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使用与营销

生物农药使用与营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韵,唐理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农药
  • 农药应用
  • 农业技术
  • 绿色农业
  • 农产品营销
  • 生物防治
  • 生态农业
  • 植物保护
  • 农药安全
  • 农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3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48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字数:1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生物农药领域的相关人员,包括生产,使用,检测,营销,贸易,登记等方向,特别是使用与销售人员
  1.《生物农药使用与营销》是一本将生物农药使用技术与营销指南结合起来的实用图书。
  2.本书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数字准确,可读性强。
  3.本书详细介绍了生物农药基础知识、生物农药品种介绍、生物农药使用技术和生物农药营销技巧等内容。

内容简介

  《生物农药使用与营销》详细介绍了生物农药的基础知识、具体品种、使用技术以及营销技巧等内容。重点收录和整理了自1982年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以来获准登记的国内外生物农药品种280余种。详细介绍了生物农药的使用要领和提高药效措施,并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生物农药在13大类作物上的应用技术。此外,还首次全面总结了生物农药、政府采购和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了生物农药市场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策略等。
  本书适合农林种植基地和农户、农林技术推广人员、生物农药营销人员、生物农药研发人员、生物农药执法监督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唐韵,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成都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农艺师,1989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于病虫预报与综合防治、农药经营、农药监督等多项植保植检工作,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尤其在化学除草和生物农药应用方面钻研颇深,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现在中国农资集团成都公司担任农技推广研究员,主要负责农药的应用推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生物农药基础知识/1
第一节生物农药概念界定3
第二节生物农药分类4
第三节生物农药作用方式8
一、传统性作用方式8
二、特异性作用方式9
第四节生物农药登记规定10
第五节生物农药标签解读11
一、格式规定11
二、含量标注14
三、剂型种类15
四、毒性分级16
第六节生物农药优劣比较17
第七节生物农药发展沿革19
第二章生物农药品种介绍/21
第一节微生物源生物农药23
一、微生物源/活体型生物农药23
菜青虫颗粒体病毒26
草原毛虫核多角体病毒2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7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27
肠炎沙门氏菌阴性赖氨酸
丹尼氏变体,6a噬菌体27
淡紫拟青霉27
地衣芽孢杆菌27
短稳杆菌27
多黏类芽孢杆菌27
耳霉菌 28
放射土壤杆菌28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28
寡雄腐霉菌28
哈茨木霉菌28
海洋芽孢杆菌29
厚孢轮枝菌29
蝗虫微孢子虫29
假丝酵母29
坚强芽孢杆菌29
胶孢炭疽菌29
解淀粉芽孢杆菌30
金龟子绿僵菌30
枯草芽孢杆菌30
蜡质芽孢杆菌30
蜡质芽孢杆菌(增产菌)30
类产碱假单胞菌3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1
木霉菌31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32
黏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2
球孢白僵菌32
球形芽孢杆菌33
球形芽孢杆菌(2362菌株)33
噬菌核霉33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33
苏云金杆菌33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35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35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35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35
芽孢杆菌35
荧光假单胞杆菌35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36
蟑螂病毒36
二、微生物源/抗体型生物农药36
阿维菌素37
长川霉素38
赤霉酸38
赤霉酸A339
赤霉酸A440
赤霉酸A4+A740
春雷霉素40
蛋白41
地中海实蝇引诱剂42
多抗霉素42
多抗霉素B43
多杀霉素44
公主岭霉素44
华光霉素44
金核霉素45
井冈霉素45
井冈霉素A45
链霉素45
浏阳霉素45
硫酸链霉素46
嘧啶核苷类抗菌素46
嘧肽霉素47
灭瘟素47
宁南霉素 47
申嗪霉素 48
双丙氨膦48
水合霉素49
四霉素49
武夷菌素50
C型肉毒梭菌毒素50
D型肉毒梭菌毒素50
S�灿湛顾�51
中生菌素52
三、微生物源/载体型生物农药52
第二节植物源生物农药53
一、植物源/活体型生物农药53
二、植物源/抗体型生物农药53
桉油精54
八角茴香油55
百部碱55
补骨内酯55
茶皂素55
除虫菊素55
大黄素甲醚55
大蒜素56
丁香酚 56
多效缩醛56
莪术醇57
儿茶素57
高脂膜57
核苷酸57
黄芩苷58
黄酮58
茴蒿素58
混合脂肪酸58
崁酮59
苦参碱59
苦豆子总碱59
苦皮藤素60
辣椒碱60
雷公藤甲素60
藜芦碱60
楝素61
莨菪烷类生物碱61
螺威61
马钱子碱62
木烟碱62
闹羊花素�并�62
羟烯腺嘌呤62
烯腺嘌呤62
蛇床子素63
香芹酚63
小檗碱63
新狼毒素A64
血根碱64
烟碱64
氧化苦参碱64
印楝素65
油菜素甾醇内酯68
油酸68
鱼藤酮68
藻酸丙二醇酯68
樟脑68
三、植物源/载体型生物农药69
第三节动物源生物农药69
一、动物源/活体型生物农药69
平腹小蜂70
松毛虫赤眼蜂70
二、动物源/抗体型生物农药70
斑蝥素71
第四节生物农药混剂71
一、混用的形式71
二、混用的范围72
三、混用的功效73
四、混用的类型73
五、混用的原则74
六、预混剂组合74
第五节特殊生物农药80
一、生物+化学农药80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1
乙基多杀菌素81
二、生物化学农药82
超敏蛋白84
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84
葡聚烯糖85
葡聚寡糖素85
氨基寡糖素85
低聚糖素86
几丁聚糖86
香菇多糖87
第三章生物农药使用技术/89
第一节生物农药使用要领91
一、看作物“适类”用药91
二、看病虫“适症”用药91
三、看天地“适境”用药92
四、看关键“适时”用药93
五、看精准“适量”用药94
六、看过程“适法”用药97
第二节生物农药药效提高100
一、药效内涵解析100
二、药效影响因素101
三、药效试验设计104
第三节生物农药药害预防106
第四节生物农药选用指南107
一、“粮”类作物108
二、“棉”类作物108
三、“油”类作物108
四、“糖”类作物108
五、“麻”类作物108
六、“烟”类作物108
七、“茶”类作物109
八、“桑”类作物109
九、“果”类作物109
十、“菜”类作物109
十一、“药”类作物109
十二、“林”类作物109
十三、“杂”类作物110
十四、卫生病虫防治111
第五节生物农药选购指南116
第四章生物农药营销技巧/119
第一节生物农药与政府采购121
一、关注国家政策121
二、熟悉操作流程122
第二节生物农药与有机产品生产124
第三节生物农药与绿色食品生产127
一、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127
二、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128
第四节生物农药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129
第五节生物农药市场认识129
一、市场概念130
二、市场容量131
三、农药市场估量131
四、农药市场币值131
五、农药市场调查132
第六节生物农药产品策略132
一、营销学上产品的层次133
二、生物农药产品的层次134
三、生物农药产品的呈示139
四、生物农药产品的竞品140
第七节生物农药价格策略141
第八节生物农药渠道策略141
一、生物农药客户的行政级制142
二、生物农药客户的行业归属142
三、生物农药客户的类型划分142
四、生物农药客户的“传帮带”144
五、生物农药用户的发展变化144
第九节生物农药促销策略146
一、生物农药促销方式146
二、生物农药会议召开148
第十节生物农药发展思路151
一、国家政策扶持151
二、行业抱团发展153
三、关注两个市场154
四、加强知识传播154
附录生物农药通用名称157
参考文献164

前言/序言


《绿色守护:生物防治的生态智慧与实践》 在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关注食品安全、渴望回归自然的时代,“绿色守护”应运而生。它不是一本关于生物农药“使用”与“营销”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的生态探索,一次对生物防治理念的全面阐释,一次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描绘。本书旨在引领读者穿越传统化学农药的阴影,踏上一条通往真正生态农业的康庄大道。 第一部分:生态的呼唤,生物防治的根基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一同回溯人类农业发展的漫长历程,审视化学农药盛行背后隐藏的巨大代价。空气、土壤、水源的污染,农产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严峻威胁,都如警钟般敲响。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毒”来对抗“毒”。“绿色守护”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唤醒读者对生态系统的敬畏之心。 第一章:失衡的乐章——化学农药的时代及其隐忧。 我们将详细剖析化学农药问世以来,如何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从土壤微生物的破坏,到非靶标生物的灭杀,再到农药抗性的产生,我们将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让读者深刻理解为何我们必须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探讨农药残留对人类生殖健康、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潜在影响,并引用权威研究报告,展现科学的证据。 第二章:自然的馈赠——生态系统的智慧。 在化学农药泛滥之前,大自然早已演化出了一套精妙的自我调节机制。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原理,例如食物链、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共生关系、以及植物本身的防御机制。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瓢虫如何捕食蚜虫,寄生蜂如何控制鳞翅目害虫,展示大自然“以虫制虫”、“以菌克菌”的精妙设计。我们将介绍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第三章:从“杀”到“治”——生物防治的哲学转变。 本章是本书的理念基石。我们将明确区分“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生物农药是生物防治的工具之一,但生物防治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农业管理理念,强调利用和模拟自然生态过程来控制病虫害,而非简单地消灭。我们将探讨“治未病”的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来增强作物的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将介绍“生物防治”的定义、原则、目标以及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强调其“授人以渔”的长远价值。 第二部分:生物防治的多元宇宙 在理解了生物防治的宏观理念后,本书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生物防治的实践世界,认识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绿色战士”。我们将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产品,而是展现生物防治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四章:天敌的守护——昆虫与螨虫的生力军。 聚焦于那些对人类农业有益的捕食性昆虫和螨虫。我们将详细介绍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明星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以及在不同作物和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天敌的引进、繁育、释放时机和释放密度等关键技术环节,并提供具体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在温室番茄中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如何在柑橘园中释放捕食螨防治瘿螨。我们将介绍不同区域针对特定害虫培育和应用天敌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技术规程。 第五章:微生物的潜能——细菌、真菌与病毒的协同作用。 微生物在生物防治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章将重点介绍几种重要的微生物防治剂。例如,苏云金杆菌(Bt)如何通过产生毒蛋白高效防治鳞翅目幼虫;白僵菌、绿僵菌等昆虫病原真菌如何通过感染和侵染害虫;以及核多角体病毒(NPV)如何特异性地靶向和消灭特定害虫。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介绍它们的生产、制剂类型、使用方法以及最佳应用条件,例如湿度、温度对白僵菌活性的影响,以及NPV的触杀和食入机制。 第六章:植物的抗争——植物源提取物的天然屏障。 植物本身就拥有抵御病虫害的丰富化学物质。本章将介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杀虫剂、杀菌剂以及驱避剂。例如,印楝素、除虫菊酯、鱼藤酮等天然成分的有效性、作用机理以及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科学地提取和利用这些植物源活性成分,并分析其环境友好性和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来评估植物源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如何开发出更稳定、更高效的植物源农药产品。 第七章:生物刺激与诱导——增强作物的内在防御力。 除了直接消灭病虫害,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强作物的自身抵抗力。本章将介绍生物刺激素(Biostimulants)和诱导抗性(Induced Resistance)的概念。我们将探讨某些有益微生物、海藻提取物、氨基酸等如何通过激活植物的代谢通路,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率和抗逆性。同时,我们将介绍一些能够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信号物质,从而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我们将解释生物刺激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施用,显著提升作物的健康度和产量,同时降低对外部干预的需求。 第三部分:生物防治的整合与未来 生物防治并非孤立的手段,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整合与协同。“绿色守护”的第三部分将致力于勾勒出生物防治的宏观图景,探讨其与传统农业的融合,以及面对未来挑战的前景。 第八章:综合防治(IPM)的艺术——多策略的协同效应。 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是生物防治理念的升华。本章将详细阐述IPM的核心原则,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以及必要时的化学防治(以选择性、低毒性产品为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将展示如何根据作物种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出科学、经济、高效且环境友好的综合防治方案。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演示如何通过监测、预测和合理的决策,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田间智慧,生态农场——生物防治的成功范例。 本章将汇集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功实践案例。我们将深入介绍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类型(如粮油作物、蔬菜、果树、棉花等)的生物防治应用模式。从有机农场到传统农场的改造,我们将看到生物防治如何切实可行,如何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我们将采访一线农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用他们的真实故事和数据,证明生物防治的强大生命力。 第十章:挑战与机遇——生物防治的未来之路。 任何一项革命性的变革都会面临挑战。本章将坦诚地探讨生物防治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例如技术门槛、生产成本、市场认知度、政策支持等。但同时,我们将着重强调未来的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将为生物防治带来新的突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将为生物防治的普及提供强大的社会动力。本书将在这一章展望生物防治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等宏大议题中的作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 “绿色守护”不是一本僵化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读物。它希望籍由对生物防治的深度剖析,引发读者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新思考。它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邀请函,邀请您一同加入这场绿色革命,用生态的智慧,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生动、严谨、富有感染力,避免专业术语的堆砌,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受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部分的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一处关键论断都有据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公信力。在最后几章,作者开始展望未来十年的技术前沿,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农药开发中的潜在应用,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优化施用决策。这些前瞻性的探讨,虽然略显超前,但却点燃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对接下来的科研方向充满了期待。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没有对任何一种新兴技术抱持盲目的乐观态度,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其潜在的技术瓶颈和社会伦理风险。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得以提升,避免了流于表面或陷入过度宣传的窠臼,真正做到了兼顾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在讲述完核心的技术和原理之后,笔锋一转,开始探讨“市场化”这个关键环节。我本来以为接下来的内容会是枯燥的营销策略分析,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深入挖掘了消费者心智中对于“天然”与“安全”的微妙平衡点。他详细剖析了几个知名生物农化品牌的品牌故事构建过程,特别是它们如何成功地将产品与消费者的健康焦虑和环保情怀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情感共鸣。这种对品牌叙事的洞察力,非常具有启发性。此外,书中对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冷链挑战、仓储损耗以及区域性法规差异的论述,更是细致入微,让我认识到,将实验室里的成功转化为商业上的繁荣,中间隔着无数需要精细化运营的“暗礁”。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整个产业链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科学和农业的结合,更是一场复杂的商业博弈。

评分

阅读过程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章节是关于微生物作用机制的探讨。作者并未将复杂的生物学原理堆砌起来,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图示,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菌株与害虫之间的“攻防战”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在进行一场微观世界的史诗对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比不同类型生物源制剂的效能评估标准那一部分,它清晰地指出了当前行业内评价体系的差异和潜在的误区,这对于任何想要进行市场调研或产品选择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参照。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技术细节时,并没有忘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考量,例如不同气候带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生长期调整施用频率,这些实用信息密度极高,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艺师的现场指导。那种务实精神,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时刻提醒着读者,理论的价值最终要通过田间的实际效果来检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引人深思,米白色的底色上,几株形态各异的植物剪影若隐若现,中间是沉稳的黑色字体,整体透着一种科学的严谨感。我原本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只隐约听闻过一些关于环保农业的讨论,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被其中清晰的脉络所吸引。它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化学公式,而是从宏观的农业发展趋势切入,详细阐述了传统化学农药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可持续生产方式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书中对于全球农业政策变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理解了为什么“绿色革命”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关乎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的重大议题。作者在开篇就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对于我这样背景知识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人有信心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的专业内容。书中引用的案例数据也相当详实,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有血有肉地展示了不同地区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挑战与成功的经验。

评分

通读全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作者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关怀。这种情怀渗透在每一个技术细节和市场分析的字里行间,使得原本冰冷的技术论述变得有温度。无论是对早期生物防治失败案例的复盘,还是对未来生态农业蓝图的描绘,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理念的布道,它激励着读者去思考,在追求高产和效率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科学到市场实践,再到哲学思考的完整知识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对这个关乎未来的农业议题,也多了一份审慎而坚定的信心。这是一本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回味,并促使人付诸行动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