿名传播,使得思想的火种得以快速播撒。 在东亚,尤其是在中国,随着宋代印刷术的高度发达,官府和民间都出现了大量的册子本。这些册子本的内容更加广泛,涵盖了文学、历史、科技、医药、戏曲等各个领域。例如,各种通俗小说、民间故事集,戏曲的剧本,以及各种实用手册,都以册子本的形式广泛流传。它们的装帧方式也逐渐定型,如我们熟知的“线装本”,就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册子本形式。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册子本的装帧工艺、版式设计、字体选择以及插图的应用,这些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演变。 然而,册子本的“起源”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我们将追溯那些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册子本,分析它们是如何出现、传播并产生影响的。这可能包括最早的印刷小品,最早的通俗读物,或者是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宣传册。我们还将考察那些被边缘化或遗忘的册子本,它们或许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但却能反映出某些特定群体、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 本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那些已故的、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册子本,也试图通过对现存册子本的分析,来反推其可能的起源和发展。例如,通过对现存古籍的纸张、墨迹、装帧、校勘痕迹等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的年代、来源,以及当时的印刷和出版状况。这些微观的证据,能够为宏观的历史叙事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册子本在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中的作用。在历史上,册子本常常是信息传播的“轻骑兵”,它们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打破了信息垄断,使得原本属于少数精英阶层的知识得以向社会下层流动。这对于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播,乃至民众意识的觉醒,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还将分析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册子本是如何被用作宣传工具、思想武器,或者作为抵抗力量的媒介。 本书并非局限于文献考证,而是尝试将历史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融合进来。我们将通过对册子本内容的分析,来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精神世界。例如,通过阅读当时的民间故事集,我们可以窥见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通过研究当时的科技小册子,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通过分析当时的政治宣传册,我们可以洞察当时的权力博弈和意识形态斗争。 《册子本起源考》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全新的历史视角。它提醒我们,那些宏伟的史诗固然值得传颂,但那些散落在民间、流传于市井的册子本,同样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以更贴近生活、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记录着时代的呼吸,承载着无数个体的记忆。本书的探索,正是希望能够重塑我们对书籍历史的认知,认识到册子本在知识传播、文化演进和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